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白起经典语录
大秦帝国的经典励志句子
大秦帝国二经典台词
我来总结一下商君的经典论述,按电视集数总结,可能不全,不过真要看最原汁原味的论述,那最好还是看原著,如果有兴趣的留下邮箱地址,我传一份电子书给你。 第九集:卫鞅自解棋道 “世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造物最终又被芸芸众生围。 此为棋道,亦是天道人道。所以,棋以围命名,正合天地万物之法则。 棋道,虽以围地为归宿,但必以取势为根本。势高则围广,势卑则围小……” 第十二集:卫鞅孟子论战 卫鞅:大谬! 孟夫子如此断言,大谬! 孟子:立论当有理有据,足下无端指斥,何其浅薄哉! 卫鞅:夫子大谬,凭据有三。 天下学派皆有分支,夫子断章取义,以术治派为法家全貌,此其一;法家三派,其根同一,皆以认同法治为根本,而在推行中各有侧重。夫子无视法家根本,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此其二;法家术治派,是在行法根基之上着重整肃吏治,强化查勘官吏,与搬弄权谋有天壤之别。 夫子有意抹煞根本,其论断之轻率无以复加,此其三。 孟子:你是何人,法家何派? 慎道:哈哈哈!天下士子听了!此人卫鞅,我法家法治派名士。 孟子:法治成家成派,老夫未尝闻也。苛政猛于虎而已,何足论之! 卫鞅:夫子论学先定罪,不足道也。 卫鞅唯告夫子,天下治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法治也好,人治也好,谁能融入大争潮流而强国富民,谁便是正道!否则便是空谈大道贻误天下,必将为大争之世所遗弃。 众人:卫鞅,彩!…… 孟子:人性本善 自有法、墨、兵三家而沦丧。不亦悲乎! 卫鞅:夫子立论无据,人性本恶! 众人:愿闻卫鞅之论。 对。卫鞅说 馆长 :稷下学宫言无不尽,人人可论 孟子:老夫愿闻足下性恶之说,以为世人鉴戒 卫鞅: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 人性之恶 必以律法而后正。以法治防范恶意;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孟夫子空言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要重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 第十六集:卫鞅向秦君阐述强秦之策 卫鞅:“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渭水滔滔,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 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却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景监:“先生所言,正是君上日夜所思” 卫鞅:“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 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谓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国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秦君:“然而如何啊?王道?仁政?还是无为?” 卫鞅:“君上洞若观火。 三道玄谈,俱往矣!” 秦君:“渠梁愿闻先生新论。” 卫鞅:“强国之道,乃法家精义之学。与前述三道天壤之别。法家强国,务求国家实力增长;务求激励朝野士气。” 秦君:“渠梁愿闻强国之道。” 卫鞅:“强国范式不同,魏齐楚三强范式,君上有何评判?” 秦君:“强国范式不同?尚未想过,请先生指教” 卫鞅:“魏国范式 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 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 山河广袤之强。 而这三强,皆非根本之强,不足效法。” 秦君:“魏齐楚三国之强,还不足效法?!” 卫鞅:“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旧,名为法制,实为人治。 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聚集国力而稳定强大。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秦君:“先生终显大才本色啊!” 第十九至二十集:卫鞅与秦君争论私斗刑杀事宜 秦君: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君: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君: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君: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卫鞅:“国治,断民王;断官强;断君亡…… ” 卫鞅:“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 大道之行,根在民心,世族非议,不足道哉!” 卫鞅:“法贵正义,法贵公平;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唯此,法治可立。” 第三十三集:收复河西前卫鞅与秦君议国力 秦君:“单说军力,秦国似乎没有必胜的把握。” 卫鞅:“可战场之道,不全在军力。 ” 秦君:“秦国富强了,但是也很难说国力超过了魏国。” 卫鞅:“君上所言,仅仅指财货国力,而不是全部国力。” 秦君:“全部国力?” 卫鞅:“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秦君:“大良造的意思是说,秦国的整体国力已经强过魏国?” 卫鞅:“正是,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 ” 秦君:“那国力之魂在哪?” 卫鞅:“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大秦帝国第一部经典台词
建议看看资治通鉴,非常明显的指出秦国崛起的原因。对于白起坑杀四十万人,有很明确的叙述:
1.军功制。商鞅在秦国最成功的改革,就是创造了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在秦国,只有两种职业,军人与农民。在秦国军制中,人头代表着爵位,而且秦国规定爵位不可世袭,但是你在战场战死爵位就可以传袭至儿子,这下子大家都会卯足了劲杀。这是坑杀四十万人的政治前提。
2.战争旋律由征服变为吞并。春秋时期“士”的概念非常深厚,春秋各位战争的目的总结为“把你打的服气,然后对着我喊爸爸”。而且从历史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春秋是存在众多诸侯国的,战败的国家只需要赔地赔钱就能保住自己,战胜国也不打算赶尽杀绝,他们非常享受被人包围被人崇拜的快感。但战争不是过家家,光是把你打服气并没有什么具体作用,赔了款再赚就是了,战败国只需要隐忍二十年,养精蓄锐,卷土重来又是一条好汉。具体案例可见楚国,从两湖地区一直吞并其他诸侯国,直至统治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以,打得你服气是不够的,不仅你个人要向我称臣,你的子子孙孙都要臣服于我。这时就体现出政治的成熟化思维: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是——我全都要。
3.在长平之战前,晋地三家中,魏国和韩国经过多年的战争,逐渐丢失函谷关地区及黄河以西之地,沦为秦国的“二鬼子”,最好的体现就是,秦国多次打赵国,就是借道韩国占领的上党地区。所以,赵国成了抗击秦国的第一线,经历了胡服骑射的赵国也是唯一一支可以与秦国正面硬刚的有生力量。秦国此役,必取赵国。
4.长平之战,秦国原本也不是由白起全程指挥。一开始由王齕指挥,而赵军则由廉颇指挥。廉颇是名沙场老将,对于秦国的汹汹来势,他选择以上党地区为主战场,逐步形成空仓岭、丹水壁垒及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秦国久攻不下。战争的本质就是消耗国家的有生力量,秦国历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家力量被最大程度调动,对内以迁居政策开发关中平原的土地作为秦国第一粮仓,对外又向东夺取河西之地、崤函之固,向南发展巴蜀地区,拿下汉中平原、四川盆地作为秦国第二粮仓,内功大成,万事俱备,而长平之战正是秦国进军中原的最大赌局,双方都在拼家底,留给赵国的时间不多了。但是赵国毕竟没有秦国大土豪的家境,经不住庞大的战争消耗,此时赵国朝堂也分为两派,以廉颇为代表的防守派和赵括背后的主战派,经过上层的讨论并结合当时赵国的形式,所以派出赵括顶替廉颇,打算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吃掉秦国。此时,秦国得知消息后,从后方秘密换上杀神白起,同时秦昭王亲自赶往前线,征召河内地区子弟投入战争。
4.结果,白起用自己的神一般的军事才能,打赢了一场40万人包围40万人的歼灭战!这么多战俘,该怎么办。Plan A:收容下来,这四十万人会变成社会动乱,毕竟都是赵国的小伙子,保不定哪天突然哗变,全体回国。而且照看这四十万人,需要多少的人力成本和粮食资源。秦国为了打这场仗已经消耗了全部国力,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就经历了两年的饥荒。Plan B:养不起,那放回去?更不可能,说难听点这是四十万职业杀手,今天你把人家打败了,赵国回去休息个几年又能卷土重来,这仗得打到什么时间,况且秦国的目光早已不局限于一池一城,而是整个中原大地,典型的“我不仅要你病,还要你的命”。那只有一个结果,杀!彻底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从根本上消灭赵国的军事实力。白起作为一个成熟的将领,怎么可能自己做这种决定,这肯定获得了秦国高层的默许。于是,杀神一战成名,人屠的名号也从此开始。
至于杀降不详的说法,白起在坑杀赵国军队以后,建议乘胜追击,直取赵国国都,但是由于利益关系的原因以及“国际说客”的存在,赵国选择割地赔款,消灭赵国这项计划被搁置了,白起也悔恨终生,彻底消灭赵国又要等上几十年。而后,秦昭王再想起来进攻赵国,已经错失最佳时机。秦昭王再三邀请白起出山,白起以错失战机为由拒绝了,这应该是杀神最后的倔强了。一拒再拒,秦昭王也有自己的尊严吧,那怎么办,对不起了您呢。赐宝剑,自刎而死。五十多年后,又来了个与白起一样的天才,同样也是杀降,同样也是不详,这种反面教材自然就被众人传唱了。
http://www.docin.com/p-676844915.html这个蛮好大秦帝国赵蔓。
不过白起最后遭君王猜忌,悲剧结局。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