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理生活相关的经典语录
这个问题就像大海一样宽广啊~作为一级学科,地理学下划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再细分可以分为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其实每一个地理学分支科在城市生活中的影响都非常之大,毕竟地理学的应用就是通关探索和改造客观的地理环境从而为人类生活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嘛。以下我就从三个方面非常皮毛地讲一下某些比较有趣或常见的知识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以作抛砖引玉之用,毕竟对于区域规划或城市选址这种比较宏观的知识体系我们在一般生活中也难以涉及是不~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这是从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地理壳决定的,一般而言我们为其范围上至大气对流层顶(约8~18千米),下到沉积岩所及深度(0~10千米)。所以说理论上整个地表(当然包括城市)的一切都属于地理学的范围(多么博爱的学科啊~)自然地理包含六大要素:气象、土壤、植物、地貌、水文和动物。我觉得和日常生活最接近的当然就是气象啦,我经常利用课堂上学习的观测云的方法给我的小伙伴们预测天气,不知道是真的学得不错还是RP比较高,基本上有八九成的命中率。详细的看云方法可戳中国科普博览_大气科学馆。和妹子出门的时候秀一把顺便在下雨的时候顺势那把伞出来还是非常帅气的!其他要素的知识也非常实用,比如在不同的地区通过对植物认种得出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得不说认种真的是一个非常牛逼的技能,可是我的生物地理学十分拙计只能认认一些行道树之类的大众植物),观察土壤形态估计矿藏等,自然地理学虽然是研究性学科,但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指导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指对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那自然是和人有关了。人的行为宏观而言有人口迁移、政治活动、殖民扩张等。微观到个人有邻里关系、就业通勤、旅游观光等。在城市居住,尤其是北上广等大城市,通勤是个大问题,这里我想说一个比较冷门的地理学概念,叫职住分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城市整体居民而言就业地点和居住地点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非最优化分布,简单举例而言就是住在东边的老张要到西边上班,住在西边的老黄要道东边上班,他俩通勤的总距离加起来要比他们互换房子(假设他们愿意)之后的总距离要长,我们称前者为职住分离,后者为最优的职住分布。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小变化,理想化地说,假如排除房价等所有因素,将市民都就近安排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城市的公共交通利用率将大大降低。即使是在大局难改的现实,也能在地铁线路的规划或保障房的选址等未来城市建设问题上考虑通勤距离的因素,莫让市民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挤各种交通工具上。现在讲究大数据,大数据是一种研究方法,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具有地理属性的数据越来越多,结合LBS和GIS的地理学研究逐渐成为探究个体运动的主流方法。所谓的智慧城市会将服务对象愈发精细直至到个人,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尽量避开出行高峰搭乘公共交通罢~三、经济地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如何结合城市的条件(自然资源、区位、发展基础等)发展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这都是经济地理学的范畴。土地经济学是更贴近生活的一个分支,马克思提出的级差地租和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都严格了规定了一个成熟的城市至内而外分别应该是发展为什么类型的用地,正如李嘉诚面对企业发展最重要是何要素这一提问是,他连续使用三个position来回答表示区位的重要性,虽过于极端但也十分通俗易懂,好的地段代表着人流、消费甚至地位,价格高也就不足为奇。胡言乱语,错漏难免,欢迎交流。
面对生活,我们有一千个理由选择死亡与颓废;而面对只有一次的生命时,我们则有一千零一个理由选择珍惜与坚强。无病不知有病是苦,有病方知无病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