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诸葛亮传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诸葛亮传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诸葛亮传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诸葛亮传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诸葛亮传经典语录



诸葛亮传经典语句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乱世奇才,人称卧龙先生,常自比管仲。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大加赞叹,把诸葛亮描写似妖,可以呼风唤雨,吞云吐雾,顷刻间点石成兵。刘备三顾茅庐求见诸葛亮,诸葛亮三言两语划分天下有其一,当时刘备仅一位丧家犬而已。

刘禅登基后,诸葛亮被封为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已经失传;诸葛连弩至今都有人在使用。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句句感人肺腑。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他的许多至理名言需要我们去学习,去领悟,去传颂。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防奸以政,去奢以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勤攻吾之缺。 志当存高远。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生,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冬不服裘,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不是咬文爵字的儒士,不治什么经典,他是“自比于管仲、乐毅”的实干家,如果说他喜欢看什么,大概率不是“四书五经”,而是申、韩、管等法家读物,其次是孙吴,六韬等兵法以及各类史书。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六韬一通已毕。——《先主传》注引亮集载先主遗诏

目的决定方法,目的不同,对待经典的方法也就不同。诸葛亮读书采用“观其大略”的方法,而石韬(字广元)、徐庶(字元直)、孟建(字公威)等三人,都采用“务于精熟”的方法,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治”某些经典。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徐庶三人,依旧走的是“治”某些经典这种东汉儒生的老路。即是先熟读儒家经典,再经过察孝廉或举茂才,到京城策试,然后从基层官员开始,慢慢熬资历,作政绩,等空缺,往上迁升。

东汉的人才选拔,以孝廉、茂才为常科。孝廉由郡国守相举荐,每年一般按二十万人口举一人的比例,进行举荐。茂才即秀才,避刘秀名讳而改,由每州的行政长官,每年举荐一人。东汉人口兴盛时将近五千万,假如统统按照二十万人举一人的比例计算,每年举荐的孝廉,当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东汉十三州,每年的茂才不过十三人而已。所以孝廉、茂才虽为常科,却以孝廉人数为最多。

西汉的孝廉,选拔到京城后一般不再考试;而东汉则不同。

徐天麟《东汉会要》卷二十六“孝廉”条下自注云:西都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矣。

东汉的孝廉,从地方推举到京城集中后,还要进行考试,学生出身的诸生,考的是各家儒经学派解释的儒家经典,经典不熟会刷掉。即使当官,处理公务判决案件,往往也要援引儒家经典的义理,经典不熟也不能应对。

所以东汉一朝,读经风气大盛,而读经方法的特点,便是“精熟”二字。因为考试的试题,是从众多儒经中任意抽取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进行阐释,如果对儒经不能达到一个“熟”字,便会面对试题无言以对。而对儒经的阐释,如果想做得深入和透辟,又必须对经义的内涵达到一个“精”字。

因此徐庶等三人的读书方法,既“治”经,务于精熟,也是走东汉儒生的老路,更是一种类似当今应试教育的产物。

运用这种“治”经的死板读书方法,一般来说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的行政官僚。

因此诸葛丞相面对几人的读书方法,也只能说徐庶三人“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这种眼光,格局也决定了诸葛亮的成就是必然超出他们三人的。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诸葛亮使用的“观其大略”的方法也是在汉末以前不常有的,一种简要清新的读书学经的方法。

诸葛亮读书的目的,决不是走过去老儒生的死路,他想的是辅佐理想的领袖,当一个文武全才式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需要的知识,也是历史观、大局观方面的明确指导,是治国治军方面的重大借鉴等等。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把浩繁的经典一一读得精熟,既没有那样多的时间,而且会陷入字词句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因此他选择了与精熟完全不同的“观其大略”,“大略”二字的指归是:在必读书目的选取上,要从大处着眼,真正对自己实现目标有用者才读,不是每一本都读;即使是必读书,阅读时也要选取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精华,重点消化,也就是把书读薄,而非面面俱到。

从诸葛亮进入仕途以后的表现来看,他在隆中对策时能够展现出非凡的大局观,在赤壁之战时能够建议联吴抗曹的大谋略等,都不是对儒经“务在精熟”的迂阔书生所能做到的。

三国是一个典型的竞争时代。后世的人们,看到三国的风云人物在以谋略竞争,在以武勇竞争,在以辞令竞争,但是往往忽略了根本性的一点,那就是读书的竞争。

上面诸葛亮与徐庶三人,已有在读书上竞争的意味,而三国之间亦有很多事证,这也是三国英雄人物为我们所开出的一份书单:

蜀汉君臣: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六韬一通已毕。——《先主传》注引亮集载先主遗诏

孙吴军臣:

权谓蒙及蒋钦曰:“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孙吴君臣所读之书,也是史书、兵书。

曹魏君臣: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武帝纪》注引《魏书》

连孙权也说曹操“老而好学”。曹操所读,则是兵书、史书(《左传》等)。曹操的几个儿子的文学著作更不必多说,这些都是读书的竞争。

三国的君臣,在金戈铁马沙场血战之中,都在抓紧时间读书竞争。所读之书,是最为急用的史书、兵书、法家和道家代表著作,在读书上展示出强烈的竞争态势。从这种角度来看,三国的竞争的确是读书的竞争,并且在书目选择和读书方法上有所侧重。

在这个时候,知识更显示出力量,治某种经典这种读书方法更是行不通的,而后世所谓的“急用先学,活学活用”,才是他们共同的八字真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