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典语录

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典语录



  《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
  1,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恒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
  2,不仅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物质生活资料在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而且对物质生产方式进行了分析,第一次论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研究了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关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典语句



馬克思的德義志意識形態中,批評了德義志資產階級的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

,把一切的觀念都推向宗教的觀念或神學,而青年黑格爾把諸多觀念、思維和概念,都認為是其整個行動和人們之間的關係,都是人們意識的產物,黑格爾較主張意識決定存在,而這正是馬克思所想批判的,因為馬克思較以唯物論觀點出發

,認為是存在決定意識。他認為一切的歷史紀載必然由這整個歷史之自然的基礎出發,與其在歷史之進行中由人類之行動而生的變異以出發。人類一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時,就間接生產他物質的生活本身,這不只是個人的肉體存在再生產,而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個人是什麼,是依存在他的生產之物質的諸條件

。馬克思也指出社會的組織和國家時常是由個人們的生活過程而生出的,意識不外是意識著的存在,而人之存在就是其實際的生活過程。人不是在幻想中生活,而是在實際的生活下,實踐發展的過程。我想馬克思從過去黑格爾到費爾巴哈較為唯心論觀點的走向歷史唯物的觀點,來批判整個德意志的思想型態,人只有建立在實踐基礎上,才能認識世界,並且改造世界。但馬克思認為最底層的經濟基礎來看社會被支配的意識形態,太以唯物的觀點來分析社會,重視物質層面為中心觀點,缺乏性別、性和種族所造成的社會分化也與階級同為重要。

馬克思總以支配是源於經濟領域的不平等,其實政治和文化也是支配關係的主要成分,在後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也紛紛以文化為其意識形態來探討,批判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太以經濟為主的觀點。我認為馬克思雖然把主體回歸到人,但是是以物質為基礎條件出發,社會的階級區分並非像他說的太以單一面向來分析社會的階級,但就對當時的社會環境,馬克思所持的觀點以生產模式為出發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引起之後各思想學派的討論,並提出不管是支持或反對甚至補充其不足的部份,他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繼續更往前邁進。

  讀完德義志意識形態,更加對於在那個年代德國的意識形態和思想是在一個唯心的思想層面上,缺乏對於物質和事物本身的思考,把實踐的重要性忽略,而馬克斯看到如此的社會,做了許多批判,我從中學到在批判的過程應該怎麼去把問題一層一層的解開,對社會的批判要把問題找到,彆且有充足的ㄧ個問題意識,要把問題不斷丟出來,怎麼去回答自己的問題,將整個問題意識做一個有邏輯的思考,這是相當重要的。我想在馬克思的唯心到唯物的過程,學到的不只是單一的選擇方向,更重要的昰從唯心的角度和唯物的角度各有其立場,看事情的角度會隨著當時的環境、社會而有轉變,所以會讓我在未來思考問題意識時,能時常自省是否所看的面向是因自己的背景或特有的意識而產生的思維,這些都是能讓自己在未來研究的方向能有更多想法,並且不侷限於某些想法,且以更多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問題意識。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德国政治家、社会主义理论家、作家、革命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编辑本段]马克思的汉语译名  曾经有麦客士、马陆科斯、马尔克、马可思、马格斯、马尔格时等译法。从1902到1923年,经过21年才统一为马克思。 [编辑本段]生平  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 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伟大的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马克思的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父亲也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生活很惬意。除了喝酒、决斗之外,还写了大量的诗,但也欠下一些帐,最后,父亲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将其转学到柏林大学。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如“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就促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在大哲学家黑格尔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明显呈现出两种对立的派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他们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量。而“老年黑格尔派”则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除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之外,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可以说,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在论文中,他引用了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己决心为改造人类世界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他说:“你知道的很清楚,我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愿被缚住在岩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马克思被耶拿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这时,马克思正好借《莱茵报》来宣传革命思想,所以这份报纸成了马克思毕业后进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文:Karl Heinrich Marx)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的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编辑本段]年表  1818年5月5日 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5年—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著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
  1842年 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
  1843年 10月移居巴黎,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
  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11月至次年5月,他们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1845年 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与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
  1847年1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
  1848年2月,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击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同盟投入革命洪流。8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到达巴黎。
  1848年6月1日由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创刊。
  1849年5月16日,普鲁士政府下令驱逐马克思。19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用红色油墨印刷了最后一号。
  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1850年,马克思写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1851年底至1852年春,写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绍了欧洲、特别是法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
  1857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
  1858年 著作: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
  1859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起草了协会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宣读了题为《法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1875月,他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的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1880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人党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积劳成疾,躺在安乐椅上溘然长逝。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  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一开始是继承黑格尔辨证法的,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别,但是在这书中,马克思开始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所以这部书可以说是他哲学走向成功的标志.
他在这书里面提出的观点主要是表达唯物的史观
,
1比如说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简单的来说上面观点就是要从客观出发,从实践出发,承认客观和物质.我觉得这是从唯心的重大跨越.
2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告诉我们我们的意识是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来自我推翻的,是要从根本上来解决我们这类意识的来源,也就是对客观的否定,对物质的否定.所以马克思要求我们从现实的社会关系来着手.
3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句话我也不太清楚.呵呵
反正还有很多,主要观点的范畴都是基于唯物史观.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