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幻灭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茅盾幻灭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茅盾幻灭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茅盾幻灭经典语录
奇怪这个问题没有人答。茅盾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认真拜读过,包括多篇长篇小说以及基本上所有中短篇小说。散文没读过。我的最大感触是,茅盾真是一个大师,天才中的天才,文笔是我读过所有作家中最好的之一。茅盾的作品的文笔之好就好像卓越的大师新手拈来,文字的张力十足,丰富而不赘余,他的《林家铺子》《创造》《报施》等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文字功底都十分丰满,他的风格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如鲁迅等人风格完全不同,并且我认为他的文学胜过他同时中国作家整整一个档次。他的文字可以浪漫如《创造》中娴娴的进步与君用的未来主义的冲突于缠绵,也可以深沉如《残冬》《春蚕》中人民生活困苦的呼喊。但是茅盾的长篇小说真的是有些晦涩艰难,他的《腐蚀》《子夜》我读了很久,但是还是感觉没有读好,没有读出感觉与深度,最近准备重新读第二遍。如果你想读茅盾的作品,可以先读他的短篇先读《创造》《报施》相信你也会爱上他的文学的。
茅盾幻灭经典语句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起使用的笔名,也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笔名。那么,这一笔名是怎样来的呢?
1927年8月,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从武汉回到了上海,当时无以为生,有朋友劝他写稿出售。于是,他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写成了《幻灭》这部小说。并把这部小说寄给了《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叶绍钧)先生。茅盾顾虑到自己是被蒋介石政府通缉的人,如果真名出现在《小说月报》上,会给叶圣陶先生带来麻烦,《小说月报》老板也不会允许。于是只好取个笔名,茅盾便随手写了“矛盾”二字 。但在发表时却变成了“茅盾”,这是因为叶圣陶以为“矛盾”二字太刺眼,为避免惹人注意引起麻烦,所以在“矛”字上加了个草头,于是一个不经意随手取的笔名诞生了,一个优秀的作家也由此产生。
茅盾当时为什么要取“矛盾”这个词语来做笔名呢?主要应该有四个原因:首先是“矛盾”这个词语是当时及其流行的时髦术语,人们都喜欢用这一术语来描摹社会惨状和自我心理,运用这个词语作为笔名可以更加贴切人们心理,为自己的作品增加受众群体,一方面有利于自己作品的扩散,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化民众,达到自己写作的目的。其次是矛盾所处时期是当时中国敏感时期,革命活动迭起,而且在大革命时期,茅盾亲历了大革命,看到了更多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尤其是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变动时代的矛盾,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生活上、思想上的矛盾,洞悉了这些矛盾,对他内心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他想用“矛盾”这个笔名来鞭策自己,让自己牢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再次就是矛盾在与人交往、与时人交流时,他又看到不少人思想上其实有矛盾,甚至言行也有矛盾,却又自认自己没矛盾,常侃侃而谈教训别人。于是茅盾就感到世界真是奇怪,矛盾的社会、矛盾的言行、矛盾的民众,事事都是矛盾百出,而他又解不开,所以,当他写完小说《幻灭》取笔名时,这时时缠绕在他思想上的矛盾,就使他情不自禁地把其拿来作了自己的笔名,这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神来之笔吧。最后“矛盾”这一笔名,也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茅盾创作《幻灭》乃至包括《幻灭》在内的整个《蚀》三部曲时的思想状况,在创作这些作品中内心矛盾重重,始终得不到答案。
矛盾的笔名贯穿他创作的始终,是他作品最典型的反映,在他整个写作生涯中,他始终想要逃脱这种矛盾,但是那种藕断丝连的矛盾错落感一直缠绕他的内心,让他感到矛盾、感到彷徨,矛盾这一笔名的取得,不但是矛盾自身民族命运的象征,更是他内心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一种答案。
1927年8月,从牯岭到上海后,立即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灭》,这是茅盾的第一篇小说。
《幻灭》描绘的是一个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静女士的悲剧。每一次希望,只是失望,每一个美丽的憧憬,本身就是丑恶,这就是幻灭。
静女士自幼在温馨的母爱和恬静的家庭生活中长大,因此看待事物总是带着诗情画意,她把读书看成唯一的兴奋剂,在接触社会现实时,这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女性多次遭遇精神世界的幻灭。
静女士经历了三次幻灭,第一次当她决定恋爱来打发她无聊的生活时,她很快发现自己所热恋的爱人抱素竟是一个卑鄙军阀探子和已有妻室的骗子时,她陷入了幻灭。静女士的第一次幻灭是因为她的单纯与天真造成的,她相信有爱情没有错,但爱情不是那容易得到的。她曾对慧女士不相信男人的话曾感到不屑,甚至认为她是种病态。但事实是慧女士和抱素在一起不仅没受伤害,反而把狡诈的抱素“耍”了一番。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和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往往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医生与同学的鼓励下,她走出了自暴自弃的泥潭。当“北伐”节节胜利,革命高潮不断高涨时,她迎来了新的希望,她奔向了革命的中心汉口。但这让她遭遇了第二次幻灭。工作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顺利,当她在具体的革命生活中遇到困难,她总是失望与逃避,她谴责社会的黑暗,但却没想自己在革命生活中自己如何行动与改变,依然的自暴自弃。她不断调换工作,经常地无聊,疲乏,认为这些都不是她理想的生活,她又陷入了幻灭。
当又一次陷入爱情时,这次她真的“恋爱”了。找到了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她想和强连长逃避这个现实世界,当中国人陷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她却幻想着能和强连长独自过好,她的这一幻想只能是幻灭
从静女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份子投身革命后思想的变动,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他们身上的劣根性。《幻灭》是一部经典的写实作品,深刻而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