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马丁伊登的经典语录

马丁伊登的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马丁伊登的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马丁伊登的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马丁伊登的经典语录



马丁伊登的经典语句



“ 罗丝之于马丁永远是一个梦,马丁无限地去接近了这个梦,但梦却终究无法成真。”

美国梦的破灭

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另名孤星血泪)、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三本书都在讲述一个相似的故事,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马丁·伊登》更像是一本自传,是作家杰克·伦敦一生的缩影,我把它比喻为“美国梦的破灭”。这本书放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会令人振作,也会让人迷茫。

杰克·伦敦一共写过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1876年,杰克·伦敦出生于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的家庭。因家境贫困,他自幼从事体力劳动,当过童工,装卸工和水手等,后又在美国各地流浪。

早年坎坷的生活经历为杰克·伦敦后来从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他的作品中,跳动着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成名后却逐渐陷入极端个人主义和空虚中。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服用吗啡过量身亡,年仅40岁。

在《马丁·伊登》这本书中,作为一名水手的马丁·伊登结识了上流社会的女孩罗丝,在爱情的鼓舞下,马丁·伊登开始写作,这中间的艰辛自不必说。但当他的作品开始走红,原来拒绝他的编辑们开始来求稿,原来鄙夷他的人们也开始来投怀送抱,马丁·伊登一夜之间挤进了上流社会。

就连之前决裂的罗丝也跑来与他重修旧好。马丁·伊登看清了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厌倦了这样的世界,他不再进行创作,只是把他积压下来的作品陆续发表,把钱分给了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们。在他发表完所有作品之后,曾经的水手马丁·伊登选择在大海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刨去这个悲惨的结局,马丁·伊登和杰克·伦敦的经历本身都是很励志的故事。如果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似乎无法去理解杰克·伦敦成名后的放浪形骸、马丁·伊登投入大海的选择。置身于事外,我想再多的议论也只是泛泛而谈。

我试图去从罗丝的形象入手,罗丝之于马丁永远是一个梦,马丁无限地去接近了这个梦,但梦却终究无法成真。梦的破灭,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跳出阶级去品味

我们习惯于拿阶级去套用人性。人性很大程度上能代表阶级,但反过来阶级能代表人性吗?

金庸中张三丰说,“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小了。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我为什么要在开头写上这么一段无厘头的话,因为太多人带着阶级的框架去看待罗丝与马丁。阶级的局限不是局限在罗丝和马丁本身,而是局限在大环境上,如果一味地陷入阶级的桎梏,那么故事也就索然无味了。

“她是一个苍白、轻盈的人,长着一双大大的、脱俗的蓝眼睛和一头浓密的金发。他没有看清她穿着得怎么样,只看清那身衣裳跟她一般的出色非凡。他把她比作长在一根纤细枝条上的一朵苍白的金花。不,她是一个精灵,一个天仙,一个女神;这般超凡脱俗的美,人间哪儿找得着!”

罗丝长着一双大大的、脱俗的蓝眼睛和一头浓密的金发。她出生于上流社会,言谈优雅举止文明,罗丝的出现给马丁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但罗丝是精灵吗?是天仙吗?是女神吗?罗丝也只是一个需要吃喝拉撒的活生生的人而已。

马丁·伊登狂热地追求罗丝,我想马丁所追求的也只是他想象中的完美的灵魂,他自始至终都是在追求自己心中的梦。马丁爱的只是这世界的美好,不爱这世界的枷锁。所以当罗丝真实地出现在马丁面前,他无法去接受。极端的个人主义才是这悲剧的源头。

所以不是罗丝背叛了爱情,因为他们之间原本就没有真正的爱情。马丁所谓的爱不过是狭隘、自私的。真正的爱情难道不应该是兼收并蓄的吗?选择性地去爱一个人的美好这很容易,去接受对方的缺陷却很难。马丁的爱不是神圣的,罗丝的爱也未必是世俗的。

马丁·伊登嘲笑勃特勒这样的成功人士,对他们的奋斗经历不屑一顾,甚至为他们感到难过。勃特勒式的人物没有奋斗目标,他们为了成功而成功,这在马丁眼里是不可理喻的,以至于马丁嘲讽勃特勒先生肯定有消化不良症。

按理说,马丁·伊登早年经历了这么多坎坷,他的奋斗之路不应该具有如此的浪漫色彩。我想这又源于他的自负,马丁自负于自己的才华。他觉得去做一名水手也要比做一个守财奴快乐得多,马丁笃信个人奋斗,但他更想去追寻奋斗的意义。

苦难可以让一个人内心强大,而成功却能够毁灭一切。

“在我成名之前,我所有的言论都有人抨击,不被人信服。而一旦我名利双收,我所讲的任何话都成了真知灼见。而这个我,没有任何改变。那些作品,也是早就写好了呀,那么,“我”的价值在哪里呢?”

当作品没有卖掉之前,人们把马丁踩成脚底泥,当这些作品畅销之后,人们又把他捧成了天上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日夜折磨着马丁·伊登,活着的意义成为了他思索的问题。现实的欺骗和人性的贪婪,像雪崩一样袭来,被彻底击垮的马丁·伊登选择投入大海。

“一片闪烁、耀眼的白光。光一闪闪地愈闪愈快。猛听得一阵隆隆声,响了好半天,他觉得,自己仿佛在一道望不见底的大楼梯上滚下去。眼看快滚到底了,他掉到黑暗中去啦,他只知道这么些。他掉到黑暗中去啦,他刚知道这么些,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果有人看过加缪的《局外人》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不难体会到马丁·伊登后期的精神状态。成功没有给马丁带来一丝幸福,反而让他起初的梦想幻灭。实际上,马丁·伊登已经一头扎进了死胡同,满脑子都在思索奋斗的意义。此时的他已经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对任何事情再也提不起兴趣。

但马丁·伊登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人,他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去不顾一切地奋斗,却不能容忍自己去接受所厌恶的一切事物。而极端的个人主义也注定马丁·伊登永远无法融入这个社会。当马丁·伊登的生活都镀上了一层灰色,当自己梦想被践踏、肢解,一切都了无生趣,死亡对于他来说也许真的是一种解脱。

社会达尔文主义

杰克·伦敦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他的创作思想较为复杂,受到过马克思、斯宾塞、尼采等多人影响。而《马丁·伊登》这本书本质上是作者对于极端个人主义的一种批判。

“奴隶型人组成的国家支持不下去,可是却还有人向往着这种社会。一切公平分配,无能者和强者一样享受社会财富,如此一来,每一代的生命价值就不再增长。而整个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随着组成它的生命的衰败而走向毁灭。”

杰克·伦敦信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依然存在于人类社会。坚信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的命运。尼采的超人哲学同样影响着他,杰克·伦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强者来拯救堕落的世界。

杰克·伦敦是社会主义的忠实拥趸,但也是偏激的种族主义者。对于许多影响当时社会历史的思想,杰克·伦敦几乎是不加选择、照单全收,在当时社会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之下,他的思想信仰日渐复杂并相互矛盾冲突。

在杰克﹒伦敦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阶级的冲突始终在精神上压迫着他,在在杰克·伦敦后期的创作中,有相当数量是敷衍之作。在无度的金钱挥霍下,他不再去追求作品的质量,开始加大马力写作,最终导致创作激情被消耗殆尽。

抛开种族主义的偏见,杰克·伦敦的作品对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坛上具有深远影响。杰克·伦敦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粗旷、真实、犀利是他作品的内核。他是一个倔强的人,不臣服于命运,不甘于人后。不论是其作品或是杰克·伦敦本身,对今天的我们都有着十分的借鉴意义。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在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中,杰克·伦敦不但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写下了自己如何在平庸的资产阶级鄙夷下含辛茹苦地读书和写作的经历。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一名出身低微的水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上层小姐罗丝一家,对她的家、她的生活都羡慕至极,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位美丽、高雅的大学生,把她当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恋人,而罗丝也为马丁的正直、粗野所吸引。  可是等级的差别使自己自惭形秽,在爱情的鼓舞下,为了消除这种差距,他发奋读书,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哲学思想,走上了文学写作的道路。但他的写作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没有一家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作品。生活上也潦倒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的姐姐、房东和工人朋友虽然喜欢他和同情他,却不理解他,而那帮上层社会的绅士淑女,包括罗丝,对他则是大泼冷水,百般嘲笑和揶揄。  但他并不气馁,勇往直前,仍然不顾一切地读书和写作。最后,连罗丝也离开了马丁。这时命运开始眷顾马丁了,他的作品突然受到出版界的青睐,各大出版商争相出版他的作品,甚至连以前的东西也变得洛阳纸贵。上流社会头面人物纷纷主动与他相交,罗丝也表示要重续前情,甚至愿意委身于他。  此时的马丁却看透了世态炎凉,也终于明白罗丝不是女神,她只是一个势力的、庸俗的小姐。他对人生万念俱灰,终于在黑夜里投海自尽。

《马丁·伊登》中译本

在众多西方作家中,杰克·伦敦的生活阅历是十分突出的,可算是非常丰富多彩。出生于贫穷家庭的他做过很多职业,包括水手、工人、记者等。其中一些经历也被他写进了他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马丁·伊登》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其实还是很简单的,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马丁和露丝的爱情,一是马丁成为作家的个人奋斗。当然,这也是有交集的,马丁奋斗的原因也是由于爱情。而最终,几经曲折后爱情幻灭而事业成功,马丁在巨大的空虚中选择了投海,自杀身亡。而杰克·伦敦,在此书出版七年后,因服用吗啡过量死亡,据说也有可能是自杀。

在马丁尚未自学之前,他感到上层社会人士极有文化和教养,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则十分粗野;等到他学有所成时,却发觉上层人士肤浅而虚伪,反是下层社会的人率真可爱,而夹在中间的他则慢慢显得和两方都格格不入。当然,不管上层抑或下层,当中都有不少趋炎附势之徒。

马丁的奋斗史,是以作家为目标。在他学习文学的过程中,眼界不断开阔,思想也相应地产生变化。所以在小说中,也有不少篇幅是关于马丁思想的叙述。他信奉进化论,以及斯宾塞、马尔塞斯等人的学说。而他和勃力森登的交好,也是因为思想上的共鸣。马丁的思想,其实也是杰克·伦敦本人思想的反映。

-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