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沁园春长沙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沁园春长沙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沁园春长沙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沁园春长沙经典语录
本谓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 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 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 词牌格式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韵)。 * (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或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韵)。 (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此调般都用较多的对仗。) 说明:双调一百十四字,前阕四平韵,后阕五平韵,一韵到底,前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沁园春长沙经典语句
1、
1925年,32岁的湖南书生再次离开农村老家,取道长沙,想到广州继续参加工作。
当时湖南的军阀正在抓他,稍不留神就是灭顶之灾。
都要火烧眉毛了,别人赶火车还来不及,他可倒好,独自一人跑到湘江边故地重游,想看看曾经旅游过的橘子洲。
湖南的深秋已经有点发冷,那些年的旅游业也不发达,诺大的橘子洲边只有来来往往的商船,和他一样有闲心的人不多。
陪伴他的,只有江里的鱼和满山红叶。
书生看着远方的山色、湘江来来往往的人流、以及孤身一人的自己,不禁感觉有些魔幻。
一年前,书生在上海的工作不顺,导致健康也出现问题,经常睡不着觉睁眼到天亮,后来的大会也把他排除在外。
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人生低谷。
他一怒之下回到韶山养病,特别爱写议论文章的书生,整整一年没有写任何东西,经常署名的刊物主编,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他的名字了。
其实他哪有功夫写文章啊,忙都忙死了。
书生回到曾经立志离开的农村,用自家的钱请同乡吃饭,喜欢听同乡讲一些家长里短的破事。
比如去年收了多少粮食,要交多少田租,谁家娶老婆给多少彩礼,哪个人饿的晕倒在路边......
这些没人有兴趣的破事,他听的津津有味。
后来啊,书生把工作带到家庭中,很多同族同姓的乡亲都成为他的同事,书生告诉他们:“不知道能不能成,但事情是对的。”
大家也都认他,愿意跟他一起干。
多年以后,这些同乡大部分人都不在了,但是书生记得他们曾经的牺牲,到底有多么悲壮。
那年春天,书生走遍韶山和附近的县,和陌生的农民一起春耕,又不厌其烦的问起那些家庭琐事。
他居然把这些破事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写的满满当当特别压手。
在别人看来,他有点不务正业,但书生感觉特别充实,那些农民嘴里的家庭破事,就是他想知道的答案。
也正是因为书生的努力,他成功把自己的工作和农民联系在一起,顺利给工作单位开拓了新业务。
直到1926年底,湖南半数的县有了农会,会员达到200万人,他彻底改变了以往的观念:
“我认识到,我错了,农民对了。”
书生在湖南奔走大半年,已经知道以后的路该往哪里走,站在橘子洲头,他词兴大发,填了一首《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既然认定方向,那就干吧。
到广州之后不久,书生就做了另一个单位的宣传部长,并发表了一篇重量级文章: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
11年后,书生早已离开广州,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原。
这些年,他走了很多地方。
当年吹过的牛逼,到底该怎么实现,书生并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他明确的进度条,他只能一点点的摸索。
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这个牛逼吹的太大了,要实现的话,仅仅写文章是不够的。
书生不得已,带着当年的父老乡亲组建一支军队,并且一点点开始学习打仗。虽然这支军队无数次被打成残兵,但好歹留下来了。
他还扎根土地,想让农民说过的那些破事,永远不再发生。
很多人不理解他,好几次把他挤走。
书生解释无用,索性也懒得多说,依旧埋头做自己的事,只是每当同事有困难的时候,都会请他去帮忙。
他什么都不说,拍拍屁股就去了。
书生的事业最终没有保住,他和同事只好收拾家当,一路向没人的地方跑,最终走了2.5万里,才到了黄土高原。
虽然事业失败了,但书生很开心,因为经过多年摸索实验,他已经有了把事业做强做大的方法。
如果说橘子洲的书生,只是有一个朦胧的憧憬,那么来到黄土高原的书生,已经找到走向前方的路。
身边依然一片黑暗,但他可以拍着胸脯说:
"跟我来。"
1936年春天,黄土高原下了一场雪,漫山遍野都铺成白色,平时波涛怒吼的大河也失去声音。
书生已经人到中年,还是那么喜欢写东西,同样是江河之畔,却是不一样的心境,他又填了一首《沁园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年前,他在湘江边独自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如今在黄土高原,他终于给自己补上答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45年,《沁园春》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
书生曾经当过宣传部长的单位,老板和自己是老对手,那个老板拿着报纸念念叨叨:“真霸气。”然后愤怒的指着属下问:
“你们怎么写不出来?”
有个人鼓起勇气说:“人家是自己写的。”
很多人来问书生,这首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书生总是笑笑,不置可否。
“你们懂个屁。”
3、
他们当然不会懂。
早在26岁时,书生在湖南老家办了一张报纸,做起苦逼的自媒体人,写稿、排版、印刷、销售......大部分时候是一个人在做。
虽然没有什么团队,但报纸的销量很不错,几千人成为书生的铁杆粉丝。
在这张报纸上,书生经常发表一些言论,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比如有一段话是: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书生还发表了一篇名为《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获得各大城市主流报纸的转载,一时间名扬海内。
京城的报纸甚至不禁点赞:
此文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7年以后书生到达广州,开始在一家学校讲课,教材就是在湖南农村写满的笔记本,硬生生讲了32课时的农民问题。
到底谁才能主宰苍茫大地的浮沉,书生站在湘江边时,恐怕已经有了答案。
但他傲娇的没有明说。
书生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是史书,事业有成之后依然改不了这个习惯,书房和床头摆满厚厚的大部头。
来和他交朋友的外国年轻人后来说:“那个黑压压的书房,仿佛要把我压垮。”
晚年的一天,书生读完一本史书之后,抬头看看窗外,发现天色欲白,不禁无限寂寞,走到书桌前填了一首《贺新郎》: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中,他又一次对自己发问:“有多少风流人物?”
这次书生没有隐晦,直接甩出自己的回答:“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再联系到他曾经脱口而出的“人民万岁”,那些今朝的风流人物到底是谁,恐怕也呼之欲出。
书生是风流人物,但只是其中之一。
4、
书生越来越老,也越来越孤独,曾经的同事给了他很多头衔,他却说要统统去掉,只留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
他历来都是当教员的,以后还要当教员。
几年以后书生故去,什么都没有留下,唯一的财产只有5本书,书本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各阶级的分析》。
那是在湘江边发问之后,发表的文章。
这几本书其实也什么,都是一些枯燥的絮絮叨叨,对于没定力的人而言,几乎是最佳的催眠神器。
但是仔细读懂读深之后就会发现,书里的絮絮叨叨都是他的肺腑之言,一字一句把变牛逼的方法讲给你听。
归根到底,他还是个教员。
书生一辈子不服输,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和风流人物一起变得很牛逼,并且一直牛逼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