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蒋方舟大学经典语录,想要了解蒋方舟大学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蒋方舟大学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蒋方舟大学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蒋方舟大学经典语录
蒋方舟大学经典语句
清华大学有意降录取遭网友质疑
2008年清华大学降60分调档录取蒋方舟。 一则“清华大学有意降60分调档录取80后少女作家“的新闻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面对网友的种种质疑,蒋方舟于2008年7月8日晚在其私人博客发表了《我没有被破格录取》的博客文章,从五个方面回答了网友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她称她并没有破格录取,她一直按有关学校自主招生的办法。
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2012年,蒋方舟在微博上祝贺自己从清华大学毕业,2012年7月3日《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在微博上给出了确切的答案,蒋方舟将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作家蒋方舟毕业即任副主编引热议,对于大家的疑虑,封新城说,认识蒋方舟是从2008年开始,“我当时就发现她比很多同龄人成熟很多。”后来,经过四年的学习,蒋方舟从最开始的特约记者到后来的主笔,是一步步实践、锻炼出来的,“蒋方舟是从主笔的职位提拔到副主编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毕业就当副主编。”
“代笔门”事件
2012年8月1日,方舟子发微博称《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的不少文章是其母亲、作家尚爱兰的代笔,“代笔门”事件再次引发热议。有记者通过微博私信给她,她表示自己“在伦敦看奥运,没什么好回应的”;记者电话联系尚爱兰,电话中尚爱兰并未正面回应。
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方舟的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被绑架的一代”从社会层面入手,谈她这一代人的青春与他们生活视角里的中国;第二部分“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她希望通过记录,反抗一些使自己不像自己的东西;第三部分的长篇散文《审判童年》,毫不避讳地坦白童年生活当中的刺痛与尴尬,在她看来是对天才儿童身份的一个告别。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附录,记录当时写那篇文章的场景,现如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对这篇文稿的反思。有时她甚至推翻了自己此前的一些想法,“更多的是坦诚自己的一切。”蒋方舟透露,2014年可能还会出一本小说,但当前不能透露内容,“怕写不完,因为现在读书和写作的时间太少了”。
《新周刊》生活
蒋方舟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为《新周刊》最年轻的副主编。当时曾引起外界的一些争论。据悉,她在进入清华时,即被《新周刊》聘为特约记者,2010年4月升任主笔。“所以,我不是直接升副主编的,是一步步走上来的”,升任副主编后,她每天开两次会,其他的时间是写稿、采访,改新记者的稿,提专题。对老记者的稿件有意见时,蒋方舟坦言,文本层面的东西是可以讨论的,自己为《新周刊》写了五年,对杂志的熟悉程度会多一些,了解《新周刊》喜欢什么样的稿子,不喜欢什么样的稿子。每天所能想到的,只是“把这期刊物做好”。
对于未来和生活
作为同一时期的作家,蒋方舟似乎有点“固守”自己的领域。郭敬明已经拍了两部电影了,韩寒也在做自己的电影。但蒋方舟对自己要不要做这些事情,想得很清楚。她鼓励现代人不要害怕被时代抛下。她调侃地说,其实被时代淘汰也挺好的,一定还有一些跟你一样被时代淘汰的人,慢腾腾地在后面溜达,你们自己组一个局不是很好吗?对于韩寒日前表示,在自己想清楚之前不再写长篇小说了。蒋方舟说,她还是很期待韩寒的长篇小说的。蒋方舟的业余生活跟普通女生一样,喜欢淘宝,买的衣服曾把大学宿舍淹没。喜欢本身不胖还是嚷着要减肥,做饭对她来说,只是一个调剂,不是很喜欢,但可以减压。她还喜欢爬山,想在30岁之前多爬几座山,因为爬山的过程很痛苦,但下山后就会感受到放大了的快乐。
蒋方舟的人物争议:
1、清华大学有意降录取遭网友质疑
2008年清华大学降60分调档录取蒋方舟。一则“清华大学有意降60分调档录取80后少女作家“的新闻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面对网友的种种质疑,蒋方舟于2008年7月8日晚在其私人博客发表了《我没有被破格录取》的博客文章,从五个方面回答了网友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她称她并没有破格录取,
她一直按有关学校自主招生的办法。
2、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2012年,蒋方舟在微博上祝贺自己从清华大学毕业,2012年7月3日《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在微博上给出了确切的答案,蒋方舟将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作家蒋方舟毕业即任副主编引热议,对于大家的疑虑,封新城说,认识蒋方舟是从2008年开始,“我当时就发现她比很多同龄人成熟很多。”后来,经过四年的学习,蒋方舟从最开始的特约记者到后来的主笔,是一步步实践、锻炼出来的,“蒋方舟是从主笔的职位提拔到副主编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毕业就当副主编。”
3、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方舟的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被绑架的一代”从社会层面入手,谈她这一代人的青春与他们生活视角里的中国;第二部分“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她希望通过记录,反抗一些使自己不像自己的东西;第三部分的长篇散文《审判童年》,毫不避讳地坦白童年生活当中的刺痛与尴尬,在她看来是对天才儿童身份的一个告别。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附录,记录当时写那篇文章的场景,现如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对这篇文稿的反思。有时她甚至推翻了自己此前的一些想法,“更多的是坦诚自己的一切。”蒋方舟透露,2014年可能还会出一本小说,但当前不能透露内容,“怕写不完,因为现在读书和写作的时间太少了”。
扩展资料:
蒋方舟,女,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中国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她自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引起了较大争议;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外界评价
蒋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随心所欲,描写的对象还是行文的方式都绝少条条框框,显得很轻松,甚至有些任性。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乍看上去不容易让人接受,恐怕在应试教育式的命题作文考试中也很难得到高分。然而方舟的风格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除了一大批痴迷的小读者,许多文学界的专家权威也给予她很高的评价。
蒋方舟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除了她作品的内容看上去特别大胆、另类以外,还在于她出奇的坦率直白。蒋方舟毫不隐讳自己成名成家的欲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蒋方舟
书还在预售的时候蒋方舟在微博上表示在不同的地方购买会有亲笔签名、东京地图、母亲手绘明信片、签章、冰箱贴、卡贴等不同的附赠品。也就是说粉丝想要不同的赠品就要买不止一本书。一本书附赠这么多东西、里面那么多照片……可见它的目标群众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而是蒋的粉丝。书不厚,内容少,很快可以读完,但是定价远远高于实际价值。名义上是日记,但很显然,蒋方舟在写的时候就有了发表的打算,这样的日记缺少真诚,因为面对的是设想的读者群体,而不是自己的内心。书名为《东京一年》,但换个地名内容也相差不大。作者对东京的了解并不深,如果为了了解东京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大可不必读此书。文艺青年的共同特点是喜欢标榜自己读过多少书,看过多少戏剧、经典电影、艺术展,蒋方舟未能免俗。有时候我们常常忘了自己读书、欣赏艺术是为了什么,反倒是它们本身成了目的。前人苦心孤诣的创作被后人用以对自身形象的矫饰,恍若一种新型的、廉价的装饰品,难道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蒋方舟把“思考”作为自己的标签,然而思考也不是思考原有的目的啊。如是思考本身也能成为卖点,思考恐怕也就失去了意义吧。同样是国内的女作家,反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林白、陈染等人,没有太多的引经据典,然而写长篇小说游刃有余,极擅长对意境的营造、比喻的运用,感情真挚恳切、直击人心。读她们的文字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她们阅读的积淀,这并不需要一一呈现给读者。就连当年以前卫著称的卫慧,如今读来也觉得她的文学功底深厚扎实。总结起来就是,如果不是蒋方舟的粉丝或对此书持有兴趣,不推荐看该书。
怎么才联系到你了,蒋方舟的联系方式
邮箱是好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