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梵高经典语录由来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梵高经典语录由来,想要了解梵高经典语录由来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梵高经典语录由来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梵高经典语录由来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梵高经典语录由来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月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当时年仅37岁。
代表作有:《向日葵》、《邮递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星月夜》、《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 欧韦的教堂》、《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阿尔附近的吊桥》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梵高经典语句由来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1853年生于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Brabant)的Zundert.。做过不成功的画商,传教士。然后在他短暂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内的职业是“无业游民”。只有表弟提奥理解他,支持他。供给他生活与创作费用。就这样梵高过着“寄生虫”的生活直到自杀身亡。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扩展资料:

梵高的创作特点:

1、主题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例如在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日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

2、题材

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喜爱农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麦田、莺尾花、豌豆花等。他经常选取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物象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梵高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深情地、细致地描绘着这些质朴、自然的风景、静物及人物,他也因此被称为“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

3、色彩

梵高是一位色彩主义画家,他对色彩的偏好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这虽然与他的精神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不能否认梵高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他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这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

4、造型

梵高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犷的笔触带来的是一种直率而又单纯的表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他们强调的是“神”的传递,而非“形”的表现,这与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忠实地表现自然”的绘画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梵高

梵高的画生前不被人认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超前于时代的审美。什么叫超前于时代?好像他是能预知后世?预知也许谈不上,但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的梵高的确契合了几十年后的艺术风尚。(想象你在十几年前杀马特风流行的时候留了现在的发型……(好吧,这个类比好像不怎么好……(咳,说回来。)讨论梵高的审美为什么会是超前的,需要把时间拉回到他生活的19世纪。我们来看几张图:米勒,《拾穗者》,1857年是不是很眼熟?如果你还记得美术或历史课本上的介绍,应该是,米勒,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那时候,画人物强调的是“正确”。不过其实米勒的画在当时也不怎么好卖,因为除了要“正确”,那时更受收藏界欢迎的是描绘宗教或者贵族生活场景题材的画。比如这幅:(记住这幅画的作者,我之所以能搜到他的画,是因为他和梵高产生了某些联系,后面会提到。)德泰勒,Vive_L'Empereur,1891年但梵高喜欢米勒。可能是因为他同样喜欢观察他在矿区做传教士助手时遇见的那些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米勒,《播种者》,1850年1880年,在断断续续、勉勉强强做过画作复制品推销员、书店学徒、牧师助手等多份工作后,一直因为内向、耿直而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梵高,终于在27岁这年决心听从内心做一个艺术家,并在弟弟提奥的经济支持下,开始正式学习画画。米勒就是他临摹的对象之一。(你看,一开始就选了一条不怎么好卖的路。)梵高模仿米勒的《播种者》素描,1881年梵高没正式进过美术学院学习,估计也考不上,因为当时学校和我们现在的美术培训班一样,要学生照着石膏像画素描,而梵高特别抵触,甚至还因此和帮助过他,教他学画画的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亲戚莫夫吵过架。“这种没有生命的东西根本没有画的价值。”“没有活人的手脚可画时,我才会去画模型。”显然从学画之初,梵高关心的就不是把人体的比例、样子画“正确”,而是最好、最快地抓住自己感受到的所画之人的感觉。梵高,《掘土的农妇》速写,1885年“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画一双手而是手的姿态;不是去精确地勾勒出一个头部,而是头部的表情,例如一个挖掘者抬头吸气或说话的神态 —— 换而言之,就是生命。”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之前他还在给提奥的信里说“我努力创造出一些写实但有感情的作品”,但现在他的画已经越来越直奔感觉而去,越来越不“正确”了。(也越来越卖不出去了。)但事情还没完。梵高早期的画还是以灰调子为主,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遇见了当时还属于先锋艺术的印象派的作品。莫奈,《印象·日出》,1872年他简直像重新发现了颜色,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以明亮的、和现实颜色完全不一样的色彩来画静物和花卉。在巴黎的20个月里,梵高画了约200幅画。这个时候,他的《播种者》变成了这样的版本:梵高,《播种者》,1888年桃花画成了这样:(纪念莫西所作)梵高,《盛开的桃花》,1888年人物画成了这样:梵高,自画像,1887年梵高,欧仁・博什肖像,1888年著名的卧室:梵高,《阿尔的卧室》,1888年他对颜色的选取大胆又天才。梵高在给提奥的信里这样解释他为什么这么画:"在此,唯有色彩是无所不能。色彩的简化,赋予平常事物伟大的格调,引发了休息或睡眠的联想。总之,看着这幅画应当可以让脑子或想象力得到休息。墙壁是浅紫罗兰色。地面呈砖红色。床和椅子的木头是鲜奶的黄色,被单和枕头呈非常淡的柠檬绿。鲜红色的床罩。绿色的窗子。橘红色的梳妆台,蓝色的脸盆。淡紫色的门。这就是全部了——除了一扇关着的百叶窗,屋子里什么也没有。家具不能侵占其他的空间,墙上是肖像,一面镜子、一条毛巾和几件衣服。至于画框,因为画面上没有白色,所以它将是白的。"他有时也挺自信的,他给妹妹写信:“你不理解有一种新的画风要出现么?”其实,看到现在,你可能发现了,梵高一点也不“疯”。梵高可能有十分情绪化,易怒、易沮丧的一面,但关于他的精神状况和心理隐疾一直没有定论。至少,他留下的信件表明他并不是在想象中那种“嗨了”的状态中画下自己的幻觉,更不是某些好笑的新闻里说的因为他有色盲症,所以他眼中的世界的颜色与常人不同。他很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然后选用不同颜色、笔触来表达。甚至,从信件水平来看,他语文也挺好的。只是因为他学画起步晚,而当时信息传播慢,画家并不易出名,他从学画到去世一共才画了十年,加之他所追求的艺术形式本身的先锋边缘,所以无人问津也是很正常的。比较和他同处于“后印象派” * 的高更、塞尚当时都处于相对默默无闻的创作状态。*后印象派: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油画流派。这些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而且在圈内,他也不是完全的不被认可,在他去世那年(1890年),已经有专业的艺术评论家很认真地在报纸上评论他的画作。而且他生前也并非像传言那样只卖出去过一幅画,根据梵高博物馆的回答,虽然并无法知道确切的数字,至少多于两幅,还不算和艺术家朋友间的一些交换画作。可是,梵高却在这年自杀了。所以这是他生前不被认可的第二个原因:活得不够长。但这也让梵高渐渐有了另一种名声,并溢出了艺术圈外。“他仰望太阳。然后他用手抵住自己的太阳穴,抠动扳机。他倒下了,脸埋在肥沃又发出刺鼻气味的麦田里。他回到生生不息的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去了。”梵高,《麦田上的群鸦》,1890年,传说中梵高的最后一幅画,但其实并不是欧文・斯通在1934年写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这一段,不知道打动了中国80年代多少文艺青年,包括海子,他就为梵高写过诗《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为什么前面写梵高(可能)是自杀,是因为在2011年,美国两位获得过普利策奖的传记作家史蒂芬·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在新出版的《梵高传》质疑了著名的“自杀论”,认为另一个传言可能才是历史的真相:梵高被一群少年意外开枪射中,为了保护他们,梵高承认是自己开的枪。他们一条条驳斥了自杀论的证据,比如:梵高并不像传记电影里那样留下自杀前的遗书,他死后上衣口袋里被发现的字条是他写给弟弟提奥信件的草稿,而信在他中枪前一天寄出,那封信的内容是乐观的,甚至描述了未来的计划。以及梵高中弹后步履蹒跚地走了1.5公里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因为子弹没有射中重要器官,受了29个小时的折磨才死去。而最有力的证据——枪伤,根据手枪法医专家文森特·迪·马的说法:不是左撇子的梵高很难用左手向自己的左胸开枪,他认为开枪的地点离梵高的身体应该有将近两英尺远。梵高博物馆展出的据说是一位私人收藏家收藏的梵高当年用来自杀的左轮手枪。但就像梵高为什么会割耳一样,真相已经无从得知,反正“贫穷、疯狂、割耳、自杀、死后成名”,这些关键词足以让梵高的各种版本的故事已经通过小说、故事、绘画、电影、电视剧、戏剧、诗、歌等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很多人对艺术家的想象——艺术家是需要如梵高般拥有疯狂的激情的。甚至有本书叫《梵高与流行文化》,里面盘点了这一切。所以故事最开始是谁说出去的?有两个名字不得不提。一个是梵高的弟媳,乔安娜。乔安娜抱着她和提奥的孩子——以伯父名字命名的:小文森特・梵高,1890年梵高死后,一心想要将哥哥推向世人的弟弟提奥不到半年后也去世了。此时梵高一辈子画的成百上千的油画、素描(床底、柜子后面、房子里全是梵高的画),还有和提奥的五百多封书信,都留给了这个嫁给提奥不过一年半的那时候才29岁的乔安娜。她是个能干的女人,读书时是班上的高材生,后来在大英博物馆工作过,在中学教过英文,还是一个女性社会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她开始一面设法安排梵高的画展,一面把梵高和提奥的信结集成书。左图为乔安娜、小文森特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右图为第一个版本的提奥与梵高的书信集。开头的十年有6次画展,反应平平。第7次在巴黎展出,却引来马蒂斯等后来的“野兽派”新秀的关注。从此西欧重要的美术馆大门,逐一为梵高而开。乔安娜在推广梵高的过程中具体做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在1892年,她有一次被艺术家理查德·罗兰·霍尔斯特严厉地批评:“她是一个迷人的小女人,但当一个人在一件她一无所知的事情过于狂热让我很恼怒,尽管她是被伤感冲昏了头,还是值得我采取严格的批判态度。这些不过是高中女生的废话。梵高女士最喜欢的是夸大其词和多愁善感,这让她流了最多的眼泪,但她忘记了,她的悲伤也正在把文森特变成神。”另一个推广梵高的人是沃拉尔。这个人名我们上次说毕加索时也提到过,他是巴黎出了名的精明画商,低价买画,高价卖画,但眼光奇辣,毕加索、高更、马蒂斯、德加等人的画他都代理过,他也帮梵高办了第一次重要展览,和毕加索的第一次个展一样,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但沃拉尔知道梵高的价值,他在回忆录里写当时一个参观者非常喜欢梵高的《罂粟花田》(当时标价低于500法郎)这副画,每天傍晚都到画廊里来,一提起《罂粟田》就不知疲倦。有一天他说自己打算为刚出生的女儿置办一件能升值的陪嫁品,打算买一幅画。梵高,罂粟花田,1890年沃拉尔不自觉地把眼睛瞄向了《罂粟花田》,觉得这生意做定了,“要是我有闲钱,这幅画我早就搬到家里了。可是,您明白,我的一个堂兄是巴黎市政府的素描教授,他能给我们出个好主意。”这个艺术爱好者说,最后,他花15,000法郎在别的地方买了德泰勒(前面提到的画法国贵族生活的画家)的一张画,“我堂兄说,20年后,这副画价值至少十万法郎。”他高兴地说。 我觉得还是不反驳他为好。 大约二十五年以后,德塔伊水彩画的买主到马蒂尼亚克街来找我。他忧郁地对我说: “现在是卖德塔伊的时候了。我的女儿要出嫁了。” 我问他是否还记得梵高的画展,还有那幅他似乎喜欢得不得了的《罂粟田》。 “我怎么会不记得呢?幸亏我忍住了没买:《罂粟田》现在能有什么赚头?” “哎!我的朋友,您能赚三十多万法郎。” “那,既然这样……我的德塔伊呢?……” “您的德塔伊?……《峪南阁之战》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可卢森堡宫的馆长已经叫人把它搬到顶楼的库房里去了……”(嗯,我觉得这个故事主要能告诉我们……1915年左右梵高的一张画的价格是30多万法郎)在乔安娜和沃拉尔的推动下,梵高的名声和作品价格都在不断攀升,在乔安娜死后,她的儿子小文森特继承了伯父满屋子的画,虽然他并没像他母亲那样对伯父的遗作充满热情,但仍然十分看重。尽管梵高作品价格不断飞涨,但他没有卖出去几幅,大多数选择借给了各大美术馆展览,梵高的作品大半得以留在国内。1973年,由荷兰政府出面,以六百万美金的超低价格向文森特整批买下这些油画与素描,条件是成立“梵高基金会”,由梵高家人主控,同时要在阿姆斯特丹盖一座“国立梵高美术馆”,以资保管、展出。现在的梵高博物馆为什么小文森特的这个选择是重要的呢?因为一方面成立博物馆和基金有助于荷兰政府对梵高的长期宣传和推广。同时,这保证了,梵高虽然画了很多画,但大多收藏在美术馆,市场上的存量并不多。梵高在市场上流通的作品于是在各大国际拍卖行间不断拍卖,价格不断推高。让梵高后来真正变得人尽皆知的,还有日本人的一份功劳。梵高生前曾一度很想去日本,当然最后没有成行。但他的画受过当时流传到欧洲的日本浮世绘很深的影响。这来自东方的画作让他发现可以不用科学透视来构图,可以使用明亮不混合的色彩,可以大块平面铺色,用线条和色块可以快速地作画。梵高模仿的日本浮世绘作品梵高,唐基老爹画像,1887年,艺术用品店的老板唐基是梵高接触日本浮世绘主要的来源。所以日本人对梵高的喜爱由来已久,中国第一本讲梵高的书是1929年丰子恺翻译的《谷诃生活》,就是从日本流传过来的。日本人在80年代也为梵高弄了一个大新闻。1987年,著名的安田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为了买梵高的画作《向日葵》,拍出了3970万美元的天价,《向日葵》一时成了有史以来最贵的油画,震惊世界。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经拥有的一幅《向日葵》被炸毁,所以日本人有个情结,一定要再找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回来。所以现在人人都知道梵高画过《向日葵》二战期间被毁掉的梵高的《向日葵》拍出天价的梵高的《向日葵》当然除了情结,也因为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崛起,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日本的银行大力鼓动客户贷款购买艺术品。银行家们高调宣传,称西方艺术品是绝佳的升值收藏。不久后油画交易史上的最高价又被日本人自己刷新,日本大昭和制纸的前总裁齐藤良平在1990年挥金如土般地花了8250万美元买下来梵高的《加歇医生像》,创下当时油画交易史上的最高价。同时他还因曾宣言要将这幅画死后和自己一同火化引起过轩然大波。现在这幅画还是梵高画作的市场最高价。梵高,加歇医生,1890年当年梵高自己说的话成真了。“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糟糕的、瘫痪的艺术世界里,展会、画廊,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被手里攫取了钱财的人所掌握。不要有片刻认为这是我的臆想。总在画家死后,人们才肯花大价钱购买他的作品。他们总是轻视在世的画家,他们通过偏向那些去世的人的作品来愚昧地为自己辩护。”当然他可能也是欣慰的,他当时在画加歇医生的时候曾经在信里这样说:“我用忧沉的表现手法为加歇医生画了一幅肖像,看起来就像画中所看到的那种痛苦的表情一样。并且这样画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人们不可能对比出这与旧的镇静的肖像画有何不同,这表现了我们现代人的面孔和激情?就像等待什么东西在成长一样,悲伤但仍然温和,清醒且聪明——这就是应该画很多肖像画的原因。它们会出现在一个世纪后,那时现在活着的人都已经离世。”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原文发表于:还以为梵高又穷又疯?你知道的梵高故事可能都是错的欢迎关注微信公号:象外(xiangwai_artha),查看更多艺术常识与艺术家故事象外,把艺术拉出〇外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扩展资料:

在巴黎期间,他创作了从第一幅 《戴黑色毛毡帽的自画像》到1888年初的《画架前的自骊像》共八幅自画像。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从而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期间《自画像—献给高更》和《包扎耳朵的自画像》等三幅自画像诞生。1889年在来到雷米尔后他又创作了最后的三幅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耳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梵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