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王国维的美学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王国维的美学经典语录,想要了解王国维的美学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王国维的美学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王国维的美学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王国维的美学经典语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王国维《玉楼春》

王国维的美学经典语句



唐代诗歌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巅峰时期,诞生了无数传颂后世的好诗,让我们每每读到这些佳作时,哪怕是时隔千年也能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写豪迈之情的,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写闺阁幽怨的,似乎看得到那哀伤的眼神,写离别愁绪的,内心中已觉那写的就是自己,不同类型的唐诗总能让我们百转千回,在不同的感受之间切换,并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索要描绘和传达的东西。

但大多数人虽然知道唐诗很美很好,但却并不知道为什么美,甚至的不同的人对唐诗之美的理解也不一样,这就是美学所要回答的问题,今天我们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阐述一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释的一个美学观点“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1)一首多层次的诗

中国的诗歌传统一直都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有些人写诗喜欢用典故,把诗写的高贵典雅,以抒发情怀诗以言志,这个传统来自于《诗经》,比如李商隐的诗就特别喜欢用典,诗也写的是云山雾罩,你如果不是对古典文化很熟悉的话,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写什么,比如“锦瑟无端午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里面就用到了很多文学典故。

有些人写诗则倾向于白话,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得懂,比如白居易写诗,据说太写诗会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写出来让老太太都能听懂的诗,这是白居易的风格,“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简单明了。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有些诗写得不但让普通人看了觉的喜欢,而且在有文学知识的人眼里,写的也是巧用典故,这样的诗是雅俗共赏是难得的好诗,比如这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流传度非常高的送行诗,浅显易懂描绘了一幅李白送别友人的画面,看上去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饰的痕迹,入选小学课本,哪怕是一个小学生都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能体会到这是一首好诗。

但实际上这首小学就学过的诗,你再大一点读过的书再多一下,就会知道这里看似白话般的平铺直叙,但实际上隐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典故,一个是黄鹤楼一个是下扬州。

黄鹤楼是一个跟仙人有着密切关系的地方,甚至有些版本里黄鹤楼就是因仙人而建,比较详细的版本出自《报应录》原文如下:

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段故事记载了仙人升天的故事,在古代一提起黄鹤楼大家联想到的都是跟仙人有关的故事,第二个就是下扬州的故事,这里面也是有一个典故,出自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一文:

“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李白非常巧妙地把黄鹤楼里的鹤和骑鹤下扬州联系起来,让你一读到这首诗的第一句立马就能想到这两个典故,如此巧妙的结合,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才华。

(2)无用才是美

这首诗看似平淡写实,实际上正是应了王国维的一个美学观点那就是“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意思就是美的东西必须是脱离了现实的关系和限制,这才是美最本质的东西,超越具体之上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我们看这首诗,看似人物的地点事件都有了,但是又都是非常抽象的,黄鹤楼送别,为什么不写成武昌城送别呢,这样写不但美感全无,而且给人一种非常具体的感觉,把地点写成黄鹤楼虽然有具体的名字,但是在你的脑海里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完全不像武昌城那样具体,更有一种这是所有高楼都有的那种感觉,而你如果写了武昌城,那他就只能在武昌一点联想的余地都没有。

还有诗中只说了送别,但并没有说具体的去扬州做什么,失去经商呀还是做官,是流放呀还是升迁,看似有明确的地点,但实际上突破了现实关系限制,去扬州干什么没有说,而且下扬州这个下子,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很多东西。

这就是美,只有脱离了具体的现实的各种关系,抽象出来之后,你才能感受到那种美,要是直接写出来去扬州做什么,不但是没有联想典故的余地了,而且处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间,去扬州要做的事情,早就被圈定得死死的,完全无法生出美感。

现实中我们走一条路,目的性关联性很明确,那就是这是一条上班的路,这是一条回家的路,因为这种目的性很明确,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欣赏它的美,因为在我们心里,它就是上班或者回家的,但这条路存在着现实关系的时候,那么这条路就无法是美的。

只有“遗其关系限制之处”,让我们毫无目的毫无关联的走在一条路上,漫无目的毫无方向,这个时候你才能发现这条路的美,这个时候这条路才有了美的可能,如果你知道这条路通向何方,一旦有了这样的联系和限制,那么这条路的美也就荡然无存了。

李白是个高手,这首诗看起来把事情说得很明白,人物地点事件全都有,但你仔细一品却又什么都没有,地点很虚幻,人物关系李白和孟浩然关系不明确,去扬州这件事又完全不知道去干什么,去多久,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我们统统都不知道,正是因为不知道,脱离了实际的现实,才能让这首诗不断流传,哪怕实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情送别,用这首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也是合适的,这就是这首诗最大的魅力,他并没有限制你的应用场景。

(3)距离产生美

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这句话背后其实就包含了美学的价值,只有拉开距离脱离实际的联系,才能让我们用一种审美的眼光而不是实用的眼光来看待一件事物甚至是一段关系。

你早上吃饭时候用的碗,哪怕他真的是价值连城,但是当你吃法的时候,它就是具体的,他的目的就是用来吃饭,你吃完饭之后还要上班,今天起床有点晚了,所以今天要快点吃,因为要昨天熬夜赶报告,今天提前去公司要准备年终的总结大会。

在如此具体而微的关系面前,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我们根本无法估计吃饭的那只碗是不是美的,不是说那只碗是不是美,而是你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它在这一段早晨的关系里,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的工具。

但是当这只碗一模一样的碗被摆在了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你仔细看了看这只碗的质地、光泽、纹路、花纹、年代等等之后,你会被眼前的这件艺术品折服,此时你会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如同孔子办发出一声“美哉轮,美哉换”的感慨。

这就是王国维的“遗其关系限制之处”美学理论的具体表现,一只碗只要被剥离了与实际的联系,才能真正展现它的美,只有拉开距离去欣赏他,才能感受到这种美的存在。

小结:美学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争论谁美谁不美的世俗言谈,我们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到王国维提出了脱离实际关系限制的美学标准,这种美学标准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很多方面,告诉我们美的一个来源,那就是必须脱离了他的实用价值美才能够真正显现出来。

  纵观王国维一生的学术道路,虽曲折多变,却明显地透露出一种人文关怀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其美学研究中就具体化为对于人生永恒意义和心灵慰藉之所的探问、对于提高国民精神和人自身发展的关注,并集中体现在他的《红楼梦评论》和对美育的倡导之上。
  (一)《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早期的一篇重要美学论文。王国维借对《红楼梦》的评论,表达了他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苦苦思索。他以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为基础,融含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人生作出的分析是:人既有身,就必有欲望,有欲望就不可能没有追求。然而在生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就会有其他的欲望随之而产生,如此生生不已、循环往复,人就永远处于欲望不能被满足的苦痛之中。但是,即使人的所有欲望都获得了满足,人不再有新的欲求对象了,人也不会感到幸福。因为当人无所事事的时候,空虚、无聊、厌倦之情就会立刻同人袭来,这时生活本身就将变成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这同样是一种痛苦。由此,王国维得出的结论是:生活即欲望,人生即痛苦。
  王国维将入生的本质归于欲望与痛苦当然片面,但这种敢于直面人生、不粉饰和掩盖人生患难的生存态度是比那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要深刻的。王国维还把对《红楼梦》美学价值的体认与对国民性的剖析结合起来。他认为中华国民的精神是世间的、乐天的,表现在艺术趣味上,则是喜欢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结局。《红楼梦》却一反这种传统的乐天文化,以悲剧告终,从而使人透彻地看待人生与痛苦的关系,虽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但这正是其深刻美学价值之所在。
  面对人生的痛苦,王国维把艺术作为解脱的途径。在他看来,艺术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关系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这里面似乎隐藏着某种积极的意义。因为只要不是借艺术的象牙之塔来完全逃避现实的责任,我们就不能否认艺术给那些终日作稻梁谋的人们所带来的心灵的慰藉,而且当人摆脱了现实世界中各种功利关系的桎梏和枷锁而进入一个完全自由的艺术世界时,审美的关照方式就可能使人走上接近真理的超越之路。
  (二)提倡美育是王国维在美学上作出的一个很大贡献,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能着眼于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为使国民感情健康、趣味高尚而谈实施美育,这就尤其具有独特的意义。王国维倡导美育,与当时“教育兴国”的时代风气和他所接触的西方美学思想本身就包含美育的内容是分不开的,那时不少国人吸食鸦片、政府又屡禁不止的现实则给了他直接的触动。他分析中国人之所以笃嗜鸦片,是因为他们精神上的空虚和无所寄托,而更为深刻的原因除了政治腐败、教育落后,造成国家贫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希望、无慰藉之外,还在于我国文学艺术极不发达,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他曾以饱含感情的口气说道:
  试问我国之大文学家,有足以代表全国民之精神,如希腊之鄂谟尔(即荷马——引者按)、英之狭斯丕尔(即莎士比亚——引者按)、德之格代(即歌德——引者按)者乎?吾人所不能答也。其所以不能答者,殆无其人欤?抑有之而吾人不能举其人以实之欤?二者必居一焉。由前之说,则我国之文学不如泰西;由后之说,则我国之重文学不如泰西。前说我所不知,至后说,则事实较然,无可违也。我国人对文学之兴趣如此,则於何处得其精神之慰藉乎?求之于宗教欤?则我国无固有之宗教,印度之佛教亦久失其生气。求之于美术欤?美术之匮乏,亦未有如我中国者也。则夫蛮蛮之氓,除饮食男女外,非鸦片赌博之归而奚归乎!故我国人之嗜鸦片也,有心理的必然性,与西人之细腰、中人之缠足,有美学的必然性无以异。不改服制而禁缠足,与不培养国民之趣味而禁鸦片,必不可得之数也。夫吾国人对文学之趣味既如此,况西洋物质的文明又滔滔而入中国,则其压倒文学,亦自然之势也。夫物质的文明,取诸他国,不数十年而具矣,独精神上之趣味,非千百年之培养,与一二天才之出,不及此。[2]
  这里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九十多年前,一些有志之士就因痛感我国由于贫穷落后而处处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和压迫,所以不断发出要求社会变革的强烈呼声,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一系列具体主张,从而不仅促使我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器物、技术和社会制度等物质文化的因素,而且这种趋势又大大强化了我国固有的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出国留学、开办工厂、创建新式学校一时间蔚然成风,成为颇具规模的时代新潮,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但是,在这种形势下,王国维却能独具慧眼地把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放在突出和显著的位置,冷静地提出,与物质文明相比,对国民精神趣味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主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富远见的卓识和睿智,充分显示出王国维思想的深刻和过人之处。
  王国维之所以能潜心学术,对时代作一种精神层面的观照,这实与他深受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哲人的思想影响有关。叔本华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扩大并日益暴露其弊端的时代,过去崇尚的理性开始受到贬抑,现代文明中物质的发达和精神的贫乏开始引起哲人们的反思。而王国维虽然身处还未走向现代的中国,但他因受西方现代反叛文化思潮的影响,而表现出比较浓厚的人文关怀倾向。因此,王国维虽没有站在时代的主流之中,但他的思想却因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而具有了某种超前性,直至今天,仍不失其深刻的意义。

王国维的理论底子是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美学),康的美学代表作是《批判力批判》。理解康德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可以说是一部披着中国诗词外衣的伟大的西方哲学(美学)著作。而境界是审美的概念,与人生阅历层次并无太大关系。

我也在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