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街经典语录
这是去年我写的关于《米格尔街》的一篇读后感————————————————————————————————————————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又忍不住往前翻了几篇,重新读了一遍。 我想,我很幸运地知道有奈保尔这样一个作家,一个机缘巧合让我读了《米格尔街》,它让我爱不释手。 说实话,《米格尔街》的写作风格让我想到了雷蒙德·卡佛,我看过他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雷蒙德·卡佛的写作以“极简主义”著称,简单的短语或句子道尽了人物的情绪感受,这些人物往往是下层人民,所以苍凉,阴郁之感时时体现。但是,雷蒙德·卡佛显得更加“随意”,他没有特别强调一个主题,强调什么人生道理,他好像就是一个旁观者,在叙述着别人的故事,而他不发表任何评论,所有的感受都是读者的直观体验。在这一点上,奈保尔写《米格尔街》就稍微多了一点主观的因素,毕竟是以自己的童年为背景。把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主要是我当时的一些联想,另外一点就是我认为他们的写作都非常注重从直觉出发,这让他们小说下的人物情绪显得非常生动,关于这一点,奈保尔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中也有提到,“我从来就没有一个计划,我不遵从任何章法,我凭直觉写作”。 还是让我们回到《米格尔街》吧! 不用说你也会知道,我会喜欢《布莱克·沃兹沃斯》,这是关于一个男孩和一个流浪诗人纯真友谊的故事,读来却让人倍觉哀伤。他们的对话太纯真了,在米格尔街上,根本就是另类的存在。为什么“我”会喜欢沃兹沃斯先生呢?因为“我”在沃兹沃斯先生身上体会到了那孩童般无邪的天性,他不会用不容置喙的口气打断我,不会嘲笑我的无知,不会像妈妈一样用鞭子教育“我”,虽然他是个大人,但是他会从“我”的角度来引导我。他是个诗人,他相信“我”也是个诗人,换成米格尔街上的其他人,肯定会把“我”好好嘲笑一番,叫我别做白日梦了,或者说“诗人可赚不了几个钱儿,傻蛋!”当“我”问沃兹沃斯先生钉子会不会沉入海底的时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说:“世上无奇不有,把钉子丢下去,咱们来看看会怎样?”他让“我”自己亲自去尝试。我们成了好朋友。“我”在沃兹沃斯先生身上得到了认同感,沃兹沃斯先生是一名诗人,一名潦倒的诗人,也许他压根就不是个诗人,但“我”觉得他是伟大的诗人。沃兹沃斯先生告诉了“我”那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也许他想给“我”传达一些真善美的东西,但他渐渐衰老快要死去的时候又告诉我这个故事是他捏造的,他也从来没写过什么诗,我想此刻沃兹沃斯先生是想在他离去之后让“我”知道世界并不是理想中的那么美好,它是现实的,他毕竟就要死了,他要“我”清楚生离死别是人之常情。“我”哭了,像个诗人一样,看见什么都想哭。这一刻,“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失去自己珍惜事物的难过,像个诗人一样。 《米格尔街》写的都是这样一些略显凄凉的故事,奈保尔用调侃却冷酷的笔调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是他的童年记忆。但他终究是要离开米格尔街,去向一个更大的世界,就像《天堂电影院》一样,“我”对米格尔街上的人们充满了同情但同时也充满了深切的爱,“我”对他们的粗野、愚昧始终抱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我想,当“我”若干年以后回忆起这些点点滴滴的时候,每一个片段都会像一间间house,“我”走进这些house坐一会儿,然后跑出来,跑回自己内心的home,“我”会哭,像个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I left the house and ran home crying, like a poet, for everything I saw)
发起团队回答,由全体团员来共同完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