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经典语录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哲学纲领。存在与虚无里关于否定的探讨用的距离这个例子很巧妙,中译文同样意味深长。距离(deseloignante)和拒绝离开(ent-fernen)。在萨特看来,人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存在,这种对自我的超越也即是萨特的“虚无”。人既是虚无,又是存在,人就是存在与虚无。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区分了“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并认为人是自为存在,人永远是其所不是,永远处于自我否定和超越之中,永远走在实现其本质和完整性的路途中。现象学本体论集中体现了《存在与虚无》的基本内容。它的提出,既表明了萨特存在主义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师承关系,又体现了其改造更新的特点。萨特曾留学柏林,受业于胡塞尔门下,并一直是现象学运动孜孜不倦的探求者。在萨特看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意识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尤其赞赏胡塞尔强调意识主观创造作用,即意识的意向性,不仅指向对象,而且包括着各种意向的客体,从而为意识的研究找到了新的方法和出发点。但萨特又不满意胡塞尔关于“纯粹意识”本质结构的描述。胡塞尔认为纯粹意识的结构乃是一个三维概念:“先验自我 我思 我思对象”,其中先验主观自我是起支配作用的绝对力量,它既是现象学的出发点,又是构成人类认识和现实世界的基础。为建立“现象学本体论”,即关于意识存在的理论,萨特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又作了批判和改造。首先,萨特把意识进一步非实体化空虚化。在萨特看来,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意识先验自我支配的意向性,不足以脱离主观性,先验的色彩太浓,同时也不符合胡塞尔对纯粹意识所下的定义,按照定义,纯粹意识是指清除了一切外在的客观内容主观心理经验以及一切现存知识体系的纯粹显现,意识应当是全部清澈透明的。而胡塞尔把先验自我导入意识,就如在纯粹意识中放入一块不透明的刀片,割裂意识,使意识具有物实体的特征。据此萨特认为。胡塞尔仅仅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杂交的存在,它既被意识所拒斥,又无法成为世界的部分。在萨特看来,自我并不是意识先天固有的结构,自我和世界其它对象一样,是意识的对象。因此自我并不是操纵 支配意识的主体。相反,自我是由意识构成的,而这种构成对象的意识,是非实体性的,没有任何实体性内容,它只是一种纯粹的“显现”。萨特把意识与虚无等同起来,就构成了“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命题,并为其奠定了基础。其次,萨特进一步把意识存在化本体化。在萨特看来,胡塞尔仅仅关心对纯粹意识本质结构的描述,而没有把意识上升为本体的存在。萨特说:“在胡塞尔那里,我们只获得了一个对意识本质结构的逐步阐明与明晰的描写”,“然而他从未提出过本体论问题,亦即意识存在的本体论问题。”并认为,胡塞尔把具有笛卡尔色彩的“我思”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是不妥当的。在萨特看来,一切本体论所要确认的,是一个作为出发点的简单明了的绝对真理,即笛卡尔的“我思”离开“我思”,一切观点都只成为或然的。然而萨特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是一种反思的我思,即反省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固守于自身之中,把意识的自我当成一种独立自在的实体,而无法超出自身以确认世界的现实存在。为了确立世界存在的确实性,笛卡尔不得不求助于上帝,陷入谬误。同时,也必然导致心物分离的二元论。在萨特看来“我”与 “思”并非处于同一水平层次,自我只是意识的第二性构成物,在我思之前,实际上还有一个非反省的意识状态存在,萨特称之为“反思前的我思”。他说:“成为笛卡尔 我思 条件的,有一个 反思前的我思,反思前的我思即 无思者的思。”指的是没有意识到自我的 无法断定的非哩性的情感意识。例如,当一个人聚精会神地阅读一本小说时,他的意识完全溶化于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自我并没有位置,还没有当作意识的对象而出现,这就是前反省意识(非反省意识)。如果把读书的意识当作对象加以反省,就出现了自我,成为了反省意识。由此萨特把对某物的意识称为“位置”的意识,“凡意识在它超出自身以达到一个对象时,便是位置的。”这也就是反省意识,而意识自身则是“非位置的”,是非反省意识。其所以是“非位置的”,因为它是“直接的”没有任何内容 是一个总体的虚空。又是一种纯粹的“显现”,它只有在“显现”的情况下才存在,是显现和存在的统一。它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性”、“内在性”的东西,主观性只有面对一个被揭露者才能构成,内在性只有在把握住一个超验物时,才能确立自身。换句话说,“意识只具有揭露----被揭露的存在。”即它只有在揭露对象的存在时,自身的存在才能得到揭露。因此,意识既是位置的又是自身非位置的。萨特认为,意识的存在只能是意识,否则意向便是意识中的事物,“意识一诞生,便由一个不是意识的存在来支持它。”意识是自己规定自己,存在是意识的本性。同时,“意识是某物的意识,这意味着超越性是意识的构成结构。”即是说,意识总是有意向的,总要指向一个不是意识自身的对象。在萨特看来,意识的这种结构和特征,便可以确立意识与世界的真实关系。使人的意义不再如胡塞尔所说的那样,根植于纯粹的意识本质结构的“先验自我”,而是奠基于人的意识存在和意识的绝对创造性了。所以,“整个意识并非都是认识(反省意识)”,除此之外,还有更为原初更为重要的意识(非反省意识),这才是真正的意识自身,才是现象学的基本材料,是哲学的出发点。萨特把意识存在化绝对化,上升到本体论的地位,并把非理性的非反省意识进一步改装为“自为的存在”这一特殊的哲学范畴,论证了两种类型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萨特从非反省意识出发,把存在分为“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两种类型的存在,可以说,这是他现象学本体论的核心范畴与逻辑杠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象学本体论的证明。那么什么是自为的存在,什么是自在的存在呢。萨特认为,呈现给意识的某物,不仅仅是如它所显的那样存在(现象的存在),并有不依赖于意识的自身的独立的存在(超现象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存在物经常当前现在的基础”,对它本身来说,便是“自在的存在”。存在物的意义既然向意识揭露了自己,那便是意识的存在或现象的存在,这就是“自为的存在”。因此,存在从一方面看,它是超现象的存在——自在的存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呈现在意识中的现象存在——自为的存在。而两种存在既不是决定被决定的关系,又是不可分割的,但又不是等同的,那么两种存在又是如河既联系又相互区别呢。“自在的存在”在萨特看来是指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存在。但这容易产生误解,因为它不等于物质世界中的具体存在物,如桌子、石头等,它们有自在存在的一面,即具有超出意识现象之外的独立存在,或者说,自在的存在是存在物的基础。但当我们说到这些具体物体时,已经由我们的意识赋予它意义了,已不是非意识的自在的存在本身了。具体说,萨特指出“自在的存在”有三个特点:“存在存在着,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所谓“存在存在着”,是说存在就是它自己,它只是存在着,“没有理由 没有原因 没有必然性”,无缘无故、毫无目的,不是被创造的,存在是以自己为基础的。所谓“存在是自在的”,是说它“在主动性与被动性之外,在肯定与否定之外”,是一个不能实现自己的内在性,不能肯定自己的肯定,不能活动的主动性,“它被自己胶着住了,我们初步总结这些结果,存在是自在的”所谓“存在是其所是”,是说它自身是充实的不能渗透,又是孤立的、封闭的、静止不动的,它是一切综合中最不能消解的,是自己与自己的综合,超乎生成变化之外,不以自身以外任何东西维持关系,它既不能从可能推演而来,也不能被引回必然去,“它到底是自己”。在萨特看来,追问存在为什么是存在的,是一个毫无意义甚至谎谬的问题,因为一切为什么,事实上都在存在之后。显然,萨特的“自在的存在”和辨证唯物主义所讲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根本不同的。同时,也不同于机械唯物论承认因果联系的物质存在和康德的作为现象背后本体的“自在之物的存在,又不是巴门尼德可理解可把握的存在。实际上,萨特的自在的存在是一种把万物存在的共性,加以抽象的结果。萨特所说的“自为的存在”,简单地说,就是意识的存在。但“自为的存在”这一概念,在萨特那里有其特定的含义:一方面,萨特是从“无思者的思”出发来规定自为的,自为的存在是在排除了先验自我的结构与作用,实际上是一种经过改装了的纯粹意识,同时,自为的存在又是一种模糊的非理性的意识存在状态。因此,“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恰恰相反,它是另一种类型的存在。萨特说,自为的存在“它为自身下的定义是: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也就是说,作为自为的存在的意识,总是某物的意识,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是一个非实体的不确定的绝对,亦即是一种虚无。但又不是一般的“无”,而是意味着缺少点什么东西,因而不满足,又总想成为什么东西,有存在的愿望,而始终将自身趋向目的的不断寻求之中。既然意识什么也不是,是存在的缺乏,又何以成为某种存在呢。 萨特认为,正因为自为是一种缺乏虚无的意识,有条件的将外物“虚无化”,虚无化便是否定,意识通过对自在的虚无化,否定自身,从而使自身变为充实的存在。萨特说,“就无化而言,自为是由于自在而存在,就内在的否定性而言,它是由于自在而宣告它所不是,所以它还有待于是。”意识能够作为存在而存在的唯一方式,“就是是他物的意识,它只享有一个借来的存在,这种借来的存在,倘若就其本身来看,便自行消失了。”所以自为本身决不是独立自主的实体。这就是萨特关于“自为的存在”的特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如何将二者统一起来。便是萨特所要建立的“现象学一元论”的任务。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的关系萨特认为,“存在”是本体论的绝对前提,我们不能再对它提出疑问,而只能在自在和自为两种存在间作出本体论程度的区分,承认在本体存在的水平上,两者的地位不同,自为依赖于自在,而自在却不依赖于自为。因此,萨特说本体论不能满足于指出自在与自为两种抽象的存在,而要研究在性质上截然相反的两种存在,如何能够统一为一个综合的存在具体。萨特认为,自在和自为并不是双锋对峙的。恰恰相反,就存在而言,自为是存在的缺乏,自在则是存在的充实。自为依赖于自在,它从自在那里借来存在,“没有自在,自为便是某种抽象的东西,就象一种没有形式的颜色、或没有音高、没有音色的声音那样,不会存在。一个意识,它若是无物的意识,便是一个绝对的无物。”反过来说,自在也与自为不可分解地联系着。自在必须从自为那里获得存在的限定和意义,即自在从意识的虚无化那里得到显现,成为现象的存在。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对象仍有其超现象存在,即自在的存在一面。所以,并不是说意识创造了对象,萨特特别反对这种“创造主义”的成见。自在之所以必须依靠自为揭露,并从自为那里获得实在,是因为自在的存在完全礓化于自身的绝对同一中,无法限定和显现自己,因而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不包含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抽象物,它只有打上自为的烙印,才能成为有现实意义的存在。而自为所以能揭露并限定自在是由它“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的定义,决定了它不是自己存在的基础,只能走向存在的意义。萨特说:“一种根据可能来到世界,正是自为眚,意识事实上是奠立自身基础的谋划。”谋划就是俘获自在而成为自因。尽管这种谋划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自为永远不能成为存在的原因),但毕竟在追求的过程中,把限定和意义赋予了自在,并因而使自己同自在综合为一,即现实的存在既是自在的存在,又是自为的存在。所以萨特说:“自为和自在是由一个综合的连系联合起来的,这个连系不是别的,正是、自为、本身。”因为自为不是独立于存在之外的实体,而是一种虚无,是存在自身的一种本体关系,即自为同自在的关系。意识在其本性中是一种否定性或虚无化的存在,正是自为对自在的虚无化,才使得某物具有了某种意义。例如,我们意识到某一对象,就是将这个对象与自我及其他东西分割开来,并疏远起来,也就是将其他现象无化掉,从而使这一对象从它的背景中突出起来,显现出来,具有某种意义。萨特说:“自为是塬出于存在中心的一个小小的虚无化,这个虚无化足以引起自在发生彻底的激变,这个激变就是世界。”也就是说,呈现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可理解的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由此结成了一个总体。在萨特看来,自在和自为不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乃送是存在于先天的纥统一中,构成“总体的大全”而存在眷着。这个总体的大全,不啡排除自为的无化——袂被无化者的存在,它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综合,其中自在或自为既是关系中的一项,又是关系本身,并且由于自为的谋划而成为大全的自因。萨特说:“把一个存在当作整体来老考察,灾它的形形色色的结构应当保持一个统一的综合,而其甲中每一个若被单独考察,也只是一个抽象物。尽管自在本身并不帘需要自为才存在,但那也不过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抽象物。只有在有了自在之时,才造成自为的热情。”这就是萨特关于“现象学本体论”的一元论的证明。可见萨特所建立的现象学本体论,逞是竭力想要医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走中立的第三条道铬路,如萨特所说,“是出于二元论又出于唯心论和实在论的另一种解决”。在萨特看来,通过清除胡塞尔纯粹意识中的先验自我,就避免了唯心主义先验的实在论。通过自在不依赖于自为,并先于自为而存在,就避免了唯心论。通过自为与自在包溶于总体存在之中,就避免了物质和意识的麻烦的二元论。其实近现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也不例外。首先,他把人的意识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这就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他把抽象的自在的存在和非哩性的自为的存在原则同格,实际上两者笼罩着物质和意识的阴影,而“这个连系的联结不是别的,正是自为本身。”显然萨特把意识看做是存在的根据。其次,萨特把“存在”作为本体论的绝对前提,然而“存在”在他那里又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既无理由,又无意义。尽管他也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但却把它定义为终将被意识虚无化的僵死的自在,根本否认了客观存在的一切内容。因此,外部客观世界在萨特那里,实际上只具有一种名誉上的存在。这样的自在的存在,当然不能产生自为。而作为意识的存在的自为存在,却又是一个突然的、不可思议的偶然事件:“没有任何事物是意识的原因,意识是它自己的 存在 方式的原因。"因此,当萨特断言,他借助胡塞尔的现象学,摆脱了麻烦的二元论时,他摆脱的却是唯物主义,从而成为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1、他人即地狱——《禁闭》
2、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觉得孤独得那么可怕,以致想去自杀。把我克制住的是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人,绝对没有人会对我的死而感动,我死后会比生前更孤独。——《恶心》
3、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子。——《密室》
4、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 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5、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恶心》
6、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存在与虚无》
7、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自由之路》
8、我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而且我觉得恶心。——《存在与虚无》
9、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恶心》
10、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死无葬身之地》
11、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密室》
12、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苍蝇》
13、这就是是时间,赤裸裸的时间,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这里了。——《恶心》
14、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墙》
15、要使一件平庸无奇的事成为奇遇,必须也只需讲诉它。 人们会上当的, 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 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它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将的那样去生活。然而必须做出选择: 或是生活或是讲述。——《恶心》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扩展资料:
萨特是一个写作非常勤奋的人,他从来不放松自己,工作时总是坐在硬椅子上,从不坐有扶手的安乐椅,也从不躺着看书。为了提高写作速度,他还大量服用兴奋剂。但他又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的工作速度惊人,他总能找出时间旅行或度假,享受喝咖啡的乐趣并不停地演绎风流韵事。
萨特身材矮小,4岁时的感冒使他右眼几近失明,肌肉的协调能力也丧失,后来他的脸上长了许多麻子,萨特把自己描绘成“癞蛤蟆”。他有意识地锻炼肌肉,学习拳击,培养富有魅力的人格。由于拥有一副好嗓音、不俗的谈吐以及丰富的学识和幽默感,他总能博取漂亮女人的青睐。
让萨特更加出名的是他和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波伏娃的关系,他们是终生的伴侣和情人,但却不受婚姻的束缚,他们达成默契,那就是不拒绝“偶然爱情”,还彼此开诚布公地分享这些爱情经历。
萨特天生乐善好施,他似乎对于金钱没有概念也没有要求。战后他收入颇丰,按说应属于富人阶层,但他住小公寓,没有别墅和汽车,他将收入的六分之五都给了需要钱的人,他对金钱以及世俗的荣誉均是一种超然的态度。
萨特生前,人们称颂他卓越的才华与富有正义感的人格,但也一直有人抨击他的政治信仰,并在他的生活作风上大做文章。如今,法国人纪念萨特,更多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留恋和向往。在一篇纪念萨特的文章中一位受访者说道:“我怀念萨特生活的那个时代,当时的法国只有两张面孔,那就是戴高乐和萨特。”
如今在巴黎,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无感慨地怀念着当时那个人文荟萃的左岸,怀念着咖啡馆里咖啡飘香,烟雾升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年代。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让-保罗·萨特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理论人物 >>特立独行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
1.萨特的语录:
1)“他人,就是地狱!”
2)“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
3)“除行动外,别无现实”
4)“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 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2.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3.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
4.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1.要做冷酷的石头,要做狂暴的激流,要做愤怒的闪电,总之,什么都要做,就是不要做人!2.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人命定是自由的)3.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4.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5.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明白这一切没什么意思,你有什么办法?6.我感到我的疯狂有可爱之处,那就是起了保护我的作用,从第一天起就保护我不受争当"尖子"的诱惑.我从来不以为自己是具有“天才”的幸运儿。我赤手空拳,身无分文,唯一感兴趣的事是用劳动和信念拯救自己。这种纯粹的自我选择使我升华而不凌驾于他人之上。既无装备,又无工具,我全心全意投身于使我彻底获救的事业。如果我把不现实的救世观念束之高阁,还剩什么呢?赤条条的一个人,无别于任何人,具有任何人的价值,不比任何人高明。7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的为自己作出一系列的选择,正是在自由须选择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8.人生是一条铺满燃烧着的炙热的煤炭的环形跑道。 9.对于暴力,我只有一件武器,那就是暴力 10.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萨特 说: 青春这玩意儿真是妙不可言,外部放射出红色的光辉,内部却什么也感觉不到。 萨特 说: 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和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 萨特 说: 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象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 萨特 说: 他比我大两岁—他从这两年中已赚到不少好处。 萨特 说: 尽管自己选择的使命是美丽的、崇高的和神圣的,但责任太沉重了,到头来被重负压得粉碎。回首往事,就象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得斯旺所说:“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和适的女人而... 萨特 说: 我自称是受百姓拥护的救星,其实私下里为了我自己得救。 萨特 说: 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 萨特 说: 把艺术作品看作超验的成果,以为每件作品的产生都有益于世人。 萨特 说: 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 萨特 说: 而这一感情究竟能持续多久,不应受到感情以外的因素,诸如法律的干扰。 萨特 说: 生活中无所不有,人们绝不会放弃生活。 萨特 说: 写作的欲望包含着对生活的欲望。 萨特 说: 存在先于本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