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教不改经典语录
让自己更幽默:偷换概念
逻辑思维强大的人,可以让沟通变得更有效。善意地反用逻辑,就是“幽默”;恶意地反用逻辑,就是“诡辩”。
你一个人在路边吃麻辣烫,这时你朋友突然从你后片拍了下你的肩膀,对你说,“没想到你那么有钱的人,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你说:“不在路边吃,难倒去马路中间吃啊?”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幽默”?确实很幽默。但我们之所以觉得有些话“幽默”,恰恰是因为它违反了逻辑。这句话违反的还是“同一律”。但这次你偷换的,不是概念,而是论题。
你朋友的论题其实是:“有钱人不应该吃麻辣烫”。而你把论题“偷换”成了“吃麻辣烫应该在路边”。
不管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还是混淆论题,偷换论题,本质都是处于“思维不确定性”中的大脑,不断违反逻辑的“同一律”,而不自知。
如何一句话吸引住别人?我们想要影响别人,首先得要让别人对我们提出的话题感兴趣。如果你跟领导说,今天我们聊聊给我加工资的话题吧。可是领导立刻说,我还有个会,回聊啊。
如果领导根本不想听你这个话题,那你分析得再多也没有用。
那怎么样才能让领导对你提出的议题感兴趣呢?
芭芭拉·明托就提出了一个重要方法,叫做 SCQ 法,设置背景 Situation 、冲突 Complication 和疑问 Question。
如果要让别人对我们提出的观点感兴趣,就一定要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出我们的观点。而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出观点是有套路的,这个套路就是刚才提到的背景、冲突、疑问的方法,SCQ。 先来介绍一下 SCQ 都是什么意思?
先说 S。
S 是背景,就是你向对方介绍一个观点或者分析一个问题之前,先介绍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背景信息,就是用所有人都了解的基础信息引出你的话题。我们给小孩子讲过故事的话就会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故事就是孩子们已经听过的故事。我们先引出一个大家都没有异议的观点,让大家认可以后,就比较容易引出我们接下来的观点,让观点引出的过程波澜起伏才精彩。
这个波澜起伏来自哪呢?就是 C 冲突。一个戏曲好不好看,关键在于它有没有设置激烈的冲突。而我们一个问题能不能吸引别人的兴趣也来自于你这个冲突设计的好不好。我们这里说的冲突不是说是不好的事情,吵架。它是说我们需要设计,在读者已知的背景信息基础上,如何告诉读者,在这种背景下,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进而让读者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
比如,如果你想让领导愿意听你加工资的论述,那你就要设置一个冲突,让他产生疑问 Q,这个时候他自然感兴趣听下去,这个过程就是 SCQ 背景、冲突、疑问分析法。
第一步,设置 S,背景:领导,最近公司的出勤率明显下降,员工的效率也在降低。我们需要想办法提振大家的工作士气。那领导一听,真的是这样,你就建立了第一次认可。接下来你就要设置冲突 C:不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激励员工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用对了方法,就能花小钱起到大作用。你看这个时候就设置了一个冲突。接下来,你就要引出疑问 Q 了:那对我们而言,就要找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大家工作效率不高呢?找准了这个答案,我们就能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你看,你就给他设置了一个疑问,问题发生在哪里。
到这儿,你的故事就讲得差不多了,你就可以引出你用金字塔原理分析出来的结论了。我们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在各种因素当中,现在最缺的是涨工资。当然了,你实际要真的论述这个话题的时候不能这么简单的分析,你要按照前面我们分析的可能是时间的顺序,结构的顺序,或者是演绎的顺序来把这件事情的论据清晰的展示出来,告诉他。但是,我们这里解决的是,怎么样让一个老板最不想听的涨工资的这个议题用SCQ的方法都可以让他很耐心的听你讲下去。
其实,这个 SCQ 的方法它就是利用了大脑对事实产生的冲突带来的这种好奇心激励我们读下去。和我们愿意听故事是一样的道理的。芭芭拉·明托把这个设计故事的方法引用到了我们去论证一个观点的过程当中,也是对我们非常有启发的。
工作汇报上:结论先行,然后跟着理由和论据;
怎样才能在说话、写文章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www.zhihu.com讲故事方面:故事的公式: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我们举“科幻小说之父”,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八十天环游世界》为例。
1.目标:主人公霍格跟朋友打赌,他要在八十天之内环游世界一周,以双方全部财产作为赌注。就这样,霍格从英国伦敦出发,展开他追赶时间的旅程。
2.阻碍:一、霍格被误认为银行大盗,所以沿途遭警察用各种方法阻拦。二、霍格是个软心肠的好人,常出于各种善意,而耽误了行程。例如他从印度婆罗门教徒手中,救了一个即将被陪葬的印度女孩。
3.努力:主人公用尽各种方法追赶时间,例如冒着生命危险,乘坐大象抄捷径走进死亡丛林,乘坐火车强行飞越底下是滚滚河水的断桥……好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4.结果:环游世界一周,回到英国伦敦。霍格一共花了八十天又五分钟,也就是输掉了比赛。
5.意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据出发地英国伦敦的日期显示:霍格只花了七十九天又五分钟。(不是八十天又五分钟吗?怎么突然变成七十九天又五分钟?)
6.转弯:情节大逆转,因为地球“自转”,造成了各地时间不一,形成了所谓的“时差”。所以当霍格往东走,绕地球一圈,所花费的天数就会减少一天。反之,如果往西走,则会多出一天。
7.结局:主人公霍格不仅赢得最后的比赛,还因为好心肠,而抱得美人归。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当年创作《八十天环游世界》时,肯定没学过“故事的公式”,但何以会有如此惊人的巧合?其实不是巧合,而是隐藏在故事里的内在逻辑,都有一张大同小异的相似脸孔。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帮我三个忙:
1.点赞,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2.关注武安君和我的专栏,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关注【唯学日益】,第一时间了解到我的内容更新
有任何表达方面的问题欢迎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