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经典语录中英
人生的谜底很简单 ---读《相约星期二》 陆小娅 曾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士问我:“你说,人为什么要活着?”他的眼睛里充满痛苦和焦灼。我满心悲凉,却无言以对,因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他人回答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三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你黯然神伤。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 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 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 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 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 ”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美好。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柙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美〕米奇·阿尔博姆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米奇·阿尔博姆,生于1959年,《底特律自由报》国家联合报业专栏作家,国家联合电台自创栏目的播音员,曾经13被美国体育报编辑联合评为全国最佳体育专栏作家,这是其领域中的最高荣誉。 他还是活跃的慈善活动家:是帮助贫困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慈善组织——“梦想金”的创始人;也是志愿者组织“援助时刻”的创始人。 迄今为止,阿尔博姆已出版8部畅销著作,其中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在全美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31种文字,成为近年来书出版业的奇迹。 在中国各大书店,提起《相约星期二》恐怕无人不晓。这本当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独家引进的美国励志图书,已经在中国畅销6年,连印19次,发行了40万册,不仅因为其对人生、对爱、对死亡的坦诚之论犹如一剂良药直抵都市人心灵患处,还因为此书中译本开名人推荐作序之先河,并给图书配制了当时不多见的腰封,印上了极具激励性的广告语,为中国出版界畅销书运作提供了范本。 此后更是引来无数的跟风与模仿。直至今日,这本书仍摆放在不少书店的显要位置,销售劲头不逊后来者。 关于故事 有些故事注定要从结局讲的——其实,所有的结尾又何尝不是开端呢? 《相约星期二》随着莫里的阖然长逝而告终。 六年后,在米奇·阿尔博姆的全新力作中,纪实换成了虚构;死亡从结局演变成了开端;主角还是一位老人——不是洞明世事的教授,而是到死都对自己的一生心存惶惑的退伍老兵,游乐场维修工。 他叫爱迪,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 醒来时,爱迪已身处天堂,这才发现:那里并不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球上生活片断的交叠重现。五个被爱迪或铭记或忽略遗忘的人,轮流登场,引领他寻找逝去的时光,追问人生的谜底。无形间,天地间仿佛有一条巨大的锁链,爱迪只是其中的一环。
刚开始我也以为是库切的《青春》
还好我买的是中英双语的,于是我去看了一下原文:
Youth: Identity and Crisis
很显然是译者翻译错了,把一本书翻译成了《青春》、《个性与危机》
更有意思的是我去谷歌的时候,并没有这本书,只有一本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所以答案就是,作者写的时候写错了,翻译的时候又错了……
这里的三本书分别是:
同一性 (豆瓣)book.douban.com我和你 (豆瓣)book.douban.com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853483/book.doub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