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化学家道尔顿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化学家道尔顿经典语录,想要了解化学家道尔顿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化学家道尔顿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化学家道尔顿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化学家道尔顿经典语录



化学家道尔顿经典语句



道尔顿为梅奥种下了从事医学事业的种子。

道尔顿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但是他对医学非常感兴趣,不过因为家人的反对才没能成为医生。

1830-1844年,世界级医院创始人威廉·W·梅奥(以下称老梅奥)被母亲安妮,带到曼彻斯特读书,并成为了著名化学家约翰·道尔顿的学生。

在老梅奥成为道尔顿的学生后,道尔顿用化学激发他,对老梅奥的学术兴趣和学术品格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因为他自己对医学的兴趣,为老梅奥种下了从事医学事业的种子。

英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

2019.3.4二更,完善拉瓦锡逸事(完结)与名单;下一更,普利斯特里逸事并继续完善名单(没提名到的也别急啊,六七十人呢,现在刚一半儿,妥妥二档的薛定谔同志和他的猫都还在等候中……)

抛砖引玉。

前言

我先给个大致的排名,接下来慢慢更新,请读者有个过日子的心。(主要是得查不少资料,也有不少会被遗忘,只能后面再补了,不想老看的可以先收藏了,我保证这辈子一定不让这个回答太监了)

我将诸位大师分为不同档的贡献,每一档内前后排名可以有所调整。

另,想了半个晚上,觉得这个回答可以逐渐完善成对大化学家们的一个故事小传合集,既是彰显他们的历史功绩,也可以给列位提供一些素材。所以,我就决定写得文学化一些了,一定不会歪曲历史,但有一些人物细节或许存在脑补,大家一看一乐的事。

第一档——化学学科奠基人(4位)1、拉瓦锡

“你们砍下他的头颅,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可是一百年也长不出他这样的脑袋!”

面对汹涌而嘈杂的人群,数学家拉格朗日吼道,声音虽大,却又显得无比苍白。

人群根本没有理会,依旧群情激奋,要求刽子手赶紧行刑,杀死断头台上的28位税务官,而拉瓦锡就在其中,他肩膀上顶着的,正是拉格朗日所说的——那颗百年长不出的脑袋。

他是不世出的科学家,可是,“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至少法庭上的判词是这么说的。

我们不知道拉瓦锡生前最后一次与好友拉格朗日聊天是在什么时候,但是从他最后的绝笔书信不难看出,他对自己的生死并不介意:“人们对我的回忆会掺杂遗憾,也许还有一些赞誉,那我夫复何求?让我处于生命力量的高峰时逝去。”

在政治上,他是被革命的一方,并且一败涂地;但是在学术上,他却是地地道道的革命者,大获全胜!

拉瓦锡出生于1743年,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他绝对是人生大赢家。

他富有,家里就是贵族。

他聪明,年届二十就已经有了律师资格,但他不喜欢这份职业,21岁起开始从事科学研究,下基层,走矿山,25岁就成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他,他,特么还帅,而且,还有个漂亮媳妇儿!

(拉瓦锡和他的夫人玛丽安娜)

根据史料记载,拉瓦锡是在28岁这一年完婚的,当时太太玛丽安娜只有13岁,是他一名同事的女儿。我们当然无法用现在的婚姻观去评价当时的婚姻年龄问题,但是常年一起工作的人会同意自己的女儿与大她15岁的老男人结婚,这拉瓦锡的魅力究竟是有多大啊?

你说老夫少妻,一起过日子肯定不会舒服。哼,拉瓦锡秀恩爱给你看,手把手教会太太怎么做实验,这样就能一边做实验一边泡妞了,有个美貌媳妇儿帮着写实验报告也就罢了,他还找名家画幅油画,气死你们这帮泛酸的。

而上面这幅油画的来历也不小,是玛丽安娜的老师大卫给画的,我们一会儿还会提起这位画家。但是就从这一点不难知道,玛丽安娜家的教育条件很好。事实上,她的父亲,财富不输于拉瓦锡家,正儿八经是门当户对。

这幅油画还经常被抠掉一小半之后挪作他用。化学课本上用的是右半部分,也就是拉瓦锡和化学仪器作伴;而诸如《羊脂球》、《双城记》之类的中译本名著,则喜欢用左半部分,也就是拉瓦锡与玛丽安娜。

总之,拉瓦锡这个人吧,生活奢靡,还喜欢秀恩爱——等着吧,秀恩爱死得快,你当是说着玩的吗?

拉瓦锡在成为院士后,主要的研究课题便是燃烧。

当时,对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有很多种,最流行的就是“燃素理论”,这是由化学家斯塔在18世纪初提出的。

客观地说,燃素理论的进步意义还是很明显的。它脱胎于炼金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时代孑遗的不少思想,用物质的眼光去看待燃烧现象,将飘忽不定的火也看成是一种物质,斯塔称其为“燃素”。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火焰的确就是一种物质,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等离子态的物质,只不过这么具体的看法,对于三百年前的人们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

燃素理论并不像日心说那样遭到迫害,相反,它很快就成为新的主导思想,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开始尝试采纳这一理论,解释物质世界的各种现象。燃烧现象也好说了,就是物质中含有燃素,当这种燃素以火焰的形式跑出来之后,剩下的灰烬便是不可燃的了。虽然燃素这个概念本身还是有些虚无缥缈,但是以当时的人来说,就和20世纪初对待放射性是一个态度。

也有不少人对燃素理论提出了质疑,拉瓦锡便是其中之一。的确,燃素理论存在着不少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最为突出的一点在于,如果可燃物是因为含有燃素,那么所有物质都应该是燃烧之后变轻了,怎么还有些是变重了呢?

对此,燃素理论也有个修正,那就是燃素的质量并不固定,有一些物质所含的燃素是负质量的。

拉瓦锡对此很是不屑,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负质量的物质(稳定)存在。但是,他一时半会儿也提不出什么新的看法,就只能以反对者的身份自居。

1770年,也就是拉瓦锡婚前一年,有一位和拉瓦锡同龄的人崭露头角,他的名字叫马拉。马拉是燃素的忠实信徒,为此,他写成了一部著作《关于火的物理学研究》,相信论述了燃素存在的理由,并且在论文中,他还笃定地说,可以通过实验看到燃素是什么样。

“卧槽?”法国国王对此奇论很感兴趣,于是就大大方方地支持马拉把论文发表了。马拉证明燃素的实验很简单,就是用一个透镜,当火焰燃烧的时候,光线经过透镜,便会形成迷之阴影,“这就是燃素!尤里卡!”

这个有些可笑的实验方法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侮辱智商。但是马拉不这么认为,他很骄傲地带着这份论文找到拉瓦锡,也要加入法国科学院。

可想而知,本来就不待见燃素理论的拉瓦锡对马拉会是什么态度。在拉瓦锡的阻止之下,马拉的科学院申请变成了一日游,就和现在很多蹲在中科院门口的自命大科学家差不多。

两人由此结下了仇怨。

自此之后,马拉和拉瓦锡各自还在展开研究。马拉没有继续搞燃素理论,他认为这已经足够成熟了,于是研究起光学,前后发表了上百个实验结果,但是每每和主流科学家遭遇时,他的身份都是——民科。

拉瓦锡则另辟蹊径,从物质变化的过程着手,分析燃烧过程的本质。

关键是,历史很不公平,他都已经拥有一切了,居然还让他在学术上摸到了一条大鱼——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这是他给出的结论。

换句话说,燃素不存在。

这个理论在当时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谁能想象,铁生锈、人呼吸,和炉子里通红的炭火,居然是一个性质?

拉瓦锡发表成果时,马拉正好身体不舒服,一种皮肤病已经困扰他多年了。但是和曹操被陈琳的文采震撼一样,马拉在看到拉瓦锡的论文后,从病床上跳了起来,病都好了一半,大骂他脑子不正常,然后立即放弃手头所有的工作,重新开始构建他的燃素理论。

他以“火学界牛顿”自居。

其实从今人的角度来看,马拉这个时候肯定是有些魔障了,他在乎的并不是燃素,而是拉瓦锡。事实上,他又反复折腾了十来年,但是翻来覆去还是那点东西,眼见得燃素理论的大厦正在一点点崩塌,甚至连氧气的发现者普利斯特里都在与拉瓦锡的辩论中落了下风——普利斯特里是燃素学说的坚定拥护者,他的科学素养远胜于马拉,并且已经找到了拉瓦锡氧化理论中的一个漏洞。

然而,这没有什么用,氧化理论还是疯狂地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信”拉瓦锡的那一套。

这是马拉不愿意看到的,再次陷入了疾病的烦恼,长期卧床。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捕,然后,有一次,马拉从病床上跳了下来,一身轻松。他是天生的革命家,民众冲入巴士底狱,让他看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他即将这位这股力量的支配者。

他成立了一家报社,出版了著名的《人民之友》,亲自下场撰写革命檄文。他的激进主义获得了大批民众的支持,让他突然有了点灵感。

拉瓦锡,那个提出氧化理论的高富帅,也是路易十六的幕僚,而且还是一个税务官。他必须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马拉在政治方面的天赋再次显现了出来。在一般人看来,对拉瓦锡的攻击,应当直截了当查他的政治污点。但是马拉并没有这么做,他很清楚,拉瓦锡作为世家贵族,又是享誉欧洲的大科学家,他的政治庇护并非是来自于路易十六,而是他长期以来的名望与学术成就。所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倒那个让他颜面扫地的法国科学院。很快,《人民之友》就刊登了一篇《新时期江湖骗子》的文章,矛头直指拉瓦锡,在文章中,他把拉瓦锡塑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学阀与招摇撞骗的半吊子,所谓的学术不过是来自于抄袭(学术不端是学术界的第一大不可饶恕之罪,敲黑板啊,翟天临的粉丝们),甚至子虚乌有地说,拉瓦锡起初是支持“燃素理论”的,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才出尔反尔。

其实,在这次交锋中,马拉也是有些不得要领,他的这篇文章,因为胡编乱造的成分太多,也让马拉的因妒忌而引起的极端思维坐实,虽然是革命领袖,人品却不敢恭维。

要说拉瓦锡在学术上,确实也存在黑点,而这就要说起前面提到的普利斯特里了。

普利斯特里是在1774年发现氧气的,所做的实验,就是后世非常著名的钟罩-老鼠-绿植这个系统,以及氧化汞分解实验。当他发现氧气之后,将其命名为“脱燃素空气”,然后在欧洲游学时,和拉瓦锡提了这个工作,而拉瓦锡正在设计相关实验,出于私心,这时并没有点破普利斯特里在解释方面的漏洞,而是回头模仿了他,完成实验后,用他苦思冥想的理论进行了解释,并且在提交法国科学院的论文中,没有提到普利斯特里的工作。从学术上说,这么做是有失公允的,通常来说,哪怕明知道前人的工作有错误,也应当明确指出最初的实验来源。当然,普利斯特里本人对此也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两人的工作的确大多还是平行的,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抄袭问题,真正让他不满的是另一件事。

拉瓦锡将氧气命名为现在的名字,其词源“oxy”代表“酸”的意思,所以日语中的“氧”也叫“酸素”。这便是普利斯特里找出的漏洞,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元素,但是这一点对于氧化学说并没有太大影响。

总之,马拉炮轰了一通司令部后,大字报让拉瓦锡的名誉受损,但他的肉身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此时,基于氧化理论,拉瓦锡已经建立起物质不灭的思维,并且进一步承认了质量守恒的概念。这可以说是18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也是继牛顿经典力学之后,科学向着唯物主义迈出的又一大步。自此以后,物质凭空消失或产生,都成了无稽之谈,巫术的空间被严重挤压。即使后来出现的“质能守恒”,本质上也只是对质量守恒的优化。

有了这一基本概念后,拉瓦锡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物质是“永恒”的,那么,广泛适用于不同时空的度量衡,自然也是可以建立的。这其实很好理解:我卖一块猪肉给你,在市场上称重是1斤,你拿到家称,也应该是1斤,如果少了,那也应该能找到少在哪儿了,比如手上蹭到了猪油;假如我卖了1斤,你怎么称都是9两9钱,那么毫无疑问,是我缺斤短两了,不可能是猪肉不翼而飞了。

幸亏拉瓦锡没学过相对论,要不然这个逻辑还真不是那么直接。

总而言之,拉瓦锡十分重视这一课题,并且主导了一支团队进行研究,其中就有最开始提到的拉格朗日。实际上,我们如今作为基本单位使用的长度单位米与质量单位千克,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科学化的定义。某种程度上说,是拉瓦锡结束了英制单位的霸权,度量衡不再是实用主义,成为抽象的科学概念;再后来,英制单位名存实亡,即使还在使用的英制单位,本质上也是由公制单位换算过去。

物质不灭,还进一步引出了现代“元素”的概念。

既然永恒,物质为何又会变化?毫无疑问,变幻之中一定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所以说,化学和物理,虽然都是自然科学,但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有区别的,牛顿经典力学的突出特征是“运动”,而经典化学的基础是“不变”,思维方式有明显的差异。化学就是变化的学问,但是建立的基础却是因为物质永恒,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辩证(题外话,很多人在高中学化学的时候,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觉得化学太飘忽,其实就是没有看到本质。演员王志文曾在电视剧中说,化学是最精确的学科,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现在提起拉瓦锡,通常只想到他推翻了燃素理论,但是他更大的贡献,是在推翻了之后完成的,这贡献不仅是对化学界,也是对所有的自然学科都有效的发现。

对法国而言,度量衡可以让国家行政职能更为高效,所以大革命后,新政府依然聘用了拉瓦锡,从事这项工作。也正是他主导的研究,让巴黎成为国际度量衡的圣地,这是他留下的一笔丰厚遗产。

但是,对于马拉及其拥护者而言,拉瓦锡做得越多,就是往错误的路上走得越远——度量衡?有什么用!一定是用来盘剥民众的,他一个税务官,不就是干这事吗?

在学术问题上抹黑了拉瓦锡后,马拉开始有条不紊地打击拉瓦锡的政治软肋。

其实,拉瓦锡这个税务官的身份很是名不副实。法国当时是承包税收制度,所以,后世说起拉瓦锡,也称他为包税官。1768年,25岁的拉瓦锡就进入了税务系统,12年后转正。他本人不愁吃穿,为何要承包税务呢?考虑到当时法国还是帝制,起因很可能只是作为贵族,交一些钱(据说是五十万法郎,一笔不小的投入,大概相当于他十余年征收的税额),补个缺;从他12年后才转正来看,他大概也没正经做过什么事,唯一能够确认的,是他曾经和国王说,根据他的定量测算,巴黎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只有80%是缴过税的,剩下20%就是各种撒汤漏水,需要严查。

也是他的科学精神害了他,国王听了他的计算,就真的让他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拉瓦锡是政治上的侏儒,他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办法——修墙。在他看来,前有秦始皇,后有川普帝,修墙都不只是军事设施,更是一道经济防火墙,只要在巴黎城建成一道围墙,不就可以方便检查了吗?

这道墙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盘查那些走私货物的人,特别是烟草。但是,普通民众并不知道那么多,只知道生活变得更不便了。更关键的是,本着科学精神,拉瓦锡又提出,烟草应该喷点水再运输,太干的烟草容易碎,损耗太大,实际税收按干重计算。要说呢,拉瓦锡提出的这些举措,科学上都是无懈可击,但是以他的身份,以及针对烟草这么敏感的产品,一定会招惹很多让他得罪不起的人,而且再好的想法,谁能尽职尽责去执行呢?你当这是区块链吗?

总之,1787年,巴黎墙还是动工建设,耗资极其巨大。如果路易十六读过中国历史,知道什么叫“万里长城今犹在”,知道隋炀帝和他的大运河,一定不会这么勉强。不久之后,法国的财政就吃紧了,大革命爆发前一个月,路易十六这个猪队友宣布加税,于是乎,他成功地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有了这些“污点”,马拉决定对拉瓦锡来一次秋后算账。

1791年,法国新政府成立了清算委员会,由前政府的一些税务官担任代表,主持对旧官员进行清算。拉瓦锡并没有加入其中,因为他觉得他已经没了公职,自己虽然承包了多年的税务,但是并没有什么苛税的劣迹,所以这事也和他没太大关系。更为幼稚的是,此时此刻,他还在担心自己的财产被没收,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旧贵族的劣根性。于是,他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但他显然小看了政治对手马拉,因为马拉的目标是,“埋葬这个人民公敌”,而修墙的事,成为拉瓦锡最大的罪名。于是,他组建起强大的革命武装,对拉瓦锡的迫害也开始进入收网阶段。讽刺的是,马拉带领的革命团体需要炸药(其实就是硝石为主的火药),于是请来拉瓦锡的一些同事讲解炸药的制造方法,他们所用的理论正是“氧化理论”。

正当马拉准备对拉瓦锡亮刀子的时候,谁都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马拉遇刺,死在了自己的浴缸里。

人们悲痛欲绝,给他的尸体抹上防腐材料,全城哀悼。

此前提到的画家大卫,画下了另一幅不朽的名作——马拉之死。

人们化悲痛为力量,在马拉遇害后的二十多天,拉瓦锡被清除出法国科学院,拉格朗日幸免,继续负责度量衡工作。这件事和一位争议很大的化学家福克罗伊有关,他也是和拉瓦锡合作较多的同事之一。作为国民议会的成员,他参与革命,很难说是不是因为出于投机,因为最初他在拉瓦锡受到迫害时,十分恐慌,担心自己会不会受到冲击,而拉瓦锡反倒出面保护过他。后来,当他改变身份之后,又成了法国科学院的掘墓先锋,不只是针对拉瓦锡,整个科学院他都没有放过,全都被他泼了脏水。不久后,法国科学院便宣告关门,院长孔多塞被通缉,九个月后被捕,后来死在狱中,这也是数学史上的一大损失。拉瓦锡死后,福克罗伊还多次参与了对拉瓦锡的悼念。直到现在,他的革命立场,都还是被广泛质疑,人们记住的,更多的是他恩将仇报的黑历史,这也是他不及马拉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马拉之死,带给拉瓦锡的并非是一身轻松,他陷入了更大的麻烦,愤怒的群众将马拉之死的怨念洒向了这些“顽固”的旧贵族。1793年底,拉瓦锡入狱,并在次年五月,被送上了断头台。

一代科学巨匠以如此方式凋零,这不得不让人唏嘘,但拉瓦锡本人似乎很平静,他说自己没有遗憾。这大概是凭心而发,因为就在他入狱期间,巴黎街头还在传播着化学知识的小册子,上面赫然印着氧化理论。

只不过,拉瓦锡提出了元素,如何从概念化的“元素”过渡到真实世界中的某个微粒,这就需要等待后人去发现了。

2、道尔顿

现代原子论的奠基人。

实际上,拉瓦锡在临死前,已经有不少有关原子的设想了,但是一直没能给出一种准确的表述,所以这个功劳只能由后人完成。所幸的是,道尔顿不辱使命,很快就实现了接力。

3、波义耳

近代化学奠基人。他有一位好友叫牛顿,俩人都喜欢炼金术,经常在皇家学院切磋。

波义耳一生,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气体。

有关他的故事,后面会详细更新。

4、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律,不多解释。

1869年3月1日,他发表了第一幅比较成熟的元素周期表,这一晃,都快150周年了。

第二档——化学理论奠基人或二级学科奠基人(15-20位)5、爱因斯坦(客串)

先提一点,对布朗运动的解释。

(这个需要慢慢补充,比较碎)

6、玻尔兹曼(半客串)

玻尔兹曼的重要贡献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但是他的这一解释,主要是基于原子论,实际上,他从热力学角度证实了原子论的合理性。

7、贝采尼乌斯

叱咤化学界20多年的领袖,一生中测定了数千种物质的分子量(他不相信分子论,所以全都称其为原子量)

有机化学奠基人。

8、鲍林

代表作《化学键的本质》,足够说明问题了。

9、李比希

农业化学的奠基人,化学教育

10、阿伏伽德罗

分子论的提出者,七大量纲之一的摩尔,代表的是粒子的数目,而这一常数被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NA。

11、戴维

电化学奠基人。

12、弗洛瑞

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13、施陶丁格

聚合物的提出者,高分子化学奠基人之一。

14、卢瑟福(客串)

“我一个物理学家,怎么就拿了诺贝尔化学奖呢?”

15、康尼查罗

证明了分子论。

16、勒夏特列

化学平衡。

17、奥斯特瓦尔德

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

18、凯库勒

“我梦见了蛇咬尾。”有机分子结构理论的主要贡献者。

19、居里夫人(半客串)

对放射性的研究与解释。

20、诺贝尔

把他排在这一档,全是因为,他有钱发奖。

第三档——重大发现(40-50位)21、舍勒

发现氧气

22、普利斯特里

也是发现氧气

23、哈伯

合成氨

24、费歇尔

糖的结构

25、阿伦尼乌斯

经典酸碱理论。

26、范霍夫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范霍夫定律。

27、朗缪尔

表面与界面。

28、布莱克

气体化学(早期)

29、维勒

打通了无机和有机的界限。

30、法拉第(半客串)

戴维的徒弟,但俩人关系不是太好,准确地说,是法拉第正式确立了电化学。

31、伽伐尼

原电池。

32、帕拉塞尔苏斯(客串)

比波义耳还要早出生的炼金术士,近代医学奠基人,对医药化学有很大贡献。

33、伍德沃德

有机合成大师

34、能斯特

热力学第三定律。

35、本生

传奇的实验能人,本生灯到现在还在使用。

36、拉姆塞

稀有气体。

37、卡文迪许(半客串)

空气成分

38、霍奇金

X射线分析

39、布洛赫&柏塞尔

核磁共振

(待更新)

那是 人类大胆的猜想因为在那时原子是看不见的当然了在当时人类是无法理解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