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鲁迅经典语录及评析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鲁迅经典语录及评析的相关语录呢?在鲁迅经典语录及评析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鲁迅经典语录及评析
有一句是关于性的。不知可不可以算是。“看到白臂膀就想到生殖器,进而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力大都如此。”
鲁迅经典语句及评析
鲁迅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要多读书,读各种书,然后杂取百家,融会贯通,方能达到至高的境界。最后补充一句,鲁迅成就了白话文学开山之人与文学成就最高之人于一体的神话。这对中国文学来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收获了鲁迅,但也是不幸的,因为鲁迅之后,尚无人能超越这个高峰。这也就是本文为何非要让鲁迅坐上现代文学第一把交椅的原因。(来源:《名作欣赏》2018年第2期,本文作者:商昌宝)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6页数: 461
给作家排座次,其实是个很无聊的事,因为文学这东西,首先不能强求审美标准和尺度统一,其次也不是靠投票、靠领导就可以决定。说到底,在基本审美能力具备的情况下,文学作为一种被欣赏的对象,完全可以由个人的好恶决定。或者说,哪怕是再有名的评论家所认为最好的作家作品,只要是读者不喜欢,完全可以扔一边。强迫人喜欢,是一种恶劣的霸道的病态强迫症,这话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这样说。
既然都这样说了,那为什么还滥俗地让鲁迅排名第一呢?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一种解说手段,不必较真。
有一个基本事实是:一个作家,不读书肯定是不行的;一个人的家里没有几千本藏书,是不好意思自称读书人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作家的家里拥有足够的藏书,(咱排除那种只藏书不看书的极端情况)那他可能具备了一个优秀作家的基本条件。这话肯定不周全,也谈不上科学严谨,但意思就是寻找一个基本参照系,但不去论证这个参照系具体有多少含金量。
那么,鲁迅有多少藏书呢?鲁迅都看过哪些书呢?资料显示,鲁迅的藏书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有一万四千多册,其中涉及文学、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学。除中文外,藏书中还有日文164种,德文和英文151种,俄文86种。
就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中国大陆的作家,应该没几人能够与鲁迅媲美。这也就是所谓当代文学中的那些经典之作,读起来远远没有鲁迅的著作更有味道、更有深度的重要原因。
从鲁迅的藏书之丰富,可以看出他之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
例如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和用古奥的文言翻译的《域外小说集》,那里面的古文学术含量,连蔡元培、郭沫若、胡适、郑振铎等都赞叹不已。蔡元培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到,鲁迅翻译的《或外小说集》“只要看书名‘域外’写作‘或外’,就可知”鲁迅“那时候对于小学的热心了”。郑振铎也讲过,他收到鲁迅寄赠的半部明代版本的《西湖二集》,“为之狂喜”不已。因为他知道这个版本非常珍贵,极难见到。
还是单说文学创作吧。比如,鲁迅的《呐喊》小说集中多篇关于乡村人物的形态,其手法就取自古小说和杂记;《故事新编》中,就有明显的六朝味道;众多反传统的杂文,无论思想立意还是表达方式,都深受阮籍、嵇康的影响。这是学者们公认的。
具体到文本上,《狂人日记》中所写的“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就确有出处。查《本草纲目》可知,那里面曾提到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以人肉医治痨病的记载。至于“人部”中记载的除人肉外,人胆、胎衣、人尿、人粪、耳屎和女人的经血,皆可入药治病呢!同时,鲁迅在《病后杂谈》中提到张献忠在四川疯狂杀人,并交代这些史料取自《蜀碧》,而且他那时就注意到游民对社会的破坏力量,是很可怕的,所以在《阿Q正传》和多篇杂文中对庸众给予批判。现在已经有学者考证,鲁迅《小杂感》中的句子:“革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与《淮南鸿烈集解》中的句子:“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极其神似。
对于一个现代中国作家来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那他的作品肯定难立得住脚,而于世界读者来说,又因缺少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样难于被接受。但是,单单具有本国的传统文化,而没有世界的眼光和情怀,那结果也是孤芳自赏、自以为美。已故文化老人周有光曾建言说:“我们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而不能以中国眼光看世界。”说的也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5-11-1页数: 10736
阅读鲁迅的作品可知,鲁迅真的可以算是现代中国作家中,最充分世界化的代表。
有学者统计,鲁迅一生翻译了15个国家、77名作家的225部(篇)作品。翻阅李新宇教授和周海婴主编的33卷《鲁迅大全集》,可以发现,鲁迅翻译的文字远远超过他创作的文字。孙郁教授说鲁迅首先是一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一个作家,不无道理。还不仅如此,鲁迅在各种场合和著作中提及的俄国作家和美术家近百名、德国作家和艺术家三十多名、日本作家二十多名、英国和法国作家十八名,此外还有其他欧美、亚洲国家作家若干名。可见,他对外国文学了解的程度非常之深。
鲁迅正是因为大量涉猎和翻译外国作品,所以才不断更新知识,开拓眼界,最终不但学会了反思中国的文化传统,还确立了别人难以企及的世界眼光和普世情怀。
例如他在翻译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话剧《一个青年的梦》时曾感叹:“中国人自己诚然不善于战争,却并没有诅咒战争;自己诚然不愿出战,却并未同情于不愿出战的他人;虽然想到自己,却并没有想到他人的自己。譬如现在论及日本并吞朝鲜的事,每每有‘朝鲜本我藩属’这一类话,只要听这口气,也足够教人害怕了。”“我对于‘人人都是人类的相待,不是国家的相待,才得永久和平,但非从民众觉醒不可’这意思,极以为然,而且也相信将来总要做到。”
鲁迅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和角度,换位思考,尊重他国和他人,不以单一的大中华文明中心看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秉持康德所说的世界公民理念,真是让人由衷地敬佩。环顾当下中国作家,甚至包括很多大学教授,有几个能理解、赶超鲁迅呢?
不妨来看鲁迅在创作中是如何受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吧。
北京鲁迅博物馆原馆长孙郁教授在大量阅读鲁迅藏书的基础上曾总结说:《小约翰》直接催生了《朝花夕拾》;《呐喊》《彷徨》中的很多意象有果戈理、安德莱夫、迦尔逊的影子;《女吊》在表现的韵致和精神的跨度上有比亚兹莱、珂勒惠支和麦绥莱勒等人的痕迹;《野草》中的“大欢喜”“醉心的大乐”“剑树”等语句以及空无、死灭、地狱等意象都与梵语和佛经有关。孙郁教授还在分析《女吊》深受外国文学滋养后说:“读解鲁迅这篇文章,能够感受到他的知识结构的多维性构造。如果仅仅从传统文章学的角度看其脉络,是不得其解的。”
不错,鲁迅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外国文学元素,无论思想还是艺术表现方式,都如此,但鲁迅在这其中的取法与运用,不是那种大段的征引、刻意的描写、简单的模仿,而是内秀其中,点到为止,如流星闪过。具有相关知识修养的人,每每看到,就会有似曾相识之感,然后会心一笑,所谓文学的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瞬间实现了。同是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刘思源先生说:“鲁迅的伟大在于有暗功夫”,实在是精妙的评价。
具体的文本分析呢,在这里就不一一给大家举例了。接下来,再从文学表达形式上来说明鲁迅的“魔高一丈”吧。
先以《狂人日记》为例吧。如果认真读过小说,一定会注意到小说正文之前的那一小段文言文吧。从艺术特点或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小段文字看似多余实则非常重要,因为结合它再来看小说,就可以知道,作者鲁迅、小说叙事者“我”以及狂人这个主人公三者之间内在的矛盾冲突关系,也即鲁迅认为生病时的狂人没有病,而叙事者“我”却认为狂人那时病得不轻;鲁迅对狂人“病愈”后去某地做候补官员是持批判态度的,而叙事者“我”则认为狂人真的病愈了。就这一手法的运用,至少在此前的中国文学中,是极难见到的,在此后的文学中,也很少有作家超越并再度创新的。很多人在阅读小说时忽略了这段文言文,那当然也就体会不到《狂人日记》写作手法的高明了。
正因为鲁迅叙事手法巧妙、高明,导致他的很多小说,都被误读。例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孔乙己》就最具有代表性。
《孔乙己》被误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鲁迅写作中故意设置的叙述圈套导致的。因为,单从小说的名字上,就会给人感觉,小说的主人公是孔乙己。再看小说,写孔乙己的篇幅又占去大半。如果顺着这一思路,自然就会跑到教科书中的什么“封建社会黑暗”等连概念本身都有问题的老路上去了。
那么鲁迅在《孔乙己》中着力要写什么呢?如果直接说是写“小伙计”,一般人的小心脏能承受不?是的,《孔乙己》写的就是“小伙计”在二十多年后,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那段不受待见、百无聊赖的打工生活,而孔乙己不过是“小伙计”回忆中的一个佐料,一个让他在无聊的打工中还能有点欢乐的插曲。鲁迅在这里,稍微玩了一个叙事花样,就骗了那么多那么多人,而且骗得一愣一愣的。
鲁迅这么高超的叙事手腕,单靠传统中国文学能行吗?不放眼世界文学,吸收各民族、地区的优秀文明能行吗?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 1973年3月页数: 160
忽然想起,1925年鲁迅制造的“青年必读书”事件,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撰写文章批评鲁迅读不懂中国古书;20世纪90年代所谓国学大兴之时,一帮勇气可嘉的青年作家、学者,说要搬开鲁迅这个老石头。哎……真是无知无畏呀!借用阿Q的一句话说就是:你也配?!
又想起,当年很多左翼人士称赞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仿佛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高尔基在俄苏文学中能占到什么位置,今天已经不用多说。所以,说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实在不是什么高尚的荣誉,反而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鲁迅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要多读书,读各种书,然后杂取百家,融会贯通,方能达到至高的境界。最后补充一句,鲁迅成就了白话文学开山之人与文学成就最高之人于一体的神话。这对中国文学来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收获了鲁迅,但也是不幸的,因为鲁迅之后,尚无人能超越这个高峰。这也就是本文为何非要让鲁迅坐上现代文学第一把交椅的原因。
鲁迅经典语录
●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
●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
●古人说,不读书便成愚人,那自然也不错的。然而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药》里面的一句:
“一摸,硬硬的还在”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
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所以所有的文字都显得空虚!
正经有余,胡说不足。
鲁迅语录 (1)「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致赖少麟》一九三五年
(2)「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随感录四十一》一九一八年
(3)「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甚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4)看罢,他们是战胜军国主义的,他们的评论家还是自己责备自己,有许多不满。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不满》一九一九年
(5)「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6)「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7)「中国人自己诚然不善于战争,却并没有诅咒战争;自己诚然不愿出战,却并未同情于不愿出战的他人;虽然想到自己,却没有想到他人的自己。」《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一九一九年
(8)「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
(9)「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10)「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答有恒先生》一九二七年
(1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六年
(12)「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
(13)「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14)「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妙不可言。」《随感录三十九》一九一九年
(15)「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16)「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以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17)「中国人原是喜欢『抢先』的人民,上落电车,买火车票,寄挂号信,都愿意是一到便是第一个。」《为翻译辩护》一九三三年
(18)「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空谈》一九二六年
(19)「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随感录廿五》一九一八年
(20)「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21)「愈是无聊赖,没出色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片,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古书与白话》一九二六年
(22)「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
(23)「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坏了的事,今天忘记了,明天做起来,也还不是「仍旧贯」的老调子。」《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24)「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25)「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转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26)「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27)「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可恶罪》一九二七年
(28)「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
(29)「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30)「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
《北京通讯》一九二五年
(31)「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32)「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海上的儿童》一九三三年
(33)「说话到真人厌恶,比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坟」题记》一九二六年
(34)「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它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一九二五年
(35)「专制者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谚语》一九三三年
(36)「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怒愤已经够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反而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受兵匪之苦,就是最便的证据,再露骨的地说,怕还可以证明这些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怒火,除弱草之外又能烧掉甚么呢?」《杂忆》一九二五年
(37)「其实,中国人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的,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比如病人,患有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胡涂,误认他为肥胖。《立此存照》一九三六年
(38)「……别国的硬汉比中国多,也因为别国的淫刑不及中国的缘故。我曾查欧洲先前杀耶稣教徒的记录,其残虐实不及中国。中国青年久至死不屈者,亦常有之,但皆秘不发表。不能受刑至死,就非卖友不可,于是坚卓者无不灭亡,游移者愈益堕落,长此以往,将使中国无一好人。」《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八日致曹聚仁信》一九三三年
(39)「爱国之士又说,中国人是爱和平的。但我殊不解既爱和平,何以国内连年打仗?或者这话应该修正:中国人对外国人是爱和平的。」《补白》一九二六年
(40)「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孙子们在瞪眼中长大了,又向别的孩子们瞪眼,并且想:他们一生都过在愤怒中。」《杂感》一九二五年
(41)「医术和虐刑,是都要生理学和解剖学知识的。中国怪得很,固有的医书上的人身五脏图,真是草率错误到见不得人,但虐刑的方法,则往往好象古人早懂得了现代的科学。」《病后杂谈》一九三四年 (53)「……酷的教育,使人们见酷而不再觉其酷,例如无端杀死几个民众,先前是大家就会嚷来的,现在只是如见了日常茶饭事。人民真被治得好象厚皮的,没有感觉的癞象一样了,但正因为成了癞皮,所以又会踏残酷前进,这也是虎吏和暴吏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还是毫无办法的。」《偶成》一九三三年
(42)「……读书人的家教。屏息低头,毫不敢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忽然想到(五)》一九二五年
(43)「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还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今天的两种感想》一九三二年
(44)「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
(45)「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病后杂谈之余》一九三四年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致赖少麟》一九三五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随感录四十一》一九一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