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等待 哈金 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等待 哈金 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等待 哈金 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等待 哈金 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等待 哈金 经典语录



等待 哈金 经典语句



用哈金另一本书里的一句话作为开头:“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运用自由,自由对你将毫无意义。

昨天和今天,用两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哈金的《等待》。特殊年代背景下,离开农村包办婚姻的结发妻子的孔林到大城市地方上的部队医院当医生,遇到医院护士曼娜,迫于当时部队纪律,夫妻分居18年才能离婚的规定,才让两个经历漫长等待的人结合,而婚姻断送了爱情,18年让两人的爱情消耗殆尽,最终一地鸡毛。而乡下老婆带着已经成人的女儿孔华来到了城里,组成的家中一片宁静祥和又成为了孔林最后的精神寄托,只等着重病的曼娜离去后回归到那里。

故事完结,爱情这个词虽然被抛出来许多次,在孔林和曼娜之间却没有见过它的模样。

一个被生活推着走的懦弱男人,每次遇到问题都选择退缩回避,一个情场失意的女人见到一个还不错的男人也是其她女人眼中的猎物便升起了追逐之心。

漫长的时间在两个对自我没有认知的人之间没有任何作用,唯有其长度令人赞叹及消耗让人不知所措,正如哈金临近尾声的点睛之笔:

我们互相等了那么多年,不是吗?难道这么长时间的等待不能证明我们的爱情?不能,时间证明不了任何东西。实际上,你从来没有爱过她。你不过是一时冲动罢了。你的这种冲动根本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爱情。

为了等待而等待的,如果换了另一个女人,孔林依旧会这么做。

孔林是个精神世界丰盛的人物,作者给他设定的满书柜的书就是映射,那些有着爱情,战争经典的书名,使他和周围的人都不一样。最初,曼娜也是被他博学儒雅,细腻的特质所吸引。

而时代背景下的孔林又是可怜的,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在个人的人生选择及孝顺父母意愿间做了妥协,娶了农村裹着三寸金莲的淑玉生了一个女儿,却从来没见过她那双小脚。他的每一次纠结和斗争都在放弃自我中结束,接受现实推给他看似眼面前最简单的选择,而每一次的选择无一不在日后给他逐一埋下隐患。

哈金把这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怯懦男人通过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他讨厌小舅子本生,却从来不敢当面责问,每次下定决心断绝关系后却又经不住对方三言两语把他喊了过去吃饭喝酒;当他和曼娜的关系让他觉得会带来麻烦,影响职业生涯,搞得日子不再宁静时,他居然想出将自己所谓的“爱的对象”介绍给自己丧偶的表弟,这样曼娜就有一个好的归处,他既得到了往日宁静,也不再会良心不安,虽然最后曼娜和表弟没成,他心里也窃喜,但碰到问题就选择退缩在他身上似乎成为了他的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也许不自知的就发动了。这样的事件不但发生过一次,还发生过第二次,就在部队离婚首长到医院来选老婆,看中了吴曼娜,赠予她一本《草叶集》让她写信给他,谈谈看法,曼娜完全看不懂,去找孔林,孔林不但心中没有嫉妒,还十分心安和积极地阅读这本书并整理出思绪写了一份读书报告给曼娜让她照抄回复给首长。他把曼娜如重担一般从肩头卸了下来委托给他人。

曼娜和孔林一直都是有差距的,尽管等待的18年中两人相敬如宾甚至没有发生性关系却承担着搞外遇之名,外界对他们的打压,评价与法院的常年不判离婚都是捆绑他们,逼得他们不得再分开的绳索。

这个枷锁甚至成为日后吴曼娜被强奸后都不敢去报案的理由,她已经跟了孔林,名声不好,谁会相信她啊? 还是处女之身被强奸的,外人肯定会说是她勾引了别人的。

曼娜对孔林一开始的感情是崇拜,也可以勉强说她对他的爱由此而生,而孔林却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曼娜的邀请,曼娜的主动。首长的《草叶集》,曼娜完全看不懂,孔林却很喜欢。婚后孔林的书架依然堆得满满的,曼娜却只看一些有关于怀孕生产的书并和一只耳躲进一只耳出的孔林唠叨。两个人之间的差异,都在不经意的细节里体现。

曼娜是真的爱孔林么?

爱是多少有一点的但肯定不纯粹。给他介绍表哥那次,她没有拒绝,去了。给她介绍首长,她也去了。

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她和孔林对婚姻的看法代表了那一代人的观念,正如书中提到的

天底下哪有不结婚的呢? 连傻子瘫子也得找个伴儿啊。生儿育女是人的神圣职责。

这样的观念延续至今还深深扎在不少人的观念里。

自从曼娜被初恋男友分手后,她所寻觅的就是一个结婚对象。她的观念里,爱情就是要走向婚姻的,没有走进婚姻便是失败。初恋男友放弃了曼娜回上海和表妹结婚也为日后曼娜盯着孔林结婚埋下伏笔。她已经不能再容忍一次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于是,每年盯着孔林回家离婚成了一种执念,到头来几乎忘了何为爱而光求一个结果。

世间事种种,都看结果,唯感情偏偏看的是过程,心甘情愿投入的时间,精力,爱。感情感情,让你感觉到的情都是需要在时间的长轴上酿出来的,而不问结果和回报才能没有保留地倾注和付出。也许在结果的那一阶段,或是天灾或是人祸,让感情无法结果,其实都结了果,只是收获的人换了一个而已。

一直以处女之身和孔林一起散步的曼娜承担着孔林外遇的头衔,法院的18年奔走,同事们对他们这种关系的认定,孔林的朋友杨庚强奸了曼娜,这一桩桩无疑是一个又一个套上孔林的枷锁,不知什么时候孔林就再也逃不出和曼娜的关系,以至于他自己都不清楚如何到了今天这般田地。他要对曼娜负责,那么多年不就是为了在一起? 折腾了那么久,万一又没在一起,这又是多么可怕的事,谁都不会愿意承认自己消耗的18年一点价值都没有,人生不过百年,能拿来爱的不过短短几十年,18年,占了一大半了呢!

当44岁的曼娜为孔林诞下了一对双胞胎男婴以后,心脏衰弱,命不久矣,孔林的婚后生活成了琐碎的买淘烧,怕影响曼娜病情,他一个字都不敢抱怨,这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以前连衣服都是曼娜包下洗的,现在他却要洗衣服还有一堆尿布。书没时间看了,生活一团苟且。18年的等待日子没见变好反而转差,孩子他根本不想要,家他也不想回。一切果乃是他一直纵容的因造成。

台湾导演杨德昌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的第一段婚姻:“十年婚姻,一片空白。” 孔林和曼娜的又何尝不是这样,18年的等待,换来一片狼藉收场。消耗时间却无任何成长,这是最可悲的事了。

最后故事结尾以乡下老婆淑玉接受他回家并答应替他照顾曼娜走后两个孩子的事。他和淑玉的女儿孔华长大了,不需要操心,孔华和淑玉温馨且“不麻烦”,没有抚养过女儿的孔林又可以逃到这里,躲过养育两个儿子的过程了,这将让他放松,这让他又回到了可以顾得上自己的日子。

这个故事的结束也让我想到了鲁迅的原配朱安,他养了她一生,无性无爱,一个声誉全球的革命者都尚难逃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何况普通人。这虽是旧时代的悲哀,却有迹可循,生活在封建千年的国家里,走进现代化和新中国都未满百年,物质发展得再快,有些根深蒂固得东西却还在。女性对男人和家庭的定义,人们对婚姻的看法,都值得我们反思。

强调家庭价值却忽略个人需求,强调责任却抹杀真挚情感,我们是否活得真实? 这个社会给我们框出来了太多的限制,太多的人都被价值观了。讨厌的东西不能说讨厌,喜欢的东西不能说喜欢,这样活着活着,人就会弄不明白真实的东西。

哈金借助了孔林也道出了一个真相,那便是

你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力量所牵制。别人推一推,你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就往后缩。驱动你行为的是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你的幻觉,是那些已溶化在你血液中的规矩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折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里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

很多人都喜欢单取最后一句拿出来分析,迎合中国社会中普世人生观“得不到的才是好的”,更何况还有张爱玲那蚊子血和白米粒的佐证。而哈金放了这一段,是断然不可分割地看,单独拿出来品味的,不然意思就是截然不同的。

我以为的是:凡是无法将命运抓在自己手里,自己主动选择的人,便是会发展成自我安慰的结果,而选择了承担得起责任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里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正是无能之人自我安慰的真实写照,横竖横,他都是没有能力得到他追求和向往的东西的。

钱钟书的个人成就远在《围城》之外,而为什么那么多那么多的国人,几代人了都视此书为婚姻宝典,认为此书揭露了婚姻之真相,用来彼此互相安慰着,看到吧,婚姻就是围城,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我对钱老无资格评价,而阅读过杨绛文字的人多半会通过她了解到钱钟书,他就是个做学问的人,生活都很难自理,杨绛倒是实实在在一个撑起家庭一片天的坚强女性,包揽了所有琐事并在人生起落中照顾好老公和女儿,把他们一个个送走后继续笑对人生。杨绛的《洗澡》风趣之极,语言之精妙堪比围城,《围城》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里头人物的鲜活和语言的生动。一个自理能力有限的人,能看透婚姻,《围城》真的是这样吗?怕是《管锥编》,《谈艺录》更能代表钱钟书的成就,应多加关注才是。

为何《围城》如此不同凡响? 也许是安慰了怯懦的人心,不要改变,什么所谓的情和爱,看到了吧?! 就是围城,你怎么折腾都永远不会满意。别忘了,中国人的生活几千年是靠伦理纲常运作的而不是靠法律来规范的。我们早已习惯了,你要孝顺父母,家庭完整,离婚就是对孩子的伤害,什么爱不爱的都是没用的,结婚后都一样,离婚后再找也一样!不要折腾了,不要搞明白了大家都是这样的!

《围城》是一大群人的保护伞。我们的家庭,感情,经济利益,社会稳定,薄弱的社会福利制度像一只细密的大网,将这些元素错综复杂地捆绑在一起,让你无法逃脱喘息,只得去相信和接受众生皆无法逃脱的宿命。

我们很少主动选择。

孔林是很多人,很多人也是孔林。

相比中国人的《围城》婚姻观,我更喜欢积极的那一种,很多人不是喜欢经典的日落三部曲么?这不仅仅是每10年一部的浪漫l剧,最后一部《爱在午夜降临时》,建议已婚未婚,谈恋爱的都去好好看几遍,我看了三遍。

年轻的激情已褪去,男人终于和女人厮守一起,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美国男人为了爱情生活在法国,自己和前妻的儿子却生活在美国,只有暑假才能见,对于儿子成长的缺席,他对此愧疚,也经常会和法国女人吵架,说出没有陪伴在儿子身边的遗憾。 虽然有吵吵闹闹,他却依然爱这个已经发福了的,情绪又时常不稳定的法国女人,并为之妥协。这一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婚姻让我们害怕的东西,那种长期相处的疲态,厮杀后的绝望,彼此熟透了无所顾忌的互相指责和分毫不让,两人似乎中了婚姻魔咒,而片子的末尾才是重头戏和四两拨千斤的部分。

虽然一切归于平淡,生活重复,但他们之间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不断的沟通和谈话,人群中女人的健谈幽默,依旧充满魅力。大吵之后,男人冷静下来,还是会想到女人的好,她无法被替代的特质。

哪里有容易的爱情? 好的坏的在选择之前就要考虑清楚然后照单全收,之后发生的故障和事故,都是你要承担的。为了那天使的部分,你也要收了那魔鬼的一小撮。没有谁和谁能容易地在一起。要学会维护保养和维修,不是每一个新换的都称手合你心意。

片末,已经长出不少皱纹的男人,走到水边的露台,找到了独自饮酒的女人,用陌生人的方式和她搭讪,两人又找回了往昔的熟悉感。好在女人此时没有不依不饶,聪明地下了台阶,和他一起继续这个陌生人搭讪聊天的游戏。真挚随性的男人,聪敏感性又有点神经质兮兮的女人,他们最初吸引彼此的样子,再怎么样吵闹,他们都对此深以为然,这是他们之间无法切断的纽带。

福楼拜说过:“真正的爱情是双方互相“无条件投降。”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这一点。

有点累了,不想写了,想到的还有很多。

关于这本小说,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喜欢,故事性很强,语言平实,读起来十分爽快。而能供给给我的养分并不多。

一些关于政治层面上的细节,几个首长高官的荒淫生活,中国小脚,荒唐的婚恋观也许给外国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空气,这便不再展开,就故事性的妙却又比不上莫言的想象力。

50后经历运动辗转去国外的华人作家严歌苓,阿城,哈金时代性的命题都很强烈,在这样特殊年代下整理出的扭曲人性之奇特也是有时代特点的而又难以成为跨越世纪的经典,我纵然无资格评价,只不过认识浅薄地说上几句个人的直观感受。

关于这本书里的人物,貌似象征着爱情的曼娜和象征着家庭稳定的淑玉,也许是作者从男性角度对生活中女性遐想的组合体,最好有一个给予爱情的女人又有一个让你吃得上舒心饭菜,不问你来去不阻碍你行动意志的贤妻给你做后盾和备用选项。

而生为女人,赠与我和她们波伏娃的这句话并祝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

“直到有一天,女人能在她的力量中去爱,而不是在虚弱中去爱,不是用爱去逃避,而是用爱去找到自己,不是在爱中放弃自我,而是在爱中确认自我--直到那一天,无论是对于她还是对于那个男人来说爱才不会是一种致命危险,而是成为生命之源。”

晚安。

2019/3/16 0:5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