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治国理政的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治国理政的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治国理政的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治国理政的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治国理政的经典语录



治国理政的经典语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出自《论语·泰伯篇》。一直以来,对此句的解读存在很大争论。之所以如此,因为解读不同,对孔子的思想则评价不同。

由于古汉语没有断句,所以人们对此句有不同的断法,自然就有不同的解读。常见的断句有5种。

第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断法最常见,由此翻译为:孔子说,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就是说孔子认为百姓作愚昧无知,可使服从而不可使知之。由此认为孔子政治思想保守,鼓吹愚民政策。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固然没有什么错,但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自己也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他不太可能主张愚民政策。

第二,断为: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将上一句于此句合并了。翻译为: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音乐。三者是教育的基础,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没掌握,就要让他们真正搞明白。这种解读是符合孔子的一贯思想与主张。

第三,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为: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

因为“使”在古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使用”,“支使”,二是“使者”、“出使”。所以有人认为,此句不是在讨论一般的原则性问题,而是在具体地讨论外交问题,意思是:如果有人可以做使者(有出使的条件与能力),就应当授以特权,由他全权处理,不要过多的限制;如果他条件不具备,就应当告诉他,他有哪些方面不足,哪些地方应当改进。这种解读能讲得通,不过有点笔走偏锋。但无论如何,这种断句符合《论语》的语言规律,解读也合乎孔子的思想。

第四,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解释为: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须加以引导。这种解释也能讲得通,只是读起来感觉有些突兀,不大顺口。

第五,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照这种断句,孔子是在自问自答。翻译为:孔子说,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吗?不。还是要进行教育。但这也不违背孔子的思想。

对这些断句与解读的争论,主要集中于第一种,关键是难以与孔子的思想相统一。但其实,即便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仍然没有违背孔子的思想,更不是他思想保守,乃至鼓吹愚民政策的反映。

《论语》虽然是语录体,看似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一句句上下不连贯的话,但其中也有内在的逻辑。就拿本句来看,至少要与本篇第一句以及前一句一起来理解。

《论语》每篇的第一章,就是第一句话一般都是本篇的主旨。本篇第一句为“子曰: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意思是: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达到德的最高境界!曾经三次将天下让出来,老百姓简直不知道如何称颂他。也有翻译:百姓却找不到什么实际的事迹来褒扬他。但无论哪种,都表明本篇主要讲的是关于治国理政所具备的“德性”的相关内容。换句话,本篇后面的每一章基本都是在讲治国理政之“德”的一个侧面,或与之相关的内容。所以孔子才会先立起泰伯这个“至德”的最高标准。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就是两个字:民主。

建立平等的公共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