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无眠经典语录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天使在夜里哭? 好想哭?
知道我在等你吗
感谢采铜的邀请。我讨论的对象是以下这三篇当事人的文章,其他人的发挥我不去评价。程代展老师《昨夜无眠》的文章,是有感而发直接写就的,引起了广泛讨论后,他又写了一篇回应《我的反思》: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0333&do=blog&id=632832。他的学生的解释,问题补充里也有了。从这三篇文里,我感受到一份很美好的师生情。引起了批评之后,双方又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例如,程老师深刻承认自己把理想强加于人,而学生又说是自己习惯了完成所有任务不抱怨的性格导致的,也应了程老师“听话出活”这一评价;同时也说了去中学教书对他具体有什么吸引力。本来,如果是师生两人之间的事情,双方这么一沟通,应该也就没有什么事了。恰好这两段话都放到了网上,大家都想借此吐自己的槽。我觉得这很无聊。这一个博士生因为自己的原因去中学教书了,没必要好像现在所有博士都要去中学教书那样大惊小怪,还要去折射、反射和衍射出什么宇宙真理——这是媒体记者才会使用的手法。若真的想讨论现在博士是不是人才流失了,似乎至少要基于一个统计数据,而不是这种个案。所以,假如问“我怎么看”,我就只讨论这对师生。做老师对学生的爱堪比爱情,这是我做老师之后才发现的怪事。所以,正如在热恋中爱情会蒙住人的双眼一样,老师太爱一个学生也会冲昏头脑。这个学生,从他的回应来看,也确实是很可爱的学生。“听话出活”是一种不太好听的词,换个好听的词就是学生很乖、能干。老师喜欢学生乖不是因为要满足什么专制欲望,而是会认为学生跟自己合得来,服自己,意见一致,所以满心欢喜,殊不知这是个错觉。回忆以前中学,年轻老师经常表露对学生的爱和紧张,搞关心私生活,促膝长谈那一套,效果往往还不好,倒是较为年长的老师,跟学生关系有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但是效果就很好,长久下来反而学生都很爱戴,这种就是良性的师生情。至于这位学生呢,从一篇文章来看就很讨人喜欢,也难怪程老师“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这个学生很重视别人交给他的任务,不会“酌情偷功减料”,用他原话说就是“比较勤奋”。但这种想要获得肯定的欲望,似乎稍嫌盲目。确实有这么一类人,很为他人着想,但是缺少自我(或者说迟迟未发现自我)。不然的话,人难免要拒绝别人。这次他终于要拒绝老师了,而且从他文章中来看,他去当中学老师,不是因为家里经济问题,而是他真的喜欢做中学老师。是出发于自我,不是满足别人的期望。他的这个选择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程老师“反思”之后,应该也同意。对科研感到厌倦,太正常不过。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只有少数人会觉得fun。科研又是一个远离日常生活的事情,不经历过的话,不知道啥叫科研。所以最正常最自然的情况恰恰就是读完博士之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科研。有人说成功的导师能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我不这么认为。对科研这种东西感兴趣,很大程度来自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不是是个人经过一个“成功的导师”所培养就都能产生对科研的兴趣的,或者说科研不是一个这么容易能培养出兴趣的对象。导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全面客观的让学生体验到“什么是科研”,以便学生作出不会后悔的选择。事实上,不要说程老师太push,真正以科研为终身职业的话,在早期确实是非常辛苦的。我觉得程老师的工作量也未必过高,也算是让学生体验到真要求连续地出成果的话也不是开玩笑,因此促成了学生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不知不觉中做了对的事,只是诧异于这一结果罢了。要是生怕这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护着他,说不定这学生还真会继续被自己那种“听话出活”的可行性所误导,等到入了行才发现实情,想再去中学教书就晚了。所以,我觉得整件事情的过程是圆满的,两个睿智的人做了该做的事情,又结成了深厚的感情。=====================补充一点:有一种普遍的声音大概是这么说的:这么优秀的学生不做科研可适了。这么多年的训练白费了。等等。不需要等到这次的网上讨论,我平时就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产生厌恶。这些话实际上是在默默地向我强加它们背后的人生观。但是,我来挑明这些人生观又容易有“武断”、“曲解”之嫌,我还是要冒着这些嫌疑挑明一番。在这些话背后,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命题,这个命题就是成功学的终极命题。纵观各种成功学的方法论,都有个通病,就是拿在企业管理中获得成功的方法来管理人生,如何使自己才能的效益最大化。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命题之所以需要讨论,前提则是一种丛林法则的世界观。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只有尽量把自己的才能放在效益最大化的地方才能避免被淘汰掉。我可能从小在温室里长大,安逸惯了,我不这么想。我追寻的是“买椟还珠”的人生。那些为了盒中物而陷入了羡妒交加,幻得幻失的精神分裂症的人,都成了“命运”它大爷的愚弄对象。对于人生问题,你没有决定盒中物的能力,但却有机会选择造个漂亮点儿的盒子,打一把光彩一点儿的钥匙。既然如此,何不抓住这点儿仅有的权力?那些貌似信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其实并没有真的掌握他们的命运。他们无非是在人生问题上买椟还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