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庄子养生主经典语录

庄子养生主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庄子养生主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庄子养生主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庄子养生主经典语录



庄子养生主经典语句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  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  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  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倾倒在地上一般。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一、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二、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  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  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  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倾倒在地上一般。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三、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  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  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百度百科就有了。

为善而急人知,就是好名。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欺人就是祸根。人们对于善人,总有求全之毁。大众对于善人,要求很严,对于恶人,却很宽容。为善而好名,轻易就会惹来无尽的毁短,如白璧微瑕。恶人不好名,行一善就会把人感动得要死要活的,如泥淖莲花。庄子劝人“为善勿近名”,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至于为恶,恶人中的聪明人,善于规避一切作恶可能带来的风险。中下之人,获利时所作之恶,往往违法犯罪,这就不合乎法则。就跟知乎的友善度似的,你留言骂人“傻逼”,这就犯刑了。但你要是不带脏字地把作者嘲讽贬低一阵,把作者气炸,那你就赢了。庄子说,“为恶无近刑”,是说你要懂这个道理,你不要当愣头青,要顺乎你乎的法则。你顺着走,活下来的是你,被禁言的是他。所以“缘督以为经”,养生也要遵循这个道理,饿了吃,困了睡,你就比跟法则对着干的活得长,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当然,网站本身的法则如果不遵循大法则,死得也很快,你顺乎法则了,就能活得长一些,所谓“尽年”者也。你说对不?

作者:余云开

《养生主》是《庄子》一书继《逍遥游》、《齐物论》名篇之后,又一名篇。

在讲养生主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逍遥游》和《齐物论》思想。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的文章形式以及表达方式可以变,但思想脉络却是连贯的,否则这个思想就不是成熟的。

庄子在写《逍遥游》之后有《齐物论》,这是应当的;那么《齐物论》之后有《养生主》,那也肯定是理由的。所以,我认为,要正确的领会《养生主》的思想,那么就要从前两篇的思想开始。

在解读前两篇文章时,我曾讲过,《逍遥游》的核心就是对“人类具有认知局限”这个状态的发现和解决,《齐物论》则是在《逍遥游》的基础上,更精细的揭示“造成人类认知局限的原因”,以及提出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可以说,《齐物论》就是对《逍遥游》的补充和扩充,以及更具体化、清晰化的表达。

那么紧接着出现的《养生主》具有什么有的思想逻辑,以及使命呢?

一直以来,众多学者对庄子解读都呈现一个趋向:只认可庄子思想的一半价值,因为他们认为庄子的另一半是消极避世的。

同样,在对《养生主》篇的解读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学者认为庄子《养生主》的思想核心是“养神”,即抛弃对物质层面的追求,独养精神,因此认为庄子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比如开篇首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很多学者解读说庄子的意思是说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徒劳的。

其实,这完全是对庄子思想的误解。如果这样解释,跟后面的几个寓言故事内涵就是矛盾的、毫不相干的。同时,这明显就悖离“养生主”这个概念:当一个生命呈现消极颓废状态,就是不健康、不合乎自然的。

所以,这种解读是一种“片面化、碎片化”的解读,没有将庄子整个思想脉络连接起来。因此,就会呈现出一种各篇分离、重复、或者笼统的模糊认知,再加上庄子本身是继承老子的“无为”思想理念,以及庄子一生“避仕不就”的经历,公众很自然的就认为庄子具有消极避世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公众对庄子思想具有一种隔离感或者避而远之的心态。

其实,这是庄子哲学的误解,庄子从来没有强调人放弃物质,也从来没有说只追求精神的满足。包括老子也没有强调消极避世。相反,他们都是强调一种正确的、不会陷入虚无的进取方式。

那么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就是没有抓到庄子思想的主脉络。因此,如开篇所说,我认为解读《养生主》思想,我们需要从《逍遥游》和《齐物论》思想逻辑中来延伸。也就是说,《齐物论》是对《逍遥游》的延展,那么《养生主》必然也是对前面两篇的补充和升华。

从本质上来说,我认为《养生主》主要就是在前两篇的原理下,对个体生命如何活得最好的具体探讨,即一个人如何把握自身的生命价值。

那么,其所阐述的正确的生活之道,那就是“至诚专一于道中,放弃非道的一切干扰,便可保全生命,乃至成其神技(或可获得大成功)”,下面我们从三个层面来详细解读:

庄子雕像

一、不要在“有限的状态”中追求“无限的状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如上所说,开篇这一段话,就被很都学者误解为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徒劳的。

如果是这样解读,那么紧接着庄子在第二段举例“庖丁解牛”就是有矛盾的,如果庖丁不追求知识,他怎么知道牛的身体结构,从而能使刀15年不碰到牛骨呢?他又怎么可能在消极的状态中达到“神乎其神”的技术极致呢?所以这种解读是有问题的。

在这里,我认为这一句的本意应该是告诉我们,不要用“有限的状态”追求“无限的状态”,而应该在有限状态中追求独属于你的价值状态,这就对应了《逍遥游》中的“人的本位坚守”的论述:你只有坚守你的天性本位,你才能活出你的价值。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就容易被贪欲迷失了心窍: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这也追求,那也追求,这也做一下,那也做一下,最终“殆已”,即陷入人生困局之中。

因此庄子紧跟着说,“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既然已经陷入困局中,我们再怎么追求都是在困局中而已。

所以,我们该怎么样呢?那就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在这里“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有些难理解,历来的常见解释是做了善事不图名声,做了恶事不遭刑罚,这种解读显然是字面上的浅层认识,忘记了庄子写这句话的时代语境、以及庄子整个思想脉络的走向,从而与前后牛头不对马嘴。

其实,这句话我们应该参考逍遥游中的“无己、无功、无名”思想来解读,那么总结起来就是无世俗的善恶观念,即我在做一切事不是以世俗的善恶标准来参考、衡量,我应该怎么做呢?

那就是:“缘督以为经”——这一句也是解读歧义颇多的地方,最流传的版本说人应该像督脉一样,凡事保持中道,便不会受到伤害能保身,但我认为这种解释总觉得有些不足,什么都保持中立,那人的个性价值又怎么能体现?此外,在没有什么事的情况下,似乎这种生活态度可以,如果有特别情况下,比如战争、被欺负,这种不温不火的性格是不能保身的。

还有另一种解释也很有影响力,是说练气功打通任督二脉,比如南怀瑾先生也有这样的解释,他说任督脉是有三道关口,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如果我们打通尾闾关,人就不会腰疼等下肢以下的问题,这是第一道关,越往上越难,如果能打通玉枕关,那么身体就不会有任何的疾病,就可以长命百岁——按道家的说法,活几百年都算是少的。

这类的解释有点偏向生物性的突破,但实际上,人即使有生物性上的突破,但世间的各种困扰也让人难以安然而过,比如在当下,假如某个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他在面对生存问题上,如何能在社会各种竞争中毫发无伤的活下去,依然是一个问题。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的解释还有更深的本质。当我们从庄子的整个思想框架来看,以及前后对应来看,我认为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让我们像督脉一样,连接上下而无阻,也就是让我们学会与天道连通,明道而为,那么包括身体以及所追求的一切才会正确,而不会出问题。

那么总结起来,“缘督以为经”的真正含义就是“至诚专一于道中,凡事以道为生存的准则、原则、尺度、经纬”。那么,这样理解之后,这句话即能符合庄子思想的内核,更能对应后面的寓言故事。

二、庖丁解牛,就是“至诚专一于道中”

在告诉了我们养生的原理之后,庄子紧接着就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就是“庖丁解牛”的典故。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庄子说,庖丁为文惠君杀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庄子在这里用杀牛这件事来举例,可以说是“道无处不在”的另一种阐述。你看,庖丁杀牛居然可以像开演奏会一样,充满音乐节奏感,这就是一种心无旁骛、至诚专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道中、得道提拔的艺术生活境界。

接下来,庄子借庖丁的口回答了文惠君的疑惑,也是回答我们的疑惑:为什么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庖丁开口就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我平生追求的是道,超过技术或说进而成就技术而已。

接下来,庖丁阐述了他是如何追求道的,他先说他和世上的那些屠夫不同,他们杀牛是用割、用砍,所以再好的刀用不到一个月两个月就坏了,但他因为追求“道”的缘故,知道“道”的所在,从而游走于“道中”,最后抛去了我的感官(自我),全凭心神在运作,所以他的刀不会碰到筋骨,用了十五年依然如当初一样锋利。

在这里,庄子通过庖丁的阐述,再次对应了逍遥游“无己”的境界,也就是我这个躯体最后不属于我来操作,而属于“道”来操作,所以他就能“神乎其神”。

当然,庄子在这里,还有另外一种寓意,即每一个生命,同样的是十五年,有的没几年就把身体毁坏了,而有的十五年好像如初一样,这又对应了道家人活几百年不是问题的逻辑;此外,其实那把刀,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张好牌,有的因为不识道,而打了烂牌,就好比我们本来有很好的天赋,但因为我们陷在“自以为是”中,所以没有发现,就像换工作一样,不停的换来换去,而这个过程就消耗。而有的人,因为追求道,从道认识了自己,所以知道如何让自己活在道中,而减去不必要的折腾,这就是养生的基本道理。

但尽管庖丁这样,庄子仍借庖丁的口提醒我们,“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意思是遇到筋骨盘结、错中复杂的地方,我依然惶惧警惕、如履薄冰,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才能不偏离道。

那么,在这里,庄子的意思又包含了好几层,一层是尽管一路畅通,但我仍然充满敬畏心,仍然不敢骄傲,紧紧抓住“道”的出路;一层是成功之道,很窄,我唯有至诚专一,凝神专注,才能最终无所阻碍的将一头牛“如土委地”,即像土一样落地,寓意我才能完整而圆满的过完一生。

然后,我方“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此举又是一笔神来之笔,本来按理写到“如土委地”就算是完了,但庄子没有结束,而是又有了这么一句,这一句是不是显得多余,不多余,这表现了庄子“性情”中人的一面,也表现了庄子积极应对人生的一面——可以说,这又是对那些认为庄子消极避世的说法一击。

这一句的意思很明显,是一个人志得意满的表现,以及人生价值达到最大绽放的快慰。而这份满足来自他付出了一番“求道”的努力之后得来的,所以哪有“消极避世”的说法,根本没有。

也就是说,庄子用这个告诉我们成功之道,就是先求道、在道中体察路径。这就是养生,所以文惠君才说,听了你杀牛的道理,我才懂得了养生。这里的养生就是一种正确的活法。

三、养生的宗旨在于顺道、成全道,并非养身体、养精神

这一部分也是最为费解的一部分,有三则寓言故事,三则寓言故事内涵看似分离的故事,但其实思想内核是紧密连接的。

但在通行的解读版本中,这三则寓言故事被解读成各不相关的意思,尤其是第二则寓言,更是前后矛盾,谬误极深。

在第一则寓言里,庄子用公文轩见独腿人右师后引发的思考,阐述了天道存在状态非人所能掌控,天让右师生来就是独腿,或者天让人生来形貌就不能改变。这些都是取决于天,而非人能为之。

庄子的言下之意,就是说,天道才是这个世界的最高统领,人只是其中作为呈现道的一个物象而已。

然后庄子就说了第二个寓言,说野鸡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却不祈求被养在笼中。接着庄子说:“神虽王,但不善也。”这一句在正统的解释里是说,在笼子里精神虽然旺盛,但并不自由。

如果这样解释,这一则寓言就是与前后文不通或显得多余,前面一直在说养生是顺从道、在道中生活,或者说无论什么都是天为,而非人为,也就是说人的存在状态不可能是人能掌握的,所以这里解读为“追求自由”的设想,明显就是用近代文化语境去解读的,根本不通。

而且,解释本身就不符合逻辑,被关在笼子里怎么可能精神旺盛呢?应该是在野地里自由自在精神才旺盛啊,所以这个正统的解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我认为,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说那只野鸡虽然在野外精神很旺盛,但不善也,寓意这是一种自我放纵的生活态度,为了自我放纵而需要“十步才能吃一口、百步才能喝一口水”,这样的劳心劳神就不是养生了。

其实,“笼子”在这里寓言的是道,也就是说,人如果在道中,顺从道,才能实现养生,同时,也才能真正实现自由。现代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也可以说,自由是需要在一种框架规则之下,你才能自由。

比如一个人不尊崇道德,因为爱自由为非作歹,那反而不得自由,而且是多种不自由,一种是精神上的不自由,因为他被情绪私欲掌控了,另一种是身体会被限制的不自由。再比如说,吸烟这件事,人可以想吸就吸,但吸出病症来,就会被病症掌控的不自由。同时,吸烟本身就是不自由的状态,当被烟瘾控制了,也就无法不想吸就不吸了。

也就是说,人的自由只有建立在道中、或者说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他才能真正的自由,就像庖丁一样,他愿意在杀牛时顺道而为,不去乱砍乱割,他反而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他的杀牛过程可以像演奏一样享受,而不会像那些普通屠夫一样,“逆道而行、自以为是”,最终搞得自己精疲力尽,却毫无什么功效。

那么,最后一则寓言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升华,讲得是秦失去吊唁老聃,只哭了三声就出来,引出了其弟子的疑问:“为什么秦失不好好对待朋友?”然后,秦失针对弟子的疑惑作一番解答。

秦失说,他以为老聃是他认为的那个人,但从吊唁的人来看,有好多人来哭他,那说明这个人在世时,也是按照世俗的感情去做了,所以才会有世俗的感情在这里出现。而实际上,一个真正得道之人,他知道这是违背自然、不合道的,人的生生死死,都是一种自然的彰显,人在其中,应该安然于道中,不能被哀乐所左右,这就不是养生之道。

那么,在这里,庄子从生死上来强调了养生的“道性”,或说养生就是追崇道的一种生活意志,所以养生不是如很多专家讲的养身体、养精神,养生实际是养道。

最后在结尾处,庄子又说了一句神秘莫测的话:“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这一句也是颇多歧义的一段,有很多的解读版本,在此我不一一举例,总体来说,就是认为“柴薪”可以烧尽,但火永远不会灭,即“形灭而神不灭”的说法。

我认为这一句的内涵,应该是寓意人有灭亡的时刻,但道没有;而人在成就了道,那么他也就达到了传道的价值或说功能。换一种说法,每一个的价值都是来从不同的角度呈现道的无限和精彩,那么当人成就了道,他就是有价值的,比如说庖丁成全了杀牛这个道的神奇现象,他也就成全了他的价值,相反那些普通屠夫没有成全这个道,他的价值就没有发挥出来,他也就没有得到养生的反哺。

可以说,《养生主》从整篇都在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顺道而为。也就是说,人要养生,其实就是追随天道、成全天道,从而因为养道而养生,而养生,也就是成全自我人生价值的途径。

(余云开哲学教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