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十二公民经典语录
结论:戴着审查这副镣铐依然跳出了华美的舞蹈,虽然才到五月份,但这部电影肯定是个人国产电影年度第一。关于结尾,关于审查,《界面新闻》的专访讲了很多,贴过来,后面有链接。 上周六在正大星美看的时候,VIP厅全天2场,我那场不超过6个人。现在每天排片7、8场,电影口碑越来越好,豆瓣评分也从7.8到了8.1,欣慰。希望在中国早日看到《熔炉》、《素媛》那样的电影。 《界面》专访徐昂实录: 界面:为什么片名从原版的《十二怒汉》变成《十二公民》? 徐昂:审查通不过。这个问题理论上来说有重名电影不能过,所以最初我们用了《11比1》,通过了,后来又叫《12》,也通过了,但广电局说《12》太不像电影名了。后来我们想叫《12个中国人》,广电局说理论上可以,但会不会让广大观众认为这是一部抗战剧。最终协调所有人意见,定为《十二公民》。 界面:跟原版《十二怒汉》除了名字不一样,在细节上也有很多不同。 比如说像原版12个人是被反锁在密闭空间的,这一版就没有。 徐昂:是这样,其实除了封闭的空间,我们还设计了一个情节是收手机,让 他们不许和外界交流。但这两个设计,检察院提出这是有非法拘禁嫌疑的,最好去掉。 界面:另外,这一版在讨论中途,还有一个老师进来然后又走了。 徐昂:老师是这样,我们在看美版和俄罗斯版的时候,一个是敲门叫了法警进来,另外一个是用遥控的小喇叭叫了外边的也是一个法警。他们是送平面图,送一些物证的。但是我们没有用物证这部分。写中国版涉及到法律问题,检察院跟我们讲,所有物证都是国家机密,是不允许以任何形式让任何人拿到的。所以我们就改成老师。他进来是让“陪审员”的情绪降下来,如果一直是感性的、情绪化的争论,会忽略案情本身理性的部分,所以需要间隔。同时,我们要让观众重新意识到这是一次学校模拟法庭的讨论。老师进来,让“陪审员”把情绪归零,再开始讲,这个设置有实际意义和作用。界面:就像您说的,中国版的“陪审员”更情绪化,讨论变得混乱无序。有几个人物,比如韩童生饰演的角色,我都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生气,这是故意设置的吗? 徐昂:对,在生活里我就觉得有好多人我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大火。我觉得中国人的压力状态和西方不一样。当然不是说西方人没情绪,也打,互相也急。但是中国的急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韩童生在片子里一直在急,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最后才知道,他的问题其实不在案件上,而在生活里,焦虑的原因是他那儿子。因为这个案件谈到了儿子,所以他心里一直有火气在。他一直在说孩子对大人要孝顺。每次的切入点都是单一的切入点,是尊敬,他永远在提这个问题。 界面:所以戏的侧重点跟原版不同?从彰显理性变成父子情感问题? 徐昂:这么说吧。美版在于描述一个真的案子,真的评判和探讨。而在中国是虚构的,是虚拟法庭。这帮人的探讨实际上不能指向判决,他影响不了判决,他能影响的是什么呢,他能影响的是自己。我认为这是中国这一版探讨的意义,中国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怨气、愤怒。你经常在网上看那种评论,愤怒的特多。他愤怒是说这件事儿有多值得愤怒,还是每个人自己生存的状态,影射到身上以后有愤怒在。所以大家很混乱,一出事儿就开始骂。界面:往父子关系上去展现,会不会没有原版的格局大?徐昂:美国的版本,最早的文本也是回归到父子关系。大家看到的电影版,受限于拍摄技巧,不能有太大的片比。那时候想在房间里控制灯,技术上都非常困难,拍的时候省略和简化了很多东西,进院线是93分钟,剪的也厉害,所以电影版更强调案件,人相对来压缩了。俄罗斯版就把人涨出来了,日本三谷幸喜那版也是,英国版也是,人都涨出来了。我觉得这戏做到最佳状态是复杂化,在人的方面复杂化。因为我们作为从艺的人,对法律、制度只能说某种意义上的关心,核心价值和工作重点还是对人的关心,我们不负有任何政治上的义务和责任。 界面:另外中文版在角色设置上,每个人物是否太功能化了?徐昂:当然,这部电影在角色上一定是功能化和符号化的,我觉得在任何一个版本里边都体现了功能化。没办法,12个愤怒的人,你要设置每个人身上愤怒的原因。9号老头的愤怒是不被重视的,10号一直摇扇子的北京土著,他的愤怒在于资源被争夺。11号保安的愤怒在于地域歧视。每一个人的愤怒基于身份地位社会阶层的不同而不同。 界面:这一版还有一个不同是何冰老师演的8号陪审员,最后揭示身份,他是检察官,是司法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有什么深意?徐昂:我提个问题,老版中的8号亨利方达为什么揣着一把刀来,你想过这个问题吗,8号陪审员是做过准备来的,他兜里的刀哪来的?他之前一定是去过那个街区,去想过这个案子,这个人不应该做陪审员,这违反了陪审团规则。如果我们怀着一颗坏心去想,8号如果只是为了给这个孩子脱罪,他的行为值得原谅吗。影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重要,他说,保护我们这个社会的机制,就是宁可放过有罪的人,也不能随意杀死任何一个无辜的人。所以观众原谅了他。但他的行为根本上是错的,是不可以被原谅的,甚至陪审团的讨论结果是该被质疑的。 在中国版里,我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到影片最终结束时,我等于告诉观众,整场讨论不成立。不成立在哪?因为8号主导者是司法者。前面的讨论,包括他说的那些话我们都可以重新去思考,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在为检察院的、为司法本身说吗,还是在为那个孩子说,还是为这个案子说。我们设定这个8号陪审员来的时候也带着刀来的,他是有备而来的,为什么?你能看到他头上贴着胶带,因为他挨过打,他在检察院工作时被暴力伤害过,打他的人认为他不公正。12个人里他表现的最理性,实际上他也有愤怒。他的愤怒是被打,所以他也是有备而来的,来跟这些人讨论,让他们发现身上的偏见和错误。 界面:感觉片尾何冰的身份一揭晓,整个片子就反转成主旋律了。徐昂:对,我觉得当观众看到他拿检察官证件时,有些人肯定第一反应,“我靠,你们这儿演什么呢,这完全一主旋律呀”;但也有人可能会想,那何冰之前的话还值得信任吗。界面:这个设置,对上,检察院方面会觉得这是主旋律电影,没准还能入选“五个一”。对下,你给了观众调侃你电影的机会。不过这个调侃的设置点跟普通的调侃不一样,有会让某些观众全盘否定这个电影的危险。 徐昂:对,它在西方电影节入围和它被送去“五个一”工程奖实际上是矛盾的。但这是我当时设计这部分想要的结果。如果他真的全盘否定了,我觉得他至少会思考这个问题。8号做的到底对不对,什么部分是可以指摘的,这个指摘的部分我们在生活里边见过没有,如果见过的话,要怎么想。从11:1到0:12,这是一个悖论,是从一个相对变成了另一个绝对,而偏见无处不在。 界面:演员选择上,全部是人艺和国话的演员,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徐昂:我生活是在北京,我很想描摹清楚我了解的那个部分生活,所以当时就用了我认为能干这件事儿的人。这个戏在拍摄上难度非常大,要形成现场的纪实感,是需要排练的。这是戏剧演员和影视演员的一个区别,他们更惯常意义上这么工作的,在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空间里完成表演。界面:电影看完给人的感觉,有很多临场感,台词非常碎。演员在表演时完全按照剧本来吗? 徐昂:完全按剧本来。没有现场发挥。基本上每个字都是按照剧本演。我故意在往碎了写。我能写的很整,写金句什么的,但我个人感觉这些角色,比如开出租车,他不一定是特别会说话的,巧舌如簧的,或者特别能用精致的语言去聊天的人,是在还原一种他们不太会好好聊天和聊高质量天的感觉。把台词写好不难,但我要刻意在把它降低,写差一点。 我最初还想塑造更碎一点。如果真按照美国版那个演法和台词来弄,有可能呈现在银幕上会有一种特别可疑的设计感。因为我们看到的是黑白片,其实有点原谅那个时代的设计感和文学性了。如果它是一个彩色片,你可能就不会原谅了。《傲骨贤妻》第二季有一集完全是写这个《十二怒汉》的,我看它成为彩色的后,就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你特别按照那种戏剧性的方式去做会感觉有点做作。界面:这是您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从导话剧到导电影,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吗?徐昂:比如说对表演的控制。戏剧是需要向外表达的,很张扬。电视剧也是。但电影是比较强制的空间,观众是被催眠的,用细节上的真实将观众逐渐带入。这可能是我再做时,会跟演员去调整的。当然也很难讲,你看中国的电影,基本上观众比较喜欢的都是往外给的,我们不能说那是好的,有点像电视剧那种表演,更夸张一些。可能有点像大多数人口味都重,都在吃辣一样。 最后上新闻链接: 今日头条【敢于对抗《复联2》的《十二公民》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敢于对抗《复联2》的《十二公民》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http://toutiao.com/i/group/article/4346687577/?iid=2746341789&app=news_article&tt_from=android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还没有订档好像。
亲爱的 迅雷97有的
《十二生肖》由成龙执导,董韵诗监制,是成龙第101部电影,成龙透露,因为这部戏将从头打到尾,动作会很激烈,“以后我还会拍动作片,但打斗激烈的电影,《十二生肖》会是最后一部”。首映日期 2012年12月12日 上映日期 201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