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经典语录
刚好昨天在微信上写了一篇文章,在知乎上搜索一下发现还有这个问题,把文章转过来.玄奘西行取经走了约五万里路,他自己只走了一小段路而已,后来的大段路程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出处:在真实历史中玄奘是怎样从印度取到经文的
玄奘出生的时候,刚好是隋朝崩溃的时候,他的祖父是北齐国子博士,按现在的说法是当时的政治精英。玄奘跟他哥哥在小时候都受过很好的教育,他的哥哥先出家成为一个小和尚,并在玄奘13岁的时候带他在洛阳的一个寺院里出家。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因为战乱,玄奘跟他哥哥从洛阳经长安逃难到成都,待在寺院里。
当时遍布中国各地都有寺院,不同的的寺院风格、禅修的方法和对佛经的理解各不相同,僧人和信徒们会通过日常辩论和讨论问题和交流知识。一个僧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熟读经书,懂得如何讲出好的论点和故事才能在辩论中取胜。还有僧人会通过游学的方式来去不同的的寺院,听人开示和讲道。
02
玄奘在公元623年开始游方之行,在他26岁那年发现佛学的经文非常多,各家的学说都不太一样,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个观点,自己的疑问也没有办法解答,就发下宏愿要去印度把重要的经书带回中国。
当时正属于初唐,官府是禁止平民往西前行,玄奘的两个同伴看到官府不支持就直接放弃了。玄奘一个人前行,基本是晚上赶路,经常能得到僧人和信徒的支持,还专门雇了一个西行的向导。
他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出关时七个间隔百里的哨站,向导带他走过了前四个哨站,在向走第五个哨站的时候抛弃了他,他好不容易走到第五个哨站中还被人发现,但这个哨站的校尉刚好是佛教徒,不但违反遣送他回寺里的命令,还给了继续前进的给养。
玄奘出关后第一个国家的国王是一个佛教徒,想留玄奘在自己的国家里当国师,玄奘通过绝食来拒绝。
在当时的亚州,正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根据佛教传统,传播佛法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福报,大半个亚洲的国王、贵族和商人都会定期捐赠寺院,为游方僧人提供住所和传教的资源:如佛经、画像……
这个国王决定全力赞助玄奘的印度之行,任命了四名见习僧为玄奘的随从,还提供了往返二十年所用的资源:如缝制了三十件僧袍,黄金100两、银钱三万,绫及娟等五百匹,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还准备了二十四封介绍信,并带军队护送玄奘前往下一个国家。
在那个时代,普通人想经过不同的国家,完全不可能,自然灾害、盗贼、路线、语言的各种困难层出不穷,但这条路上已经有商队定期往返,玄奘和随员就着商队路线西行,开始沿路拜访各寺院,并且经常讲经开示,参加各种寺院佛经的辩论。
他们前往印度的路线基本是围绕喜马拉雅山脉而行,喜马拉雅两边的的寺院基本类似,在一路上遇到许多信佛的国王,时常赞助玄奘或到场来听玄奘的辩论。
当时的寺庙会给国王和子民带来很多好处,能帮国王提高子民的忠诚度、促进贸易的设施,还是医院。哪怕是不信佛教的国家,也不会恶意对待僧人。
玄奘花了三年时间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在寺院中待了五年,还在印度游学四年,又回到那烂陀寺学习了二年,用11年的时间来研习佛法。在回去的时候,那烂陀寺所在地区的鸠摩罗王提供了奖金,带回了六百五十七本书,和很多舍利、佛像等物品。
玄奘从中国到印度往返最核心的原因之一是佛教的兴盛,他在一路上始终都有信佛的大人物伸出援手。并且寺院在一路上的作用类似,所有的僧人都能在不同的寺庙中看到类似的布局。
03
在佛教体系中,一个僧人从一个寺院到另一个寺院去追寻学问是传统,佛教本身也会通过僧人的沟通来带动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传播。
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早在399年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回到中国。
而在玄奘之后的数百年也有数名僧人踏上同样的旅途。在公元500年到1500年这1000年间,喜马拉雅山脉的两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宗教和经济上的边界,佛教的寺院在两边都有,也有商队定期往返。不同的寺院和宗教之间都有不定期的辩论举行,包括各个国王的宫廷中也经常成这类辩论的场所。
玄奘在回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边的时候,直接给皇帝写了封谢罪信,皇帝原谅了玄奘,并直接派兵护卫玄奘回到长安。这些因素加到一起,才完成西行取经。
(文章内容来自前段时间推荐的一本书《极简亚洲千年史》,这本书讲了亚洲在618-1521之间的历史,看完很开眼界。)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是玄奘立下的誓愿。最为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玄奘取经,玄奘法师抱以严谨的“去伪取真,开兹后学”的认真态度,在佛经翻译方面成就卓越
你是问?还是
你好! 会上天堂? 如有疑问,请追问。
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 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 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瑜伽师地论》 这段台词是戒贤论师在为玄奘大师等弟子们讲解此论。 简单说呢,就是:如果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能够保持善心,忆念善法,那么他就不会受到很大的痛苦,会很安乐的死去;反之,如果一个人临终的时候,保持的是恶心,忆念恶法,那么就会遭受很大的痛苦,会很苦恼的死去。而且,临终保持善心的人,能看见不杂乱的、令人愉悦的现象,而保持恶心的人,则会看到杂乱的、可怕的现象。 当然,什么叫善心死,什么叫恶心死,论中还有更详细的解释,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