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文忠经典语录
大神养成计划
恩,说的好
强硬也是有质量差异的,留给后世的价值也不同,不好一概只以单纯强硬论之。大国使者对藩属国、弱小国的强硬,质量最低,说得不好听,那叫仗势欺人,往往最“强硬”的对像,总是老实人,比如李氏朝鲜这样的中华文化的死忠。对今天,只在反面意义上值得我们吸取。
而弱者一方的使者对强国的强硬,虽精神可嘉,但却往往没啥好下场,没死的也是过于苦逼,失之于单调,不够精彩。
还有一种是对等之国间的强硬,比如八世纪初,为阿拉伯帝国征服中亚,威胁大唐的阿拉伯名将屈底波,他派来的使节,仗着灭波斯、横扫河中诸国,气焰嚣张,来到含元殿,当着满朝文武和外国使节的面,对刚刚即位不久,即将展开盛世画卷的唐玄宗,竟敢“平立不拜”,可谓震惊唐廷,唐朝礼部“欲纠之”,最后还是深体上意的宰相张说出来说,“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唐玄宗于是才有台阶“顺水推舟”,不加惩治,实际上是对阿拉伯人妥协了。
张说的那些话,纯属阿Q,自我安慰,根据阿拉伯方面记载,这次出使唐朝,实际就是来示威的。
但这种“强硬”,又显得不知天高地厚,狂妄无礼,强横中充满威胁,让人不舒服,后来唐玄宗把国家建设强大了,出兵打败了倾向阿拉伯的前小弟拔汗那,从此阿拉伯使者再不敢放肆。
更有一种强硬,不但不值得称赞,反而极度可耻。
比如本是宋代衣冠世家出身的王全,在北宋沦亡后,一家甘心为金国效力,这还罢了。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王全受金国海陵王派遣,奉使南宋,表面上是贺宋高宗诞辰的“生辰使”,实际是借故向宋朝兴师问罪,索取领土来的。
王全在朝堂上,众目睽睽之下,对宋高宗“言语鄙俗”,实际是狗仗鞑势,破口大骂,而且很可能还辱骂了赵构的父兄徽宗、钦宗。
所以一向畏金如虎,心理承受力堪称铁受的宋高宗,也会绷不住,被骂到“号恸而退”,当然,即使这样,宋高宗的软骨症也使它不敢向王全斥责一句,只像受委屈的小媳妇,哭诉道“闻公北方名家,何乃如是?”,然后躲到屏风后面哭泣!
像王全这样,认贼作父,转而凭借异族主子的威风,对故国政府如此“强硬”的,这种强硬,只会让人恶心唾弃,这种汉奸式的恶奴,它的“强硬”不过是让它更加遗臭万年罢了。
类似又不全似的,是西夏使者对北宋的强硬,这种强硬,一半是狗仗人势,欺人太甚;另一半则是北宋自取其辱。
本来,自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在军事改革上大有成效,一时强将倍出,士气振奋,一转宋对西夏多年的颓势。但宋神宗又深受祖宗家法毒害,对王安石且用且疑,对王韶等强将也多方制衡,最终伐夏多次,以失败告终。
神宗败到一度“临朝大哭”,不久郁郁而终。神宗故后,以高太后、司马光、文彦博、刘挚之流为首的保守派极力尽废新法。
司马光甚至迫不及待把宋朝收复的大量要害地方尽行双手归还西夏,甚至还要把兰州也一股脑全送了。并主动恢复对西夏的屈辱岁币。
更有甚者,神宗、王安石时代铸造的大量兵器,质量精好,数量庞大,几十年用不完。
司马光仅出于对王安石的私怨,意气用事,凡属新法,不问好坏一律尽去,于是,这些生产精良兵械的军器部门,也在司马光强烈要求下,被废除了,关门大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夏人胆气顿时壮了,再加上背后有辽国的支持,西夏使者来到汴京,在北宋朝廷上以战胜者的嘴脸,不可一世,耀威扬威,当着高太后、满朝文武的面,大声斥责宋神宗亡灵,大叫“神宗知错!神宗知错!”。
司马光等人,面对新法派的官员,是唯恐打击不尽,此时对敌国使者如此嚣张的咆哮朝廷,却一派“谦谦君子”、“大儒”风范,P都不敢放一个,弯腰受辱,该割地割地,该赔款赔款,真可谓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所以,西夏使者这种“强硬”,虽说在可耻程度上比王全要好些,毕竟是对真正的异族对手嘛,但也着实恶心,得寸进尺,并非靠自身国家努力、正大取得的优势,所以也是反面的强硬。
在我看来,以“强硬”论,弱国的使者里,有一例倒是值得欣赏的。那就是明朝灭亡后,朝鲜使者仍是全套汉家衣冠出访清朝。而且对表现出惊异,剃发易服的汉族官员多有讥讽,嘲笑他们忘本,失却了气节。许多汉官对朝鲜使节这一身“中华衣冠”“汉官威仪”而惭愧、羡慕,甚至有关外的一个知县,将朝鲜使者请到内堂,请求借穿他们的服色,然后夫妻相对而泣。
其实这种坚持,未必没有风险,毕竟处在康雍乾全盛时代的清朝,要找朝鲜的麻烦不过是动动指头的事。同样深度儒化的传统藩属安南,就“聪明”得多,他们的使者到清朝来朝贡,便全部放弃汉服,改为满清衣冠,以求讨好卖乖,虽说服饰上不再“中华”,但在内在文化方面,倒是比朝鲜人更有我国务实、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文化精髓嘛!!结果在一次清朝举行的大型庆祝场合,安南使团遭到了朝鲜使者们的当众责难,斥问他们为何改穿胡服??安南使节们自知理亏,索性不加回答。
虽说儒化的朝鲜,在形式上、礼制上,实实在在继承了中国儒家最刻板、守旧的一面,“认死理”简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在气节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坚持上,又何尝不值得我们敬重呢?
这种“强硬”,不是那种不顾国力大小的盲目,分寸也还得体,值得点赞!
还有另一种“强硬”,并不知名,埋没于历史长河,然而一旦拂去尘埃,你会发现那是何等熠熠生辉的精彩,令人叫绝。
那就是西汉时代出使罽宾(今阿富汗)的使者文忠。西汉后期,对于“远交”,越来越倾向于虚荣和浪费,比如这个罽宾国,当时远在中亚,本身又是人口稠密,文化发达,工商业相当繁荣的希腊化国家,(“户口胜兵多,大国也“)其体量在广阔的中亚足以称得上小霸。
虽说如此,对于汉朝的战略来说,并没什么实际利用价值,毕竟文不能播汉之文明、声威,武不能借以夹击匈奴、羌人,又相隔太远,这个罽宾国又仗着这一点,高兴时骗取汉朝的厚礼,一翻脸就动辄“剽杀汉使”。而且,一路上的险远,汉使团连吃饭都成问题,常常搞到拥强汉之节,乞食于山谷间的事,大丢汉家之脸面。
可饶是如此,汉朝仍是一波波的远逾葱岭,往这个罽宾国派来友好使者。这不,大致在汉元帝时期,数次团灭汉使团、杀人取货的罽宾国王乌头劳死了。他儿子即位为王,又厚着脸皮向大汉遣使进贡,毕竟,像大汉这种军队够不到自己,却常来送钱的憨主举世少有不是?
于是,记吃不记打的汉廷,便又照例派使团回访,但去这种地方,权贵之家的子弟当然不敢去,于是找了一个边关都尉充当使团团长。果不其然,那个罽宾国贼性不改,新王看到汉朝如此好骗,又动了念头“复欲害”汉使们。
只是,那个边防军将领出身的汉使首领不是一般人,他很快就嗅出了味道,但身处绝域,人情地不熟如何脱身呢?何况也有被人家监视的危险。
这个能人果断从罽宾王的潜在政敌入手,很快就找到一个野心家:来自罽宾一个附近属国的“容屈国”王子阴末赴,而且一拍即合,两人进行了一番计议,然后策划了一起闪电攻击:“攻罽宾,杀其王”,距汉朝万里之外,成功的在敌人心脏搞了一次斩首行动,并且更出奇的是,不仅杀其王,还占据了罽宾王廷,控制了该国的朝政,成功的制服了罽宾王族与贵族势力。然后汉使改立阴末赴为罽宾王,授予汉家印授,成为得到汉朝册封和承认的新王。
汉使作此惊世之举后,自然保全了自身和使团所有人的生命,立威域外,威威风风的回国。这个汉使,名叫文忠,一个不知怎么被汉廷相中的边关都尉。
比起有势可依,号称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来,我认为文忠的成就更可贵。因为他没有王玄策那种可依靠的强大的软实力。如果说王玄策是“强者胜”,那么文忠则是“胜者强”!因为他完全是凭自身的胆识勇谋,在个人魅力与行事技巧方面,比王玄策具有更高的技术难度。否则,凭什么能取得据称是希腊化国家王子阴末赴的认同,以生死相交,共成大业?
以当时的处境而言,阴末赴贵为一国王子,举事之心,肯定没有即将走向鬼门关的文忠那么紧迫。而且一旦举事就没有退路,就等于将全部身家性命和国运相赌。然而阴末赴却坚定的选择了与文忠联手,甘冒风险。这一定是文忠的某种特质打动了他,认定与他这样的人合作,值得不顾一切,对成功有信心。
当然,只是那个阴末赴也不是好鸟,即位后继续屠杀一厢情愿的汉朝派来的使团,但这是后话了。
所以,要说“强硬”,我觉得文忠的“强硬”比什么不怕死的、傻横的、凌霸的使者都更有说服力,更有质量,也最值得后人称赏!
在关山万里的绝境之下,逃无可逃,人地两生,势单力薄,面对即将落下的屠刀,不甘束手就缚,奋起反抗,而且不是盲目的死拼,是凭借中国式的智勇韬略,凭借他过去担任边关守将时的“敬业精神”。从他“关都尉”的身份来看,文忠一定在平日就是个兢兢业业的人,没有把主要精力用于敲诈行商,克扣部下,贿赂上官,尸位素餐。而是仔细的通过稽查行人、抽取关税的工作中,注意收集方方面面的情报,结识各种各样的线人,析心钻研西域远近各国政治内情,只有下足了功夫的人,才查能在有去无回的出使中,及时发觉杀身之危,而且危难临头时,该怎么去做,找哪些人,心中早有预案,有备而来。在罽宾期间,他还能成功的迷惑对手,争取时间,熟练而冷静,有条不紊又不露破绽。所以才能做到先下手为强,一出手就必杀,杀后还能据其国,立其王,并获得盟友的臣服。全一身之命,耀汉家之威。
这种“强硬”,才是真正的强硬,是君子之强,胜者之强,强者之强!
文忠其名虽不显于后世,但其行,其功,实令文字跳跃闪耀于汗青竹帛之上!
其实,所有的渣攻贱受文到最后你都会发现忠犬,不是渣攻变身,就是贱受忠到下贱
射门!少年!》BY月下蝶影 机器人驯养手札》by 晓月流苏 一世为奴(重生)”BY公子书夜
逆光少,绝对好看,
【喂,你嫁给我吧】 【大神养成计划】 【狐狸和忠犬的爱恋】 【夜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