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经典语录
1。商学院的总体状况 从美国《商业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中,申请者能够大概了解到某所学校的“档次”。此外还应对学校的规模和校史、它在学术界的地位、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主要的教学方法、私立还是公立以及课程安排是否适合你等问题进行多方了解。 2。MBA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校有多少MBA学生,平均年龄多大,男女比例如何,一班有多少人,新生的GMAT、GPA平均分多少,这都是你应该了解和关心的。另外,你所申请的学校中有多少留学生,特别是有多少中国留学生,学院能为留学生提供什么服务,留学生的出路等问题也应考虑。 3。学制 可选择的学制有:全日制MBA,非全日制MBA,远程MBA教育,行政人员MBA和MBA/JD联合学位。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 4。经费 一般情况下就读MBA的学生很难拿到奖学金,但如果你的GMAT分数超过学校入学平均分30-40左右的话,就有可能拿到。 无论如何,要先尽最大努力申请奖学金。还可以考虑其他的经济资助,如贷款。 5。毕业安置 读完MBA之后,每个人都会期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你所选择的商学院是否专设有毕业安置办公室将影响你找工作的进程。很多较好的商学院都建立了“校友网”,开设职业咨询,举办招聘会,帮助学生撰写简历,以使学生毕业后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经典语句
#益伴#推荐益伴APP听书《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经典语录中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O网页链接(分享自@益伴官方微博)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读后感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先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的确如此,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工作,接触过两百多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在中国,人们习惯将教育培养孩子的事情交给老师,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教育的不好。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像我等为生计日日奔波的人们占社会大多数。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不是危言耸听,我的一位学生家长就曾经很痛苦焦急的和我说,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将孩子狠狠打了一顿,结果从那之后孩子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他交流。作为父亲,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目前和孩子之间的冷淡局面,如何弥补一次冲动造成的裂痕。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读后感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先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文|姚海燕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我是第二次读,这次未读之前,说实话我真的只对书名有印象,至于内容,完全想不起来了(这真的提示我在高效阅读方面还需要更多学习)。到现在读完这本书,我的总的感受是虽然书中很多内容我记不住,但是我已经运用到和孩子的相处和陪伴中,比如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鼓励孩子、不小看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同时有很多观念更深入我心,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算是这次阅读最大的收获吧。
比如我们要因为爱去教育孩子,而非害怕,比如放下父母的角色,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收获快乐和创新….。接下来,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为人父母,学习和成长需片刻不停
俗语说不学习会落后,在育儿这条路上,不学习岂止是落后那么简单,我更觉得是成年人对自己孩子的未来不负责任。我们每个人对孩子都有不同的期盼,但希望孩子身心健康,获得幸福是我们父母最基本也可以说是最难实现的目标。身边有太多父母子女相处的方式,在我看来真的让人心惊,我相信这些子女未来的表现也一定会给这些父母很多“意外”。
孩子2岁以前,我很少接触育儿书籍,偶尔看一些公众号,真的是凭自己的理解以及遇到问题和三添爸爸沟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2岁之后,逐渐开始了解翻看一些育儿书籍,很多理念颠覆了自己以前的养育观念,再回想孩子之前的一些表现,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真的做得不好,比如因为自己的情绪,把孩子用力地放在茶几上。不学习,我觉得这丝毫没有问题。后来我为此跟儿子道歉的时候,他什么都没说,只是沉默,泪流满面。
还有好多这样的瞬间。看书学习,让我对自己有更多觉察,让我更自信地看待儿子的成长,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阅读让我收获了自己更淡定的内心。有了这份淡定和自信,我相信问题都会得到妥善解决。
从“父母角色”的禁锢中解脱出来
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跳脱出“父母”的角色,思考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是父母,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为孩子成长中的点滴负责,这个如同一把枷锁,让我们担心害怕孩子的各种行为。
印象中我的妈妈总说一句话,“要不是为了你们姐妹俩,我早和你爸…….”,这样的话,一直让我们很有负罪感,母亲的不幸福完全是因为我们。如今他们再争吵的时候,我鼓励我妈,你实在过不下去就和我爸说清楚算了,我们姐妹已各自成家,无需再为了我们牺牲自己,多少次他们也只是吵吵就过了。
我深刻地剖析,觉得父母这个角色或许有时候也成了一种挡箭牌,成了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挡箭牌,如同我的妈妈,如果她当年遵从内心,无那么多顾虑,做她自己,我和我妹妹的人生会如何,常常在遐想这个问题。
以前不觉得养育孩子和父母做自己有何关系,读过多本书,都传递了这样的信念: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活好自己,用自己活好的生命去影响孩子的生命。只要我们营造了利于孩子成长的氛围,孩子即便犯错也没有关系,他自会自我修复,自我成长。所以,做更好的自己,不仅仅是为了取悦自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成长为他自己。
于我自己,这两年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而且工作表现获得了领导的认可,也收获了不少自信,育儿路上也在坚持学习,坚持每天记录一条看见孩子的鼓励,我们和儿子的冲突虽有但都能冷静客观地看待,所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有了方向,便不觉得漫长。
将育儿理念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尊重,信任,鼓励,倾听,接纳这些词看似简单,落实到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我们的做法可能千变万化,但我们取得的效果却是一样的。和孩子的挑战和冲突有大有小,随时都在上演,我们用这些内化的品质去处理一定会有惊喜。
有一天三添外公满屋找他的药,没找到,来质问三添,是不是他扔到楼下了。外婆也很肯定地说,绝对是我儿扔下去的,因为他以前就扔过外公的眼镜,扔过外公的衣服。我去问三添,他有没有扔外公的药,儿子说没有,而且我问了两次,他都坚持说没有,我说儿子,妈妈相信你,相信你没有扔外公的药,并告诉他高空抛物的危险性,关于这点他是懂的。但这在外公外婆看来,是我儿子在狡辩。
过了好几天,儿子突然拉着我去看鞋柜上边,我一看原来是外公的药膏,当时心头一惊,庆幸自己在之前表达了对儿子的信任,而不是跟随外公外婆,说我儿狡辩,至于外婆质问的儿子扔眼镜、扔衣服的事我都要在心中打个问号了。
后来我说,儿子你把药收好,等外公回家给他一个惊喜吧。这只是关于信任的一件小事。
还有一件小事,儿子晚上快睡觉的时候突然想喝奶,去征求外婆的意见,外婆好好地跟他说不能喝,但是没有用,儿子依旧拿着奶跑到客厅。外婆无奈,只有告诉我。我走到客厅,蹲下来,握着他的手,告诉他,儿子妈妈特别理解你现在还想喝奶的感受,我还没继续往下说,三添回复我:妈妈我喝水吧。这是看见孩子的一个小例子。我们的观念不一样,所学不一样,在和孩子相处的方式也不一样。
挑战和冲突不可怕,时常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见孩子内在的需求和感受,他们只是渴望被我们看见,被看见之后,也许无需我们再说什么,他们自然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看见孩子的能力,父母如若不学习,如若没有平和的心态,是真的办不到的。看见孩子,其实也是在呼吁我们看见我们自己,关照我们自己的需求,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所以,成为高效能父母,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坚持学习,成长自己,让自己有越来越多看见孩子的能力,最后才能好好养育孩子。
*本文图片来自于“花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