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现在在读《通鉴》的人有多少,这个人数确实难以统计。
但是当你一旦开始读,并开始研究怎样才能持续读下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身边阅读《通鉴》的人真是不少。
例如我自 2019 年 1 月 14 日开始读《通鉴》,采用的是中华书局文白对照版,一共 18 本,如今已经过去大半年,现在已经即将读完第 2 本,收获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写作、阅读、行动、思考
写作:练习古典文体别人读《通鉴》,是为权谋,我读《通鉴》,是为写作。
我在《笨方法读<通鉴>》中说:
我向往中国古典文体中文写作有古文运动,韩愈谓之「陈言务去,文以载道」,抛弃排比、对偶、用典以及格律,缺乏实用价值的问题,主张模仿三代两汉的古文,学习它的质朴载道、干净脆落、简练精悍、清爽痛快。韩愈的陈言务去与古典写作风格的朴实简洁,意义可能不尽相同,但价值等同,都提倡文章言之有物,清晰简明。最终,且无论务去陈言或简洁,写作,都只是为呈现文字最原始真实的样貌而已。后来读《通鉴二十讲》,当中提到司马光的文字风格。
嘉祐七年,朝廷擢升司马光为知制诰,掌中书词命,他以自己不善作四六骈体之文,坚辞不受,继续担任谏官,一直到英宗治平二年(1065)。
筹划《通鉴》时,他曾说:「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一家之言。」
由此可见,司马光不喜欢辞藻艳丽、华而不实的文体,而喜欢笔致朴素、言之有物的古文体,他的文字「文辞纯浑,有西汉风」。
简洁、清晰、准确,这便是我想要学习的写作风格。
如果你有闲心,便可能发现,我近期写的文字,段落越来越多,句子越来越短。这可以算是我近半年来的写作刻意练习——用最少的字句将复杂的事情说清楚,便是胜利。
这半年还写了 8 篇《通鉴》感想,都已发布博客上。
阅读:选择经典文本因为职业关系,我必须关注几百个媒体公众号,每天花半个多小时浏览其中的内容,这样持续一年,我练就一种本事:看标题就大略知道文章内容、识别哪些内容是为挑拨读者情绪、知道读者更喜欢哪些内容、知道写哪些内容更适合包装传播……
但在职业之外,我少有将这些技巧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而花更多精力在内容本身。
这些内容,便就如《通鉴》文字,看似朴实无华,平平淡淡,但有深厚的历史责任感。
读新媒体内容是焦虑驱动,文字会过时,若不读,你会自觉过时,便争先恐后,先读为快。
但读《通鉴》,你没有一丝着急情绪,因为你早知道这些文字已经历九百多年,它本来就是过时的文字,你读与不读,它就在那里,透着一种经典文本所拥有的骄傲。
有一种阅读,不会追新鲜、畅销、排行,也不管是否经典、题材冷门、评价多寡,重要的是对此时此刻的你有长远价值。
行动:简简单单做难事《通鉴》文言文字数接近 300 万,中华书局文白对照版共 18 册,每册约 400 页,如何读完它是一件难事。
曾费尽心机下载了各种电子版,将手头的所有电子设备—— iPad、Kindle、手机都用上,探索各种读《通鉴》技巧方法,写就一篇《笨方法读<通鉴>》。
后经实践,往往是纸质书阅读进度远超电子书,每次想用iPad、Kindle、手机来读,都必须不停翻页追上。如此反复几次,渐失去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的耐性,干脆统一使用纸质书来读。
半年之后,各种花哨的阅读技巧被时光统统打败,仅有一种方法幸存,那就是老老实实读一本纸质书,放在固定地方,每日早晚固定读,一页一页地翻。
将每日夜读《通鉴》的页面拍下,便成就了「《通鉴》日与夜」的这个相册。
司马光编《通鉴》更是难事,他怎么做?分三个步骤:作丛目、修长编和删改定稿,一旦确定程序方法,便一以贯之,持之以恒,30 年终成此书。
由此可见,想要做一件难事,最好要将其分解,变成持续做一件件小事,小到可以日日做、月月做、年年做,可形成习惯,融入生活。
小事能做完,便会有成就感,持续激励前行,便会喜欢上长时间做一件难事情的感觉。
这样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像极了那些凿壁偷光的人。
思考:读历史学思辨读历史的乐趣在于思辨。
所谓思辨,就是将你放在古人的历史环境中,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能比古人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吗?这些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当中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
这是听吕世浩的《史记》与《秦始皇》过程中,他反反复复说的,我深以为然。
人一生要做无数决定,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是所有人的必修课。读史,就给你无数次锻炼抉择能力的机会,每一次读到历史人物抉择时刻,你盖上书,「设身处地、揣摩通透、体贴入微、洞见表里」,给出独立解决方案,再与历史人物已做出的方案交叉对比,如此反复,能力有增长,读史方能发挥最大用处。
读史常感孤独,但也常能遇到惊喜。孤独是指你必须时时在冷冷故纸堆中寻觅,惊喜是指你能在不被注意的角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对你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我听完吕世浩的课,兴致一起就去翻他的博客,几十篇文章翻下来果然发现一篇相当有收获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的求学经历》,当中提到:
徐老师唯恐我受学界浮躁的风气影响,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当天中午请我吃饭,就认真告诫我:「世浩,你做我的学生,我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那就是一辈子不许写和人商榷的文章。」后来我才体会先生的深意,学术贵在正面立论有所贡献,不在找人毛病以为高人一等。还记得那一天,先生屡次的跟我说:「世浩,要切记, 大器一定要晚成,厚积才能求薄发。」人太容易受外界影响,喜欢嚣喧、喜欢争吵、喜欢娱乐、喜欢热点、喜欢炫耀……写作不蹭热点、不写时评、不抨击他人,沉住气做事,沉下心做人,意味着你要保持耐心,远离人群,独立思考,持续行动,敢于打持久战。
能做到以上,便算是开始读懂了历史。
相关链接笨方法读《资治通鉴》 什么是历史感?——通鉴注我 01群山式读《通鉴》——通鉴注我 02爽快《小通鉴》——通鉴注我 03为何读史?读史读什么?——通鉴注我 04两千多年,只有少数人会用的神奇句子——通鉴注我 05我如何写《资治通鉴》的读书卡片?——通鉴注我 06小小的历史责任感——通鉴注我 07普通人如何读《史记》,比较容易入手? ——通鉴注我 08因为春秋有大梦 - 笨方法学写作成为凿壁偷光者吕世浩《我的求学经历》豆瓣相册-通鉴日与夜豆瓣书单:《通鉴》注我:大尺度时间观照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