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摩根财团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摩根财团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摩根财团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摩根财团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摩根财团经典语录



摩根财团经典语句



摩根财团比洛克菲勒财团崛起要早些。但通过约翰.D.洛克菲勒的努力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帝国。也是早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最大的托拉斯组织。后来洛克菲勒财团的实力逐渐超过了摩根财团跃居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美国第一大财团,也是世界最大的财团 。美国十大财团: 洛克菲勒财团 摩根财团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 杜邦财团 波士顿财团 梅隆财团 克利夫兰财团 芝加哥财团 加利福尼亚财团 得克萨斯财团

jin金融业开始时摩根更牛,因为他们发家的主业就是金融,而洛克菲勒财团开始是靠石油起家,建立石油帝国,主要在实业有地位,但是随着垄断形式的发展,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两者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洛克菲勒财团投资金融业,摩根财团也投资实业,越来越向综合性发展,其间,洛克菲勒,后来居上,终于从总的控制力上超过摩根财团,在1970年代的统计数字中,洛克菲勒能控制的资金达到3300亿美金,摩根为3000亿美金,相差也不大,此后此消彼长,难分胜负,而且两大家族自己内部传承,分化,很难在融为一体相互竞争了,所以现在不是两个剑客对决形式的谁高谁低的问题了,不知道,这样答,你觉得明白点了没有?

摩根财团 (豆瓣)中美经济的互相依赖,我们有目共睹,无需多言。然而,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大洋彼岸美国经济的运作,了解这个世界第一经济体的成长历程呢?厚达800页的《摩根财团》,即是整个美国经济和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全景图。《摩根财团》一书以广泛的采访和新开放的家族和商业档案为基础,展现了史诗小说般的宏大场面和磅礴气势,追溯了J.P.摩根帝国从维多利亚时代在伦敦默默创业开始,一直到1987年股市崩溃时期的历史。《摩根财团》描述了摩根四代人和他们所创造的威力巨大而又秘不外露的公司——J.P.摩根公司(摩根担保公司)、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建富。说明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摩根的诸公司如何从绅士风度的典范演变为一个充满着敌意兼并、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的咄咄逼人的新世界中的先锋。最后一部分循着摩根进入日本、法国、沙特阿拉伯和巴西的足迹,描绘了摩根各公司与许多著名人士的交往。全书中出现的人物包括托马斯•爱迪生、亨利•福特、鲁珀特•默多克、阿德南•卡舒吉、保罗•沃尔克,数十位美国总统、财政部长、国务卿,以及纳粹德国的财务大臣、墨索里尼、日本军务大臣等。但事实上,《摩根财团》并不是市场上泛滥的华尔街阴谋论著作,作者只是用过稳健的描述来还原一段历史。《摩根财团》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一个不寻常的机构及其管理者,鞭辟入里地审视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著名政治家和在一个半世纪以来改变了世界的众多工业帝国背后的真正的威力——金钱。本书叙述银行和金融社会150年中的历史,囊括了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区的历次景气和恐慌,对现代金融世界的兴起所作的铺陈深入透彻。摩根之于美国 作为从19世纪30年代便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摩根财团,从其原始积累到鼎盛一时再到没落,完全就是脱胎于整个美国金融经济发展之大趋势下。 摩根财团15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活教材,揭示了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生动而恢弘的历史画卷:私人企业和国家机器之间的较量,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之间的冲突,国家孤立主义和海外扩张主义之间的斗争,商业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碰撞,个人意志和历史规律从矛盾最终走向统一的进程。而这所有的一切,时至今日仍然左右着是世界金融格局和社会形态。1.借势借力——善用政府力量来扩张权力和财富的关系从来就密不可分,摩根财团的政治冲动也和有利可图的机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摩根财团的创始人老摩根出生于一个金融世家,祖父和父亲都一直从事银行和保险业。150年来,老摩根和他的后代都是极善于利用政治和权术来达到经济上目的的,从而使得摩根财团的规模得以迅速膨胀,成为主宰华尔街乃至全球的金融霸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摩根成为超脱交战双方的通吃赢家;在两次毁灭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摩根两度使美国经济起死回生;直至今日,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摩根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摩根让全球众多的总统和亿万富豪成为他们的棋子与工具;摩根开创了由家族成员之外的人担任CEO的先河,成为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范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用电灯照明的家庭,装灯泡的电工是爱迪生本人;而老字号摩根总部,则一直无比低调地坐落在华尔街拐角处,至今连招牌也没有。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老摩根乘机向政府大肆推销各种枪支弹药,大捞了一笔钱,这些积累成为摩根财团日后四处扩张的资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摩根公司利用其在国会中的关系,独家包办了美国对西欧的金融业务。摩根公司先后为英法政府筹措战债30亿美元,仅此一项的佣金就获利3000万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摩根财团是政府最大的军火承包商。正是由于以摩根财团为首的军火商在国会的游说,才最后促成了美国政府通过对盟国的“租借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依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本息总计近万亿美元的武器和资源,谁又能知道,摩根财团在其中的进项有多少?二战后,摩根财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军火生意。美国政府战后在世界各地发动的大小战争中,到处都有摩根财团经手买来的武器,在越南战争爆发后,摩根财团下属的通用电气公司仅1967年1年就接受了14亿美元的订单。做金融垄断生意也好,做军火承包商也好,这些一本万利的生意,如果没有政府做后台,怎么可能都落到摩根财团的手中!摩根财团很早就参与政治高层圈子的活动。老摩根是克利夫兰总统的主要财政顾问,直接干预白宫经济决策。20世纪初,老摩根又把西奥多•罗斯福捧上总统宝座。为了报恩,这一届罗斯福政府处处遵从摩根财团的指示。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也是得到摩根财团支持才得以压倒对手上台的。摩根财团后来促使这届美国政府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赫伯特•胡佛是摩根财团用钱推上政治舞台的,最终也成为摩根财团的代言人兼美国总统。20世纪50年代,在杜鲁门政府中,先后3个国务卿都与摩根财团有瓜葛。艾森豪威尔政府的3个国防部长都与摩根财团有密切关系。由于摩根财团在20世纪上半叶牢牢地控制了政府,才得以使它受到种种经济保护,并拿到源源不断的政府订单,从而牟取暴利。摩根财团的主要势力集中在西欧和加拿大,但在19世纪及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主义时代,摩根财团也将扩张的步伐迈进了那些落后的亚非拉国家。比如在我国清政府时期,它曾经取得广州至汉口的铁路建筑权,后因为我国群众发起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而作罢。但摩根财团还是乘机向清政府索取了600多万美元的赔偿。它属下的公司在旧上海设立的爱迪生灯泡厂、慎昌洋行、钢车公司,都是当时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企业。当然,摩根财团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和种种特权,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而烟消云散。摩根财团利用1893年的经济危机,取得通往美国西部铁路的修筑专营权,从而控制了美国铁路总长度的30%。1901年,它又收购了13个钢铁企业,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工业垄断组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些钢铁公司(如美国钢铁公司)都在摩根财团的控制之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已经统治了美国的金融业和钢铁、电气、运输、电信等部门,总资产达300亿美元之多,占当时美国最大八家财团总资产的一半,堪称巨无霸财阀,其势力发展到顶峰。2.完成垄断——整合无序竞争产业的金融手段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钢铁业发展迅速,其后的美西战争和布尔战争令钢铁价格一路上涨,利润猛增,兼并事件比比皆是,但无序的价格战也由此出现。摩根认为,要想在钢铁工业中建立正当的秩序,必须进行更大规模的兼并与改组。为此,他首先选择了约翰•沃恩•盖茨拥有的美国钢铁—铁丝公司。摩根用拉拢盖茨律师等多种方法威逼利诱达成了一个协议:在美国钢铁—铁丝公司之上,成立一个联邦钢铁企业,其中包括全美265家钢铁企业。接下来,摩根以此为资本,开始了那场和安德鲁•卡内基家喻户晓的谈判,最终以4亿美元收购了后者的钢铁公司。1901年,摩根自己的美国钢铁公司终于正式成立。“街角”,华尔街23号,摩根财团的“家” 摄于1914年为了使公司加速运转,摩根一方面制定高额产品价格,以挤压中小钢铁公司的方式抬升了行业门槛;另一方面趁这些中小公司财务吃紧时,继续收购——美国钢铁公司一举吞并了700多家相关钢铁企业。此后,摩根的美国钢铁公司马上开始降价,这种策略相当奏效,公司鼎盛时期,董事会控制了全美3/5的钢铁生产,可以决定近17万钢铁工人的命运。而美国钢铁公司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工业公司。如今,垄断时代终结,世界商业权力也已分散到不同机构。正如《摩根财团》中所言:今后再也不会有哪家银行能像摩根财团那样强大,那样神秘和富裕。3.组织结构——摩根家族体系管控第一次世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成为大债权国,企业合并的浪潮又高涨起来。到1923年,这种浪潮更迅猛推进,在世界大恐慌开始的第一年(1929年),摩根体系金融资本又是怎么分配的呢?摩根家族体系包括银行家信托公司、保证信托公司、第一国家银行,总资本34亿美元。摩根同盟总资本超过48亿美元,由国家城市银行、契约国家银行构成,摩根同盟与摩根家族系被总称为摩根联盟。摩根联盟中,以摩根公司为轴,进行董事连锁领导,5大金融资本以下,超过20万的主力金融机构互相联结,这样就构成结构庞大,组织严密的“摩根体系”。这一金融集团占有全美金融资本的33%,总值竟至200亿美元!还有125亿美元保险资本,占全美保险业的65%。摩根财团在金融业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J•P•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国银行之一,在国内有10个子公司和许多支行,还有1000多个通信银行。在国外约20个大城市设有支行或代表处,在近40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权。其经营特点是大量买卖股票和经营巨额信托资产。它控制着外国37个商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股权。此外,还有制造商汉诺威公司、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也称美国信孚银行,1998年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出资102亿美元兼并美国信孚银行)、西北银行公司(1998年与富国银行合并)、谨慎人寿保险公司以及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等。在工矿企业方面主要有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通用电气公司(GE)、美国钢铁公司(USS)以及通用汽车公司(GM)等;在公用事业方面则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和南方公司。“街角”,华尔街23号,摩根财团的“家”生产事业方面,全美35家主力企业中有摩根公司的47名董事。这些企业包括USS、GM、肯尼格特制铜公司、得州海湾硫黄公司、大陆石油公司、GE等。摩根公司在铁路上的渗入已是尽人皆知了,同时,服务业方面它还拥有联合公司、ITT(国际电话电信公司)、全美电缆、邮政电缆、AT&T等。摩根同盟的两大银行——国家城市银行和契约银行有510亿美元总资产,它们下属的亚那科达铜山、美国香芋、古巴及美国的砂糖、西屋电气、联合金属碳化物等主要托拉斯企业也属于摩根联盟。一项统计显示,大恐慌前的摩根体系拥有740亿美元总资本,相当于全美所有企业资本的1/4。167名董事,从摩根公司走出来,控制着整个摩根体系,贯彻着“华尔街指令”,确立着可以“掀翻”白宫的霸业。4.摩根士丹利公司——摩根财团的耀眼“明珠”摩根士丹利公司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服务,目前在全球28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设有代表处,雇员总数达58000多人。摩根士丹利在全球金融界享有盛誉。它提供金融及市场执行方面的专业优质服务,构建起一个高效的金融网络,并凭借摩根的理念和雄厚资金为实现客户的金融目标而努力奋斗。摩根士丹利是摩根银行在受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压力催生出的产物,80年前的1935年春天,在缅因州岸边的小岛农场里,摩根财团做出了不可变更的决定:将摩根银行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J.P.摩根,继续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另一部分被分离出成立一家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名叫摩根士丹利。当时有20人走出摩根银行组建了摩根士丹利,高级职员几乎完全掌握了50万美元的普通股,真正的启动股本金是700万美元没有投票权的优先股。在公司开业的前一天晚上,一个看门人准备了一张桌子来接受客人的鲜花。第二天他来上班时发现,摩根士丹利公司门前的街道已经摆满了200多个花篮。摩根士丹利的竞争者和华尔街的同僚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敬意。第一个星期内来谈业务的公司太多了,以至于当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来谈融资一事的时候,哈罗德•史坦利说:“让他下星期再来吧”。在开业的第一年里,摩根士丹利令人咋舌地接手了10亿美元的发行业务,席卷了1/4的市场份额。当时公司只有20名员工。2006年版《摩根财团》封面从1935—1970年,大摩(摩根士丹利)一统天下的威力令人侧目。今后再也不会有哪个投资银行能与之相提并论。它的客户囊括了全球十大石油巨头中的6个,美国10大公司的7个。当时唯一的广告词就是“如果上帝要融资,也要找摩根士丹利。”因此,有人说“摩根士丹利继承了美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金融集团——摩根财团的大部分贵族血统,代表了美国金融巨头主导现代全球金融市场的光荣历史。”因此,《摩根财团》一书认为“摩根的战略就是使得客户感觉到自己获准加入了一家私人俱乐部,而其账户就相当于贵族社会的成员卡一样。”1974年,摩根士丹利进行了第一次敌意大兼并,就由此主宰了敌意收购这个蛮横的世界。其后的20多年里,大摩一直是美国头号兼并顾问。在2000年之前,它的股本收益率超过30%,一直被列为上市证券公司中效益最好的。直到2008年9月,摩根士丹利受次贷危机影响经美联储同意转变为传统银行控股公司。5.精于计算——从经济危机中牟利在摩根财团的发展史上,曾经遇到数次经济危机,但是摩根财团不断恐慌中寻找“机遇”,结果不但安然度过危机,甚至还从中找到了谋利机会。美国在1837年、1857年、1873年、1893年连续发生“经济恐慌”,就是由于“银行家们有规律地放松银根,等待经济过热产生严重泡沫后又收缩银根”制造的结果。金融寡头们在精确计算这次金融危机的时间和预计成果:“首先是必须能够震撼美国社会,让事实说明,没有这样的中央银行,美国社会是多么的脆弱;其次能够挤垮和兼并中小竞争对手,特别是信托投资公司,再一次就是得到垂涎已久的企业或行业。”1907年危机爆发前的几个月,纽约的“摩根系”一直在伦敦与巴黎之间度假,会晤各大国际银行家。等他们回到纽约,即1907年10月,有关“几个重要投资公司破产”的流言迅速像病毒一样蔓延,出现“挤兑风潮”,现金严重短缺,银行也要求投资公司立即还贷,危机开始爆发,到10月24日,纽约交易所几乎停盘。这时摩根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纽约证交会主席来到摩根的办公室,祈求摩根先生出手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否则关闭股票市场别无他路。经过开会,皮尔庞特•摩根在16分钟里筹集2500万美元,以“高息发放借款,解决资金短缺”,挽救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但是有8家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倒闭。摩根又到纽约清算银行,以“发放票据”作为临时货币应对严重的现金短缺。2010年Grove Press出版的原版书封面随后的11月2日以同样的手法,“摩根”为拯救风雨飘摇中的濒临倒闭“摩尔斯莱”公司(是田纳西矿业和钢铁公司的主要债权人,拥有田纳西、乔治亚、亚拉巴马州的铁矿和煤炭资源),提出“一揽子方案”,这将大大加强摩根控制下的“美国钢铁公司”垄断地位。但这个方案必须得到总统的批准,逃脱垄断法案的制约。于是11月3日(星期日)晚上,皮尔庞特•摩根派人到华盛顿,劝说“对反垄断一点都不含糊”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务必在11月4日纽约股票市场开盘之前,批准‘拯救摩尔斯莱公司一揽子方案’生效”。摩根的态度很明确,也就是必须按时批准。结果,在巨大金融和政治危机面前,总统顾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离周一开盘前5分钟被迫签署城下之盟。当天股市闻讯大振。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蓄谋已久的精确定向爆破,光彩夺目的崭新金融大厦总是建筑在成千上万的破产者的废墟之上。当时摩根以4500万美元超低价吃下“田纳西公司”,其实际市值在10亿美元以上。笔记老摩根财团的势力,正是来自政府的财政部、公司和资本市场的不成熟状态。它看守着相对较小和原始的资本市场。今天,钱已经成了普通的商品,需要资本的公司只要去找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它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私募或商业票据来筹措资金;它可以利用许多货币、许多国家和许多市场。钱失去了神秘性,而银行业也失去了一点魔术味道。——第36章,摩天大楼,第778页。我相信,这段话是作者对老摩根财团最透彻的点评。从创建人乔治•皮博迪开始,摩根财团的发展历程就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家分别位于伦敦和纽约的摩根公司,发挥着将欧洲资本输入美国,支持国内经济建设的纽带作用,随着一战、二战的爆发,他们又扮演起输出美国资本,为战争融资、为欧洲重建融资的角色,其间,摩根的势力扩展至远东、拉美。另一方面,凭借精明的投资策略,摩根实现了对国内铁路、钢铁、航运等行业的控制。二战后,时代的发展迫使摩根财团也不得不做出改变,包括放弃传统的“绅士银行家准则”(强调与客户建立排他性的关系、不主动寻找顾客等),最终,摩根的三个继承者相继与其他机构合并。目录本•斯特朗注意到皮尔庞特已经把大铜门锁上,钥匙揣在兜里。他又在玩老一套把戏了:困住对手,定下期限,长时间讨价还价后主人突然出现,施以威胁恫吓。早晨五点差一刻,皮尔庞特把一支金笔塞到信托公司总裁们的头头爱德华•金的手中说:“金,在这儿签,这是钢笔。”金和其他信托公司总裁们已被整夜的谈判击败了,因而统一凑齐2500万美元。——第7章,恐慌,第141页。这是皮尔庞特•摩根的招牌把戏,书中多次提及,皮尔庞特厌恶自由竞争,做事独断专行,他喜欢辛迪加、托拉斯式的垄断。在垄断环境下,性格暴躁的皮尔庞特将这种招牌把戏发挥得淋漓尽致,问题是,如果是在自由竞争环境中,这种把戏会发挥多大的作用?如今,恐怕很难有人通过重复这种场景来获取答案了。在外交时代,虽然各家公司仍然同他们在华尔街上的银行紧紧地束缚在一起,但这种束缚正在开始松动。领主时代是建立在不成熟工业的基础之上的。而现在各家大公司都在积累现金储备,并利用获得的利润扩大、发展业务。私人银行比受其资助的公司的知名度要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同其客户排他性的特殊关系可以保证客户公司获得稀缺的资金。但摩根公司的后代们,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和国际收割机公司,正在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新的大型公司,它们羽翼已丰,不再需要银行的保护。——第9章,变形记,第197页。交易性银行业需要大搞公关,正如关系银行业需要秘密一样。——第29章,武士,第645页。可以设想:在资本匮乏的年代,早期的私人银行家都很重视声誉,这样才有人愿意来存钱和贷款,于是,“绅士银行家准则”大行其道,作为稀有资源——“资金”的提供者,这些银行声名远播——人们不在乎是否知道缺钱的人,但是肯定乐意知道愿意借钱的人。没有足够的信誉,那些新兴的工业公司无法从陌生的投资人手中借到钱,而潜在的投资人却不了解这些新兴的公司,于是,银行家成为了融资中介。融资过程可以是私密的,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银行家拥有太多的“秘密”,他们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下客户的融资凭证,然后再高价出售给其他投资者。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些新兴公司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以至于这些公司可以绕过银行自行融资。当资本已经不再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时,多家银行会围着一家公司的财务主管争抢生意,为了体现竞争优势,银行间的公关大战在所难免。当客户取代了银行家在交易中的主动地位,银行业就必须要变革。深入了解当前的事态后,人们就可以明白问题完全是出于自卫。自1905年俄日战争结束以来,根据协议,这条沿着狭长的领土延伸的关键命脉,即南满铁路完全归日本管辖。根据和俄国签订的条约,并且得到中国的正式承认和接受,日本负责管理和保护这一“南满铁路”,如同美国政府管理和保护巴拿马运河一样。9月18日晚,中国正规军袭击了这一地区,破坏了这条铁路。日本采取强有力的紧急措施,显然是必要之举。一国军队所管辖的地区遭到了当地正规军的入侵,且入侵威胁扩展之势又完全不得而知,显然,此时的自卫手段就是立即冲向来犯军队的指挥部。“紧急情况”一词按韦伯斯特先生的经典释义,意思是“突发的,具有压倒一切力量的、令人措手不及的和无暇认真考虑的情况”。总之,局势决不会引发战争,把整个事态视为对世界和平产生威胁,是言过其实的。正如我们历来表明的,日本无意与中国开战。相反地,日本政府和人民珍视与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们也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更愿意与中国人民保持友好关系。——第17章,大萧条,第370、371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摩根财团的汤姆•拉蒙特出于经济利益,为日本起草了这篇新闻稿,由日本大藏省略加修改后发表在10月22日的《纽约时报》上。如此明目张胆的颠倒黑白,不能不让人肯定这样的认识:商人只会和利润站在一起,正义只是偶尔和它们站在一起。看来,摩根财团利用战争敛财的社会形象永远无法消除了。“华尔街的拿破仑”,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当问及大批债款是否耗尽了生产领域的资金时,他说这问题是“很愚蠢,也很肤浅的。……事实上,收购交易只反映了资产所有权的变化,钱本身并没有消失。这些钱被用于其他投资了。”这对收购交易中资金发生转手来说当然是正确的,但是首先额外的收购资金又是怎么样的呢?一般来说,都利用银行贷款或发现垃圾债券来解决,而这些资金的利息就从生产性投资中转移出来。这种倾向于举债的做法和老摩根士丹利的观点有明显的冲突。——第35章,牛市,第749页。6月末,摩根士丹利出价每股78美元,也就是总共将近24亿美元,击败了埃德尔曼的蓄谋控股。摩根士丹利利用仅仅1.25亿美元就得到了全美最大纺织品公司的奖金1/3的股权。即使这1.25亿美元也大部分来自银行家信托公司和公平人寿保险公司。摩根士丹利同时还挣到8000万美元酬金,包括为这项交易筹措资金而认购近20亿美元的垃圾债券所得到的利润。伯林顿在这场金融炼金术中赚到了与摩根士丹利同样的利益了吗?收购之前,伯林顿收支平衡,债务不到普通股持有人总资产的一半,杠力收购后,公司突然要应付超过30亿美元的债务。债务是总资产的30倍。结果是它必然要解雇上百名中级管理者,卖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粗斜纹棉布的工厂(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家工厂卖给了多米尼欧),关闭研究与发展中心,把5年内的资金预算压减到5000万美元。所以这些不仅搅乱了伯林顿雇员的生活,而且急剧削弱了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第35章,牛市,753页。银行的资金本来是应该为促进生产领域的发展而提供资金,一旦银行家们的逐利本性超越原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就会发生为不该融资的企业强行融资的现象,结果将资金从生产领域抽出,转变成债务利息。上世纪80年代流行于华尔街的“杠杆收购”就是这样。原本,企业管理层的职责是为公司股东创造利润,并获取报酬,杠杆收购却能令两者的关系变得微妙。在投资银行的支持下,野蛮人溢价收购企业股票,股东可以变现,管理层却面临解雇的风险,为了自身利益,被收购企业会寻求竞购者,也可以通过毒丸计划提高收购代价,以迫使野蛮人放弃。如果收购成功,目标企业往往会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普通员工面临失业、薪水福利降低,劳动强度却增加的风险,后果到底有多严重,伯林顿的例子非常清楚。而这种做法与摩根的绅士传统相悖,时代变了,难怪摩根也会变了。小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杰克·摩根)附:作者序和译者序中的精彩段落第一版序言(作者 罗恩·彻诺)本书叙述美国银行业帝国摩根财团的兴盛、衰落和复兴的历史。也许再没有别的组织机构比摩根财团更富于传奇色彩,更充满神秘气氛,以及更让人争论不休。直到1989年,坐落在百老汇街和华尔街相交的“街角”处的J.P.摩根公司一直威严地主宰着美国金融界。华尔街23号这座低矮的建筑物,两侧分别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联邦纪念馆,入口在两条道路的交点上,并无悬挂字号,表现出一副贵族般超然的气派。我们的故事就紧紧地围绕着这座轮廓清晰的大理石建筑以及曾经踏上过其台阶的众多总统、总理、显贵和百万富翁而展开。根据现已公开的资料,我们可以沿着他们当年的足迹,步入这家世界上最为秘而不露的银行。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财团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联合机构。它由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于1838年创办于伦敦,后由摩根家族所继承,迁至纽约后声名鹊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两位最为著名的摩根——老J.P.摩根(1837~1913)和小J.P.摩根(1867~1943)——被揉成了一个复合式巨人——J.P.摩根,其势力整整持续了长达100多年之久。他们父子两人相貌酷似,都是秃脑门,圆鼻头,鸭梨般的身材,这就使人们分不清谁是谁。对于钦佩者来讲,这两位J.P.摩根代表了正统的旧式银行家,他们以言为约,以握手为印;对于诋毁者来说,他们是伪君子,欺压其他公司,里通外国,诱使美国参与战争,大发不义之财。对于摩根的评价,从未有过中立之论。老字号摩根财团滋生出上千条阴谋理论,使好几代爱揭丑的记者忙得不亦乐乎。摩根财团作为最显赫的银行,服务对象包括许多名门望族,例如,阿斯特家族、古根海姆家族、杜邦家族和范德比尔特家族等。它避免与小人物打交道,因而引起诸多的猜忌。因为它的融资对象中有很多工业巨头,如美国钢铁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所以它打入了这些公司的理事会,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恐惧,使大家害怕银行势力过大。早期摩根财团的性质似乎介于中央银行和私人银行之间。它曾经制止过几次大恐慌,拯救过金本位,三次解救纽约股市,还仲裁过不少金融争端。摩根财团的神秘之所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乃是由于它与政府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古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巴林家族一样,摩根财团似乎渗透到许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之中,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意大利、比利时和日本。作为美国海外势力的工具,摩根财团的行动具有十分广泛的外交政策的意义。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瓦解了这个金融帝国,因为该法案在经营存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和发行银行、债券的投资银行之间竖起了一道高墙。1935年,J.P.摩根决定继续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分离出摩根士丹利这一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从资本到人员都来源于J.P.摩根公司,所以,几十年来,清楚地表现出与其相隔一街之距的摩根兄弟拥有共同的祖先。它们有许多共同客户,保持着家族般的感情,既不拘礼节,又有活力。然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不禁止J.P.摩根持有一家海外证券公司的少数股。1981年之前,它持有摩根建富三分之一的股权。这三家摩根银行的历史就是英美金融界本身的历史。一百五十多年来,它们在华尔街或伦敦金融城的每一次恐慌、繁荣和股市崩溃中都首当其冲。它们经受了战争和萧条、丑闻和审讯、轰炸和未遂暗杀。现代世界还没有哪个金融王朝如此稳定地维持着其显赫地位。它的编年史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研究高额融资的风格、职业道德及礼仪规范上的变化。为使这个巨大的历史画卷井然有序,我们将其传奇经历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一划分框架主要适用于摩根各家公司,但我认为也大体适用于其他银行。1913年以前是皮尔庞特・摩根的领主时代。这时银行家是经济体系中的主人,用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的话讲就是“万物之灵”。他们为运河、铁路、炼钢厂、航运公司融资,从而为新生的工业社会提供了资本。在那样一个桀骜不驯的竞争时代,是银行家解决了公司间的争端,并组织了托拉斯来遏制竞争。他们作为资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主要中介,监督着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因为是他们在配置稀有的资金,所以他们往往比接受融资的公司更有势力,日益掌握对这些公司的控制权,由此产生了一代难以驯服的银行家。他们的钱财如神话般滚滚而来,引起了公众的恐慌,最后促成了一场政治运动,以控制银行家过度的影响。在小J.P.摩根的外交时代,私人银行家们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摇身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秘密使命,与各国的中央银行平起平坐。摩根银行家们这时变成了政权掮客和全球会议上政府的非正式代表。他们作为国王、总统和教皇的挚友,在华盛顿或英国白厅的严密监督之下从事外交活动。在国外,他们似乎经常成为政府政策的化身;在国内,它们仍旧是各个公司“传统的开户银行”,但是这些公司尽管仍然算得上忠诚,却越来越不需要强大的银行家的帮助。摩根合伙人与客户维持着排他的关系,因而享受一个高贵奢华的世界,似乎是那么文雅,那么悠闲自得,不受现代标准的侵扰。在战后的赌场时代,银行家们面临着全球市场激烈的隐姓埋名的竞争,对客户失去了控制。跨国公司此时压倒了银行家,在资本和金融技巧上与他们一争高低。机构投资者,比如说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成为新的抗衡力量。由于公司和政府能够在各国筹措各种货币的资金,所以力量的天平已朝着不利于银行家的方向大大倾斜了。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奇怪,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每天都充斥着令人眩目的新闻报道:买卖一锤子就是十亿美元。然而,正如摩根财团的历史所表明的那样,这一新型的金融攻势,实在是银行家虚弱的症状。随着老客户们翻身得解放,昔日的绅士银行家们也不得不东奔西跑地去揽生意,以便找到新的地盘。他们就在那残酷无情的公司兼并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地盘,这样一个世界挽救了他们,却危害了经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新时代,银行家们已经抛弃了自维多利亚时期就已统治英美金融界的传统。本书的主题是,今后再也不会有哪家银行能像老牌的摩根财团那样强大,那样神秘,那样富裕了。19世纪的罗斯柴尔德和20世纪的摩根所代表的那一切,在21世纪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再现。银行家们不再能够垄断巨额资金,世界金融已经成熟,权力也已分散到众多机构和金融中心。回顾历史,往日的银行世界——大笔的财产、丰富的艺术收藏、豪华的远洋游艇以及与国家元首摩肩接踵、自视为君主的银行家们,一切的一切,都从我们的视野中迅速地远离了。然而,与一般的透视法相反,摩根财团离我们愈远,其形象就愈加高大。第一版译后记(译者 金立群)出版《摩根财团》中文版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近年来J.P.摩根公司和我们加强合作的结果。1994年1月31日,J.P.摩根公司北京代表处宣告成立,当时的董事长丹尼斯・韦瑟斯通首次正式访问中国,表示要为中国的客户提供最新的国际资讯服务和更加广泛的金融服务。同年2月27日至3月1日,J.P.摩根公司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在北京开会,前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主持了会议,韦瑟斯通代表J.P.摩根公司和国际顾问委员会拜会了中国领导人,并和外交界和企业界讨论中国近期经济发展形势。新任董事长道格拉斯・沃纳上任伊始,即于1994年4月14日至15日访问中国,表达了继续推进中国业务的意愿。与此同时,J.P.摩根公司与中国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开展了多方面的业务,特别是参与推进中国主权发行体和金融机构进入全球债、扬基债、武士债等市场,帮助中国筹集发展资金,同时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随着J.P.摩根公司在中国业务的扩大,它也在中国日益为人所熟知。然而,摩根财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世界上到底有多少“摩根”,很多人并不是十分清楚。这部《摩根财团》当然是一个答案,然而,本书涉及的不只是摩根家族和财团本身的历史。作者把这一代金融王朝的兴起和发展置于资本主义世界全球演变的背景下。从乔治・皮博迪在伦敦创建的商人银行开始,由朱尼厄斯・摩根发展起来的摩根财团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1929年的股市崩溃和30年代大萧条,直至1987年的股市崩溃。摩根财团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生动的历史画卷:这里有私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较量;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之间的冲突;孤立主义和海外扩张主义之间的斗争;商业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碰撞;个人意志和历史规律的矛盾和最终统一。所有这一切,都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摩根财团》一书可以满足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政府监管部门可以研究如何加强对实业和金融界的管理而不扼杀其活力,企业家则可以学习如何把握市场的脉搏和趋势,从而在竞争中稳操胜券。摩根财团的发展,像其他金融机构和工商业一样,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风风雨雨,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历经磨难而不衰,并取得卓尔不群的业绩,这是与其各代领导人的经营视野和战略分不开的。除此之外,更有他们周围一批有见识、有才华的得力助手的贡献。“以第一流的方式从事第一流的业务”——摩根财团的这一经营座右铭是其多年来立于不败之地的谋略。第二版序言(作者罗恩·彻诺)随着探究的进一步深入,我将此书视作追悼往昔华尔街的挽歌,那是个高贵而审慎入微,聚集众多金融精英,只专注服务于政府客户、大型企业及达官贵人的金融帝国。然而,还在我埋头撰写,而新世纪即将来临之时,这个傲然的帝国却趴地倒卧在华尔街上,瞬间分崩瓦解。随着买卖股票取代棒球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大众活动,数以千万计的散户投资者成为新型经济中最巨大的盈利来源。曾长期为摩根银行引以为豪的大规模或巨额融资在零售银行业的兴起中黯然失色。目睹大势已去,摩根士丹利与添惠的经纪人合作,将J.P.摩根出售予大通曼哈顿,并入其强大的银行业务中;而摩根建富则被另一个银行巨头德意志银行所吞并,从此成为历史。为人所惊叹的并非摩根集团最终顺应时代的变迁,转变经营策略以吸引众多投资者,而是摩根这一名字依旧令人不能忘怀,其拥有的神奇而瑰丽的光环将永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第二版译后记(译者 金立群)我以为,要真正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除了研究既有的经济理论之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要下工夫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史。近现代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举凡居于强势地位的国家,大都是那个时代经济思潮的引导者,这些时代思潮固然有其先进性和真理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包含着有利于强势国家的形而上学的成分——仅从技术性的层次来讲,这些时代思潮往往将其在某个历史阶段的经验加以绝对化,还常常混淆强势国家与后进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别。不明白这一点,不能坚持独立思考,只知照抄照搬的人,往往是要吃大亏的。我们对这个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史恐怕至少是与研究西方经济理论一样重要的。第三版译前序 (译者 金立群)一个百年以上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上拼搏,决不会始终一帆风顺、如履平地,是什么力量和智慧使之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成功的公司,应该有什么样的领航人;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应该如何保持良好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关键,是人才和公司制度的关系。公司制度不能压抑人才,人才不能凌驾于公司治理之上。这看起来是一对矛盾,其实两者应该是能够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公司治理应该是人才培养的优质环境。公司的制度应能促进人的行为规范,而又不束缚人的创意精神;公司的制度是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导航,而不是限制他们创新活动的桎梏。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看起来非常抽象,但是,毫不含糊地体现在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和经营业绩上。读了本书,就会对什么是摩根人,或者说摩根人的特点是什么的问题,有所领悟。摩根的历史说明了现代企业的命脉是公司治理,公司高管的素质和能力是公司成败的关键所在。在用人上,究竟该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道理谁都明白,实施却很困难。80年代我在美国,看到王安电脑公司非常风光,独占鳌头,华人为此感到非常自豪。但是,由于王安先生一心要传位于儿子,致使人才流失,公司终于销声匿迹。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工商企业,问题往往不是血缘之亲,而是气味之亲,即趣味和情调之亲。虽然选拔的人不见得是血缘上的七大姑、八大姨,但是,不是按能力和德行来选拔人才,只是提拔和自己气味相投的庸碌之辈,一样会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