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黄纬禄的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黄纬禄的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黄纬禄的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黄纬禄的经典语录
黄纬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44]
黄纬禄的经典语句
他出身名门,母亲是曾国藩的孙女,从小沿着曾文正公传下的庭训家学,经史子集无一不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或许会成为一位国学大师。他也确实往这个方向努力过,16岁进上海复旦中学后跳级毕业。18岁入复旦大学预科,师从后来的民国外长、国务总理王宠惠学习中国古代逻辑学。
十九岁以第一名考上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科,算起来,也算是那位长者的学长了。半年后因肺病休学,恰好他的表哥曾昭权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国,便跟着表哥学起了微积分和化学,如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或许会成为一位科学家。他的外公,曾国藩次子曾纪鸿便是一位数学家。他也确实展露了这方面的才华。1918年入读哈佛大学,12门课全是A,3年拿到博士学位前无古人。获得奖学金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继续攻读哲学及数学(数理逻辑)。
1925年,他的一篇论文刊载在德国最著名的数学杂志上(Mathematische Annalen),成为在该杂志发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国人。几年后华罗庚亦在该杂志发表论文,成为第二个中国人。他天资卓绝,和表哥一起被吴宓称为在德留学生中读书最多也最有前途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此言非虚。
1928年,国民政府初步统一全国,就开始军队现代化。曾求助于英、美列强无果后转求于德国。兵工署署长陈仪去德国考察,请他回国任职。1929年6月他回到了祖国,任职军政部参事,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凭着过人的天赋和深厚的理工基础,他又几乎成了一名军工专家。多次赴德采购军备,专门学习军事,包括兵器制造、战役分析,尤其是弹道学。他用德文写了四十多本笔记,说:“这两年学到的比哈佛三年学的还多!”这次回国后,他成为了兵工署长兼任军政部次长,1933年,他又兼任兵器教官,陆军中将,这一年,他只有36岁……想想看,解放以后,我国的军工一直是聂荣臻元帅在抓,可以想见,他年纪轻轻便身处要津,必然身怀绝技。看样子,他在军界又要做出一番非凡的贡献了。也确实如此!我们不要忘了背景,1933年,日本已然占据了东北,咄咄逼人之势,所有人为之警惕。
兵工署负责兵器、军火的制造及战备维修,可谓首当其冲。然而,当年的工业水平,算了……大家自己想象吧!看看各种电视剧里面应该已经无数次提到了,那些年,中国武器可谓万国制造,汉阳造、毛瑟枪、捷克轻机枪……改进武器生产是极迫切的工作。
他就任后,首先筹建新厂,加强生产能力,积极在德国大量采购机器、材料等,以21厂为例,所用钢材九成以上是德国料(德国枪炮钢料品质至今仍是世界闻名),至抗战胜利时仍有存量。
其次,建立研究开发体系。成立理化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精密机械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光学研究所、炮兵技术处、中央修械所、航空兵器研究处等,高薪聘请外国专家来华教导,同时在国内延揽人才,向专家学习,使武器研发在中国扎根。如“两弹元勋”任新民、屠守锷、姚桐斌、孙家栋、黄纬禄和火箭专家徐兰如、沈正功、谢光选等人均在他领导下的兵工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提高兵工企业的效率,他在各兵工厂普遍实施成本会计,使兵工生产企业化,全国工厂企业纷纷仿效,对我国工业水准的提升有深远的影响。
最后,建立标准化生产和检验制度。大量生产是二十世纪新发展的生产方法,要求产品的零件能够互换。他兼技术司长,会同各研究机构,订定各项军品的规格及图样法规,在各兵工厂设立样板工厂,加强制造能力与产品精度。并建立零件、半成品检验,进而建立整套质控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武器制式制度。
他选定德国毛瑟枪改制的中正式步枪为制式步枪,性能优越,坚固耐用,适合中国人体型。轻机枪则选定捷克式轻机枪,构造简单,拆装方便,故障甚少。重机枪选用德国马克沁机枪,性能优良,水冷耐用,故障亦少。三种步机枪口径均为7.9毫米,弹药通用,简化生产与补给。当时日军三八式步枪和机枪的射程与杀伤力均不如我军。
经过四年准备,国军已有数十个步兵师更换了新的制式装备,所制武器精确性不逊列强,并且适合中国人体能,适应国内交通状况。
1937年,抗战爆发,设在东南地区各兵工厂西迁后方。当时运输状况极端困难,以江船上溯宜昌,再以人力,用绳索将船拖拽过峡谷湍流,有时每日仅前进数百米,上岸后,还要凿山开路,遇水搭桥,迁往崇山峻岭间,以免于敌机轰炸。他又亲自督导兵工厂西迁,用他的话讲是“有条不紊,全师而退”。
八年抗战中,他最自豪的是军火供应基本充足,无人抱怨“弹药没有了”,当然这是指轻武器的弹药,中国当时不能生产重武器。抗战期间,他还亲自到重庆的兵工学校讲授弹道学,每三个月必定率21厂有关员工至靶场验查武器性能。
在重庆期间,华罗庚一家也逃难到重庆。我们的主人公帮他找了房子,两家人住得很近,便于探讨数学。1945年11月,他聘吴大猷、曾昭抡及华罗庚三人率领朱光亚等人赴美学习原子弹的相关技术,间接的也为我国的核工业做出了贡献。
再后来,他官越做越大,交通部长、国防部长,军阶也进到了上将要知道,在蒋介石的亲信中他是很少有的非黄埔出身。
他叫俞大维,生平官至中华民国国防部长。
他在国难当头之际,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从军报国,虽然没能亲赴前线,但我认为,他为我们国家抵抗外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篇原刊于台湾《传记文学》2003年6月(第七十六卷 第六期)的文章中刊出了钱学森的一段追忆,他对俞大维推崇备至,甚至赞誉他为“兵工之父”。虽不知此文内容真假,但在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我觉得老先生配得上这样的赞许。
PS:八卦一下,他那个声名赫赫的家族,在这里就不详叙了。除曾国藩外,名气比较大的还有这几位,他那个同样才华横溢的表哥是陈寅恪,他妹夫是傅斯年;他儿女亲家是蒋经国;他还有个堂侄俞启威,化名黄敬,做过天津市委书记,黄敬有个儿子,叫俞正声,是现在的全国政协主席。网上流传的那个段子,百度一查就知道在胡说,大家就不必谣传了。
上一张照片吧!
再上一张照片吧,或许解释了他为何不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