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听见凉山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听见凉山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听见凉山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听见凉山经典语录
你下载个酷狗音乐播放器,想听什么歌就有什么歌,还能下载
听见凉山经典语句
http://www.yue365.com/mlist/17627.shtml这里下载
我尝试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切入,欢迎评价。以下是我所知道的,部分曾经在其他问题回答过。
(一)另一面的凉山
说到凉山,不得不讲其源泉。
如今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在1978年由原凉山州与西昌地区合并而来的,州府设在西昌。
在西昌曾流传这么个说法:抗日战争时期,首都南京陷落,蒋公决定西迁重庆。曾有人问蒋公:若重庆再陷落,迁都何处?
蒋公回答:誓死捍卫重庆,但若重庆陷落,则以西昌为第二陪都。
事情真假未可辨,但我从文献中查过,至少在豫湘桂战役大败后,凯申公曾经考虑过迁都西昌。
西昌北靠大小凉山、西接川西高原,东、南皆被金沙江包围,滩险水急。又因西昌地处安宁河谷,土地较为平坦,温度适宜,真可谓是,易守难攻。
或正因此,国共内战的最后一役即在此展开。蒋公曾希望以西昌为“反共救国”之基地,并将西南长官公署迁至西昌,又令胡宗南镇守此地。但胡宗南早已没了斗志,在解放军先头部队快抵达西昌时搭飞机离开此地,假海南岛飞抵台湾。不到一日,解放军即攻下西昌。
一个得到凯申公支持的第二陪都,能有多差?
最新的全国百强县,西昌已经上榜了。四川仅有三个县上榜。
那么原凉山州呢?我就举最悲伤作文发生地越西的例子。
(越西县是当年孟获起兵时的越巂郡演变而来,也有说法讲,孟获就是彝族人,待考证。)
张平宜是台湾云林人,前《中国时报》记者。十年来,为帮助凉山地区的麻风病儿童上学,她辞去工作,散尽百万家财,在越西的腹地大营盘村建立起一座供麻风病儿童读书的小学。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给麻风病人带来希望,也由此获评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上个世纪,为了阻隔麻风病的传播,当地政府把麻风病人集合起来,形成一个个麻风村。麻风村多位于深山之中,与世隔绝,在成功控制麻风病感染者人数的同时,也导致麻风病人成为社会的弃婴,更使麻风病人的儿女们求学困难:既赶不上山外学子的求学进度,又常常因为父母而备受歧视。
在凉山,这样的村子,可能有十多个。
(二)发展极度不平衡又常常上新闻的凉山
首先,需要指出,凉山在整体上确实很穷。
17个州辖县市中,有11个是国家贫困县。诸如凉山部分地区家庭一年仅吃三次肉、适龄学童每日徒步四五小时去上学的报道屡屡见诸大陆媒体。
在彝族人聚居的高山地区,大多保留着人畜同住的习惯:往往是一件土坯房,没有窗户;牲畜住左边,居民在右边;中间堆砌一团烧火用的简陋火坑,一为冬天生火取暖,二为烤熟土豆以充饥。
彝族同胞脸部的皮肤相对较黑,一个重要原因即是,生火所产生的烟的影响。
其次,需要明确,凉山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
州府西昌,是四川县域经济第二名;经济次发达的会理,也可跻身西部经济百强县。2014年,冕宁县的某村因为堆砌钱堆给村民发钱登上各大媒体的门户网站。可见,凉山并非全体贫困。
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发展较快的县市大都是汉族聚居县;彝族人口较多的县市,大多发展较慢。
凉山一方面坐拥大自然的恩赐,一方面又被自然条件所左右。
大陆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凉山的工业总产值仅排在朝鲜族的延边州之后,位列第二;
凉山有泸沽湖(湖边有摩梭人)的一半,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基地,也有南红玛瑙、甚至金矿;
凉山水电潜力巨大,水能资源占大陆的15%,全部转化税收至少有百亿。
1978年以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只有九个县,这九个县除雷波县彝汉人口各占一半外,其他八县彝族人口占绝对优势。
凉山州旁有个同等级的行政单位,叫西昌地区。西昌地区管辖的县大多以汉族人口为主。
后来为了促进凉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把西昌和其下辖的六个县、木里藏族县、盐源彝族县并入凉山州,并将州府迁到西昌,才形成了今日的凉山。
因此,西昌和原属六县经济水平好于凉山州原有九县和木里、盐源。
西昌并入凉山后,虽然从地级区域(类似于省辖市),变成了县级市,但由于有大陆政府民族地区政策加持、以及是攀西增长极的核心之一,发展迅猛。
但是原有九县发展缓慢,以西昌带动老凉山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并没有实现,甚至有人说:西昌的发展建立在压榨其他十六县市的水平上。
所以有人说,西昌不乏豪车,老凉山处处难通车。
虽然凉山资源富集,但是交通太差(这应该是凉山地区的通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普遍说来,凉山各县到州府西昌要坐车3—6小时,离西昌最远的木里县到西昌需要8小时,而西昌到省城成都需要坐t字头的火车10小时。
凉山地势高,很多农作物不能生长,当地盛产土豆和苦荞。后者被凉山州政府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希望能带动农民致富。前者是百年来凉山地区的主要作物。
凉山汉族区域曾有这么一个说法,凉山高山地区的彝族人,早上烧一锅土豆,早上吃,中午吃,下午吃。人吃什么,动物就吃什么。当土豆保存不下来时,制成土豆干,用以充饥。
(三)毒品和艾滋病的双重打击
正因凉山当地发展滞后、生活不易,当毒品沿着成昆铁路,从昆明走向成都时,地处成昆铁路要害地段的凉山受了很大影响。
毒品来钱快,很多人开始种毒品、贩毒、吸毒。
随着中央机构打击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的强势作为,以及卫星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如今,凉山种毒品的现象比以前少多了。
但是贩毒依旧猖獗,一方面,从事其他行业来钱太慢,毒品诱惑力很大;另一方面,彝族人很多也不具备从事其他行业的能力,如果不贩毒,就只有回家种地。这对于超生现象严重(很多人都有4-5个子女)的凉山彝族人来说,负担很大。
至于为啥贩毒者要吸毒,则存在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贩毒者为了验明毒品品质,常常以亲口尝试来判断,久则有染上毒瘾的可能。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贩毒者为了吸引更多人吸毒以扩展销路,常常在团体聚会中营造大家一起来吸毒的气氛。
在让别人吸的同时,总不能自己不吸吧?
很多人(尤其是成年男子)并非自己主动吸毒,而是在别人的带领下成瘾。毒瘾越来越大,原有职业所挣的钱远远满足不了毒品的需求,就铤而走险,选择贩毒。所以每年抓到的贩毒团伙,凉山藉的是个大数。
在凉山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一门专业必修课(大部分学校为一周两三节课,有些彝族地区的小学甚至每天上一节),叫做禁毒与防艾。凉山某些地方,以前迎接客人的方式是坨坨肉和大碗酒,现在的风气是请你吃白粉。
请你吃白粉,是当地最好客的作法。
吸毒到了后期,往往通过注射完成,这就导致了艾滋病的蔓延。
凤凰卫视曾经采访过一个感染者,他说得了病无妨,仍然和她妻子行房事。
也就是这样的现象,导致了妻子染艾滋病、未出生的儿女染艾滋病。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国家按照人头分配艾滋病的津贴。一个彝族老奶奶带着她孙女去领钱,结果工作人员发现,老奶奶患病而孙女未患病,就只给了一个人头的钱。
老奶奶立马就在手上花了一道伤口,让孙女舔,然后给工作人员说,现在孙女也得病了,要求再给一份。
当地人对艾滋病的防范程度并不高。虽然近年来逐渐开始有所加强。
但是彝族人传统信仰是有病找”毕莫(神职人员)“。因此,得了艾滋病之后不去看病,而是找毕莫的现象不少见。
因为艾滋病很难治疗,也加重了人们对于现代医疗手段的不信任。
因此,凉山地区艾滋病感染率大陆前三,凉山hiv登记感染者人数占了四川全省的一半。夸张点说,凉山的艾滋病感染率和中部非洲差不多。
很多时候父亲一旦感染艾滋病,旋即丧失劳动力,长的几年就逝世。如果母亲也感染了,那么其命运多半和父亲一样。
他们的孩子就成了孤儿。
如果母亲幸运的没有染上,那么抚养四五个孩子对她来说也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很多彝族妇女选择了改嫁。
依照彝族的习俗,改嫁后的妇女是不能再管原来的儿女的。有的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见过一面。
于是她的儿女事实上是孤儿,但在户籍上父亲已死、母亲还活着。
这种现象叫做失依儿童。
早些年,这些孩子因为母亲尚在,所以不能享有国家的孤儿政策。
如今,由于媒体介入和政府重视,这种情况也在改善。
(四)彝族人另一面
我想补充下彝族的其他方面,以求一个较为客观的印象。
首先是讲诚信,尊敬德高望重之人。后者在彝族中被称为德古。
我党的人民调解制度,在汉族地区基本白费。
在彝族地区,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制度。
彝族解放后,即一步从奴隶社会专向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原本维系他们生存的家族和家支还在。
解放前,万一一个家支中的人被欺负了,往往一个家支的青年人拿着刀去帮他要评理;
万一一个家支中的人没钱娶媳妇儿,也是一家支的人凑上去。
一方面,使得个人在较为艰难的社会条件下能够借助群体的力量生活下去;
另一方面,任何针对彝族个人的行为,都是针对家支的行为。
虽然解放了,并经过市场经济的陶冶,汉化的彝族在家支观念上已经没有以前强。
但是大部分彝族人还是讲究家支的,这就从根本上磕磕碰碰影响很大。
如果有冲突,按照彝族人的方式,有杀鸡赔罪、找人调解等方式。
从古至今,当德高望重的德古们,引用彝族先民的典籍,对争执双方的头人讲道理,迂回穿插解决矛盾时,往往能以调解方式结案。
彝族谚语说,汉人靠官吏、藏人靠喇嘛、彝人靠德古。
当改革开放后,正式在当地以人民调解制度来解决案子时,彝族的德古们发挥的作用比县法院的法官更重要。
彝族人发誓后,很重视誓言,或者达成调解结果后,也能履行。
相比较,汉人在这方面就差得多了。
我曾经在文献中看到解放前的时候,有死给的案例。
就是如果有人因为尊严而死给你看,对方也要承担责任。
这在汉族的法律里是不用承担责任的。
但是彝族是重视尊严的民族,他们如果发现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维护自己或者家支的尊严,宁愿以死亡来明志,这样的人和为家支而战死的人,都是整个家支的英雄。
解放前,依据地位,彝族人大致分为三种,黑彝(奴隶主)、白彝(平民)、红彝(奴隶)。红彝的家支附着在黑彝上,也以为黑彝效忠为自己的荣耀。如果是两个黑彝家支的矛盾,最后也会有白彝的加入。黑彝不与其他彝族通婚。严格意义上讲,各个等级的彝人之间也不通婚。虽然都已是历史,但对如今仍然影响很大。在通婚等事上,有讲究的彝族仍然重视对方是黑彝还是白彝。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彝族中,开始流行起给礼钱的习俗。以下是一个可以参考的彝族婚嫁数额。如果娶彝族媳妇儿,需要按照学历、样貌、是否是公务员等准备礼钱:学历在初中以下,大概不到8万;初中生10万;高中生20万;大学生30万;在具本科学历的公务员中,甚至出现过50万--100万的案例。以上均是人民币,但是是比较讲究的地区才如此。老丈人收到钱后,往往还要给一部分给女儿的兄弟们,等他们结婚的时候再用。以此循环。这是彝族地区能够通行这个规则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就是家支的帮忙。同时,女婿每年还要去老丈人家拜年,也要给一笔钱。钱多少随意,但都是千把块万把块。所以女婿在给老丈人礼钱的时候,不会一次性把30万全部给清,但会给大部分。(五)社会问题随着年青人远赴外地打工,家支对他们的控制力再减弱。由此导致的情况是,旧的制度被极大破坏,而新的社会平衡尚未建立。现在禁毒也是很多彝族家支的共识,他们能够在本地和家支内部开始禁烟运动。但是一旦人出去,不在家支控制范围内,这个时候家支也没有办法了。以往的彝族人,若脱离了家支就没有依靠的东西。如今外出打工就是变相在离开家支,因为汉族地区的警察等暴力机关难以充当这样的作用,也不可能让彝族人信仰,所以呈现一个社会控制的空白地带。目前,彝族人社会化的过程仍然再以汉族的方式进行。从小学习汉语写汉字,而并非学彝语讲彝字。客观上并没有彝字的教学资源,在汉字教学资源都没有办法满足的情况下,管理者似乎并没有想到应该先满足彝文的需要。很多老师 们想的也很简单,只要让学生们有一定的文化,可以打工就OK了。彝语在外地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还是要靠汉语。很多彝族孩子对汉语有种本能的反抗,毕竟不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样如何能学好呢?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在凉山蔓延。当一个凉山彝族人十七八岁还在上初一二的时候,为何不选择打工这种来钱快,且不用再念几年书的方式呢?当彝族县的公务员都是招本科生,而且本科生都不一定能考上时。这意味着他们要七八年来修炼,但是这七八年用来赚钱,可以赚多少?提高教育水平,是解决一切的根基。
但似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凉山地区的教育提供发展的环境。
陷入了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