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孔子家语》10大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孔子家语》10大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孔子家语》10大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孔子家语》10大经典语录
《孔子家语》10大经典语句
《孔子家语》简介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纪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1、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出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木料经过墨线画线,就能够取直;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能成为圣人。
2、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出自《孔子家语·三恕》。【译文】年少的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才能。
3、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出自《孔子家语·颜回》。【译文】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终身为善,一言
4、则败之,可不慎乎。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译文】一辈子的善行,一句话就可以毁掉,能不谨慎吗?
5、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
出自《孔子家语·王会》。益:更加。意思是:国君乐善好施,臣下则会更加宽厚;国君能亲近贤才,则臣下交友都会审慎。
6、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译文】不了解他的儿子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他的为人看看他所交的朋友。
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行:做事。虽然良药吃到嘴里感觉苦,但对病痛有好处;正直的劝告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对人做事有好处。
8、一言而有益于智者,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者,莫如恕。
出自先秦《孔子家语·颜回》。一用一个字来表达而有助于对“智”的理解的,没有比“预”字更好的了;用一个字来表达而有助于对“仁”的理解的,没有比“恕”更恰当的了。此言智的精义就是能防患于未然,仁的真谛就是善于宽恕他人。
9、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出自《孔子家语·三恕》。【译文】勇力震动天下,持守时要兢兢业业;富有甲天下,持守时要谦虚谨慎
10、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出自《孔子家语·在厄》。以兰草生于深林与君子修道立德作比,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做人的道理:道德修养乃是一种自觉的高尚的精神修炼,是一个人人格的升华;因此,只有道德高尚者才能不受世俗社会的影响,在穷困中能自持而不改变志向、节操。
只找到这个《孔子家语·颜回》篇与“颜氏之儒”杨朝明地下新出资料往往对学术的进展起着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我们对颜子之学的浓厚兴趣,也是新出竹简所提供的学术信息诱发产生的。湖北郭店楚墓竹简的整理问世是20世纪末期震惊海内外学术界的大事,这些文献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瞩目,人们从而利用这批资料开始认真检讨中国早期的学术史。 与之同时,人们也期待着另一批数目更大的竹简的公布,这便是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得的1200枚竹简,据说,这批珍宝涉及古籍80余种甚至更多,而且其年代与郭店楚简相当,她当然一定会又为学术研究提供极其珍贵的资料。在有关的介绍中,我们注意到上博竹简中有《颜渊》一篇,有学者则说上博竹简“可以让颜子之学重见天日”[1]。 带着对上博竹简秘密的猜测,我们思考颜回学术的本旨。所谓“重见天日”,意含着颜子之学曾经淹没无闻。《韩非子·显学》篇叙述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就有“颜氏之儒”。“颜氏之儒”何意?“颜氏之儒”是否宗师颜回的一派儒者?对此,学术界见仁见智,看法很不一致。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回少孔子三十岁,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但不幸的是,颜回却先孔子而去世。现在的传世典籍中,有关颜回的资料相对较少,而且,受疑古学风的影响,不少有关的记载也被排斥在“可靠”资料之外。颜回的学术主张更显模糊不清。那么,颜回之学内含是什么?现有资料能否透露一些端倪?由此,我们想到了《孔子家语》,想到了其中的《颜回》篇。 上博竹简除了有《颜渊》篇名外,还有《子路》一篇;今本《孔子家语》中的《颜回》篇后,接着有《子路初见》一篇,这或者仅是巧合,但它却令我们细心观察了《孔子家语》中的《颜回》篇,对它所提供的学术信息进行认真的思考。人们重新注意《孔子家语》一书,同样也得益于地下出土文献的启示。 这部久被视为王肃伪撰的著作,到现在依然没有摆脱被怀疑的命运,不少人在编辑相关的资料文献集时,仍把《孔子家语》放在《风俗通义》、《中论》等书之后,或者标目列之于“魏晋南北朝诸子与史志”类中,这不能不影响到人们对该书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其实,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简牍以及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中被定名为《儒家者言》的著作,内容都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与《孔子家语》的性质极为类似。 特别是定州八角廊竹简,同出的还有《论语》一书,从史籍所述的《家语》与《论语》的密切关系看,李学勤先生认为定州竹简中所谓《儒家者言》也应该属于《家语》的原型[2]。《家语》是否王肃伪造,其实是有争论的,也就是说,反对王肃伪撰的看法同样是存在的。 另外,清代以来,研究者中的不少人也看到了该书资料的价值,认为《孔子家语》的许多地方明显胜于其他相关古籍,可以用来校正史实、文字讹误,弥补其他古籍记载的疏略,并谈到应当予以重视。但遗憾的是,人们在指出了《家语》的这一点后,并没有进而深究其书的可靠性,反而又回到了《孔子家语》“伪书”说中去,从而认为她只不过是“保存了一些古代逸书的片断”而已。 实际情况应该并不如此,笔者研究了《孔子家语》的《执辔》篇,认为无论从《家语》成书的相关记载,还是《家语》一书的内证,都可以发现该书具有真实可靠的特征。笔者指出,对于我们今天的孔子研究来说,《孔子家语》一书的价值并不在《论语》一书之下。 [3]其实,学术界持此看法者已有人在。 郭沂先生就曾指出,《孔子家语》、《孔丛子》等都属于“《论语》类文献”,乃是孔子及门、再传或数传弟子忠实记载的夫子之言。[4]杜维明先生支持郭沂的观点, 认为“我们不能贸然否定孔子家传,从而对《孔丛子》乃至《孔子家语》都截然断定是与夫子毫不相干的意揣之辞”[5]。 对于颜回之学的研究,《颜回》篇或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学术信息。我们现在还无法得知上博竹简中所谓“颜子之学”的具体面貌,还不了解其中《颜渊》篇的内容,但我们研究《家语》中的《颜回》篇,一定有助于上博竹简《颜渊》篇的研究,有助于“颜子之学”或者“颜氏之儒”的认识。 《孔子家语》与《论语》不同,《论语》与《孟子》等典籍那样,都是在章首句子中撷取一词作为篇目,《论语》有以孔子弟子名字命名的篇目,如《颜渊》、《子路》、《子张》、《公冶长》之类,但这些篇并不主要记录孔子这些弟子的言行,这些篇题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家语》则有不同,该书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篇题就是对这些内容的概括。其中的《颜回》所记都与颜回有关。我们估计,上博竹简中以孔子弟子名字命名的各篇,如《颜渊》、《子路》、《子羔》、《曾子》等,可能与《家语》相类,至少其中的《颜渊》篇应该像《家语》的《颜回》篇那样,所记可能主要是与颜回有关的内容。 《家语》的《颜回》篇中共有内容十四节,各节之间并不连贯,但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颜回的为人风貌及思想主张。就《颜回》篇的内容而言,它可以大致分为几个方面:首先,颜回聪敏过人,可以由此推彼,可以预知一些事情的结果。 颜回的聪慧都得到了孔子的赞赏。这方面的事例有两则:其一,颜回“以政”而预知东野毕的马将会逃逸。东野毕善御,鲁定公询问颜回是否听说过。颜回则认为其虽善御,“其马将必佚”。定公闻听此言,还认为颜回是诽谤。当几天后有人告知东野毕之马逃逸时,定公才召来颜回,细问他何以未卜先知。 颜回认为善御者应当“不穷其马力”,就像善政者“不穷其民力”的道理一样,他说:“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孔子夸奖说:“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其二,颜回“以音”而推知为何“哭者之声甚哀”。颜回侍于孔子之侧,听到有人在哭,他认为哭者“非但为死者”,“又有生离别”。 孔子问其故,颜回说是根据鸟的声音推知,他说:“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询问后,果然是哭者“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子长决”。孔子又夸奖说:“回也善于识音矣。”颜回的这些事迹,与孔子的很多事例比较相像,如孔子“知鲁庙灾”、“观象知雨”、“枯矢贯榫”等皆是。 一方面,颜回像孔子那样,知识面广,事物理解深刻。《论衡·知实》称颜回等人“有圣人之才”,又记孟子说子夏等人“有圣人之一体”,而颜回等人则“具体而微”;《淮南子·精神训》更说颜回为“孔子之通学”。《颜回》中的这些记载可以印证这些说法。另一方面,说明了《孔子家语》的作者也像记录孔子事迹那样对待颜回事迹。 第二,颜回向孔子请教各方面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内容比较简短,但所占比例并不小,计有以下六则:1、 完美的人格应该具备怎样的德行--“成人之行若何”;2、 臧文仲与臧武仲相比谁更贤明--“臧文仲、臧武仲孰贤”;3、 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颜回问君子”;4、 什么样的行为是小人的做法--“颜回问小人”;5、 如何区分似于君子的小人之言--“小人之言有同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6、 朋友之间如何相处--“朋友之际如何”。 上述颜回向孔子请教的内容,与《论语》等书所记载的孔子弟子向孔子请教诸如“仁”、“孝”、“君子”等问题一样,其记述的形式完全一致。《论语》等书保留下来的材料来自孔门弟子随时所记,颜回向孔子请教的这些内容当也出于颜回的记录,后由孔门后学编入了《孔子家语》。 第三,其余四则是颜回的论说或者颜回与他人讨论问题,内容都与为人处世有关,这反映了颜回的一些思想主张:1、 讲究仁德的人用一个“预”字就能有益于智慧, 一个“恕”字能有益于仁德,因为“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就是说知道了不能做什么,也就知道了应该做什么;2、 人应该谨慎,不宜让力气比德行更为猛健;3、 “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也就是说,人要反省自己, 而不宜常常数说别人的过失且妄加评论;4、 应当自觉遵守礼制、坚守德行,不可“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 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 颜回注重修养,仁爱诚信,虚心好学,德行出众,无论孔子还是同门弟子,大家对颜回的远大志向、高超德行都是交口称赞的。孔子多次夸奖颜回好学,称其为贤人;子贡说自己“何敢望回”[6],曾子也认为自己比不上颜回, 说“吾无夫颜氏之言”[7],“吾无颜氏之才”[8]。 在《孔子家语》的记载中,颜回当然同样是孔门弟子中德才兼备,深受敬重的核心人物。如《弟子行》中记子贡评论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二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六本》篇中,孔子说:“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实行德义时坚定,接受劝谏时柔顺,得到官禄时戒惧,修养自身时谨慎。这其实是颜回一贯的风格。孔子还说“回之信,贤于某”,称颜回之诚信超过了自己。这与《颜回》篇的记载都是彼此呼应的。在众弟子中,孔子对颜回的喜爱与信赖是最为突出的。 由于颜回的仁德,他也影响了同门中的许多人,使得孔门弟子团结得更加紧密,这便是孔子所说的“自吾得回也,门人益亲”[9]。孔子喜爱颜回更在于对他仁爱诚信等等方面的信赖, 在厄于陈、蔡的最艰难时期,孔子与众弟子谈论颜回,认为颜回穷而不改其节;“吾信回之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我们可以将《孔子家语》中各篇的记载联系起来,看其中所反映的颜回的政治抱负及理想信念。《致思》篇有孔子与弟子们“农山言志”的记载。在谈论中,子路、子贡一武一文,前者欲行其勇,后者欲驰其辩。颜回则有不同,他说: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 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则 由(子路)无所施其勇,而赐(子贡)无所用其辩矣。对于颜回的志向,孔子由衷地赞叹道:“美哉德也!”这里所记与《韩诗外传》中所记的颜回“景山言志”、“戎山言志”大同小异。综合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颜回所向往的是德教风行,君臣同心,上下协调,家给人足的安定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讲仁义,个个言规矩,没有沟防城郭,更无战争之忧。 应当说,颜回的理想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但他仍希望努力去争取,而不是因此随波逐流,更不与无道之世同流合污。孔子自然也是如此,《在厄》篇中记孔子说:“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作为孔子最为相信的弟子,颜回当然理解孔子,了解孔子的远思广志。所以颜回对孔子表示了深刻的理解,他说: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 丑也。……不容然后见君子。对颜回此言,孔子同样发自内心地表示赞同,他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颜回愿为明王圣主之辅相,而其治国方略自然是仁义道德教化,此即《致思》篇中所言敷其五教,导以礼乐。《颜回》篇中所记颜回回答鲁定公问中亦含此意,他谈论古时之“政”说:“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总之,《家语》的《颜回》篇所显示的颜回的道德思想,是颜回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家语》的其它各篇乃至《家语》以外的资料可以相互印证,对研究颜回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关于“颜氏之儒”,学者们间有探索。 其实,从《韩非子·显学》中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颜氏之儒”与其他各派一样,都是孔子去世以后儒家内部出现分化的产物。《韩非子·显学》在叙述儒家八氏、墨家三氏以后,接着说:“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看得出,儒墨出现分化,是由于取舍相反不同,而且彼此发生了矛盾,“皆自谓真孔墨”。 自谓为“真”,则其他不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定世之学”,他们只有互相攻击。所以,有学者说,包括“颜氏之儒”在内的韩非所提到的八氏,“乃是孔子死后在孔门后学争正统的斗争中先后涌现的以孔子真传自居的八大强家”[10]。按照《韩非子》的叙述,“颜氏之儒”列在子张之儒、子思之儒以后,这正符合当时的实际。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张与其他弟子相处不好,所以有人对他颇有微词,子游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11];曾子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12]因而,子张氏之儒最早从儒家中分裂出去。接着,子思以孔子嫡孙的优势,立为儒家一派,希望主持孔门学派。 据《孔丛子》的《记问》篇,孔子本人希望“世不废业”,又记子思称自己“亟闻夫子之教”;《居卫》篇记曾子说子思“有傲世主之心”;《公仪》篇透露出子思往往动辄借助“夫子之言”,鲁穆公就对子思说:“子之书所记夫子之言,或者以为子之辞也。”这透露出子思的作为已经遭致了他人的不满。 在孔子弟子之中,颜回毕竟最为出众,而且深为孔子所赞许,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便抬出颜回以对抗子思。事实上,除了颜回,孔门弟子中其他任何人都不足以担当这样的角色。“颜氏之儒”很有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在孔门中,颜姓弟子可考者计有八人,“颜氏之儒”中的“颜氏”何指,有研究者认为不一定就是颜回。 其实,我们前面的分析已经不言而喻,“颜氏之儒”所推尊的舍颜回还能有谁?“颜氏之儒”既然是孔门后学争正统地位的产物,那么他们一定强调颜回在师尊孔子方面所做的贡献,谈论孔子学说对颜回的影响。在孔门“四科”中,颜回被列在“德行”科的首位,他是以道德著称的人,因此,他的学说应该不会远离仁义道德这样的主题。 郭沫若先生曾说颜回的思想“很明显地富有避世的倾向”,他的《儒家八派的批判》收录于《十批判书》中,认为《庄子》一书中论“心斋”、论“坐忘”的两节值得重视,说这些应该都是“颜氏之儒”的传习录,又被《庄子》作为“重言”采用。他还论证说,连曾子、子思、孟子都有严格禁欲的倾向,“颜氏之儒”有心斋、坐忘一类的玄虚不足为异。 孔颜当时不一定真正说过心斋、坐忘这样的话,但很有可能有过这样的倾向,而被“颜氏之儒”夸大了。我们认为,颜回有此倾向,但这决不一定意味着“颜氏之儒”注重玄虚。孔门师徒“农山言志”时,颜回的话正是如此。颜回说“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此言在《韩诗外传》卷七中成为“愿得小国而相之”,在他所描述的治国目标中,那里的世界简直与世隔绝,几乎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从这个意义上,称他有避世倾向未尝不可,但这不会是其思想的主流,孔门师徒的“飘逸”其实是其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颜回的所谓“避世倾向”其实是他“思想末节的引申”[13]。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子家语》中《颜回》篇所记的十几则颜回事迹,都是谈论宽政仁德、君子小人、朋友之际等现实问题。 按照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的说法,《家语》编成于孔子去世以后,由孔子弟子汇编当初众弟子所记而成。当时“所论辩疏判校归”,皆不离“夫子本旨”。该书属文下辞虽有“浮说”和“烦而不要”者,但毕竟都“亦由七十二子各共叙述首尾”。由此可知,《孔子家语》的组织编排体现了孔子弟子们对孔子学术的理解。 颜回先孔子去世,但《家语》之中竟然有《颜回》专篇,那么,该篇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能够体现颜回的学术主旨。[1]杜维明:《郭店楚简的人文精神》, 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李学勤:《失落的文明》第337-34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3]杨朝明:《篇与孔子的治国思想》, 见于《传统文化与以德治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山东省济南市,2001年8月17-21日。 [4]郭沂:《郭店竹简与中国先秦学术思想》第360-364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同注[1]。[6]《论语·公冶长》。[7]《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8]《说苑·敬慎》。[9]《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0]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第10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12]《论语·子张》。 [13]张宗舜:《颜子的志向和道德》,载骆承烈编:《颜子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分享网易新闻 《《孔子家语》10大经典语录,令人醍醐灌顶、终身受益!》O网页链接 来自@网易新闻客户端 #网易新闻#
孔子家语名言 天下有大恶者有五: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 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多文以为富。……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德而处。……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 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业;逊接者,仁之能也;理解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野;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民之所以生者,礼伟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cu)之交焉。 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 (国家)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寤梦征怪,所以儆人臣者也。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 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 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 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 惜其腐錜(nie),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 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 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 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业。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 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叶,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 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 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恭而敬,可以慑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怒,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多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制无度量,则事不成;其政晓察,则民不保。 刚折者不终,径易者则数伤,浩倨者不亲,就利者则无不弊。 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见像(法令)而勿强,陈道而勿怫。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与小人处而不能亲贤,吾殆之。 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智者知人,仁者爱人。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无义。 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夫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 国无道,隐之客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 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 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 衰麻苴仗者,志不存乎乐;黼黻衮冕者,容不亵慢;介胄执戈者,无退懦之气。 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愻(xun)以为勇。 小辩害义,小言破道。 君子而强气,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弄戮荐蓁。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明镜所以查形,往古者所以知今。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成,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称罗网。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试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 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 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 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彼不达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泽道废,违上离俗则身危。……故贤也既不遇天,恐不终其命焉。桀杀龙逢,纣杀比干,皆类是也。《诗》曰:谓天盖高,不敢不跼(ju);谓地盖厚,不敢不蹐(ji)。 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以众攻寡,无不可也;以贵下贱,无不得也。 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 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谀其君者,刑罚不足以诛也。 夫贤者,百富之宗也,神明之主也。 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谓之盗。 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 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 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 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人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 不慎其初,而悔其后,何嗟及矣。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 迁风移俗,嗜欲移性,可不慎乎? 依贤者固不困,依富者固不穷。 与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是故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也;以贵而能贵人者,欲贱不可得也;以达而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也。 中人之情也,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逸,从欲则败。 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 夫礼,生死存亡之体。 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 非其人,告之弗听;非其地,树之弗生。 处重擅宠,专事妒贤,愚者之情也。位高泽危,任重则崩,可立而待。 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固,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鸟穷则啄,兽穷则攫(jue),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为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 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 人君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毁仁恶士,必近于刑。 不强不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失礼。 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 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而勿忧。 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终日言,无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之患。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汝以仁者为必信业,则伯夷、叔齐步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也;汝以忠信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刚而纪之,不必其能容。 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 忿数者,狱之所由生也;距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时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独者,事之所以不成也。 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效;竭泽而鱼,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其邑。……鸟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况于人乎? 内行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行修而名自立。 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 过失,人情莫不有焉。过而改之,是为不过。 刑罚之源,生于嗜欲不节。夫礼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恶。 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悖,小臣窃。 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人情。父子君臣,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死亡贫苦,谓之大恶。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 破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圣人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人情者,圣人之田野,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 防怨犹防水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五不祥):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 富而不好礼,殃也。 伤哉!贫也。生而无以供养,死则无以为礼也。
1.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秦瑟感悟:丘吉尔说:“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大家总是喜欢道听途说,这种作风从孔子那个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谣言止于智者,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听到一些消息时,先思考一下,而不是急于转发。
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对待朋友的方法。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找侮辱。”
秦瑟感悟:如果朋友有错误,要衷心劝告他,引导他,但是他就是不听,怎么办呢?有的人可能会苦口婆心,继续劝导,这样下去可能朋友都厌烦了,最后说不定还会埋怨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即使是好朋友,也不能过于干涉,否则很容易连朋友也做不成呢。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又害了。”
秦瑟感悟:如果说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还比较容易做到的话,交诤友大概最难做到。每个人都喜欢恭维奉承,不喜欢批评建议,这是人的本性。当朋友指出我们的错误时,我们往往不是先反躬自省,而是本能地去辩解,这样人家还会对你提出忠告吗?所以,珍惜那些耿直的朋友吧!同时,我们也要敢于给自己的好朋友提意见,让他变得更好,如果还能委婉地提出意见,那就更完美了。欢迎大家给批评秦瑟,指出每篇文章中的不足,秦瑟将感激不尽!
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所找他共事的,一定是面临任务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能完成的人哩。”
秦瑟感悟:当我们求别人一件事,尤其是比较难的事的时候,有的人胸脯拍得啪啪响,说“没问题”“放心吧”“交给我好了”,我们会觉得这种人很好,爽快!其实有时候他根本就没考虑事情的难度,答应下来却不一定能完成。而另外一些人,他们面临任务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不轻易许诺,但却努力去完成,在你没有抱希望的时候,他却给你说办好了。孔子说,就应该和第二种人共事。嗯嗯,至少不能把答应的爽快不爽快作为够不够朋友的判断标准。
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秦瑟感悟:读书学习做事,是因内心喜欢而做,还是在做给别人看,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找对象非要找外表光鲜的,遇到合适的,反而因为不漂亮就PASS了,仔细想来,追求外表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吗,还是虚荣心作祟呢?一个道理,选专业、找工作,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还是选别人认为体面甚至羡慕的呢?
6.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秦瑟感悟:“言行一致”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实在难,所以,我们考察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说啥,关键要看他做啥。如果他说了一千遍“我爱你”,却从来没送过你回家,那他肯定不是真的爱你。《论语》里,类似的话还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等等。
7.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秦瑟感悟:《论语》里,类似的话还有很多,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等。都是在说,不应该只关心待遇和名声,而更应该关心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是不是足够。现实中,我们总是抱怨,老板为啥不提拔我,那个女孩儿为啥不喜欢我,大家为啥不关注我的公众号,却不问问自己是不是足够优秀,文章是不是足够好。
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秦瑟感悟:漂泊在外的人,一年见到父母的次数最多也就两三次。尤其是工作以后,每次就算回家,也都是匆匆来去,真正留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真的极其有限。做儿子的,怎能不惭愧?怎能不恐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