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拉奥孔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莱辛拉奥孔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莱辛拉奥孔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莱辛拉奥孔经典语录
莱辛拉奥孔经典语句
代表兼处女作《年轻的学者》(1746)、《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智者纳旦》(1778)、此外还有一些美学作品
朱光潜翻译的,我读着觉得翻译的非常好。读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从今年开始让自己有意识的阅读一些学术专业类推荐书籍,熏陶自我的同时学习和积累一些文化素养。二、个人非常喜欢朱光潜的艺术理念,他的书籍我尽量多看一些。下面就我个人阅读心得分享一点自己学到的皮毛。
阅读《拉奥孔》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有趣味性。进一步让我认识到该如何分别来欣赏绘画、诗歌与雕塑。美是绘画的最高表现艺术。绘画有属于它自己的物质画面。诗歌不同于绘画,虽然诗歌也有它自己的画面。诗歌的画面和音乐有相似之处,它更多的倾向于韵律。和音乐也不尽相同,诗歌是有意象的画面。诗歌可以按时间顺序一一展示不同的动作即情节。绘画则不能。绘画更适合表现静态美。莱辛强调绘画崇尚美,拒绝丑。细想想好像很有道理。诗歌可以揭露丑。
绘画与雕塑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质感和它们分别传达的意义。各种艺术形式有它独特的美,无法融通、简单判断何种艺术形式更胜一筹。
莱辛在论证绘画与诗歌画面不同时,大量引用了荷马史诗并无比推崇。荷马史诗必须得借来细细品味。莎士比亚的诗歌几乎被所有推荐诗歌的大家们所推崇。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 。
阅读莱辛的作品像是阅读哲学著作似的,他说话很严谨为证明一个事实他会反复列证、推敲。阅读其中一章他为了证实自己对拉奥孔群雕塑到底出自哪个年代而做的各种论证充满自信,他的文字传达出他甚至为能证明到底出自哪个年代做出一点贡献而感到无比骄傲。艺术家的严谨性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者不同的根由是二者所运用的媒介符号不同。绘画 运用媒介是空间存在的形状和颜色是自然的符号。诗运用的是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是认为的符号。第二点是二者所模仿的对象不同。绘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
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
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
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
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
扩展资料:
《拉奥孔》德国启蒙运动文学的杰出代表莱辛著。副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今传本二十九章,是全书的一部分。
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文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典主义观点。
莱辛于是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摹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
莱辛(1729.01.22~1781.02.15),德国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莱比锡大学毕业,德国戏剧家、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
他指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不同,时间的艺术是诗,是动态的一个过程,空间的艺术是花,是静态的一瞬间。
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述了“诗与画的界限”:“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事物” 。这里的两个事物分别指“物体”和“动作(情节)”。他认为,语言永远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将对象的面貌展现在观者眼前,与其吃力不讨好地去直接描写对象,不如采取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对象。
莱辛对诗与画界限的论述,抓住了艺术的符号性本质这一问题,并辐射开来,在同一与差异的交叉点上,对符号的工具性、象征性和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差异性、互补性以及符号组合的自然性等问题,进行了解析和反思,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意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中避免丑。《拉奥孔》---莱辛现代艺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拉奥孔”的反叛。这是对西方艺术产生极其重大影响的塑像《拉奥孔》。为什么如此恐怖的场面,却让人要一看再看?让人欲罢不能?如果我给你看一个得了皮肤病病人的照片,或者一个被蟒蛇活活缠死的真实照片,你会不会产生艺术上的震撼?当然不会。但这是为什么?对于这尊塑像,艺术家和文艺学者首先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能真的表现苦难和真正的恐怖?答案是不能。只要是古典艺术,就不能。为什么不能?“Classic”的汉语意思是“古典”或者“经典”。在我们心目中,基本是好东西的代名词。但是在西方艺术史中,Classic是有明确界定的。Classic Art 古典艺术,专门指古希腊在打败波斯帝国入侵重建雅典到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战败这期间的艺术,前后大约五十年。这是古希腊艺术的黄金时间。德国艺术史家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对古典希腊艺术的特点的总结,称之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以一部《拉奥孔》为书名的艺术论大师莱辛进一步说说:拉奥孔在艺术领域内只能表现为庄重和美感,因为艺术里面不能表现丑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它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西方的美术,总体上包括绘画,建筑与雕塑,这实际上都是造型艺术,古典造型艺术从根本上拒绝丑陋和恐怖,即使你表现的内容是丑陋和恐怖,其表现形式也是要改造的。对于古典时期零星出现的恐怖画风,比如北欧的Bosch和北方画派的一些画作,我个人觉得那不是真正意义的恐怖和丑陋,只不过是另外一种美。任何艺术流派都是从反叛开始的,只有在不断的反叛过程中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也是从对古埃及拙劣的模仿开始,逐渐反叛,逐渐找到自己的思路,出现了《掷铁饼者》才闯出自己一条路的。古希腊古典艺术的影响力经过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巴洛克,印象派,立体派,现代主义的不断洗礼,逐渐孕育出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并不会天然去创建什么,因为太难。所以它也是从反叛古典艺术开始的。既然古典艺术是表现高贵与伟大和美,那么现代艺术去表现丑陋是绝对正常的。只有现代艺术,才会出现真正意义的丑陋和恐怖。那完全不是法国小祭坛画里面《耶稣受难》里面所谓的“刻意地表现死亡和恐怖的耶稣”所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