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黑暗骑士小丑经典语录轻轻一推,想要了解黑暗骑士小丑经典语录轻轻一推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黑暗骑士小丑经典语录轻轻一推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黑暗骑士小丑经典语录轻轻一推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黑暗骑士小丑经典语录轻轻一推
黑暗骑士小丑经典语句轻轻一推
Now I see the funny side,now I’m always smiling。(现在我总是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总是笑口常开。)
“she can’t stand the sight of me!”
小丑的逻辑——“没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 What do we fall,sir?So that we can learn to pick ourselves up.
Let s not blow this out of proportion。(我们别把会议谈爆了。)
I’m a man of my word(我是个言出必行的人。)
There’s no going-back,you’ve changed things forever已经不可能恢复原样了,你永远的改变了这些事情。
-“我就像一只追逐着汽车的狗,明明知道就算追上了也不能把它怎么样,可我就是要找点事情做。” - 小丑。
我相信,那些没杀你的原因会让你变得更加......怪异。——小丑。
何必这么严肃呢?”(why so serious!)
"It’s a funny world we live in(这世界真是可笑)"
黑帮的人有计划,警方的人也有计划。戈登也有计划。要知道,他们都是阴谋家阴谋家总是试图把自己的小世界牢牢掌控在手里的。
我就不是阴谋家。我试图让那些阴谋家意识到,他们为掌控一切而做出的努力到底多么可悲,多么可笑。
引入一些“混沌”的概念,扰乱一切秩序,一切就会回归……混沌!
我就是混沌的代言人。
对了,你知道“混沌”的本质吗?就是公
正!
(在他们看来你只是个怪胎,就像我一样。他们现在是需要你,但是等他们不需要了,就会像对付麻风病人一样把你赶出去,他们的道德,准则,就是个冷笑话。一遇到麻烦就全扔到一边了,他们的优点是很有限的,我会让你看到,到了紧急关头,这些所谓的“文明社会的人”,就会互相吞噬。你看,我不是怪物,我只是颇有远见。)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理智的方式就是不要规则,今晚你就要打破你的规则。)
(Do Irell look like a gu ith a plan?(我看上去像是个有计划的人吗,)
Just do it~(只管去做)
疯狂真的就像地心引力,轻轻一推,就永远堕落了。
(你瞧,疯狂就像地心引力,所需要的只是轻轻一推)
我已证明我的想法,我证明了其他人和我是相同的。只需要一个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为疯子。而这也就是这个世界与我的距离,一个糟糕的一天。
《黑暗骑士》
在华纳影业决定重新打造蝙蝠侠之时,超级英雄正重新赢得观众的欢心。
蜘蛛侠和X战警都是大银幕上崭新的角色和故事,并能体现电脑特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蝙蝠侠却早在20世纪90年代被拍烂,又不是一个特别依赖特效的角色,他的重出江湖并不是很迎合时势。
更何况,重启一个曾经风靡的系列是危险的。
华纳意识到保守的翻拍缺乏竞争力,克里斯托弗·诺兰得到了一个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他知道蝙蝠侠的故事还有值得被挖掘的地方。
把一部过亿投资的电影交到一个新人导演的手上,是更危险的。
当时的诺兰只拍过3部电影长片,一部是个人筹拍的《追随》,一部是小成本独立制作《记忆碎片》,一部是口碑票房平平的《失眠症》。
如果不是他的想法前所未有,他根本无法从华纳手上拿到1.5亿美元投资。
01第一篇章:把漫画变成现实
超级英雄大片从未真正脱离过漫画,蒂姆·伯顿、乔·舒马赫都没有把蝙蝠侠的起源故事拍出来。
诺兰找到了电影世界的一片荒地,有了华纳的大力支持,他可以正式开始大显身手了。
他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基本确定的起源故事框架上,把超级英雄从漫画带到现实世界。
最困难的事情,不是把故事讲清楚,不是把角色塑造丰满,而是确立一种基调,一种风格。
以前特效技术还有局限的时候,很多漫画书里的奇思妙想都无法转换成真人电影。等到21世纪初,在电脑的帮助下,大银幕可以逼真呈现超现实元素的时候,漫改电影为观众带来了惊奇的体验。
不过超级英雄的超能力再怎么炫酷,他们的电影往往只能是现实生活的佐料,一般制作人更倾向于做成娱乐化的“Moive”,而不是正经的“Film”。
诺兰的路线是非一般的。
他要把佐料做成主菜,把“Moive”拍成“Film”。
艺术源于生活,虚构的电影没有完全脱离生活,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超级英雄总是容易一不小心就跳得太高,一旦观众意识到艺术脱离了生活,就很难投入太多的个人情感了。大概只有小孩才会相信,世间真的会存在像超人那样人格近乎完美的人。
一切都必须根植于现实,这样故事才能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那么,打从一开始,就不能把蝙蝠侠看作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
他所在的哥谭市,他穿的战衣,他的那些黑科技装备,一切都需要从当代的视角,全部重建。
诺兰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成年人相信,蝙蝠侠有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当中。
换个说法就是,如何让一部漫改电影确立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三个。
第一,尽可能地实拍。实地拍摄、摄影棚布景、实景模型令到电影的真实感剧增。
第二,让蝙蝠侠的造型,装备合理化。比如去除原版蝙蝠侠战衣上的黄色图标,减少电影的漫画感。不过标志性的蝙蝠耳,披风,以及诺兰最初压根没考虑的蝙蝠车,最终得到了保留。
第三,重新构建一个哥谭市。
“哥谭”的名称来源于一家珠宝店,创作出蝙蝠侠的漫画家比尔·芬格取用了“Gotham”这个单词,从此DC世界中的纽约,化身成了哥谭市。对比纽约和哥谭的地图,就能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桥梁是与外部连接的重要交通要道。
没错,哥谭就是纽约。
当诺兰要实行现实主义的时候,他不能直接把纽约直接变成哥谭。于是只能把故事背景紧紧锁定在一个哥谭市,避免逻辑事实上的误差。
桥梁是连接外部的唯一地面交通,哥谭天然地形成了一个相对孤立的小世界。
在这里诺兰加入了现实中也存在的事件。
《侠影之谜》明确说明了哥谭市曾发生经济大萧条,《黑暗骑士》主要表现城市犯罪,《黑暗骑士崛起》则是危险指数更大的恐怖主义。
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哥谭市与布鲁斯·韦恩,都必须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才能变成漫画中所描述的模样。
布鲁斯·韦恩的初始身份,是一个富二代兼孤儿。
他不是生来就是一个圣人,在大学时期,他非常抗拒自己富二代的标签,不认为自己非要继承父亲的财产,并且对管家阿福很不礼貌。
在听闻杀父仇人,竟然被法院宣判假释出狱时,他的内心里只有仇恨。
他想要用私刑,亲自为父母报仇。
由于未能得偿所愿,他的仇恨无处安放,加上还要被心上人批评,被黑帮份子教训,他决定流放自己,研究人们为何犯罪,品尝犯罪的味道。
有了一段只身一人走南闯北,到处流浪的历程,他合理地从一个幼稚叛逆的大学生,一个一心只想复仇的懦夫,磨砺成了一个立志要拯救自己故乡的男人,一个想要执行正义的英雄。
他遇见了导师杜卡,加入了影武者联盟,克服了对童年阴影的恐惧。
杜卡确实对布鲁斯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但传授了战斗技巧,而且教导了克服恐惧,控制愤怒的方法。
《侠影之谜》的主题词,正是“恐惧”。
杜卡认为,要直面恐惧,感受恐惧,要成为恐惧本身,要造成别人的恐惧。
布鲁斯·韦恩因小时候掉进了蝙蝠洞,对蝙蝠产生了恐惧。
他领悟了杜卡的话,懂得了自己要敢于面对蝙蝠,成为蝙蝠,才能战胜来自内心深处的恐惧,并让罪犯对他感到恐惧。
这便是催生蝙蝠侠这一概念的原始动力。
影武者联盟的设定不仅解释了蝙蝠侠为何能够神出鬼没,单枪匹马轻松击溃普通罪犯,而且为哥谭市极端环境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形成原因。
布鲁斯·韦恩和杜卡重新相遇的那场对话,透露了三部曲电影的前史。
千百年来,一个叫影武者联盟的组织,用他们的方式清除着人间败类。
他们用瘟疫毁灭了罗马帝国,引发了伦敦特大火灾事件,每当人类文明出现腐败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择手段,把罪恶直接扼杀。
在影武者联盟发现哥谭出现腐败现象的时候,他们一手制造了一场经济大萧条,但布鲁斯·韦恩的父亲托马斯·韦恩力挽狂澜。
他接济穷人,设计修建高架铁路,把哥谭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就在一切正在重回正轨的时候,托马斯·韦恩意外被杀害。
于是哥谭再一次走向了堕落和腐败。
黑帮和官商勾结,几乎所有的警察都收受贿赂。唯一还有点骨气的,大概就只剩下警长詹姆斯·戈登了。
社会漠不关心才会让治安败坏。
布鲁斯·韦恩意识到,罪犯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这每一个人都有关系。他亲身体会过由于饥饿导致道德观念丧失,进而进行偷窃的感觉,他知道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残酷的社会逼成罪犯。
托马斯·韦恩希望通过行动帮助更多的人,他的善心把许多处在犯罪边缘的人拉回了道德边线。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随着他的离开,世人还是回到了漠不关心的状态,穷人继续得不到帮助,唯有犯罪才能让他们生存下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布鲁斯·韦恩只是血肉之躯,他再有钱,有再大的能耐,等他离开人世了,哥谭还是会重新堕落。
只有从根源上唤醒更多人的人性光辉,人们能够相互帮助,而不是自私自利,罪恶才会真正地自动消逝。
怎么才能办到呢?
“人们的漠不关心唯有戏剧性大逆转才能唤醒。”
这是布鲁斯·韦恩心中的答案。
所以,他要搞一出“大龙凤”,目的是想让哥谭市群众看到,正义永远不会缺席,也永远不会被击败。
他打扮成蝙蝠侠,行侠仗义,根本原因不是为了抓住多少个罪犯,消灭多少个黑帮,而是要演一场大戏。当他成为一种正义的化身,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偶像,成为罪犯心中的恐惧之源,他才能阻止罪恶的念头,闯进更多人的思想。
这跟好邻居蜘蛛侠行侠仗义的动机完全是两码事。
影武者联盟本有机会成功拉拢布鲁斯·韦恩,改变这一走向的关键角色是瑞秋。
瑞秋是布鲁斯·韦恩除了家人之外最在乎的人,她的意见布鲁斯·韦恩自然看重。
在布鲁斯决定流浪之前,瑞秋狠狠地批评了他私自复仇的行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帮助他初步区分了伸张正义和报仇雪恨的区别。
瑞秋给他植入了一个和影武者联盟理念完全不同的念头,等杜卡亮明了观点,说执行正义就是以暴制暴,他就彻底明白瑞秋的话了。
为了区分滥用私刑和执行正义的区别,布鲁斯·韦恩给蝙蝠侠定下了一个原则,不能杀人。
一旦杀了人,就证明他和影武者联盟是同一路人。
即便是作恶多端,把他逼到绝路的小丑,他也不能杀。
明白了《侠影之谜》的内核思想,布鲁斯·韦恩要当蝙蝠侠以及绝不杀人的根本原因,就能更好地去理解续集《黑暗骑士》蝙蝠侠和小丑之间的斗争了。
《侠影之谜》清楚解释了蝙蝠侠的理念和意义,诺兰从风格到内容,到做到了蝙蝠侠系列电影的前所未有。
由于他讲述的是起源故事,初定片名叫《蝙蝠侠5》,可能导致了很多人认为这是之前老版电影的前传。
因此,他铸造的《蝙蝠侠》三部曲英雄史诗,又被世人称为“蝙蝠侠前传三部曲”。
02第二篇章:创造一个符号
布鲁斯·韦恩并非真的想当一个“义警”,把所有的罪犯抓起来就完事,他真正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符号(symbol)。
同时这也是诺兰的目标,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哥谭市。
《侠影之谜》他已经成功把符号摆上了货架,但想让其他人买单,他还得验证自己的产品是真实有效的。
《黑暗骑士》便是针对蝙蝠侠理想观念的一次大型测试。
布鲁斯·韦恩相信,人性中存在无私的一面,只是多数人的都在沉睡中,需要一些外部刺激唤醒。
他创造蝙蝠侠的方案似乎非常奏效,罪犯们不那么猖狂了,人们看到了哥谭市重拾正义的希望。
另一个角色的出现加速了他的成功。
哈维·丹特,哥谭市的检察官,他利用正规的法律手段,把一个又一个罪犯送进了监狱。
对于这么一个有些抢了蝙蝠侠风头的人物,布鲁斯·韦恩完全不妒忌,也不担心人们会忘记蝙蝠侠。
蝙蝠侠被遗忘,那他所做的一切不就白费了?为什么不阻止哈维继续吸粉,反倒是大方帮忙搞捐款赞助了呢?
因为哈维存在的作用和价值,和蝙蝠侠是一样的。
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诺兰专门安排了一场两人见面的戏,为的就是说明布鲁斯的立场。
在谈到关于蝙蝠侠的事情时,哈维先表达了支持蝙蝠侠的观点,然后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会支持。
哈维觉得自己和蝙蝠侠的动机是一样的,都是“不为图虚名,而为救民于水火。”
他甚至还说出了布鲁斯的心声,蝙蝠侠是需要有人“继承”的。
蝙蝠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布鲁斯创造这个超级英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他的理念,为了能有更多人和他那样“舍生取义”,从而化解哥谭市的内部矛盾。
现在,就出现了哈维这么一个同路人,还具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帮忙宣传他的理念。情况就好像你想要班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要助人为乐,宣传的途中有人说他早就知道了,这个人还是个班干部,说话有影响力。
那布鲁斯肯定是高兴都来不及的,注意他的表情,在看哈维说话的时候,他像在黑暗的迷宫中拿着手电筒前行,突然看见了阳光一样。
他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理想主义者。
《侠影之谜》中,杜卡“不会再有理想主义者碍事”的台词就明示了布鲁斯·韦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杜卡的做法很现实很残酷,用人性的黑暗消灭人性的丑恶,以毒攻毒;
布鲁斯的愿望是理想化的,他希望能通过蝙蝠侠这碗鸡汤,来唤醒哥谭群众的良心。
有了哈维·丹特的出场,他的理想便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蝙蝠侠和哈维·丹特两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抓坏人,一个确保坏人能得到惩罚,联合起来简直是天衣无缝。
眼看一切即将水到渠成之时,一个外号叫“小丑”的男人挡在了他们的面前。
他们希望人们都能善良无私,却不能否认人性中自私贪婪的一面,否则一切只不过是自我麻醉。
小丑就是代表着人性的丑恶,前来测试蝙蝠侠的理想观念是否能经得住现实的考验。
有理论认为,小丑原本是一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尚有争议,不过退伍军人的说法基本可以没毛病,而且还很可能是特种部队训练出来的人。
绑架、暗杀、潜伏,实行恐怖袭击,这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诺兰现实主义的框架下,小丑必然接受过军事训练。
只是,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到底来自哪里,他的过去始终是一个谜。
他就这样出现在哥谭市,制造着麻烦和混乱。
《黑暗骑士》故事开始的时候,他正在抢劫银行。
“知道你们偷的是谁的钱吗?”
潜台词是,这是黑帮所管辖的银行。
与此同时,蝙蝠侠和戈登警长正在着手铲除的黑帮势力,利用可追踪的钞票,查封黑帮分子的赃款,将他们一网打尽。
蝙蝠侠还查到了与黑帮分子勾结的中国老板刘先生,于是让得力助手福克斯去追查刘先生的公司。
小丑所抢的银行,正好是这帮黑帮分子的钱。他还主动找到了这群黑帮,表明了自己的目的——杀死蝙蝠侠。
插手蝙蝠侠和黑帮之间的事情,只是游戏的开始。
不过他接下来做的事情有些奇怪,他对黑帮出手,扩充自己的人马后,并没有要引蝙蝠侠现身,然后设一个致命陷阱直接将其杀死,而是转头向哥谭市的人民出手。
既然他目标是要对付蝙蝠侠,那为什么要绕一个弯,先用无辜的生命要挟蝙蝠侠揭露身份呢?
因为他的这场游戏,是牵扯到“高谭市之灵”的战斗。
只有杀死蝙蝠侠的灵魂,才能真正杀死蝙蝠侠。
从两个地方可以看出,小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第一是和哈维·丹特的直接对话,他说的很明白,“引进一些混乱的理念,扰乱一切都定好了的秩序,一切就会变得混沌,我是混沌的代言人。”
只有混沌的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第二是最后和蝙蝠侠的对话。
蝙蝠侠认为小丑想要证明哥谭市的人都会像他一样堕落,但深信正义的还大有人在。
小丑认为,如果人们的精神支柱崩溃,就不会有了。
在没有蝙蝠侠之前,哥谭市虽然腐败严重,但仍然有着相应的秩序。
这不符合小丑混沌才是公平的理念。
败坏的秩序压迫了小丑这种边缘人物,才导致了小丑看不惯这个世界,觉得人性皆丑恶。
蝙蝠侠出现之后,哥谭市重建起正义的秩序,支撑正义信念的,是布鲁斯·韦恩所创造的蝙蝠侠这一符号。
这倒给了小丑一个彻底打破秩序的机会,只要他能破坏人们的精神支柱,蝙蝠侠。
蝙蝠侠的存在,令他找到了一个具体的目标,令他自身有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他对蝙蝠侠说,“你的存在完整了我的人生。”
他要摧毁的不是蝙蝠侠本身,而是蝙蝠侠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黑暗骑士》本质上是一场舆论战争。
小丑知道冒然杀死蝙蝠侠,只会让蝙蝠侠的形象在哥谭市群众的心目中更加高大。
那么,他得先让大众怀疑蝙蝠侠的形象。
当市民因为蝙蝠侠而死的时候,蝙蝠侠的存在变得微妙了起来。
当蝙蝠侠的形象受损,那么布鲁斯·韦恩的目标就受到阻碍。
因为他的符号将不再起作用。
那么,为了维护他的符号,舆论开始对蝙蝠侠极为不利,又抓不到小丑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揭露身份。
其实揭露身份并不是完全没好处,他可以借此机会向大众宣扬自己的理念。
当然,他敢这么做是因为哈维·丹特的存在。
在发现哈维这个可以接替的人之后,他坚持要一直当蝙蝠侠的想法就已经发生了小小的转变。
哈维可以代替蝙蝠侠的符号。
就算他的蝙蝠侠没了,还有哈维可以继续宣扬他的理念。
小丑一度以为哈维就是蝙蝠侠,在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他就应该料到哈维这块招牌会重新赢得哥谭市群众的信任。
那么,他又多了一个任务,或者说他的手里就又多了一张牌。
本来他的目标是通过破坏蝙蝠侠这个符号,从而摧毁哥谭市群众的正义信念,令到整座城市陷入到混乱,变成他想要看到的样子。
蝙蝠侠把希望寄托在了哈维身上,让哈维继承自己符号的意义,那他就还得摧毁掉哈维。
在舆论不再支持蝙蝠侠之后,小丑还得干两件事。
一是毁掉布鲁斯·韦恩的个人信念,防止蝙蝠侠的符号死灰复燃。
二是灭掉哈维,防止他继承蝙蝠侠的符号。
他选择先做第一件事。
由于领悟到了蝙蝠侠和哈维同时喜欢瑞秋这一关键信息,他可以同时做这两件事。
于是他给蝙蝠侠出了又一道选择题。
选择瑞秋还是哈维?
选择瑞秋,那么小丑就不用再去对付哈维,蝙蝠侠也暴露出自私的一面,一举两得。
选择哈维,这是小丑不太想看到的。也许哈维会因仇恨而堕落,但布鲁斯·韦恩仍然在坚定地当蝙蝠侠,甚至会比之前更加坚定,更加难缠。
另外蝙蝠侠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杀死小丑。
这是吃瓜群众有些不能理解的,为什么不直接杀死他完事呢?
看懂《侠影之谜》的观众就能明白,布鲁斯·韦恩的根本目的,不是消灭罪犯,而是要证明正义的存在,
正义不是滥用私刑,杀死任何人,蝙蝠侠将不能代表布鲁斯心中的正义,真正的正义。他的符号就等同遭到了小丑的破坏。
面对小丑的肆意破坏,他确实是毫无办法,手里一张牌也打不出。
小丑了解人性,他知道蝙蝠侠的真身也不过是血肉之躯,也有着私欲,肯定会选瑞秋。
但为了确保他的两件事能有一件能完成,他玩了点花招。
这使得蝙蝠侠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得付出代价。
选择哈维,他将失去哈维这个接班人,小丑完成了第二件事;
选择瑞秋,他证明了蝙蝠侠这个代表无私的符号,实际上也有私欲。布鲁斯·韦恩不再坚定,而且同时遭受了心灵暴击,小丑完成了第一件事。
刚好哈维也遭受了心灵暴击,陷入到了黑暗的边缘,为完成第二件事做好了铺垫。
蝙蝠侠的符号不再有效,布鲁斯·韦恩陷入了激烈的自我怀疑。
那么,小丑就只剩下最后一件事,毁掉哈维的形象,那哥谭市的正义将会瞬间崩溃。
布鲁斯继续战斗的动力,就是守住哈维这个希望。
没有蝙蝠侠,至少哈维这个招牌,还能够支撑住哥谭市的正义秩序。
只可惜,哈维的仇恨已经被点燃,小丑只需要轻轻一推,就可以把哈维推进疯狂和黑暗的深渊。
小丑唯一算错的事情是,他忽略掉了人性的光辉。
蝙蝠侠的观念是对的。
他本想让人性的丑恶面,随着轮船的爆炸绽放,再加上哈维形象的毁灭,他的目标就会实现。
残存的人性光辉没有让小丑的目标立马实现。
但没有一个正义的精神支柱,例如像蝙蝠侠这样的符号,哥谭还是会失去正义的秩序。
保住哈维是布鲁斯·韦恩实现个人目标的最后希望,他必须毫无保留,哪怕是牺牲掉蝙蝠侠,他一手创建的符号。
那么关于小丑和蝙蝠侠的斗争,到底谁胜谁负的问题,答案是确切的。
小丑的目标是要让哥谭群众明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蝙蝠侠则是相反,他想让哥谭群众都能善良,无私。
别忘记,这是一场舆论的战争。
谁能的信念能被哥谭群众相信,谁就赢。
胜负的关键在于群众,蝙蝠侠所代表的精神符号还能不能被信奉。
小丑确实成功摧毁了蝙蝠侠这个符号,在《黑暗骑士》进行到1小时40分钟的时候他就已经办到了。
只不过蝙蝠侠的精神是可以复制,传承的。哈维可以代替蝙蝠侠,也能作为一个符号存在。
小丑毁了哈维这个人,却没能毁掉哈维这个符号。
布鲁斯·韦恩利用蝙蝠侠的剩余价值保住了哈维,守住了蝙蝠侠精神的存在。
舆论导向还是支持正义的一方 ,小丑惜败。
布鲁斯·韦恩所创造的符号总算是保住了,就是外在的戏剧化形象由实实在在的蝙蝠侠换成了名存实亡的哈维而已。
这导致他的符号变得脆弱,且不堪一击。
03第三篇章:升华符号
诺兰承认,如果他当时确定百分百要拍第三部,那么哈维这个角色完全可以活下去,继续讨论关于“双面人”的话题。
只是有时候想得太多,就容易陷入为圈钱而拍的泥潭之中。《黑暗骑士》没有任何的保留,没有为了续集强行改剧本,才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正是由于第二部发力过猛,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可以讲的内容没那么多了,所以电影的形式难免有些大于内容。
电影续集常常因为更换导演,导致品质上的下降,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前作续作风格和思路不统一。
还好诺兰还是愿意亲自完全三部曲的制作,《黑暗骑士崛起》在内容上与系列前两部作品是有效连接的,才没有沦为一部华而不实的动作大片。
布鲁斯·韦恩从自我放逐的过程中找到了拯救哥谭市的方法,他打扮成蝙蝠侠,希望通过“戏剧性大逆转”唤醒人们内心的人性光辉。
但中途他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为哥谭市重建正义秩序提供能源的符号,遭到了小丑的恶意破坏。
蝙蝠侠被实锤打败了,布鲁斯·韦恩的个人信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这促使了蝙蝠侠的长时间消失,《黑暗骑士崛起》的故事起点来到了《黑暗骑士》的八年之后。
布鲁斯·韦恩牺牲了蝙蝠侠的形象,把个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寄托在了哈维·丹特身上。
只是,哈维·丹特只能够以法案的形式存在了。
事情就像布鲁斯要建一个工程,但在建设途中被小丑破坏,为了继续完成建设,他不得不偷梁换柱,搞了个“豆腐渣工程”。
即便市长和晋升为警察局局长的戈登警长,仍在极力拥护哈维的英雄形象,也改变不了哈维这个符号不堪一击的现实。
代表恐怖主义的新反派贝恩,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毁了哈维法案。
更要命的是,他还告诉了哥谭市群众,哈维其实是“豆腐渣工程”的黑料。
这迫使布鲁斯·韦恩,必须重新建立蝙蝠侠这个早已遍体鳞伤的符号,否则他的目标,他的理想,将彻底破灭。
重建之路注定要比初创期更加艰难,他本想把之前破碎的部分重新粘起来完事,结果他还是做了个豆腐渣工程,贝恩还是可以轻松打碎。
漫画中贝恩打断了蝙蝠侠脊梁的情节,在电影中变成了布鲁斯的蝙蝠侠符号被彻底粉碎的体现。
布鲁斯只能找回导师杜卡,把所有的事情再重头来一遍。
他掉回了代表恐惧的坑洞之中,再一次面对恐惧,重新去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
重新乘着恐惧的翅膀,成为恐惧之源。
按照这样的剧情,电影的名字应该叫“黑暗骑士归来”才合适。
使用“崛起(Rise)”而不是“归来(Returns)”,除了蒂姆·波顿已经拍了一部《蝙蝠侠归来》之外,还因为这一次蝙蝠侠的重生,和第一部的诞生,环境是不同的,所存在的意义也不太一样。
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法律和道德两方面的有力支持。
假设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法律和道德对人的约束力各占50%,社会稳定率为100%。
在哥谭还没堕落的时代,50%的法律可以有效抑制人性的黑暗面,就算道德这边少一些,社会还能有至少60%以上的和谐稳定率。
由于腐败和犯罪问题,令到哥谭市的法律监管力度下降,50%的约束力大幅度降低。就算道德能有50%的约束力,社会的和谐稳定率也会下降到60%及格线以下。
当法律不那么奏效了,就需要道德方面上的加强,来提高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
蝙蝠侠就是诞生在这么一个法律约束力不足的大环境下,他就是道德层面上的强力辅助。他义务打击犯罪,用自身强大的道德约束力,起到了英雄式的模范作用,有效地激起了人们内心的正义感。
他的存在大大提高了道德约束力,只要法律约束力还有哪怕20%,这样哥谭的谐稳定率成功提高到了60%以上。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在于,法律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约束,道德是内在的自我约束。
蝙蝠侠只负责道德,他不在白天出现,和负责法律这边的警察很好地区分了开来。
如果他在白天也出来抓贼,那他和警察就没多大区别了,等于是像法律一样强制要求人们不能犯罪。
再加上那时哥谭的法律在白天还没有完全失效,他没有在白天出现的必要。
就算小丑再怎么闹,也没有把法律的约束力降到0%。他和蝙蝠侠的斗争只是在道德层面上的,他只是希望把道德约束力降到0%。
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力相互影响,蝙蝠侠把道德约束力提高了,哥谭的法律约束力也慢慢提上去了;小丑把道德约束力降低了,法律体系就会被市民所质疑,甚至践踏。
贝恩一上来就直接把法律的约束力降到0%,顺便还揭露了哈维这个豆腐渣工程,又大幅度降低了道德约束力,哥谭市的和谐稳定率逼近0%。
这便是无政府状态。
蝙蝠侠的重生,准确点来说是崛起,是处在这么一个法律已经彻底失效的环境下的。
他不代表法制,只代表道德。
那么,他就得把道德的约束力提高到50%以上。
如果以前法律负责白天的50%,道德负责黑夜的50%。那法律没了,他就得在白天也出来,将原本属于法律负责的部分,让道德来接管。
在与贝恩的决战中,安排他破天荒地在白天出现,象征着他的符号的升华。
抛开法律和体制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道德选择,才更能体现出自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下的社会离不开法制,皆因多数人的道德约束力都达不到蝙蝠侠的层次,人性的光辉面无法碾压黑暗面。
布鲁斯·韦恩的终极目标,就是想要多数人的人性光辉觉醒,不需要法制的帮助,也能够做出正义、善良的选择。
而他在前两部电影中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白费,蝙蝠侠的理念已经植入到了很多人的思想当中,警界新秀约翰·布莱克就是其中之一。
在无政府状态下,约翰做出了正义的选择。
约翰·布莱克的角色定位和哈维·丹特是相同的,都是与布鲁斯一样的理想主义者,只是他的影响力还远不如哈维这个“班干部”,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
有了约翰的存在,布鲁斯·韦恩又可以毫无保留了。
要完成对蝙蝠侠符号的重建,就需要重新赢回哥谭市群众对蝙蝠侠的支持和信任。
打败贝恩代表的恐怖主义,就是一个最好的方式。
要么舍身取义,要么苟活到目睹自己被逼成恶棍。
之前哈维不幸变成了恶棍,蝙蝠侠只能用谎言,告诉哥谭群众,有英雄能够舍生取义。
这一次,蝙蝠侠要实打实地做一次舍身取义。
他要告诉所有人,他的符号不是一个谎言。
布鲁斯·韦恩用舍生取义的方式,完成了对蝙蝠侠符号的重建。
同时,又有约翰这样的继承者,弥补了哈维的遗憾。
虽然他的理想国仍然需要时间建设,但蝙蝠侠的符号已经无坚不摧。
在故事的最后,诺兰又玩了点小花招。
其实在《黑暗骑士崛起》的前半部分,他就已经给出了提示,阿福一直在幻想的事情。
注意这里是交叉剪辑,说明不同的空间是在表达同一件事情。
布鲁斯·韦恩是否还活着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蝙蝠侠的符号得到了传承,在某些人的精神上,他没有死去。
他成功了。
诺兰成功了。
他们的符号,他们的理念催生了罗宾,也会催生更多的理想主义者,做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正义之举。
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
每个人都可以是蝙蝠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