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佛的开导经典语录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佛的开导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佛的开导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佛的开导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佛的开导经典语录



佛的开导经典语句



  佛无量劫修行、证无上觉,所得的十种「称号」、「名称」、或「头衔」,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种功德威力。也许有人会问:佛为何有这么多称号?答:因为佛的法身功德无量,故其号实亦无量,这十号亦是检其要者,略而称之而己。佛的十号是
  「如来、 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1 .如来
  「如来」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其义为:乘「真如」之道而「来」。
  《成实论》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佛与众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实证此真如之性者。因己亲证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来此世问。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虽「无来」而现「有来」,这一点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进一步解说:因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来,然而真如之性是无来无去的;故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即实无来;「性」上虽无来,而「相」上仍现有来。「如来」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来以依真如之性而「实无来无去」,这是佛自证境界的「大智」,而佛「现有来」则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现于世,度化众生。是故如来之来去,实如镜中花、如水中月,虽无来而亦现有来相(犹如镜中虽实无花,而现有花相;水中虽实无月,而现有月相。镜中花、水中月之体,了不可得,不得谓有,亦不得谓无,离于有无,绝一切名言思议,是即如来法身); 以为成就一切众生故,起于大悲,而现有来去之相。是故为佛弟子,应生如是信解,谓如来已证入真如不生不灭、实无来去之本性,而能依于无尽大悲本愿,为诸众生现于来去,故得号为「如来」,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总体(或总号),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语密义之所在。无量佛之本、迹,悲、 智,尽摄其中。若了佛之本怀,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决定大乘,无复魔事。
  2 .应供
  「应供」之梵文为「阿罗诃」Arhat,其义为一切天与人皆应供养;因为佛成就了无量功德,为一切众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问皆应供养。然而众生供养佛,实在不是因为佛需要众生的供养,而是佛为了成就众生,且令众生得以修「舍」。「舍」即是布施,可成就擅波罗蜜,此乃修行菩萨道中最主要的一门,故檀波罗蜜居六波罗蜜之首。举要言之,菩萨从初发心开始,乃至于成等正觉,甚至在成等正觉之后,于无量劫中,都还是在修行檀波罗蜜,以檀波罗蜜为首要,一切诸佛菩萨皆同此行。因此,佛如来为了接引众生入菩萨道、行菩萨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觉,与佛如来一般无二,是故教示众生供养如来。是故,为了成就众生「能舍、不贪、 不吝」之心,终而能成就「广利一切众生」之心,才是如来「应」众生「供」养的真义。又,佛虽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应该供养如来,乃至应供养三乘贤圣,但佛弟子于供养时莫作是念,莫以为佛真的需要我这一饭一食、一花一果之供,这些供养品,佛实不需,因为佛已证金刚不坏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连三乘圣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圣人不用,即连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无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况圣人?是故当知,佛世尊劝世人应供养如来,纯然是为了给众生一个修福田、种善根的机会,以此善根因缘,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3 、正遍知
  「正遍知」之梵文为「三藐三佛陀」Samyaksam˙ buddha。「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觉• 觉悟。正遍知亦称「正遍知觉」,又名「等正觉」。佛之所以得称为正遍知的原因,是佛于三世、十方一切世界之有情、无情、圣、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觉。佛此知觉为相对于菩萨、声闻、与凡夫而言;如经上所说:「正」是对待于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虽亦有觉,但其觉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趋于偏空故。如来知觉之「遍」是相对于菩萨而言,指菩萨的觉悟虽然是正的,但并非普「遍」,无法如佛一样于遍三世十方无所不知,所以菩萨尚未达无上觉之果德。一切贤圣中唯有佛独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于「知觉」二字,则相对于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觉。
  4 、明行足
  「明行足」之梵文为「鞍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ācarana-sam˙ pa-nna
  「明」是三明,「足」是具足;此指佛于三明六通悉皆具足。顺便提及,三皈依文中的「皈依佛,两足尊」,其中「两足」并非指两只脚。这个「足」字也是具足之意,「两足」即是两种功德!「福」与「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两足尊」之义为:以佛之福与慧都具足圆满,所以我们归投依止他。「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另外,与三明类似还有所谓的三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尽通(这是六通中的三项,六通为除此三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与「明」的比较是:「通」的层次较低,而「明」则较高;三明于论典中又称「三达」。「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于某地、 某时发生,而「明」则不但知道其事,且更进一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后果、一切有关之因缘等。以上是解释「明」与「通」的差别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众生,令众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称为「明行足」
  5 、善逝
  「善逝」之梵文为「修伽陀」Sugata其义为好去。「逝」为逝去之意;善逝义指如来离去此世问时,为入于涅盘法性,故其离去为善境界。大智度论云:「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反之,众生报尽命终离去之后,多半还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里胡涂地轮转不息,受苦无尽,故称不善逝。又,佛如来所证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为真如法性为至善之境,故称为「善逝」。「善逝」这个名号,恰与佛的第一个尊号「如来」成为一对。「如来」指佛来此世间之真实相状,「善逝」则指佛离此世问之真实相状!一来一去:「如来」是指虽无来而现有来,以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实无去。因此,「如来」与;接着,「明」是,而佛于自修及化「善逝」之实义为:来而无来,无来而来;去而无去,无去而去。有人问:佛涅盘后,生为众生的我们应如何处?佛为何如此不慈悲要入涅盘,为何不度众生,舍众生而去?问这些问题的人,之所以有此种种疑问,是因为不了解佛实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实无去;故不应言佛实有去,佛实有入涅盘。若了此深义,则知佛实常住,永无涅盘故(亦即:「佛常在你身边」)。简言之,「如来」与「善逝」这一对圣号,其精义即是「无来无去」,以第一义谛言之,不但佛身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究竟同于「如来」之性,同于「善逝」之性,同于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现故。
  6 、世间解
  「世间解」之梵文为「路迦惫」Lokavid。「世间」有有情世问」及「无情世问」两种,「解」之义为知解;「世问解」指一切世问之事理、因缘果报等,佛皆了知,以如来已证得一切智智,故所有世问一切凡圣、染净、事、理、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号为世问解。
  7 、无上士
  无上士之梵文为阿耨多罗Anuttara。「士」有四种,即:下士、中士、上士、无上士。下士为声闻,中士为缘觉,「上士」(或「大士」)为菩萨,「无上士」即佛,以佛于一切众中为无上故。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一切大菩萨皆称为大士;然一切世问唯佛最尊、最贵、 最上,世间无有如佛者,故佛称无上士。「无上士」或单译为「无上」。
  8 、调御丈夫
  「调御丈夫」,又译为「调御师」,其梵文为:“富楼沙‧昙藐婆罗提”Purūs˙a-damya-sārath。一切众生之烦恼,佛皆能调伏之。经中赞佛云,调御乃调伏、昙藐婆罗提」降伏之义;指「调御大调御,能调无不调」,故称佛为调御丈夫。又,「调」者调解也,「御」者驾御也。调御亦有开化、教化之义,谓一切众生佛皆能调伏、教化,令至于善道。
  9 、天人师
  天人师之梵文为「舍多提婆、 魔㝹舍喃」。Śasta -deva-manus
  「天人师」之义,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师」。关于这一点,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众生界共有六道,为何说佛只是天与人二道之师?难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师?须知这称号只是举其要者,而概括其余,在佛法的名相中称为「以简摄繁」或「以上摄下」。因为六道之中,天与人二道之众生业障较轻,善根较具足,相对于其它四道而言,比较容易修行佛法,故举天人二道而摄其余,因而称佛为「天人师」。再者,事实上,毫无疑问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众生界,因此佛实为一切众生、一切世问之导师,这是无庸置疑的。
  10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这裹虽是合在一起说,但实在是两个尊号:「佛」与「世尊」。「佛」之梵语为Buddha,义为觉者、开悟之人。「世尊」之梵语是「薄伽梵Bhagavam˙」。邑,其义为有德,以有德故为一切世间之所尊奉。因为古时在印度有些外道亦有妄称「世尊」者,为别于彼,故加上一佛」字,故「佛世尊」合称之义即:此世尊为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薄伽梵也,而非其余。在此顺便提一下,有人曾有此疑:佛既已了断烦恼,出离世间名利,为什么佛还有十号,这不是说佛还贪着虚名吗?答:须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因为十号中的每一尊号,都是代表实实在在的修行与功德,并非「虚妄」的,而是名实相符、表里一致的。譬如世间的「博士」学位,是代表许许多多在各专业上的训练研读、研究之总成绩,不是虚妄的;若未得此等训练、研究而达相当成就的人,是不能妄自冠上「博士」的称号的;于修行上也是一样,未达正等正觉地步的人,是不能妄自称得十号,乃至其中任何一号,故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而是名实相符,以如来功德真实不虚故。以上为介绍佛之十号,此十号即是代表佛之法身功德。为佛弟子应常念佛,而念佛法门中又以念佛之法身为胜、为上、为究竟。若能常念佛之法身,即速入实相念佛,速入诸法实相,速得法性生身。在此,我有个建议:因为称念如来十号的功德无量,如果我们能够每天念三次,及每逢佛诞之时,亦念三次,则所种善根不可思议。现在即请大家合掌随我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 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众即随同念三遍〕 。这称念如来圣号的念法,是法华经的念法,是最正式、 最庄严的念佛法。若值阿弥陀佛圣诞之时,即念「南无阿弥陀如来、应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佛世尊。」先念此「弥陀十号」三遍,然后再开始作庆祝佛诞之种种法仪,如此一来,所获功德转更殊胜。我自己在初发心学佛时,即曾将此十号以大字书写于纸上,供于佛堂,常常念,常常诵,不久即自然铭记于心。若有善书法者,可恭写一份,装框被背供奉于佛堂,时时念诵、常常思惟。如此即是真正忆念十方如来,供养十方如来真法身。须知我们所供养的塑像乃是佛之化身;而此十号则正是佛之法身。以上为讲述信佛十号具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一) 如来(梵tatha^gata ),音译多陀阿伽陀,则无虚妄。。
(二) 应供(梵arhat ),音译阿罗诃,良福田。
(三) 正遍知(梵samyak -sam!buddha ),音译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四)明行足(梵vidya^ -caran!a-sam!panna ),具三明。
(五)善逝(梵sugata ),不还来。
(六)世间解(梵loka -vid ),知众生国土。
(七)调御丈夫(梵purus!a -damya-sa^rathi ),调他心。
(八)天人师(梵s/a^sta^ deva-manus!ya^n!a^m! ),为众生眼。  (九) 佛(梵buddha ),知三聚。名佛。
(十) 世尊(梵bhagavat ),具兹十德。

如来、 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1.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4. 风没有动,叶没有动,是人自己的心动了。

5.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6.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7.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8.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9.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 人人都觉得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短暂得你都看不见。

11.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12. 人不是从佛性中来,但人要到佛性去。人是从兽性中来,掺杂兽性的人性,前程艰难。

13.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4. 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思考如何拯救世界。

15. 遭恶骂时默而不报,遇打击时心能平静,是为做人的密行。

16. 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17. 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

18.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9.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0.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佛的十号释意:
(一)如来,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诸法一如为如,不来而来为来,此曰性体表德;
(二)应供,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此曰大悲大愿表德;
(三)正遍知,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即假即空,莫非中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无偏无倚,寂照同时为正;三谛理智,圆融无碍,智周沙界,鉴彻微尘为遍;此曰寂照同时表德;
(四)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有二说,大涅盘经说:明者得无量善果(指阿耨菩提),行足者、能行之足(指戒慧并摄定),谓得无上菩提,由乘戒慧之足,此曰修因克果表德;大论说:明、即宿命、天眼、漏尽、三明,行、指身口意三业,唯佛三明之行具足,此曰义以神通表德;
(五)善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犹言好去,谓入无余涅盘,所谓生灭灭己,寂灭现前也,此曰断证表德;
(六)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一切有情非有情事相,无不了解,此曰后得智表德;
(七)无上士,如诸法中,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十法界中佛最上,此曰即位表德;
(八)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盘。或以柔软语、或以苦切语, 善能调御丈夫(无论男女僧俗、如欲远尘离垢,非具有大丈夫气概,果决坚定之心志不可,如是之人,唯佛能调伏而驾御之),使入佛道,此曰教主表德;
(九)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为人天之师范,譬如日光遍照,无不蒙益,此曰普利表德;
(十)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名佛陀耶,此曰究竟果表德;世尊:为十号之总称,佛为三界之尊,故称世尊。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不好意思,弄错了!

如来、 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1.如来

如来的梵文是多陀阿伽,其义为:乘真如之道而来。

2.应供

应供的梵文为阿罗诃,其义为一切天与人皆应供养;

3 .正遍知

正遍知的梵文为三藐三佛陀。

4 .明行足

明行足的梵文为鞍侈遮罗那三般那。

5.善逝

善逝的梵文为修伽陀,其义为好去。

6 .世间解

世间解的梵文为路迦惫,世间有有情世问及无情世问两种。

7 .无上士

无上士的梵文为阿耨多罗。

8 、调御丈夫

调御丈夫又译为调御师。

9.天人师

天人师的梵文为舍多提婆、 魔㝹舍喃。

10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这裹虽是合在一起说,但实在是两个尊号:佛与世尊。

扩展资料

原始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自佛陀入灭百年后起,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曾发生多次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南传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现代中国南传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参见傣族佛教。

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亦称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印度大陆的声闻佛教和菩萨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东土的。除大乘经典外,中国现存的印度大陆各部派的声闻乘经典也很丰富。达摩祖师西来,曾赞叹“东土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汉传佛教”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故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完整的佛教体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回鹘佛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域、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为古代回鹘佛教、历史、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在世纪之交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