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福克纳喧哗与躁动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福克纳喧哗与躁动经典语录,想要了解福克纳喧哗与躁动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福克纳喧哗与躁动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福克纳喧哗与躁动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福克纳喧哗与躁动经典语录



福克纳喧哗与躁动经典语句



【无剧透】

对于《喧哗与骚动》,解读不如慢慢感受,怀着轻松的心态阅读。下面浅谈一下。

福克纳的书名(The Sound and the Fury)来自于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一段,附上 @人活着就是为了扇 帮我找的朱生豪先生所翻译的: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蹑布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从标题起,福克纳就点出了人生短促,而且完全不可控:一切仿佛在混乱中开始,又在混沌中结束。《喧哗与骚动》描写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古老的康普生家族(1699-1945年)随着它最后三代的不幸,也走向了终结。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把同一个故事——凯蒂的叛逆——叙述了四遍。凯蒂仿佛来自古希腊悲剧,读者从头至尾只能从他人的回忆中猜测凯蒂究竟是什么样的,去寻找《喧哗与骚动》里缺席的中心。

应和莎士比亚的原文,书的第一部分从“愚人”班吉的叙述展开,时间是四月七日,1928年。三十三岁的班吉只有孩童的智力,区分不了回忆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在班吉的世界像万花筒一样绽放。福克纳写书的年代还没有对精神疾病具体的诊断,所以班吉具体的状况也就不为所知了。这一段很容易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很多人也是从这里弃书的。但是,弄清含义本身就是阅读的一部分,就把这一段看作福克纳给我们的地狱难度吧~这一部分包括了横跨30年的14个具体场景。对我个人而言,区分【现在】和【过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注意【勒斯特】的出现——每次提到勒斯特,班吉就回到了现实。

第二部分,时间转换,回到了六月二日,1910年,长子昆丁在世上的最后一天。解读这部分,只需先记住昆丁的【现在】是在哈佛,【过去】是在密西西比,读起来比起第一部分轻松许多。为了送昆丁去念哈佛和给凯蒂办婚礼,他们的父亲变卖了最后的家产,可惜昆丁却无法走出自己阴郁的世界。在那里,父亲的话一遍遍回响,昆丁不停地回到过去。

后面的两部分比起前面,阅读难度大大降低,福克纳文笔的功力也更清楚地显现。第三部分是从杰森的角度叙述,四月六日,1928年。满怀着对家庭的怨恨(他们没出钱给杰森念哈佛),杰森在家中横行霸道,并拒绝与家中仅剩的成员,尤其是自己的侄女(凯蒂的女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引向不可避免的悲剧。

最后一部分是唯一的第三人称叙述,以忠心耿耿、默默付出的仆人迪尔西为中心,时间在四月八日,1928年。虽然家族此刻面临崩溃瓦解,像迪尔西说的——“我目睹了开始和结束”,这一天却恰好是复活节,是庆祝耶稣基督死而复生的日子。一件事物的结束,象征着其他事物的开始。【希望】是福克纳的主题,人总会胜利并继续下去。

祝阅读愉快~欢迎讨论指正噢

好像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有点类似吧

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讲下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的第一章是(1928年4月7日》,一般称为“班吉的部分”,这是通过白痴小弟弟班吉的原始意识流动,来写凯蒂的童年以及1928年康普生家的颓败。班吉当时33岁,但是智力只及一个三岁儿童的水平。接下去是(1910年6月2日》,人称“昆丁的部分”,通过当时是哈佛大学学生的大哥昆丁的所见所闻所忆与所思,写凯蒂的轻桃与匆匆出嫁。凯蒂的堕落完全可以远溯到几代前种植园主祖先的罪恶那里。享受过荣华富贵的蓄奴者离开了人世,他们种下的恶果却得由后裔们来吞咽。凯蒂所在的家庭是那样的冰冷,那样的缺乏爱,使她不得不冲出家门,把爱的胭品当作爱加以接受。

家庭的没落本来就在昆丁的观念上投下一层阴影;妹妹的堕落更使他无意留恋人间。他的叙述是没有结尾的,因为就在这一天他投河自尽了。第三章是(1928年4月6日),亦即“杰生的部分”。杰生是凯蒂的大弟弟,他顺应潮流,变成了一个市侩。他认为姐姐的遭遇影响了白己的前程,因此,和昆丁相反,他是从“恨”的角度来讲述凯蒂以及她的私生子小昆丁的。可是他对她们的低毁恰恰是自己丑恶灵魂的暴露。自我辩解成了自我嘲弄和自我剖析,福克纳笔底的“6大恶棍”之一杰生的形象,也就活灵活现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了。最后一章是(1928年4月8日),这是从“全知全能”的作者角度观察与叙述出来的唯一的一章,但因该章主要人物是黑女佣迪尔西,所以被称为“迪尔西的部分”。

故事发生的这一天是复活节,福克纳单单选择这一天显然是有象征意义的。迪尔西从小生活在康普生家,目睹了这个世家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深明事理,知道建筑在罪恶之上的富贵荣华必定如过眼烟云。她像一位睿智'的历史老人那样引用(圣经》里的话说:“我看见了始,我看见了终。”顽强地生存在美国土地上的终究是普通的劳动者。这个思想在福克纳1945年为该书加写的(附录》里也表现得很清楚。

(喧哗与骚动》的结构与表现手法颇为精巧。福克纳运用了多种现代派的手法来表现他的故事。首先,他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法,让三兄弟即班吉、昆丁与杰生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又自己用“全能角度”,以迪尔西为主线讲剩下的故事。小说出版巧年后,福克纳在《附录》里又把康普生家的故事作了补充。福克纳多次对人说.他把这个故事写了5篇。但是,这5个部分并不是重复、雷问的,即使有相垂叠之处,也是有意这样做的,因为这样才足以充分显示世界的复杂多样性。故事一表面很乱,实际上却有内在的秩序。

4个部分的叙述者出现的时序固然是错乱的,如若按故事的时序应是昆丁先出场,福克纳却采用了“CABD',这样的方式。不过,从他们所讲的事来看倒是合乎正常的时序,而且是衔接得颇为紧密的。班吉“讲”的是康普生家孩子童年时的事。昆一“讲”的是1910年6月2日的事与不久前的事。杰生“讲”的是他当家后康普生家的情况。而迪尔西所“讲”的纯粹是“当前”的事。4个叙述者各自描绘了他(她)们印象中各个人物的形象,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刻画了自己的形象。读者在读作品时再把这众多的图景“组装”起来,形成一个全景图,这幅图画不楚作者强加给读者,而是读者自己经过一定的艺术再创造后获得的,已掺进读者自己的成分,自然也更为读者本人所珍惜。

“意识流”是福克纳采用的另一种手法。在《喧哗与骚动),前三章就是用一个又一个的意识的呈现来叙述故事与刻画人物的。在叙述者的头脑里,一个思绪跳到另一个思绪.有时作者变换字体以提醒读者,有时连字体也不变,但是如果细心阅读,读者还是能辨别出来的,因为每一段里都隐含着某种线索。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明天再见。

首先,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虽然是意识流小说,但是与《喧哗与骚动》并不相同。《喧哗与骚动》是一本颇为独特的小说,与之相似的有同样运用意识流手法和神话模式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也运用了多视角的写法。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中也有大量的视角转换。另外,运用傻子视角的另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是阿来的《尘埃落定》。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扛鼎之作,意识流的有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卡洛尔·欧茨。。。 《尤利西斯》更像,也更难读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