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伊朗电影越位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伊朗电影越位经典语录,想要了解伊朗电影越位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伊朗电影越位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伊朗电影越位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伊朗电影越位经典语录



伊朗电影越位经典语句



【视频-坚强与热爱 永远不会为命运所败!伊朗神作带你领略足球的魔力】

《越位》是一部由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执导的剧情片。背景是2005年伊朗德黑兰的一场德国世界杯预选赛伊朗队对阵巴林的出线关键战役。然而在伊朗,女性是不被允许进入体育场观看的。这部电影就讲述了一群热爱足球的女孩如何在这个“男人的世界”,为了去一个连女厕所都没有的体育馆看一场球赛而做的努力。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整个伊朗社会就变得日趋保守。政府发布禁令,禁止女性进入体育场观看男子比赛,违者监禁。在此后的40年里,伊朗女性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争取看比赛的权利。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以自己女儿乔装打扮看球的经历为原型,拍摄了电影《越位》,影片夺得了2006年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然而伊朗政府却以“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形象”为由禁止上映。2010年3月,帕纳西一家三口被正式逮捕,官方指控他危害国家安全和抹黑政府,判处贾法·帕纳西6年有期徒刑,并且20年内不得从事导演、编剧等一切电影相关工作以及接受国内外媒体访问,甚至还严格限制其出境自由。

2015年,一位伊朗女子因试图观看一场男子排球赛而被拘留4个月,随即她在网上呼吁女同胞继续购买接下来几日的足球票,以示抗议,“观众席的空位将代表我们的声音”。

2018年3月,出于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在德黑兰看球时,35名女球迷试图闯入球场未果,感到震惊的因凡蒂诺向伊朗建议改变做法,在压力下,伊朗政府同意女性进入阿扎迪体育场观看一次大屏幕转播的西班牙对伊朗的比赛。

2019年9月,伊朗女球迷Sahar Khodayari乔装打扮进入球场看球被逮捕,当她听闻要因为“侮辱官员罪”“不戴头巾罪”等罪名面临6个月到2年的监禁时,她选择了在法院大门口自焚并不幸身亡,举世震惊,由于她支持的球队主队颜色是蓝色,她又被称为蓝色女孩。

终于在2019年9月23日,伊朗政府宣布,解除40年的女性看球禁令,女性可以从10月开始进入球场看球。

2019年10月10日,伊朗在主场14-0击败柬埔寨,本场比赛中共有3500名女性球迷进入球场现场观看了比赛。至此,伊朗女性为了获得与男性一样享受足球比赛观赛的权利,进行40年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点我免费看《越位》电影完整版>>

这个问题可能要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国家富裕与否与电影获奖有必然的联系?应该说经济基础好或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容易拥有更好的电影技术条件,但也非必然,比如说起世界上最富裕的阿拉伯石油国家的电影,不要说获奖,可能根本没人会有什么印象。其次,电影产业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包括技术和艺术上。融入了社会思考、文化背景的作品,更容易吸引外界的关注。诞生于西方社会的电影作为艺术来讲(或许不应该从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起初仅仅作为记录生活的手段——开始讨论起艺术属性)经过了近百年的积淀和传承,电影作品和理论可谓汗牛充栋。伊朗电影的历史说起来也不算短,早在二十世纪之初电影就进入了伊朗,这种新的娱乐形式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但伊朗自己的电影产业直到1930年才算迈出第一步。首部伊朗国产片《阿比与拉比》(Abi va Rabi)的问世给伊朗电影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到上世纪50年代,国产片与进口片几乎可以分庭抗礼,当然在创作上伊朗国产片还是很大程度上模仿了美国好莱坞等的西方电影,没有太大的成就。唯有融合本国特色的电影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新浪潮、新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兴起,一批年轻导演将传统文化和新的思维融入到电影创作中,极大地推动了伊朗电影质量的提高。作为文明古国的伊朗本来就是一片艺术和文化繁盛的土地,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显示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色。1970年伊朗导演Dariush Mehrjui的电影《牛》(Gav)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大奖即是证明。随后一批优秀的导演和影片也受到关注。但伊斯兰革命使得伊朗电影的发展中断了好几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开始复苏,随着一批杰出电影人(不少都是成长于革命年代的年轻人)如阿巴斯、帕纳西、马吉迪等的作品在国际上崭露头角,逐渐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这种势头至今依然不减——2012年导演法尔哈迪的作品《一次别离》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堪称伊朗电影近年的最高成就。可以说,伊朗电影是厚积而薄发的,在国际上崛起并非偶然。获奖的伊朗电影,往往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炫目的视觉效果,题材上很多都是日常的琐碎小事,平淡的生活流露出真实的情感,用现在的话讲,属于“小清新”。对于湮没在“大片”海洋中的观众和评委来说,往往更容易产生不一样的感染力。而不少伊朗导演的手法也很相似,非职业演员淳朴的表演、不假雕饰的自然光和长镜头,甚至手持DV拍摄等,有时会让观众有在观看纪录片的错觉。文化的猎奇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则加深了这种特色的表现。伊朗人的生活和伊朗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通过电影就能够窥见一斑,而那些获奖作品很多都很好地再现了伊朗普通大众的生活、思想,充满宗教意味的礼仪、妇女的形象、波斯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建筑、地毯、诗歌、细密画……对于大多数不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观众来说,是新奇的、神秘的。伊朗自伊斯兰革命后成了伊斯兰教统领下的社会,宗教成为了最高的精神导向和国家意志,与西方的隔阂深不可测。在外界长期的敌对态度下,电影开了一道口子,让人们得以艺术地接近和欣赏这一神秘的国度,“邪恶轴心”。通过电影,往往观众们会发现,其实伊朗社会完全不是外界宣传报道的那样,与习惯性思维或者传媒得来的印象之反差,也给伊朗电影加了分。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在国际上获奖的伊朗电影虽然载誉全球,往往不为伊朗国内官方和市场所欣赏,不是被禁止放映就是票房惨淡。部分伊朗人的观点认为很多获奖电影是为了迎合西方而丑化伊朗的作品,也颇具代表性。不能否认意识形态的斗争延伸到了电影艺术中,也确实有部分获奖的伊朗电影关注了敏感的政治、战争题材。最后一点,其实伊朗电影近二十年来获奖虽然不少,但绝对数量其实并不一定算多——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了两届,今年才首次获得该奖项;戛纳金棕榈、柏林金熊银熊、威尼斯金狮倒是都拿过,(当然得看和哪些国家相比),可能是因为大多数欧美电影让人审美疲劳了,才会对来自第三世界伊斯兰国家的电影有更多的关注吧。

天堂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