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汪曾祺 做饭经典语录

汪曾祺 做饭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汪曾祺 做饭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汪曾祺 做饭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汪曾祺 做饭经典语录



汪曾祺 做饭经典语句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有关汪曾祺旅游景区: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文学馆、汪曾祺故居。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2018年9月,汪曾祺所著《受戒》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贾平凹评)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中国作家网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汪曾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汪曾祺

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 《冬天》

3.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故事。

--汪曾祺《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4.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汪曾祺《一辈古人》

5.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徙》

6.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故事。

--汪曾祺《邂逅》

7.人生如梦,我投入了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汪曾祺

8.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汪曾祺

9.黄油饼是甜的,混着的眼泪是咸的,就像人生,交杂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

--汪曾祺《食事》

10.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汪曾祺

11.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汪曾祺 《人间草木》

12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曾祺《四方食事》

13.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

--汪曾祺《钓人的孩子》

14.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

--汪曾祺《水蛇腰》

15.在黑白里温柔的爱彩色,在色彩里朝圣黑白。

--汪曾祺《人间草木》

16.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汪曾祺《人间草木》

17.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括出自己的价值。

--汪曾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18.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我的孤独认识你的孤独。

--汪曾祺

19.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汪曾祺《蒲桥集》

20.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

21.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来的依旧重来,在沧桑的枝叶间,择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

--汪曾祺《人间草木》

22.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汪曾祺

23.他的躯体是老了,不再有多大用处了,但他身体内有某种东西却是全然年轻的。

--汪曾祺《老味道》

24.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五味》

25.人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

--汪曾祺《彩云聚散》

26.世间万物,宣传太过,即使真的了不起,也很难使人满足。

--汪曾祺《人间滋味》

27.四处走走,你会热爱这个世界。

--汪曾祺

(图片来源于网络整理)

(以上内容摘自公众号:【小样Oak的信箱】,转载请联系小样)

写在最后:喜欢汪曾祺先生的经典语录?快快点赞告诉小样吧~还想要更多文摘?诗词/人物素材?宝藏文案?壁纸美图背景图?音乐歌单?公众号里统统都有呐!这里是小样Oak的信箱,一个较温和(温柔)的文案馆。很高兴认识你,我们一起成长吧!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经历

汪曾祺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起,汪曾祺先后有20多本小说、散文专著问世,还出版了《汪曾祺文集》和《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写的反映家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自己满意亦为评论界、读者称道的作品有《陈小手》,反映光明生活的《职业》,表现下放张家口劳动的《葡萄月令》和京剧《沙家浜》等,可谓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汪曾祺于1939年离开故乡出外求学,直到1981年10月才回到久别的高邮,此后又于1986年10月、1991年9、10月间再次回邮讲学探亲。魂萦故乡、情系故乡,对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表现了极大的热忱和关爱,家乡人的心目中,汪曾祺为人为文,确实是“文章秋水芙蓉,处世和蔼可亲,无意雕言琢句,有益世道人心。”

扩展资料:

求学经历

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正读高中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菁中学,并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因战争而打乱。汪曾祺就这样勉强读完中学。后战事日紧,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他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

解放前夕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

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任教师两年,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这期间,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小说。

1948年初春,汪曾祺离开上海到北京,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助教的施松卿会合,临时借住在北京大学。失业半年后,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工作。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汪曾祺报名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武汉被留下来参与接管文教单位,后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学当副教导主任,干了一年。

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汪曾祺初期作品8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和《邂逅》。5月,与施松卿结婚。 [4] 

解放时期

1950年,北京市文联成立。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4] 

1954年,汪曾祺创作出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后获北京市戏剧调演一等奖。秋,调离北京市文联,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编辑。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因这篇短文受到批评,但并未划定为右派。 [4] 

1958年夏,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

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动,暂留农科所协助工作。

1961年春,农科所让汪曾祺到设在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可惜画稿毁于“文革”中。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年底,汪曾祺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这是汪曾祺的第二个作品集。 [4] 

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执笔改编同名京剧,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祝贺演出成功。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但1968年迅速获得“解放”。

1970年5月21日,汪曾祺因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 [4] 

晚年岁月

1977年,民间文学论文《花儿的格律》发表,这是汪曾祺“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汪曾祺深受鼓舞,创作热情逐渐高涨。

1979年,小说《骑兵列传》在《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这是汪曾祺在“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1980年,小说《受戒》在《北京文学》10月号发表。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4月,《大淖记事》在《北京文学》发表。这一年汪曾祺的佳作连续发表,小说创作日趋活跃。10月,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汪曾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

1982年,汪曾祺新作不断。1983年,汪曾祺的创作更趋活跃,在全国各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近20篇。

1985年,在年初结束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

1987年2月26日,汪曾祺在京入党。4月16日,汪曾祺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云南访问。10月,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汪曾祺赴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历时三个多月。

1988年,小说无新作,间或发表些散文、随笔。

1989年1月,《北京文学》与台北《联合文学》采取同步行动,同时出汪曾祺作品专辑。

1990年2月24日,汪曾祺写散文《七十抒怀》。 

1991年5月,《蒲桥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1993年6月,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春,应台湾《联合时报》邀请,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文学问题座谈会”。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终年77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曾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扩展资料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傍晚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

父亲:汪菊生(1897-1959),字淡如,多才多艺。

生母:姓杨,在汪曾祺三岁的时候因肺病去世;

第一个继母:姓张,后也死于肺病;

第二个继母:姓任,伴随汪曾祺的父亲度过漫长而艰苦的沧桑岁月,汪曾祺对她很尊重。 

长子:汪朗

儿子:汪朗,汪明,汪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汪曾祺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经历:汪曾祺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起,汪曾祺先后有20多本小说、散文专著问世,还出版了《汪曾祺文集》和《汪曾祺全集》。

汪曾祺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写的反映家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自己满意亦为评论界、读者称道的作品有《陈小手》,反映光明生活的《职业》。

表现下放张家口劳动的《葡萄月令》和京剧《沙家浜》等,可谓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汪曾祺于1939年离开故乡出外求学,直到1981年10月才回到久别的高邮。

此后又于1986年10月、1991年9、10月间再次回邮讲学探亲。魂萦故乡、情系故乡,对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表现了极大的热忱和关爱,家乡人的心目中,汪曾祺为人为文,确实是“文章秋水芙蓉,处世和蔼可亲,无意雕言琢句,有益世道人心。”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他的随意漫谈式的小说,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表面上看来不象小说笔法,却尽到了小说叙事话语的功能。正是这种随意漫谈,自然地营造了小说的虚构世界。

扩展资料: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的语言。

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参考资料:汪曾祺-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人间草木》主要是写自然的风物、动物、植物,还有文化方面的名人轶事,每当我读起这本书总是想起小时候的大院子和满地的草莓、牵牛花,以及能看到萤火虫的夜晚。不管生活多么的辛苦,读上只言片语便已超然开脱,然后苦中作乐。

《人间草木》中的经典语录

1.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的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空隙脱走的。(故乡的鸟呵)

2.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昆明的雨季)

3.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4.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天的帐子晒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样大。(冬天)

5.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九月,葡萄装上车走了;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二月,葡萄入窖。(葡萄月令)

6.有些人烫了澡(他们不怕烫,不烫不过瘾),还得擦背、捏脚、修脚,这叫“全大套”。还要叫小伙计去叫一碗虾子猪油葱花面来,三拔两口吃掉。然后咕咚咕咚喝一口浓茶,脑袋一歪,酣然睡去。(草巷口)

7.咸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全无,油亦走散。(端午的鸭蛋)

8.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过去卖生豆汁儿的,用车子推一个有盖子的木桶,串背街、胡同。卖熟豆汁儿的,在街边支一个摊子。一口铜锅,锅里一锅豆汁儿,用小火熬着。(豆汁儿)

读《人间草木》的时候我是幸福的,因为有太多感同身受的地方,我以为又把我的童年走了一遍。小时候叔叔家有一个葡萄架,葡萄树长在一个长方形的用砖垒起来的土壤里。我家与叔叔家隔了一堵墙,但是墙上开了一个门洞。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在一个院子里。小时候没有什么水果可以吃,我便每天早上去看葡萄紫了没,草莓红了没,午睡醒后去看,晚上睡觉前又去看。

当时总爱在葡萄还没熟的时候摘下来尝一下,咦~酸涩。每天都在等成熟,但是熟了又不爱吃了,因为葡萄上总会有一些虫子,去咬,去爬。自己家种的葡萄不像买来的,成熟了就会变软,而我不管什么东西都爱吃脆的。咬下去一口是有声音的。

当时的我大概四五岁?也要像其他小孩儿一样读书写字,但是玩儿的时间更多。小时候父母总会说耽误学习,要让我向XXX学习。可是长大了我生边的同学都不知道葡萄什么时候的最好吃,小麦是什么时候种下的,豆子要在什么时候收割。我也就慢慢的不玩儿了,因为没什么好玩儿的了。后来我才知道我所经历的不仅没耽误我的学习,反而让我拥有了别人不曾拥有过的。也不曾知道的幸福。

汪曾祺先生的这本书,也可以说这个系列的书,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南北美式风味,人文趣事儿。更是可以称为现代年轻人的深夜食堂,以及深夜回忆影院。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涉猎钻研。其主要代表作品有《人间草木》、《邂逅集》、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旅食与文化》等。

1935年秋,汪曾祺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短篇小说《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小说《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扩展资料

汪曾祺逝世20周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汪曾祺

1997年5月16日,“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离开了我们。他曾在一个万籁俱寂、满天繁星的夜晚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20年来,他的人、他的文被人们不断提及。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诗情画意却不矫情,他的文字中总是流淌着对生活默默的温情,打动人心,或许这是因为他 “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正如他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

参考资料人民网-汪曾祺逝世20周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汪曾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