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摩西经典语录
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是指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后,腺体内因皮脂腺聚积而形成囊肿。这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很多人都曾有过长粉瘤的经历,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年人。 皮脂腺囊肿好发于头皮和颜面部,其次是躯干部。由于其深浅不一,内容物多少不同,因而其体积大小不等且差距很大,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如鸡蛋大小。 往往被诊断为脂肪瘤,纤维瘤等。皮脂腺囊肿生长十分缓慢,但患者仍能感到其在逐渐增大。 皮脂腺囊肿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形状为圆形,硬度中等或有弹性,高出皮面,一般在1毫米内,表面光滑,推动时感到与表面相连但与基底无粘连,无波动感。皮肤颜色可能正常,也可能为淡兰色,增大过快时,表面皮肤可发亮。 有时在皮肤表面有开口,可从此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这个开口即通向皮肤表面皮脂腺的开口所在,开口凹陷系导管长度不足所致。皮脂腺囊肿往往并发感染,造成囊肿破裂而暂时消退,但会形成瘢痕,并且易于复发。皮脂腺囊肿癌变的机会极为罕见。 手术是皮脂腺囊肿唯一的治疗方法。 手术中可在与囊肿相连的皮肤,尤其是见到导管开口时,沿着皮纹方向设计梭形的皮肤切口,连同囊肿一起摘除。分离时应特别小心,囊壁很薄,应当尽量完整地摘除。如果残留囊壁,则易于复发。如果术前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则应首先控制炎症,后期再安排手术。
不请自来,评价谈不上,谈谈感受前段时间刚刚看完双雪涛的这个小说集。这个故事放在小说集的第一篇,并且也作为了小说集的总标题,可见这个故事在双雪涛的心目中是很有分量的。双雪涛说自己的小说学了不少余华。我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好也想到了余华《鲜血梅花》里的一篇故事。两者的叙事手法都很相似,只不过视角有些许不同。通篇看下来,感觉双雪涛是一个很擅长使用意象的作家。这种意象的使用可以说是他小说中艺术冲击力的全部所在。《平原上的莫西》中的火堆、烟盒、伟人像,《长眠》里的苹果鱼、《大路》里的玩具熊。他用一些介乎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意象将文章串联起来,也构成自己想表达的主题。感觉这是一种艺术感染力很直接但是又有点初级的手法。说实话感觉技巧或者叙述的深度之类的做得并不太好,但是他总是能在关键的地方抬出很关键的意象,使整个故事变得更有穿透力。就像村上春树提到过的,使故事成为小说的闪光点。双雪涛的语言的确很冷峻,感觉既脱于传统又扎根在现实中。语言描写方面有点喜欢不加引号的一整段语言描写,看起来很前卫,但是仔细一看更像是一种形式上的前卫。硬要来说的话比不过棉棉的《失踪表演》。这本小说集里我最喜欢的是《大师》,最不满意的则是《大路》。前一个把他对于平凡的把握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一个缺暴露他过度依赖于意象的缺点。而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意象"大多数都是以"欲念"为主要内容的。我第一次读双雪涛是在《收获》上看见了他的《白鸟》,当时被他最后一个故事(的意象)惊艳得不行,就去找了他的书来看。总的来说双雪涛的确是现在比较值得关注的青年作家,至少他的视角很诚恳。优缺点都很明显,希望能够好好努力。开始我以为知乎上应该有不少讨论双雪涛的话题,结果搜索一看发现除了推荐青年作家的回答里提到过以外,关于他的话题只能说是了了。看见又人讨论双雪涛了,还是觉得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