大师的深邃胡适经典语录
胡适的担当担当,首先是重视自我修为,锤炼人格。胡适总给人一种温和坚定的力量,他昂扬的人格、包容的气度、一以贯之的坚持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君子之风构成了唐德刚口中的“磁性人格”,这种人格的养成除了他与生俱来的禀赋之外还得益于他自我修为的自觉。朱熹写陶渊明有这样的故事:当县令的陶渊明为儿子请到一位长工,附信给儿子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胡适年轻时看到这段话印象至深,自谓因此而“三十年不敢轻用一句暴戾的词句对待帮我做事的人。”胡适自我修为的自觉可见一斑。“他治学交友虽深具门户之见;但是他为人处世则断无害人之心”,他在对学生演讲时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君子坦荡荡”大抵如此。担当,也是心存感恩,不负所许。胡适26岁归国即任北大教授,此前更是以一篇《文学改良刍议》“爆得大名”,加之他的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引无数女子倾倒,虽然有文学作品将他和几位颇具才情的女子的故事写的煞有介事,但从他本人的记录来看算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胡适的妻子江冬秀出身望族,深受旧道德影响,裹小脚,胡适归国成婚前去看她,她躲到床上拉下帐子避而不见。胡适作为新文化的“旗手”身边的朋友无不鼓动他退婚,而胡适遵从母命履行婚约,他和江冬秀成婚的消息见报后举国哗然,被称为民国史上七大奇事之一。胡适曾说过“我和江冬秀结婚这件事,朋友们都反对,认为我吃了亏,其实,这件事我是占了大便宜。”耿云志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认为胡适说的“大便宜”指的是社会上对他的一致赞扬,我觉得不尽然。第一,履行婚约可以抚慰母亲。这份婚约虽然是母亲在他不知情的情形下订的,但母亲在他心里有特殊的分量,这从“我的母亲”一文就看得出来,对母亲他充满感恩而心怀愧疚,所以不愿违拗她的心意。后来胡适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成婚当天我处处做出欢喜的样子,首先为的是让母亲高兴,第二才是我和江冬秀的感情”可以证实这一点。第二,履行婚约是他对自己的交代。胡适在康奈尔大学时结识了地质学教授的女儿韦莲司,后者钟情于胡适,曾问胡适“当你的观点与父母不和时怎么选择?”借此询问胡适关于婚约的看法。胡适的回答是:于国家社会的问题我遵从西方,于家庭的问题我遵从东方。委婉而坚定的拒绝了她。蒋对胡适的评价“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可以说是切中肯綮的。担当,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殚精竭虑。民国是一个亦新亦旧的时代,也是一个过渡时代,所谓过渡,梁启超说就是“两头不到岸”,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奔走呼号,胡适作为一个深具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更是生死以之。胡适坚定地认为“新文化运动才是那害了两千年瘫痪病的中国固有文明的对症良药,是当前救国救民的惟一道路”,他的理想是在一个非政治化的环境下投身文化与科学教育,再造文明,完成中国的文艺复兴,通过对国人的国民教育推动国家与社会进步。于是在归国的近二十年间他全心投入到教育、学术中去,利用乃至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引导青年一代走上自立报国的道路。他对于北大的贡献毋庸赘言,连当初清华的四大导师几乎都是他拟的名单,蔡元培、蒋梦麟、蒋廷黻、罗家伦、陈寅恪、梅贻琦、陈独秀、鲁迅……几乎每一个你听过的大师都与他有渊源,可以说,胡适是民国间中国大学乃至今日台湾的大学得以称名于世的大功臣,他以教育的形式影响的青年更是不计其数,甚至毛泽东在写给他的信中也曾自称“你的学生”。奈何历史没有给他更多时间,连绵的战争、国内政局的混乱终于迫使他走上了政坛,虽不情愿而终不能推脱,无论是在国内任职还是出任大使,总以赤诚之心周旋谋划,纵临深渊而不露惧色。耿云志说“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小而言之,与人相处最需要的是这种温和坚定而不极端的态度;大而言之,生在这个拖长了的过渡时代,惟有温和而坚定的力量才能将我们带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