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大智度论的经典语录,大智度论,譬如有人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的经典语录,大智度论,譬如有人 大智度论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大智度论的经典语录,大智度论,譬如有人 大智度论的话,这一篇大智度论的经典语录,大智度论,譬如有人 大智度论应该是您需要的。



大智度论的经典语录



先下结论:真的很有必要/真的很有必要/真的很有必要

般若经部头特别大,特别是自玄奘法师译出六百卷《大般若经》后,般若体系的经典基本已完备,后世再有译的基本是都是《大般若经》的某一部分了。《大般若经》按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第一分~第五分(第1卷~第565卷):如果再按内容详略主要可分三部分:(一)第一分(第1卷~第400卷)也即是《大智度论》所说的上品般若经字数在十万颂;(二)第二分和第三分(第401卷~第537卷)也即是《大智度论》所说的中品般若经字数在二万五千颂,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大品般若经》(27卷或30卷)及《放光般若经》(20卷)、《光赞经》(10卷)即同此:(三)第四分和第五分(第538卷~第565卷)也即是《大智度论》所说的下品般若经字数在八千颂,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小品般若经》(10卷)及《道行般若经》等同此。此五分结构一致,就是所说法有详略之分,其中十万颂内容最为详尽。

二:第六分~第十分(第566卷~第578卷):分别是<天王般若><文殊般若><那伽室利般若><金刚般若><理趣般若>,这五分的内容并不一致,每分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三:第十一分~第十六分(第579卷~第600卷):布施度~般若度,这六分是解释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这六度是菩萨道修习的主要内容。

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通称为《大品般若经》有分为27卷,有分为30卷(内容一致,就是卷数被扩充了。),而《大智度论》(以下简称智论)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优婆提舍》100卷,是经论合编本,经占27卷,论占73卷,翻译过来就是解释《大品般若经》(以下简称大品经)的一部论。大品经全文有90品,其中智论的前34卷内容来详细解释大品经的第一品,后66卷解释大品经八十九品。

以上是大品经和智论的基本信息,接下来谈为什么读过智论还要再读大品经:

1.论有分为宗经论和释经论两种:宗经论,顾名思义,也就宗于经义而有独立的编写次第,你可以不用看经的内容,直接看论就可以了;我们所知道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等,这些都是宗经论。释经论,也就是解释经的论,它的次第是跟随着经的。《大智度论》属于此。所以我们如果对大品经的次第不了解,直接读智论。会陷入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地步啊!特别是在后66卷的时候,因为智论是略释,如果对于大品经不了解,就读不出个头绪来。以前我和礼贤法师聊天时,他就说过在读前34卷的时候,还能理解(因为前34卷都是在解释诸法名相,当然好理解啦。),到了34卷以后就看着不太顺了。

2.智论内容太过庞杂,它所引用的资料极其丰富,有时候对同一个问题会同时提出四五家不同的见解,所以如果没有对大品经很熟悉的话,自己去看,有时候会对经文的原义产生误解。如果能先了解大品经的立场的话,才来读智论会更好一些。

3.大品经的行文逻辑是一致的,(当然,如果不借助吉藏法师的科判的话,阅读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推荐阅读文本是法云出版社出版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冠科》这是妙静长老将吉藏法师的科文摘录再编写,质量确实不错。)而智论随着大品经行文逻辑进行解释的,有时候又进行了发散,所以读起来有种很散的感觉。这也是我为什么读完了智论以后,现在又重新返回大品经来做精读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个人这几年阅读《大智度论》的感受吧,希望对您有帮助。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大智度论经



大智度论

【axxzhouaxxyyflongdd】

  《大智度论》姚秦弘始四年(402)夏,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中西明阁上创译,至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见《大智论记》和《开元释教录》)。此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称《大品般若》,即一再翻译过的《放光般若》、《光赞般若》和后来唐玄奘译的《大般若经》第二分)的论著。  首缘起第一,略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因缘。继释经初其中如是我闻一时第二,乃至释初其中信持无三毒第五十二,是为释《序品》第一。顺次以下释《报应品》(《即奉钵品》)第二,乃至释《嘱累品》第九十,是为释摩诃衍(大乘)论。般若波罗蜜,摩诃衍一义,但名字异(论卷四十六)。  摩诃衍空般若波罗蜜亦空,空又一故(卷五十二)所以《大智度论》释般若也就是释摩诃衍论。《龙树传》说他著有《优菩提舍》(论议)十万颂,这种体裁是解释经文并加以发挥的,可能就是指的《大智度论》。   罗什译《大智度论》不久,又兼译《大品般若》,首先对旧译用原文作了订正,以后又据《大智度论》再次改动经文,并从经本楷定论义。  如于《大品般若》品目名称的确定,就是以释论精神作依据,对《光赞》、《放光》的品目有所整理改定,把《序品》之外的各品都改动了,一方面对旧本略有开合,另一方面改定了一些品名。在改定中还可以看出贯彻龙树释论的精神之处。最明显的要算第七品。罗什名这品为《三假名》(法假、受假、名假),而《放光》名为《行品》,《光赞》名为《分别空品》,玄奘译的《大般若经·二分》又标《善现(须菩提)品》,都不能象罗什用"三假"一名那样能表现出这一品的主要内容。  三假不仅是这一品的中心,也是全经的中心,在龙树看来,般若的整个精神就在以假成空,以假显空。主要以三假贯彻于般若的全体,从而构成空观。《大智度论》对般若学的重要于此可见。

譬如有人 大智度论

【axxzhouaxxyyflongdd】

常叹与佛无缘,虽然对佛法了解甚少,但《大智度论经》中卷三十六、三十七论“习相应品第三之余”对我的启发还是极大。我们国人真的要感谢鸠摩罗什,没有他历时三年的心血译作《大智度论》,后人对般若思想的理解不知还要延后几多年。佛学从玄学走上宗派理论的变革历程,龟兹大师鸠摩罗什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大智度论(梵文:Mahāprajñāpāramitā Śastra 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亦称《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慧度经集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是佛教论著。  古印度龙树(约三世纪)撰,后秦鸠摩罗什(344年-413年)译。100卷。后秦弘始四年(402年)于长安逍遥园,西明寺创译,至弘始七年(405年)讫。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以为九州人氏喜简,仅全译论之初品,余皆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乃成百卷。大智度论主讲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  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系统解说论证。 第37篇文学性: 《大智度论》是《大论》与《智论》的简称。中国从北周时代起,就有注释的典籍在流通,尤其隋、唐时代最多。在日本首推奈良时代和江户时代阅读最普遍。这是《四论》之一,相当有名气。  其间,跟天台有关的学者,最习惯引用这本书。 《大智度论》通常简称《大论》,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的注释书。作者龙树菩萨(约150—250年),译者是鸠摩罗什(344—413年),译书地点在长安逍遥园的百门阁。   龙树所写的书,全是论藏,由此可见,在其他诸论里,他的著作几乎全是如此,始终都是艰深的论理与交谈。  在龙树的著作里,尤其以《中论》最出名,它把大乘佛教“空”的思想,完全用论理的、哲学的文脉建立起来。但是,只有《大智度论》跟龙树的其他论著不同,中间插入不少文学故事。从这些具体实例,来说明艰深的概念与实践德目等。本来《中论》很强调“空”的思想,“破邪”方面很明显,反之,《大智度论》却在叙述“真空妙有”。  其实“真空妙有”这句术语,却是后代人任意加进去,它根本不曾出现在《大智度论》里。或者,也有人表示《大智度论》等于当时佛教思想的百科全书。原因是,本书里除了上述寻些文学性叙述以外,也有极多部分引自经典,也引用诸说。   关于本书的作者,各方面看法不一。  其中最极端的,甚至怀疑本书很可能是鸠摩罗什所杜撰的。因为这本书既无梵文本,也无藏文本,仅有一本汉译而已。而且在其它诸多梵文书或藏文书里,也根本没有提到这本书。根据译序与后记,竟发现有鸠摩罗什任意的节译。作者究竟是谁,恐怕暂时不会有水落石出了。   。中论与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二十八。

大智度论讲解。

大智度论的经典语录 。

大智度论经。

大智度论(梵文:Mahāprajñāpāramitā Śastra 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亦称《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慧度经集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是佛教论著。古印度龙树(约三世纪)撰,后秦鸠摩罗什(344年-413年)译。100卷。后秦弘始四年(402年)于长安逍遥园,西明寺创译,至弘始七年(405年)讫。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以为九州人氏喜简,仅全译论之初品,余皆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乃成百卷。大智度论主讲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系统解说论证。大智度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