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卢梭的爱弥儿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卢梭的爱弥儿经典语录,想要了解卢梭的爱弥儿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卢梭的爱弥儿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卢梭的爱弥儿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卢梭的爱弥儿经典语录



爱问共享资料就可以下载,而且有多重选择。

卢梭的爱弥儿经典语句



写在前面:17年12月份考研,教育学专业,早在考研备战期间对《爱弥儿》就崇拜不已,考完研后回家看书打发时间首选的也是这本书,越看越喜欢,庆幸在20来岁的年龄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目前考研成绩还没出来,但我想,不论结果怎样,自己始终会是这些教育思想上的巨匠们最忠实的信徒,始终会是教育学最忠实的信徒。

简介:历时两周,写了共计三万多字。我把看书当成个输入的过程,写读书收获当成个输出的过程,因字数较多,先介绍一下整本书划分的逻辑,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学生,整本书就是讲卢梭在爱弥儿各个年龄段如何进行的教育以及爱弥儿成年后怎么步入社会,根据个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按年龄一共划分了四个教育阶段:

0 ~ 2 岁:幼儿时期

2 ~12 岁:儿童时期

12 ~15 岁:少年时期

15 ~20 岁:青年时期

接下来就是分别论述各个阶段要注意的教育问题了,每个小标题下都会有加粗的字体,因为三万多字都看可能会耽误大家很多时间,建议先看黑体加粗部分,我测试了一下,只看黑体字部分,大致需三分钟左右,挑感兴趣的看一看即可,本来是发在我个人公众号上的,但几乎没有交流的过程,所以写在知乎上,希望能在这里遇到更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知友,先提前对那些耐着性子看到最后的人表示感谢。

一、绪论

1.自然教育

从造物主手里出来的都是好的,但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部变成坏的了。树木本来长的好好的,人类非要迫使树木长的奇形怪状,人类干扰气候干扰季节,人类喜欢干扰所有东西,毁坏所有东西的本来形貌,非要把天然的事物搞得歪歪扭扭。对物这样,对人也是如此。卢梭把人的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为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共同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自然教育是指我们器官和才能本质上的发展;人为教育是指别人教我们怎么利用这种发展;事物教育是指我们从事物中获得的经验。假如三种不同的教育都朝着相同的目的,这样学生才称得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中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是可以控制的,自然教育是无法控制的,我们要叫另外两种教育去配合我们无法控制的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的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教育。也许,自然这个词儿太模糊了。什么是自然呢?有人说自然就是习惯而已,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自由生长的植物,虽然维持着人们逼迫它倾斜生长的方向,可是它们的汁液并不会因此变换原来的方向,而且,这种植物倘若继续发展的话,它又会笔直地生长。人的习性也是如此,只要人还处在相同的环境,由习惯产生的习性进而就能保持。这样来看,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一定自然习惯的过程。自然会持续不断地锻炼孩子,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练他们的性情,教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及痛苦:孩子换新牙的时候,就让他们体会疼痛;受寒的时候,就让它们感冒咳嗽;咳嗽厉害的时候,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所以在婴儿时期,他们几乎是在危险中度过的,经受住了这些考验,孩子就获得了力量,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书上有两句话我觉得说的非常好:生活,才是我想教给他的本领。生活最富有意义的人,绝不是年纪活得最长久的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深的人。

2.个体和公民

在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教育目标的问题要讨论,是培养一个个体还是一个公民?卢梭认为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要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不受传统束缚、能够自食其力、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新人。但到了民主社会就要培养国家公民了,所谓公民是每个人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而是当成共同体的一部分。例如斯巴达人佩达勒特,他提出自己要参加三百人会议,遭到了反对,但是呢,因为考虑到斯巴达有三百个强过他的人,他也就高高兴兴的离开了。卢梭觉得这是种真诚的表现,公民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公民教育与他提出的自然教育两者并不矛盾,是在两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所进行的教育,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还是要进行自然教育。

3.摘抄:学院

最后,摘抄一段我很喜欢的话:可笑的是那些机构,人们把它们称为学院,但我从来没有将它们当成一种公共的教育制度来进行研究,因为这种教育想追求两个相反的目标,结果却两个目标都达不到。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只能训练出一些道貌岸然、口是心非的人来,这些人成天假装着每件事都为别人着想,最后却时时处处为自己考虑。然而,大家都是这种心理和表现,彼此也就谁也骗不了谁,只不过是枉费心机罢了。

(注:图片均来自个人公众号、电影截图和网络)

二、幼儿时期

卢梭也明白,在类似这种著书立说的事业中,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出许多无法实施的美好方案、海阔天空地阐述一些用不着他实施的方法,所以在这本书中他尽可能地举了大量详细的例子,最近看到幼儿时期了,总结一下。

1.做孩子合格的父母

绝大多数人心里都是重视孩子教育的,几乎没有家长说我们家孩子以后怎样我一点都不care。只是,大人也要生活,也有很多的事情、工作、职责...他们要承担整个家庭的支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光是这一点,对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来说就够心力交瘁的了。但是,还有什么样的图画能比家庭这幅画更加动人呢?即使这幅画只是少画了一笔,整个画面就都会被弄糟。假如说母亲的身体太差,无法哺育孩子,那么父亲工作太忙,零星的时间回到家也要疗伤,也无法抽出时间教育孩子。孩子们分散在各处,有的住在寄宿学校、有的住在修道院,有的住在其它地方,他们将在各个地方找到他们的感情归宿,或者说的更明确一点,他们将养成对什么也不在意的习惯(我感觉在大学里很多学生装作对什么都不在乎,其实很多都是因为孤独),兄弟姐妹之间都快不相识了,当这样的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表现的彬彬有礼,相互之前都当做外人看待,假如父母之间没有了亲密的感情,一家人的聚会就不会再使人觉得生活有多甜蜜,于是不良的道德就会出现来填补这些空缺。看完这些你还会觉得工作第一吗?我无意揭示什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只是将书中观点以个人理解的方式罗列出来,我写公众号的初衷也是为了看书之余能有个知识的输出,仅此而已。

2.做学生合格的老师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个问题不知有多少人都进行了讨论,卢梭只说了一点,但这一点在今天的社会也是做不到的。就是一个教师决不可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我觉得这一点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品质,我之前大二做过一段时间家教,得知现在有少部分老师竟然为了课后补习班的招生,压缩课堂内容......有一些职业是如此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他是不配这个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也是这样的职业。

3.如何对待婴儿的啼哭?

书上这部分说的很少,但我看了之后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单独列一点吧。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会啼哭,婴儿时期几乎是在啼哭中度过的。人们有时候为了哄他,就抚摸他,摇他两下;有时候为了不让他吵闹,就吓他,打他两下。要么他一哭,他喜欢怎么样我们就怎么做;要么他闹的过分了,我们就强迫他按我们的意思做。不是我们服从他稀奇古怪的想法,就是他服从我们稀奇古怪的想法,不是他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因此,他首先得到的观念,就是权势和奴役的观念。还没有学会说话,他就在支配人了;还不会行动,他就在服从人了。人们有时候惩罚他的时候,他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说的再准确点,他连犯过失的能力都没有,他哪知道什么对什么错啊?人们就是这样过早地将这些情绪灌入到他幼小的心灵,过后又推说那是天性所致,废了很大力气将孩子教坏之后,又哀叹为什么自己孩子成了这样的人!

4.幼儿时期玩伴的重要性

一个孩子的老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明人想要多年轻就有多年轻,我看爸爸去哪儿里黄磊就是个很好的榜样,可能培养一个贵族真的需要三代人吧。儿童跟成年人之间共性的地方不多,因此在这个距离上很难产生(原文是“永远不可能产生”)十分牢固的感情,孩子们很难像喜欢同龄人那样喜欢老人,因为他们对老人更多的是恭维。说到这儿,可能您会不赞同了,确实有很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的孩子,感情都非常的深厚,但请您仔细想一想,对老人的那种依赖是爱吗?

5.地域、贫富的差别

本不想选这一段的,但确实这个地方也想了挺多。在北方,人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消耗的东西太多了;在南方,人们在富饶的土地上消耗的东西又太少。所以产生了另外一种差异,北方人非常勤劳,南方人善于思考。(这里不是太赞同卢梭)在同一个城市,我们发现穷人和富人之间也存在类似这样的差别,穷人住的地方十分贫瘠,富人住的地方非常肥美。但是,富人在他居住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却是很不适宜的,这不是绝对的,也许有的人成功之后就回归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6.师生同心的必要性

卢梭当爱弥儿老师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爱弥儿成人之前除了他们两人同意之外,谁也不能将他们俩分开。卢梭是希望学生和老师将他们彼此都当成是不可分离的关系。特别是在今天,学生换老师的情况尤为频繁,因为一旦老师和学生察觉到他们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分开,彼此成为路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成为了路人。各人搞各人的一套,俩人都考虑着他们将来不在一块的日子,只是勉勉强强地相处在一起。学生将老师当成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老师将学生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总是期望着下一届来些听话、容易管教的孩子,他们都一样渴望互相摆脱对方的日子早些降临,所以这样的师生之间没有真心诚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谊,一个是心不在焉,一个是不服管教。然而,当一个老师用心付出的时候,师生之间就会相互爱护,真正学会去爱对方,老师也会尽心竭力,等待收获果实。

7.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标题原话是洛克说的,但卢梭其实也是对洛克的批判与继承,这几段话是我觉得卢梭有点偏激的地方,他说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即使可以活到八十岁,他也不情愿照料他,他认为将一个人本应该用来增加生命价值的时间都浪费在照顾一个没有作用的生命上,是不值得的。也许一个终日以泪洗面的母亲有一天会因其体弱的儿子去世而责备卢梭,但那个母亲不知道的是,儿子的心可能早已死了。今天来看这番话,当然有违人道主义,况且还有那么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但卢梭可能重点是要强调下面这番话。虚弱的身体会使精神也随着衰弱,身体一定要有精力,才可以听从精神的支配。我很清楚放纵可以刺激欲望,但久而久之是会损坏身体的,身体越弱,其想要放纵的要求就越强烈,一切感官的欲望都寄托在娇弱的身体之中,它愈是无法满足那些欲望,就愈加能够刺激那些欲望。所以身体越壮,才越能听从精神的指挥,因此大家是否又找到一条坚持跑步的人为什么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呢?我觉得可能越跑步就越能在精神上感受到跑步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捎带着自己的身体素质也跟上来了,身体一强壮,就更加能够服从精神上想要跑步的念头,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相反,越是一天到晚不活动,一有时间就瘫在家里,这样的人可能就是另外一类“活在事儿里”的人,一有任务一外出有事情要干就像打了激素一样亢奋,一回到家马上就瘫了,明明只工作了几个小时就感觉自己累的不行,可能身体是其造成原因之一。

8.关于医学

看了之后我也觉得这是个有争议的看法,卢梭有一点诡辩论的意思。卢梭认为医学就是一群人将自己的时间消磨于保全自己生命的活动之中。按照自然的艺术,当动物生病的时候,它就不声不响的默默忍受着;而人一生病就寻医问药、担惊受怕,总觉得自己一点小病就能发展成大病,所以我们发现呻吟憔悴的人比呻吟憔悴的动物多了去了(当然啦,动物压根就不会刻意的表现憔悴啊),尤其是药物,坑害了多少人啊,其实人类绝大多数疾病是不至于将他们害死的,只要过一段时间就能够好起来的,但自从有了这些药物,烦躁、恐惧、焦虑也都随之而来,我们之所以害怕危险,是因为我们明白有危险,至于相信自己不会受到什么伤害的人,它是无所畏惧的。与其在医生的手中担惊受怕地度过三十年受难的生活,还不如不请医生勇敢无畏的生活十年,这里卢梭可能是觉得那种每天靠药物维生、浑浑噩噩、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他说前后两种生活他都做过实验,我觉得也是,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这种痛,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医学中真正有用的部分,是卫生学。卫生与其说是一门学科,倒不如说是一种美德。自我约束和勤奋才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食欲,节制能够教会你有效地控制。要想了解哪一种养生的方法对生命和健康最有用,只需要大量地研究一下那些身体健壮、寿命最长的人所采用的养生和饮食方法就够了,不需要每天靠吃大量的保健品维持寿命。卢梭提到了一点,除非是爱弥儿生命受到危险,否则他是根本不会帮爱弥儿请医生的。

9.其它

除了这些,幼儿时期的教育还提到了保姆的选取、孕妇的饮食、婴儿洗澡、孩子语言和体力的发展等等。我们老师说卢梭本人有五个孩子,但是都送往孤儿院了,不知道他哪来的经验,对这些东西都这么懂,也不知道他那五个孩子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卢梭还说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应该染上任何习惯,所以家长请不要老用一只胳膊抱孩子,也不要让他到固定的时间就想吃、想睡、想动,应该尽早地由他支配他的自由和体力,使他的身体保持自然的习惯,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他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

三、儿童时期

告别幼儿,来到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儿童时期。

1.如何对待儿童的哭叫以及磕磕碰碰

在儿童时期孩子懂得了如何表达自己,当他们刚学会说话后,哭叫的时间就相对要少一些,这种进步是很自然的,因为很多疼痛他们会通过语言向爸爸妈妈倾诉,但假如一个孩子长得既娇弱又聪明,他懂得只要自己一哭就可以奴役家长,因此他生来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遇到这种情况卢梭会怎么办呢?卢梭会让他尽情地哭一阵儿,看不到一点效果,很快孩子也会纳闷:hello,anybody is here?没人注意到我在哭吗?当他不再哭的时候,卢梭就立刻过去。再哭就再离开,什么话也不用讲,此后不久,孩子呼唤你的时候就会采用停止啼哭的办法。因为,哭其实就是一种信号,孩子是根据信号产生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你们还记得曹格对grace和哥哥立的规矩吗?不要哭、不要闹、做个好榜样...你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现,孩子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即使他不小心摔倒了,哭的次数也极少。倘若他摔倒了,头碰肿了,鼻子也出血了,我不仅不会惊慌地立刻走到他身边,相反,我还会装作有点不在意,至少也要等些时候再过去,因为如果我急急忙忙的过去,反而会使他更加害怕、更加不安。事实上,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觉得痛苦的,并不是受伤本身,而是害怕的心情。孩子是先看我如何判断他所受的伤,然后自己再判断自己所受的伤,假如他看见我慌慌张张的跑过去安慰他、替他难过,他就会认为这下一定糟了;假如他发现我非常镇静,他也会立刻镇静起来,觉得创痛也不过如此。卢梭说孩子应当在这个年龄开始学习勇敢,在无所畏惧地忍受轻微痛苦的过程中,他就逐渐学会怎样去忍受更大的痛苦了。倘若再成长的过程中,爱弥儿一点痛苦的滋味都没尝过,我反而会产生苦恼,孩子之所以这么弱小,正是因为没有经历必须要经历的经历。可能就有家长就质疑了:孩子一个人活动这么多危险谁来担保?卢梭说,除非人们愚蠢的将孩子放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让孩子一人独自坐在火炉旁,或者将危险的器具放在他能够拿得到的地方等等,否则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会把自己捅死,这样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至于受伤、轻微流血之类对孩子长大应对痛苦有益的,不然孩子长大后只要被刺痛一下就觉得要死了,发现自己流一滴血就昏倒过去,这样的结果,真的就是您想看的吗?

2.在教育中把握平衡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教训别人和自炫博学已经成为习惯,以致于常常将那些在孩子自己本来能够学的更好的东西也拿来教他们,比如费了很大力气教孩子走路,结果正好相反,我们发现有许多人恰恰是因为被教坏了走路的样子,一生走路都走不好!教育不应该是野蛮的,为了不可靠的将来牺牲现在,将那些可怜的孩子置于无法容忍的束缚之中,导致欢乐的年龄是在哭泣、惩罚、恐吓以及奴役中度过的,之所以你们要折磨那些可怜的孩子,目的是为了使他生活的更好,然而茫然不知你却招来了恶魔,在阴沉的环境中夺走了他们快乐的生命。人啊!做人要仁慈,尤其是对我们自己的孩子!多少人将喊叫着起来反对!那些虚假的聪明人发出叫嚣:你这样做阻碍了我们向前迈进,阻碍了孩子以后的发展,放纵孩子会毁掉他的未来!这些聪明的理论家们,竟将放纵与自由混为一谈、竟将娇惯的儿童与快乐的儿童混为一谈,我们一定要使他们了解这当中是有区别的。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位置;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也有它的位置,应当将成人当成是成人,将孩子当成是孩子。你给他们设计的未来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吗?他们会幸福吗?依我看,谁经历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最幸福的人;谁享受到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悲的人。我觉得可能杜威看到这儿,提笔思考一番之后,逐渐就有了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卢梭还说,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与都与摆脱痛苦的愿望密不可分,所有快乐的观念也都与享受快乐的愿望分不开,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一个人,在他的能力扩大到他的愿望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快乐的人。倘若我们的欲望少于我们的能力,能力有一部分闲着无法运用,那我们就无法完全享受我们的存在;当能力不再扩大的时候,欲望却仍然依照更大的比例增加,那我们只会更加痛苦,所以,问题就在于减少那些超过我们能力的欲望,只有在欲望和能力两者当中获得充分平衡的时候,心灵才能够保持宁静,人才能在其真正的位置上发现自我。鉴于这一情况,大自然总是向着最好的方面去做,因为它总是能够这样理智地安排人。最初,它只赋予人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愿望以及满足这些欲望的能力,将其余的能力储藏在人的心灵深处,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发挥。在这种原始的状态中,能力和欲望得到平衡,人不会觉得痛苦,所以平时咱们看见小孩前一秒还在嚎啕大哭,下一秒就立刻又变得喜笑颜开,小孩子是没有痛苦没有忧愁的。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距就越小。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黄帝内经中古人讲天人合一不就是人自身的身体结构及功能与自然高度和谐吗?《大学》里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至善不也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吗?再来,易经里有一卦叫见群龙无首吉,我不太懂,只从黄帝内经的角度说一点点最浅层的东西,何为群龙无首?无首就是东西南北四条龙连成一个圈,春天生发夏天生长秋天收敛冬天收藏,四者兼顾,吉也。平衡、中庸虽只有简单几字却涵盖了多少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

3.关于失足少年

卢梭在这里是接着上次的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论述了为什么人的欲望随着他的柔弱而成倍的增加?小孩同成人相比为何显得更加柔弱?(这点看起来好像不用论述)原因就在于,成人之所以是一个十分强壮的人,不是因为成人比儿童拥有更多绝对的体力,而是就自然的状态来说成人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小孩更多的是满足不了自己需求之后的哭叫、抓狂。所以,成人有更多的愿望,小孩有更多的幻想,大自然用父母的爱来弥补小孩的这种缺陷,但实际生活中父母的爱经常有误用的时候,这样不仅没有减轻孩子的柔弱程度,反而使他越来越柔弱了。但我后来想了想自己这些年求学的经历,这样的一部分孩子慢慢长大,因为某些方面体力、智力、能力的跟不上,很多愿望就都变成了幻想,想象和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刺激,网瘾少年和失足少年不正是这样一步步形成的吗?我接触的同学也不多,没有进行过调查,所以也不敢妄自下结论,但显而易见或者我大胆的推断一下,这些失足少年之所以变成这样绝大多数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本来大自然是用父母的爱来弥补这些孩子柔弱一面的,结果父母给的东西从根本上就远离了孩子的需求,反而使孩子显得更加柔弱,于是欲望就随着他们的柔弱成倍的增加,造成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针对这样的一个群体,苏联的教育家以苏霍姆林斯基(我很崇拜他)为代表,提出了劳动教育和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集体教育,利用孩子讲义气重视别人信任的特点,拯救了很多这样的失足少年,有个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大致介绍了一部分苏联教育家的理念,我觉得假如我能为中国课改提一条建议的话,我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救救这些儿童,将集体教育在一些县级城市和农村试行一下,可行的话再进行推广,初中毕业就进行分流进入社会对这些学生来说真的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谁敢说他们就一定不适合学习?谁能否定他们学习的权利?

4.拒绝要谨慎

遇到一个孩子哭着要这个要那个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呢?前面已经说过,自从他可以用语言索取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倘若他还用哭的方式索取,都应该干脆地进行拒绝,假如他确实有需要,一定要讲出来,绝对不应该他要什么就给什么,总有一天你会给不了的,那个时候就是矛盾破裂的时候;家长应该看他是否真的需要,不要教他服从于人,也不要教他奴役别人。假如你一发现他流眼泪就满足他,那就等于是在鼓励他流眼泪,是在教他怀疑你,而且还会认为对你强硬声讨比温柔索取更有效,一旦他觉得你示弱,他立刻就会变得很顽固。因此重要的是,所有你不打算拒绝给他的东西,见他一要,就应该立刻给他;而一旦表示拒绝之后,就不应该再回头表示答应。你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要教孩子学会一套虚假的客气话,这会使他在需要的时候当作咒语,使他周围的人都听从他的意志的驱使,使他能够马上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假如一个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话,他会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将所有人都当成他的奴隶,(卢梭有点偏激了)最后当你万不得已要拒绝他的时候,他会将你的拒绝当成大逆不道,因为他还没长到懂得事理的年龄,他会把你所有的解释当成托辞,他觉得你处处都在与他作对,这会使他的性情变的孤僻,对他人的殷勤照顾不仅不感激,甚至稍不如意,就暴跳如雷!像这样一个怒气冲天、动辄就发脾气的孩子,我们又何以设想他能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呢?而且,儿童时期体会一些微小的痛苦也是他的自然状态和天性使然,身体如果太舒适了,精神就会颓废。一点苦都不让他们吃的话,就会在将来承受更大的苦难,使他们变得更加娇弱、更加多愁善感,当他们长大之后发现不依靠别人什么事情都无法完成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一点能力都没有了,那么多以前没遇到过的阻碍、那么多轻蔑的目光,此时,他们又变得非常的敏感和脆弱,就像以前将自己看的多么不可一世,现在又将自己看的非常卑贱,每一个浮夸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一颗脆弱敏感的心。

5.讲道理要谨慎

当你努力想劝说你的学生相信你讲的那些道理时,其实在你所谓的说服中往往就已经夹杂了暴力与威胁,更糟糕的是,也许还掺杂了阿谀和奉承。所以,他们或是被利己主义所引诱,或者是为暴力所逼迫,装着被道理说服的样子,但按照别人的意图办事总是很痛苦的,所以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悄悄地放纵自己,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玩去娱乐,一旦被发现,就时刻准备认错,以免吃到更大的苦头。你觉得是用道理将他说服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被你说的厌烦和害怕了。这样一来,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第一,因为你通过讲道理将他们无法理解的义务强加在他们身上,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柯尔伯格道德定向前习俗水平),他们会选择使用虚伪和撒谎的方式,惯于用表面的行动来掩盖内心真正的动机,不断的欺骗你,使你无法掌握它们真正的性格,一有机会就用空洞的话来对你进行搪塞。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对孩子讲体力,对成年人讲道理,这才是自然的程序,对明智的人不需要讲法律。第二,因为幼年时期就被讲了一堆他们似懂非懂的理论,从而就使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玩弄字眼,自以为自己同老师一样高明,所有的事情总爱争辩,总不服气。所有一切你想用合理动机让他们做的事情,今后都只能用贪婪、恐惧和虚荣的动机去叫他们做了。最坏的教法是,让他在他的意志和你的意志之间摇摆不定,卢梭认为,每一件事由他做主,反倒比家长都做主要好上一百倍。凡是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要为了叫他改变他不喜欢的事情而同他讲道理,因为往往在不愉快的事情中谈论道理,只会使他感到道理是令人厌烦的东西,使他还无法懂得道理的心从小就对道理产生怀疑。

6.压抑早晚会反弹

对你的学生请不要使用各种各样口头的教训,应当让他们从经验中获得教训;也不要动不动就对他们施加惩罚,因为他们还不清楚他们错是错在什么地方;也不要让他们直接就说请原谅我,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哪里冒犯了你。似乎有的读者已经大吃一惊,那还怎么教育孩子?你越想用各种桎梏束缚你的学生,结果越会适得其反,他们在你面前越受到拘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就闹的越凶,因为他们要成倍的捞回在你那里蒙受的损失。卢梭说他见过两个城里的小学生,在乡下所捣的乱,比整个村子的小孩捣的乱还多。我并不是说小孩不应该淘气,不管你有多小心,假如一个小孩捣乱,打碎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不要去打他训他,最好不要让他听到一句责备的话,如果你足够聪明,最好你能够装作似乎那个家具是自然报废的样子,不要让他感觉到你在伤心,倘若可以做到一声不吭的话,我是认为反而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在最后我又摘抄了一个打破窗子的例子,我也觉得很多不良习惯幼儿时期如果被强硬地压抑下去,迟早是会反弹的,而且每一次反弹都将使得这个习惯更难改正。

7.榜样的作用

在答应担任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请你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孩子还无意识的时候,你就要从赢得他们的心着手做起,你要大声宣布你是不幸的人的保护者,你为人要公正、善良,你不光是要布施,慈善的行动往往比金钱更能消除人们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还有一个我要将爱弥儿带到乡村去培养的原因是,乡村不仅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那群吵吵闹闹的仆人,在乡村,一个教师可以更好地计划他拿给孩子的东西,他的声誉、他的谈吐以及他的举止,都将使他拥有在城市得不到的威信,教师的威信将直接影响着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另外,你是无法控制孩子在外面学别人的,假如孩子第一次看到了邻居冲动的情绪,这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愤怒到极点的那种表情,会显得那么狂躁,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句话也不必讲,让孩子走过来,但这种情况已经让他非常惊讶了,不免要问一问你,你的回答要简明扼要,依照触动他感官的事物去回答他,一个面红耳赤、眼冒火花、气势汹汹的人,你不必装腔作势,也不必故弄玄虚,只需要冷静的告诉他:“这个可怜的人生病了,他还在发烧”。我认为,在两个林家妇女争吵的最激烈的时候,我可爱的爱弥儿一定会走到那个吵得最凶的妇女面前,用同情的语气向她说:“我的好邻居,你生病了,我会替你感到非常难过的”。这时候,我不会笑,也不会责怪他,在他受到这种影响之前将他带走,赶紧用另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不久就将这件事忘记。这是一个卢梭教育爱弥儿的小例子。

8.站在孩子的角度

假如你刚对你的学生进行了一番教训,现在请你听一听他所讲的话,让他说,让他问,让他怎么想就怎么说,马上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在他心中你讲的那番道理变了多少神奇的模样,他几乎是说的乱七八糟、颠三倒四,让你忍不住生气,有时候还提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反问让你痛心,弄得你哑口无言。这时候,假如他发现像你这样一个爱讲话的人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他将会作何感想呢?要是万一他还占了上风,并且懂得他超过了你,今后就不要再提什么教育了,因为从这个时候起,他不但不受你的教育,还会经常性的找你的茬。

9.每件不好的事情背后都有转机

再举一个卢梭教育孩子的例子,很受启发。那个性情暴烈的孩子碰到什么就破坏什么,你不要生气,将他可以破坏的东西全都放在他够不着的地方。他打坏他所使用的家具,你就不要急着给他布置新的家具,让他体会到他需要它们。他打坏房间的窗户,你就叫他昼夜都受风吹,不要怕他受风寒,因为,宁愿让他着凉,也不让他发疯。最后,你再叫人修理窗子,自始至终你什么话都不用说。他又打破了呢?那就变换一种方法,你不要生气,只需要冷淡地对他说:“这些窗子是我的,是我花精力安装在这里的,我不能经常让他们坏掉”。接着,你就将他关在一间没有窗子的黑屋里,意想不到的行为会使他呼天喊地,谁也别去理他。不久他就会泄气甚至改变腔调,唉声叹气地在那里诉他的苦,一个仆人到那里去(卢梭那个时期一般贵族才会请家庭教师,这个打破窗户的孩子就是个小王子)这个造反的人就可能哀求那个仆人将他放出来。只需让那个仆人告诉他:“我的窗子也不愿意人家打破。”说完就走开。在那里让这个孩子呆几个小时,在里面呆到足以使他觉得心烦,并且可以将这件事情记在心里,才派个人去暗示他可以与你定一个条约,依照这个条约,你还他自由,而今后他再也不能打你的窗子。他会觉得这样再好不过了。他叫人去请你看他,你到他那里,他向你提出这个条约,你立刻就接受,同时对他说:“这个想法非常好,对我们两个人都有好处,你为什么早没想到呢”。接下来,也不需要让他承诺一定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你只需要兴高采烈地去拥抱他,并且立刻将他带到他的房间去,好像这个条约立即生效且神圣不可侵犯一样。就是这样,当这个顽皮的孩子在搞破坏的时候,他绝想不到他是给自己挖牢房,让知识立刻将他关在里面。

卢梭讲的所有的这些,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我们不应该为了惩罚孩子而去惩罚孩子,应当让他们感到之所以有这些惩罚,是自己不良行为的必然后果。不要仅仅因为孩子撒谎去处罚他们,而应该让他们明白假如撒谎,就会有各种各样不良的后果落在他们头上,例如,以后即使是说真话,也不会再有人相信等等。这也是卢梭在儿童理智睡眠期道德教育的自然后果法,减少人为的干预,让儿童自己意识到由于自己过失所带来的后果,从而自己纠正错误行为。

10.事与愿违的现状

我们现在还存在的一个错误是,要孩子们去注意那些与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问题,比如成年人是多么幸福啦,长大后别人就会对你多么尊敬啦,长大后你就会变得多有钱啦......让那些可怜的孩子去探讨这些东西,往往会让他们把心思用到与他们毫不相关的事情上去。再来看看当下大肆夸耀如何如何教诲学生的教育者,他们究竟能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呢?词句,词句,还是词句。在他们所吹嘘的各种学科中,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他们反而不教,我想起马云说的,sin cos这些乱七八糟的函数马云说他活了50岁就没怎么用过!反对的人会说你感觉学这些东西没用是因为你没学好,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就影响了你的思考方式。是,没有人反对学习数学,我们所反对的是那种一味的强调数学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兴趣、忽略学生生活的学习,马云说在他们公司招了很多年轻人,结果发现中国年轻小伙儿的合作能力是最差的!因为他们不会呀,以前就没怎么合作过,我上高中时唯一的合作学习是在英语课上,但也不过是面子工程极少数人念答案多数人写一写,我们国家的新课改是怎么回事儿呢?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教育局的人下去检查也都是提前打好招呼,来检查了,学校就做做样子又是打扫卫生又是认真贯彻新课改素质教育的理念,检查的一走马上恢复原样,这样算下来最后坑的不还是学生自己嘛!那您可能会说,你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你倒是说个办法呀!这哪是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国家层面如果只喊口号谁也改变不了这个现状,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家孩子开始做出改变,在学校,该上音体美的课必须得上,而且还要好好上,马云说团队合作是怎么培养的?就是在玩中培养的,比如几个男生去打篮球,如果这哥们老不传球,大家就不愿意跟他玩了,他就意识到了,这不就慢慢学会合作了嘛!回到家,家长也别张口闭口的全是让孩子写作业,先关心关心他今天学没学会,心情高不高兴,有没有受委屈,哪怕关心完之后再写作业呢!这些东西可不是国家制度层面能够规定的,不还是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吗?我也知道,这世上就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但我也相信,任何一个东西只要你非常非常想得到它,最后总能实现,不能实现也能打个八折实现。不怕存在问题,怕的是大家都觉得反正我一个人什么也改变不了,操那些闲心干啥!你连做都没有做你怎么知道改变不了呢?卢梭在书中说他认为教授学科语言是一种没有用处的教育。(当然了,有点偏激)不过你要明白,他在这里说的是童年时期,因为在卢梭看来,代表事物的不同符号假如不具有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观念,那就是毫无意义的。你使孩子学到的,也就仅限于这种符号,根本无法使他们懂得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你觉得你已经教他明白了地球是什么样子,实际上你仅仅是让他看了一些地图,他能不能像你一样能够联想出地球的样子?谁知道呢!反正你教完了,任务就完成了。我敢说,你拿个地球仪教他们学了两年之后,这个孩子也未必能够按照你的方法说出从当地一个小镇到银行的走法,然后你会再拿出地图,告诉他们这个地方是北京、这个地方是墨西哥...结果呢?孩子一外出该迷路还是迷路。更为荒谬的是,你叫他们学习历史,在你的想象中你以为历史都是事实,所以孩子们一有问题,你就这样回答他们:“因为这些搜集的东西都是事实。”那么,事实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理解呢?你怎么就知道这些历史事实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那么容易理解?你怎么就能知道孩子能够毫无困难的形成相对应的观念呢?

1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们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教学生读书识字的最好方法,有的人发明了单词卡片;有的人将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洛克主张用骰子教孩子们学习认字,这是一个好方法吗?事实上有一个方法倒是比上述各种方法都有效,那就是,引导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你启发了孩子们学习认字的欲望,然后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请你教他们。最大的动力是趣味性,这才是使人走得既稳又远的唯一动力,那么具体卢梭是怎么实践的呢?有时候爱弥儿接到他的父亲、母亲、亲戚朋友的请柬,请他去吃饭、旅游、划船等等,这些请柬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意思也写得非常明白,字写得也非常漂亮。但是他需要找一个人来念给他听,然而,这个人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随时找来的,即使找来这个人也慢吞吞的答应他,这么一来,时间也过去了,事情也耽误了,最后将请柬念给他听,也为时已晚。唉!假如自己可以识字就好啦!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个例子,但有一条准则是:有时候你不急着达到那个目的,反而能很好的完成它,所以请你先不要急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能让还没开始读书的学生就对读书产生厌恶的心情,以免过了青春期他还是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

12.灵活的大脑来自灵活的小手

假如你没让你的孩子脱离现实向往遥远的未来,假如你不再使他迷恋于别的地方,而是一心一意地使他依照他自己的能力生活,使他注意与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那么,你就会发现,他是有能力进行观察、记忆和推理的,这是自然的程序。如果你要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该首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连续地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使他既聪明又有理性,能干事,能干活,能跑,能叫,能依靠他的精力做人,能依靠他的理性做人,而不是由你去指点他做这个做那个。假如你的头脑经常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有些人觉得锻炼身体不利于运行思想,非也,经常坚持锻炼的人心里最清楚不过了,正是通过锻炼才使得自己更加积极主动了,有两种人的身体是在持续不断地锻炼着的,这两种人对心灵的培养都是很少注意的,这两种人指的就是农民和野蛮人。先来看第一种人农民,你会发现大多数农民都是人家叫他怎样做,他就怎样做;或者他发现父亲怎样做,他就怎样做;再或者他小时候怎样做,长大之后还怎样做,每天都是老一套,从来没有变化,他的一生是很机械的,在他身上,习惯代替了理性。再来看野蛮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在一个地方定居,没有一定要办的事,除了自己的意志之外,不听从任何一个人,他不考虑好下一步,就一步也不走,这样他的身体越得到锻炼,他的脑子就越灵活,他的推理能力和力量共同提高,相互促进。现在让我们来瞧一瞧,我们的两个学生之中哪一个更像野蛮人,哪一个更像农民?你的学生事事都听命于一个成天教训他的权威,别人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他遇到高兴的事不敢笑,心里悲伤也不敢哭,你说哪些地方可以去,他的脚才敢到那些地方。久而久之,他连呼吸也要遵守你的规定了,当事事你都替他考虑的时候,他还用动脑筋吗?既然能够依赖你的深谋远虑,他何必事事都思考呢?他的判断依赖于你的判断,只要你不制止他吃,他就吃;只要你一制止,他就不吃;他不停他的胃的话,而是听你的话。结果,你很自然地使他的身体变得柔弱,却没有使他的思想活动起来,更糟糕的是,他一弄错了,就要被你抓着把柄,进行一番说教。至于我的学生,他从小就培养自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因此没有经常去求助别人的习惯,更不善于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学问。不仅如此,他对所有一切同他有直接联系的事物都要进行判断,考虑他的后果和分析它的道理,他不说大话,他要实际行动,对世上的事情尽管他茫然不解,但他十分清楚哪些是他应该做的,因为他不断地在活动,因此他就要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考虑其影响,他从小就得到了许多的经验,他的经验是取之于自然而不是取之于人。这样一来,他的身体与头脑同时得到了锻炼,他是一直依照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所以你会发现,绝大部分伟人都具有智力和体力,既有运动员的精力又有哲人的理解力。倘若你不首先培养儿童活泼的天性,你就很难教出聪明的孩子来,这是斯巴达人的办法,最开始他们并不是教孩子们死啃课本,而是教他们去掠夺别人的食物,得以生存。那 斯巴达人长大之后有没有变得十分鲁莽呢?恰恰相反,他们个个都能言善论,他们百战百胜,在各种各样的战争中将敌人打的落花流水,卖弄嘴舌的雅典人既害怕与他们说话,也害怕与他们打架。

13.在晚上做游戏

(这句话原话好像是罗斯福说的,何凯文讲课时经常提到这句)

卢梭说他见过很多辩论家、哲学家和白天非常威武的军人,他们在夜里就像妇人一样,听到一片树叶也打哆嗦。为什么黑夜会这么让人感到恐惧呢?有人说是因为小时候听故事或有过被吓到的经历造成的,其实,更大一部分原因是自然的缘故,之所以感到害怕是因为对周围的事物以及周围的变化不了解,平时习惯于看到事物而且还要预先考虑到它们的影响,所以当我们看不到的时候,心中总感觉有哪些东西让我们害怕,在白天却不会有这种感觉。所以,在晚上做游戏是很有必要的,请记住做游戏时一定要快快乐乐的,要让他走出黑暗之前使他重新笑起来,这也是卢梭在这个年龄阶段强调感官教育的原因,文中举了卢梭小时候怕黑的例子,太长了就不往上写了。要注意的是,在事先没有搞明白一个孩子是否太害怕黑暗的时候,就不要冒冒失失地让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到黑暗的地方去做事情,可以集结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陪他们一起做游戏,逐渐地让他们适应黑暗的环境。

14.感官教育的必要性

卢梭共讲了六种感觉的培养,其中触觉只能在一个人的周围发挥作用,而视觉却可以将它的作用延伸到很远,但请你想一想,上了这么多年学,假如让你去估计你家楼下超市到公园的距离,你能估计的差不多吗?假如没有大小与层次的概念,我们就无法推测距离,因为在你的观念中就不存在距离视觉在判断物体大小与它们距离的时候,只存在一个标准,那就是我们眼睛中产生的角度,如果缺乏练习,我们的估计就会显得十分不准确,错误不在视觉本身,而在于对视觉的运用,一些成年人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构成这个角度的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就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大多人所缺乏的经验,所以在练习中获得一些教育的经验,才更加能够促进身体与心灵的一致配合。只有通过行走、触觉、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尺寸,我们才可以学会如何去正确估计物体,如果老是运用工具去测量,那么感官就会对仪器产生一种依赖,就无法获得正确的感觉能力。我们想要正确地判断物体的宽窄以及大小,还可以将它们描绘下来,所以爱弥儿也会学习一下绘画这么艺术,目的不是为了学绘画,而是可以让他的观察更加敏锐、手指更加灵巧。

15.与孩子一起学习

在进行各种感官教育的进程中,我不是与他一块儿前进,便是走得稍微比他快点,以至于他不难追上我,而且常常还能超过我,是不是很像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得到,我还会经常在测量或计算时故意使用一些老的办法,爱弥儿会笑我,然后将他那些简便的算法告诉我。所有我们可以做的,都能够教他们去做,大家觉得孩子们笨拙无力,不适合做我们所做的运动,仅仅是想当然而已,卢梭这个阶段会陪爱弥儿打球、游泳、画画、唱歌、弹琴、雕塑等等,甚至具体到怎么走路,怎么发音,怎么挑选食物,怎么吃东西,我相信一个有了自己孩子的母亲看了会很受启发的。

16.如何对待小孩子贪吃

在我们所有的感觉中,味觉对我们的影响常常是最大的,在许多东西中,我们摸到、听到或者看到的时候,都感觉无所谓甚至直接忽略;但几乎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在我们尝到的时候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味觉的活动能够触动身体精神和物质上的注意,通常来说,心地柔和而贪恋色情的人、性情急躁和真正敏感的人,虽容易受其他感觉的影响,可是偏偏对味觉是非常淡漠的。这些是卢梭说的,没有科学依据,不用全信但可以对照自身就当了解一下自己了。在小孩子身上,尤其是童年时期,贪吃是自然的欲望,不必惊慌,这个欲望是无法跟其他欲望(比如虚荣心)匹敌的,一遇到别的欲望,贪吃这个欲望就会消失,不用太久,一个孩子就不会再对他吃的东西花很多心思,当他心中装的事情逐渐多起来的时候,他的嘴就不会再叫他动脑筋了,你会发现,他一长大到少年时期,仅仅用美食是无法满足他的全部需求的。卢梭认为贪吃是意志不坚定的人的一种恶习,对他来说,可能所有的事情全都集中在他的嘴里,也许品评佳肴这个职业最为适合他。我想很多家长都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胃口更好?其实问题不在于我们如何刺激他的食欲,而是保证他的快乐,我以前也见过,假如一个孩子快快乐乐的和小伙伴疯跑之后回到家,哪怕是世界上最普通的东西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这是身体成长自然的需要。卢梭还说了,其实对肉类极度的欢喜,并非人的本性,卢梭几乎是以控诉的口吻来写这几段,那些性情温顺的无辜的牲畜,不但这些牲畜不曾伤害过任何一个人,而且他们还依依不舍陪伴在你们身边,帮你们做工,然而它们辛劳一生的代价,就是被你们吞食。后面又说人类如何违背大自然的规则,亲自去屠杀那些动物,残忍的人类!你自己都战栗!你不敢用牙齿去咬那些活生生的仍在颤动的肉,于是就把他们杀死,还不算完,你觉得自己肠胃接受不了,就要用药材煮过、烤过来改变他的形象,好让自己有滋有味地品尝那目不忍睹的尸体!你们于心何忍!好了,不写了,我看的时候甚至觉得卢梭在骂我一样,你想一想,不是说以后不再吃肉,况且很多动物是人类扩大养殖专门食用的,但我们嗜肉成性真的就有理了?人类干的违背大自然的事还少了?事实证明,以素食为主的人就是比以肉食为主的人寿命长,中国古代人养生也是以素食为主的,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是知道感恩的,也许看了卢梭写的这几页话会让你改变自己的观点。假如一个孩子非常贪吃,只需要拿出一些他所喜欢的游戏就能非常轻松的将他这种心理分散掉,请注意,这里说的游戏可不是他们的功课。

17.那些预测孩子未来的人

生活中就是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总是喜欢预测孩子的未来,常常听完孩子的一番蠢话之后就大讲一番道理,将孩子天真烂漫的想法推翻,结果肯定是极为难过。我的爱弥儿不会如此,别人的拒绝和否定都不会对他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他早已有了自己的思想,你休想听到他说别人教他说的话,他的每句话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理解之后,忠于自己思想的话,他的行为完全是出自他自己的思想。虽然他读书没别人读的好,可是他对书中的理解却比别的孩子更透彻,他的智慧不是表现在他的舌头上,他说话也不像一些人说的那么八面玲珑,但他做事却比他们高明,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这个快乐的世界,外人休想将他拉下水。当你看着一个眼睛灵活、态度沉着、面貌开朗并且带着笑容的漂亮的孩子欢欢喜喜地做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一心一意地玩耍游戏的时候,难到不觉得心里高兴吗?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也是这样最后才驯服了那匹所有骑士都驾驭不了的名驹。

四、少年时期

在“少年时期”孩子体力的增长超过了他需要的欲望,因此重要的是将孩子多余的天资和体力用到有益于他们自身的事情上。

1.为孩子选择有用的知识

人的智慧都是有限度的,哪怕是一个成年人也不可能完全明白所有的事情,所以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哪些有用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真正有作用,要自己能够真正地理解,凡是那些牵扯到孩子无法理解的东西,就不要告诉他。下面这段话我非常喜欢,要是我会法语多好,就不用看这生硬的翻译了:要谨慎谎言的神奇的魅力,要当心骄傲的迷人的伪装。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傲慢自大、夸夸其谈一些自己也不太懂的东西是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好像在这个时代,你要不能随口来两句“妙语”,你就无法出彩一般。要时时记住,一个人的无知并不存在什么坏处,人之所以走上迷途,并不是因为他的无知,恰恰是因为他自以为知。开始,孩子们仅仅是好动,后来就变为好奇,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分,孩子求知的动力倾向哪些是产生于自然,哪些是产生于偏见,有时候他们求知完全是为了想让别人尊敬他,有时候求知却是因为人对所有一切在目前或将来与他相关的事物的一种自然的好奇心,这个好奇心的根源是在人的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你提出一些他可以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在他去探索的过程中他就会产生自然的好奇心。我最近看了两个高考的纪录片,央视拍的共六集,第六集校长的选择分别介绍了北大附中、衡水中学、某实验中学三个校长的选择,他们或尊重学生合作、主体性,或强调所谓的激情教育,或实践存在主义引导学生发现世界认知自我,不能说谁对谁错吧,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但王铮校长一句话说到我心里去了,真正想干教育的人总是想着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所以他们在高一高二实行学团制,取消班主任,以学科课程为主兼顾活动课程,学校运行中的大小事宜均与学生进行辩论培养其公民意识等等,在高三才正式进入高考备考阶段。纯粹理论的知识是不大适合孩子的,在少年时期妄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问题不在于教他什么学问,而是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

2.保证孩子的思考

在跟孩子讲话时,不要滔滔不绝地把所有你知道的都一股脑倾泻给他,假如他问你一些自然现象的原因,比如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之类的话题,你也不用回答(其实你的回答很多时候都会误导他)将话题扯到另外的事情上去,让他自己动手去搜索去解答,留给他充足的思考的空间。因为其实很多道理你直接告诉孩子,反倒不如让孩子自己花个几天的时间去思索,这样他才更能将道理铭记于心。另外,我们绝对不要运用强迫学生用功的办法,学习要努力,但凡事也都应该有个过程。试问你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吗?其实你一直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教育孩子,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们将一系列真理传授给孩子的同时,也将很多的错误传递给了他们,那为什么我们不让他们去独立思考呢?当然,你还是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哪位会问了,好像一会儿要让独立思考,一会儿又要给予指导怎么显得这么矛盾,其实并不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诱发他自己发现他的错误来,假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差错,他就不可能学的太好,思考改进错误才会进步。

3.专注

少年时期让孩子养成长时间地注意一件事情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觉得尤其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孩子面临的各项诱惑太多了,如果在进行一项任务时不能专注,很容易分心。有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说行百里路走到九十里其实才走了一半,真正考验人的往往是最后十里,考研也是如此。要随时注意的是,在孩子快要厌倦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要停下来,还是那句话,重要的不是要孩子学许多东西,而是使他不要违背他的意愿,他学累了想停一停,可以呀,我后期背政治背专业课的时候,自己总是背到想吐,我觉得这样学习很不好,应该大脑活跃兴奋起来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在自己状态还不错的时候就停下来换一科学习,给下次学习留点期待嘛,不然你每天都学的再也学不进去了,不难受吗?

4.老师对待知识的态度

假如一个老师读了篇文章之后心中充满热情,他很想将这种感受传达给他的学生,但他以为将那些触动他内心情感的地方展示给孩子们,就能使孩子们也产生相同的感受,这是很愚蠢的做法,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感悟与老师是大相径庭的!老师感觉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好,可是讲的过程中你发现孩子们却一点也不感兴趣,你就要花点时间去考虑一下原因,是不是你讲授的方式有问题?是不是孩子们没有理解其中联系的因果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真正的老师是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当一个学生带着一个难题来找你的时候,如何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通过交流洞察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经验以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讲解知识,这是老师应该做的。但有一少部分不合格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呢?昨天我妈跟我一个很好的发小唠嗑,说我妹妹想转学的事情,他就回忆起以前他们化学老师的讲课方式,所有讲不明白的题目都让学生背下来,这是一个老师应该有的态度吗?我印象中还有的老师为了让自己摆脱困境,就对学生讲一个他无法明白的理由,让学生自己去捉摸,这里我也要检讨一下,我有时候不备课就去做家教,遇到难的题不能搞定,我就甩锅说这个题出的不好,要用到你们没学过的知识,咱们上网查一下看看有什么办法,结果查了之后发现也没用到什么超纲的知识,我觉得在那一刻,虽然嘴上不说但其实学生是很怀疑我能力的,可以说之前一两个月做什么题都会建立起来的威信都没了。现在想想,老师讲错题了或者一下子做不出来了,不要想着掩饰,承认错误,远比那些遮掩错误的人更能保持自我的威信,假如你无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你可以对他说:“我还无法很好的回答你,是我弄错了,对不起大家,咱们先接着把下面的知识学完,等我回去研究一下向其它老师学习学习再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这部分卢梭其实没怎么论述,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但让我想到以前的事情了,多写了一点。

5.契约精神

假如不存在交换,所有社会就都无法存在;没有统一的尺度,所有交换就都无法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因此,整个社会的第一条准则就是:在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也就是契约精神。人与人之间协定的平等,与自然的平等截然相反,为了要达到这种平等,就需要有成文法,也就是说需要有政府以及法律。物与物之间协定的平等,则产生了货币这种发明,在某种意义上,货币才是社会真正的纽带,斯巴达人用铁做货币,在瑞典曾用皮革做货币,而我们却用金钱做货币。现在社会中很多人都在追求金钱,这就导致一些孩子也产生了畸形的读书观,试想,一个孩子,一边读书一边幻想着金钱带给他的各种各样的欲望,这种情况下的教育能叫真正的教育吗?教师的艺术就是绝不要让孩子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无关紧要的琐碎的事情上,请你一定要善于启迪你所培养的孩子的心灵。

6.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如果一个人想脱离尘俗,不依赖所有人,完全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结果会是非常糟糕的,人既然在社会中成长,就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各种制约。其实在孩子没有成为真正地社会活动成员之前,在他心中就已经慢慢形成了社会关系的概念,因为他干什么事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下进行的,倘若不懂得这个秩序,便不可避免的要遭到革命,只有认清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才能更好的生存。在人类所有一切能够谋生的职业中,最可以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就是手工劳动,在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别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手工业者所享受的自由与农民享受的剥削正好形成对照(不是中国的小手工业者),因为农民束缚于他的土地,而土地的产物完全依照别人的支配,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够去利用他的土地去刁难他,但是,谁要是想刁难手工业者的话,他马上就能收拾行李走人。所以,假如爱弥儿失去了继承权,甚至在民主社会根本就不存在继承权的时候(卢梭很厉害的,正是他们这些思想家才给法国才给欧洲带来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思想启蒙),又该怎么办呢?答:还应该学一门手艺。爱弥儿就是这样的,到最后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匠,但是他思想自由、能够自食其力等等,他生活的很快乐。

7.选择职业

卢梭是完全主张爱弥儿学一门职业的,furthermore,要学的话还一定去学一门实实在在的职业,学一门诚实的职业而不是去靠欺骗大众谋生,这门职业有它实际的作用。我想,从事教师这份职业也是这样的,多少人嘴里都喊着教育是一份良心活,手上却干着有违良心的事儿。真正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情怀的人可能却不被体制内的人接纳,像我这两天看的那个有自己想法的校长,带着学生去游学,从他们这群师生身上你真的能看到那种对理想的笃定。接着说回选择职业,我们应该根据爱弥儿他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职业,今天大多数学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是有原因的,请问你们真正的审视过自己的内心吗?你们有过这样这样一段心甘情愿为之拼搏的经历吗?卢梭说我相信爱弥儿绝不愿意将他的时间花费在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工作上,他凭事物的真正用途去了解它们的价值。我不会让我的学生选择肮脏的职业,可是我不会阻止他去从事艰苦的职业,甚至去从事危险的职业我也不会禁止,这种职业可以同时锻炼身体和勇气,只不过很累的工作一般只适合男子去做。当爱弥儿选择完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木工之后,我也想要和他一块去学,因为我深深相信,我们只有一起去学他才可以学的更好,我们两个一起去当学徒,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做工人,还要学习做人。

8.人的观念和心态

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只是有感觉,现在开始有观念了;开始只是用感官去感触,但现在可以进行判断了。因为,从连续发生的几种感觉的对比中,以及对这些感觉所作的判断中,能够产生一种混合的感觉,卢梭将这种感觉称为观念。人的心态之所以有其特点,就是因为这些观念形成的方式不同。按照真正的关系形成观念的心态,就是健全的心态;仅仅满足于表面关系的心态,就是浅薄的心态;可以看出各种关系真相的人,其心态就是有条理的;无法正确判断各种关系的人,其心态就是混乱的;幻想出一些不切实际、根本不存在的关系的人,就是疯子;对不同关系不知道进行对比的人,就是愚蠢的人。在比较观念和发现关系的各方面中,就决定了人们的智力是高还是低等等。从感觉中产生的判断是被动的,从知觉和观念中产生的判断是主动的;前者只能断定我们所接触的东西给予我们的感觉,而后者则要进行综合和比较,要判断感官无法确定的关系。所有的差别都来源于此,大自然从来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一直是我们自己。

9.Captain,my captain

标题本来想写“开花结果的爱弥儿”,后来一下想到了死亡诗社里的基丁老师,还记得他的学生是怎么叫他的吗?

爱弥儿学的知识不是很多,但他掌握的知识都真正属于自己,而且其中不存在是一知半解的。他明白:有许多事情是他目前不了解但将来可以了解的;有更多的事物是人家了解而他永远无法了解的;还有很多的事物是所有人都无法了解的。他有一个能容纳宇宙的心胸,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他有知识,而是因为他有获得知识的能力;他思想开阔、头脑敏捷,可以随机应变;他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明白他所做的一切事物有何用处,我就觉得满意了,我的方法进度虽然很慢,但决不会走冤枉路、走回头路。他最重视对他最有用的东西,因为他永远不违背这个认识事物的方法,所以就不会被别人的偏见所左右,为了不听信别人的偏见,他会做到不屈服于权威,我们所具有的偏见,大多数都不是出自于我们,而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爱弥儿热爱劳动,性情温顺,他为人耐心而又顽强,而且还洋溢着勇气。现在他的想象力还不曾活跃起来(不赞同)所以不会使他在心中将他碰到的危险过分想象,他对疾病满不在乎,他可以坚韧不拔地忍受大部分痛苦。

总而言之,在个人道德中,爱弥儿已经知道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关系到他自己的道德了,为了拥有社会道德,他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是哪些社会关系在要求、约束着人们,在这方面所欠缺的知识,不久就能够得到。他不扰乱别人的安宁,所以能够按照大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生活的尽可能满意、快乐和自由,你觉得一个孩子如此地长到十五岁,他的光阴是白白地浪费了吗?

到现在为止,如果大家已经大概能明白卢梭的意思,那大家就能够想象得出他是如何在使他的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无意中还培养了学生爱反复思考的习惯,从而可以消除这个孩子由于轻视别人所说的话以及由于自己情绪不安而产生的无所用心的样子。他会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他不会碌碌无为地过日子。卢梭说,教育最大的秘诀就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相互协调。

五、青年时期

时间过的多快呀!生活就是如此,起初,我们不晓得如何生活,而当我们知道如何生活的时候又感觉太晚了。

1.人的第二次诞生

卢梭说人是诞生过两次:一次为了生存,一次为了生活。在爱弥儿身上,一次是为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男子是不会永远停留在儿童状态的。他的眼睛在此之前一直保持着圣洁的天真,而现在则可以表达他的语言与感情了,越来越强的情欲使他们表现出活泼的样子,没有了最初的那种茫然无知的神情,他开始晓得用眼睛表达出自己忧郁和愤怒的心情了,有时他变的焦躁不安,但又不清楚焦躁不安的原因,这就是卢梭所谓的第二次诞生。在此之前,我们所关心的根本上是孩子的游戏,现在我们对他的关心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因为在青年时期,假如一个女人将她的手放在他的手上就使他激动不已;假如她一靠近,他就觉得惶恐或羞怯;他可能会时常感到激动、忧伤;他会无缘无故地流眼泪...就像暴风雨的前奏是一阵海啸似的,他日益增长的欲念也低鸣着宣告它的来临。性情的变化,使他差不多成了一个无法驾驭的孩子了,他成了一头凶猛的狮子,再也不肯接受人的管束。其实,人的欲念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卢梭的意思并不是要消除人的欲念,而是要认清哪些是自然的欲念,哪些是人为的欲念。自然的欲念(像吃、喝、玩、交朋友、求知等等)是我们达到自由的工具;所有那些奴役以及毁灭我们的欲念,都是从别处来的,是违背了自然的本意。当一个青年(以后就不再称呼他为“孩子”了)或主动或被动依赖别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就开始意识到他与别人的关系、意识到他的天职以及他的爱憎,你越是硬要求他依照你的话去做,他就越要反抗;但如果平时你一直都是迁就他,那么,只要在什么事情上你违背了他的心愿,他就会觉得你在背叛、欺骗他,他就会因为你的不顺从而拍桌子砸板凳地大发脾气,当他们的需要获得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满意;可是自私之心却促使他们与别人进行比较,永远也不会有满意的时候,可见,敦厚温和的性情来源于自爱,偏执妒忌的性情来源于自私。

2.成长的环境

人们经常争论这个问题,是趁早给孩子们讲些他们觉得稀奇的事情呢,还是另外拿一些很随便的事情将他们敷衍过去?卢梭觉得大家所说的这两个办法都不应该用,其实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机会提问,他们就不会产生好奇心,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些非解答不可的问题时,宁可不许他问,也不向他讲述一番谎话随便糊弄过去,卢梭说他很不赞同大人装腔作势地对孩子们拐弯抹角地讲话,因为这样反而会让他们发现你是在那里兜着圈子说瞎话,所以,拒绝孩子也没有关系,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应当避免的,是色情的观念。假如你正在教训他应该做到行为端正以及诚实,其实这无异是在告诉他有些事情是羞耻的或是不诚实的,无异是在暗中驱使他们想了解这些事情,他们迟早是会明白这些事情的,只不过这样一来,你的一番话反而会加速使他们的感官躁动起来,孩子虽然还不具备成年人所有的那些欲望,但和成年人相同,他们是最容易沾染那些伤害器官的行为的,我们要依据自然的精神,在任何年龄都要谨慎。自然的教育是教成年人要节制,教小孩子要爱干净。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要让孩子保持他的天真,只有一个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与爱护他们的天真。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对他所采取的所有控制早晚会偏离我们预期的目标,只要孩子发现我们越对他隐瞒某件事情,他心里就越想知道那件事情。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欲念:既要从全体也要从个体去认识人的实际关系;要依照这些关系去控制心灵的感情,现在的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能不能自律,关键要看我们给学生选择的环境如何教育他。在整个儿童时期卢梭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感官教育、劳动教育和智育;到了现在青年时期则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卢梭认为在培养了儿童个人良好行为习惯之后,就要进而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儿童在这个时候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直到这名小青年感到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的心就不再是孤独的了,他心中的所有爱,都将随着他与这个伴侣的关系一道发生,他的第一个欲念很快会促使其它欲念都骚动起来。需要指出的是,一种性别的人为另外一种性别的人所吸引,这是自然的冲动,真正的爱,不论你怎么说,即使有可能产生一些丑恶的性质,这种爱也应该受到尊重。爱应该是相互的,他需要一个自己乐于向其倾诉情怀的人,当一个人认为被人所爱是如此甜蜜的时候,他也就慢慢学会了去关爱别人,道德教育就应从发展人的自立自爱开始,逐步扩大到爱别人。但是随着爱情与友谊的产生,也产生了分歧、敌意与仇恨,所以卢梭在青年时期一开始就说这个时期才是真正开始引导个体的教育,就青年人来说,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避免,这些欲念都会在他们心中滋生起来,所以,现在就到了改变方法的时候了,自然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进行得较晚的,是让感官去唤起想象;与之不同的是,人为教育是让想象去唤起感官,这会提前损伤个人的元气,越是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他的身体就越衰弱。所以,小孩子在该玩的时候就好好让他玩,过度的压抑只会让他伴随着诸多的幻想慢慢长大,这样一来年轻人很早就耗尽了他们的精力,他们不是在成长而是在衰老,想象一样,假如你使葡萄在春天就结果,那么秋天你能看到的,就只剩枯萎了。

3.同情心

卢梭说他发现,很早就堕落、贪恋酒色的青年是非常残酷没有仁义的,性情的暴烈使他们成为非常急躁、爱报复以及容易发脾气的人;相反的是,一个在天真质朴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自然的教育会使他养成敦厚和重感情的性情,他见到伙伴的时候就禁不住的高兴;当他发觉自己使别人不愉快了,他就感到羞愧;当他看到别人在遭受痛苦时,他的眼睛会自然地流出同情的眼泪。人之所以合群,是因为他的身体的柔弱,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弱点;之所以我们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痛苦,共同的感情将我们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有哪个正常的年轻人发现别人遭受苦难却没有产生同情呢?我们的同情心将使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受苦的人,怜悯,这个依照自然程序第一个触动人心的情感,就是这样出现的,你想使孩子变成一个有感情和有恻隐之心的人,就应该让他知道,有一些跟他相同的人也遭受到他曾经遭受过的痛苦,也感受到他曾经感受过的悲哀。所以,假如你要在一个青年人的心中培养他这种原始冲动的情感的话,请不要用虚假的带着腔调的话在他身上播下骄傲、虚荣以及妒忌的种子,不要让他过早地出入这种社交场合,因为这不是在培养他,而是在败坏他;不是在教育他,而是在误导他。卢梭将以上种种看法归纳为三个明确易懂的原理:

“ 人在心中设身处地地想到的,并非那些比我们更加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们更应该被同情的人。 ”每一个人都不会替他所喜欢的达官显贵将心比心地考虑事情,即使有,也只是在表面上想要得到他的一部分好处。

“ 在别人的痛苦中,我们所同情的仅仅是我们觉得我们难免或可能要遭遇的那些痛苦。 “ 我觉得这句话讲的很深刻,假如你觉得这些受苦受难的人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你是很难对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同情的,因此,请不要让你的学生因为他的荣华而轻视不幸的人的痛苦以及可怜的人的劳碌,我们首先要从使他变为一个心地仁慈的人着手做起,这是当务之急。

“ 我们对别人痛苦的同情程度,并不决定于痛苦的数量,而决定于我们为那个经历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觉。 ” 有人觉得一个不幸的人有多可怜,我们才会对他表示多大的同情,可是,我们为何对动物的痛苦不如对人的痛苦那么关心呢?一个人很少去怜悯他所养的拉车的马,因为他没有去揣测它在吃草的时候所挨的鞭子和旅途的疲劳;因此,当你发现政治家讲起人民就表现的那样不屑一顾,当你发现大多数哲学家硬要将人类讲得那么坏的时候,你用不着那么吃惊。一句话,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用来激发他最初的自然的情感,使他心胸开阔。

总之,同情心简单说就是:他发现别人痛苦,他本人也觉得痛苦;当他可以设法使别人露出笑容的时候,他自己也因此而觉得喜乐,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

4.快乐

前面说到,要同情别人的痛苦,当然要清楚别人的痛苦是怎么一回事,但不一定要自己去体会那种痛苦,当一个人经历过痛苦,或者害怕受痛苦的时候,他就会同情那些正在受痛苦的人,在同情别人的时候,自己的心中也获得了非常大的快乐。同样地,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总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的心从来没有体会过这种快乐。但我们太容易从表象来判断幸福了,因此,我们觉得幸福的地方,有时候正好是最不幸福的地方;一个表面快乐的人常常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在竭力地欺骗别人以及愚弄自己,他在外面各种交际场所是如此地喜笑颜开,回到家里又是如此地优优郁郁满腹牢骚。真正的心满意足是不可能那样嘻嘻闹闹的,闹闹嚷嚷的穷欢乐是失望和烦恼的烟幕,你会发现,生活中一个确确实实快乐的人是很少将他的快乐形之于言笑的,忧郁与淫乐是相陪伴的,同情与眼泪是随甜蜜的快乐而来的,终极的快乐将使人哭而不是笑。仔细想想,我们发现心灵的甜蜜在于适度享乐,而不是无休止的欲望,欲望一动,就一定会使我们好奇甚至浮躁,无聊的狂欢就会给我们带来苦恼。

5.真实

精通事故的人总是戴着假面具,出门在外他们几乎没有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过,以至于有时候弄的自己也不认识自己,当他们不得不露出真面目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非常局促不安,在他们看来,关键并非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在外表上看起来好像是什么样的人。有人觉得,人的相貌仅仅是大自然所描述的特征的发展罢了,而在卢梭看来,除了这种发展之外,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是通过心灵的某些感情的影响而不知不觉形成的。一个人在面貌上流露的这些情感是最真实不过的,流露的惯了,就会在脸上留下永久的痕迹。所以卢梭才说,相貌能够显示一个人的性格。中国有个词儿大致也是这个意思:相由心生,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经历,有的人可能他自己都察觉不到地流露出的一个表情,会让你一下子就觉得这是一个虚伪的人,为什么有的人直觉有时候那么准呢?其实就是平时下意识的一个动作被观察细致的人捕捉到了,我记得好像是斯宾塞说过的一句话,每当我自己一个人想偷懒浑浑噩噩度过一天时,这句话都会一下子把我拉回来:看一个人真正的品德,不是看他在人前的表现,而是看他独自一人时如何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

6.威信

做老师的人时常抱怨青年人在这个年龄有一股火气,使他们变得不服管教,卢梭也说确实是这样的。不过,青年变得不服管教,不正是老师的失误造成的吗?其实正是靠着青年时的这股火气,才使你可以在一个青年长的同你一样强壮的时候,仍然可以控制他的心,当他可以爱人的时候,他同时认识到别人的爱了,如果当老师的因势利导,正是这个时期可以让青年打心底里敬重你。但假如一个老师觉得自己照顾了学生,学生就必须要服从自己,那这就大错特错了!他会觉得你是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做法,他会在心里想:你表面上是在无偿的帮助他,其实你是想用一个他完全不同意的契约来约束他。尽管你说你要他做这做那是为他好,那也无济于事,因为,无论你怎么说,总而言之你是在强迫他。殊不知,一个人使自己平易近人的时候,才更加可以获得别人的爱戴和保持表面的威信。(想到我们习大大了,看看他提的口号“撸起袖子加油干”“我牵挂的还是贫困群众”,是不是越听越给习大大的威信加分?)你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好,等他自己发现你对他爱护照料的时候,你在他心中就会享有所有力量都无法摧毁的地位。但是,在你没有取得这种地位之前,千万不要自我吹嘘,你去炫耀自己做了这样那样的事,等于是叫人无法容忍你所做的事,越是这样做,越获不得威信,你不讲它们,反而使人可以记得它们。还有一部分我觉得也很好,要使他非常信服你的话,你就要让他充分享受他的自由,在他还不理解之前,我不希望你告诉他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等他已经开始明白什么是爱了,知道亲密关系能够让一个人与他所爱的人结合在一起了,他就会把你连续为他工作的那种热诚不再理解为奴隶的依附,而要理解为朋友的爱护了。再没有哪些东西比经过考验的友谊的声音对人的良心有更重大的影响了,因为这种声音所表达的完全不是我们的利益,有时候我们可能认为某一个朋友的做法错了,但我们不会认为他存心欺骗我们,我们可能不采纳他的建议,但绝不会轻视他的忠告。可见,与学生做朋友不但不会降低老师的威信,反而会使学生真正信服,多少年以前中国新课改就提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但真正实践的又有多少呢?最近我看了很多纪录片,关于中国教师在英国推行中式教学;关于上海、香港、芬兰三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比;关于芬兰教育师生关系成功的秘密等等,在公众号菜单栏的纪录片里,一并分享。

7.青年的社交界

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无法毁灭的真实的平等,然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权利平等却打破了大自然在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平等,这也就源源不断产生了我们在社会等级中所发现的那种表面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多数人总是为少数人做牺牲,公众的利益总是为个人的利益做出牺牲,正义与从属关系这些动听的字眼,常常成了实施暴力的工具以及从事不法行为的武器,口口声声说是服务他人的上层阶级,事实上是在损他人而利自己。为了搞清楚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抱什么看法,就需要研究这个问题。卢梭希望人们这样帮一个青年挑选社会界,与他一起生活的人都是好人,希望他能明白人的天性都是非常好的,希望他能了解社会是如何使人堕落和败坏的,希望他能认识到人们的偏见就是他各种各样恶习的根源,希望他能衷心地尊重个人而轻视大众,希望他知道所有的人几乎都戴着相同的假面具,可是也希望他明白有一些面孔比脸上所戴的面具还漂亮的多。但应该承认的是,这个方法存在着它的缺点,而且实施起来也不容易,因为,假如他过早地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不排除有一种可能他将养成说长道短、动不动就挖苦讽刺别人的习惯,他可能会幸灾乐祸地将所有事情都看的十分糟糕,甚至连好事情他也不觉得好,人类的种种恶习不仅不能对他形成教训,反而会成为他的借口,他会说:“人人既然都是如此的,我还何必要改变呢?”因此,教师的艺术还体现在在教育中把握平衡上。

8.学习历史

为了使他既可以了解别人的心,又不伤害自己的心,我们可以考虑给他讲历史了,通过历史,他能成为一个平平常常的观众,不带丝毫偏见以及情绪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判断。遗憾的是,这种方法依然存在着他的风险,历史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它从人类坏的方面描写人的时候多,从好的方面描写人的时候少,因为它感兴趣的只是革命与巨大的动乱,因此,在太平政治下人民安定地过着繁荣昌盛的生活,历史就不会太详细地记载,只有在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他们已经处在衰亡的时候才对他们进行详细地描述,可见,历史如同哲学似的,也在不断地诋毁着人类;还有一个弊端在于,在历史中所记载的那些事情,并不是怎么经过就怎么准确描写的,它们在历史家的头脑里换了模样,哪怕这个历史学家再公正再客观,这些事实也一定会沾染上他的偏见的色彩。哪一个历史学家可以准确地让读者置身于事件发生的地方,让读者发现那些事情的真实经过?别的不说,恐怕这些历史学家也未必都经历过他们自己亲手写的历史事件,无知和偏见将每一件事情都化了一次装。即使你告诉我的是一件真实的事实,可是你不曾使我照它原来的样子去看它,这可以说是尊重事实吗?有多少次战役是因为多了一株树或是因为一阵大风刮起的一股尘沙,而决定了战役的胜负,然而这些历史学家他们经历了吗?不也是听人口述的吗?再说,当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时候,那些事实对我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件事情,我都不明白它真正的缘由,又怎么能说是从这件事情中获得什么教训呢?所以爱弥儿在儿童时期是不怎么看历史书的,他所看的一定是他自己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一个青年来说,那些一边叙事一边掺杂自己评语的历史学家,是最坏不过的了。为什么呢?这些历史学家几乎都想出风头,都想描绘一些有浓厚色彩的形象,结果就是描绘的不伦不类,在开始的时候,不要选择最有才气的历史学家的著作,而要选最朴实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我们寝室阿杜说过,他的历史观很受易中天的影响,这并不是说易中天教授历史讲的不好,恰恰相反,他讲的很有意思,有很多之前人没有的新观点,但以后再看到他讲的那段历史,恐怕他的那些观点也早已根深蒂固了。卢梭说,修昔底德是历史学家当中的一个名符其实的典范,他叙述史事却不掺杂进自己的评语,然而他也不曾漏掉任何一个有助于我们自己去评判历史的情景,他将他所讲的事实都摆在读者的眼前,他自己不仅不置身在事实与读者之间,而且还远远的躲开,这样一来,我们就像自己亲眼看见了那些史实一样,遗憾的是,自始至终他只讲战争,在他的书中所见到的几乎都是世界上最没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打仗。人们往往在一场战争中去找寻一场革命的原因,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之前,那次革命就已经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蒙台涅说:“传记家只要将他们的兴趣更多的放在思想上而不放在突发的事件上,更多的放在发自内心的东西上而不是放在形之于外的东西上,那么我就喜欢阅读他们做的传记。”

9.认识自己

为了要认识人类,就一定要从研究个人着手,谁可以全面地了解每一个人的趋势,就能够预见他们在整个民族中综合的影响。那如何才能正确地研究人呢?用现在的词叫学习心理学,卢梭说在研究的时候要具备非常大的兴趣,在判断的时候要非常的公正,假如一生中有一个适合做研究的时期,就是青年时期:太早,他对世人是十分陌生的;再迟一些,也许他就变得和他们一个样了。对人类了解得最深刻的并非哲学家,因为他们是通过哲学上的先人之见去观察人的,哲学家们对很多东西都有成见,一方面哲学家清楚地知道他自己的毛病,另一方面又看不起我们的毛病,因此他就说:我们都是坏人。爱弥儿不会受别人观念的影响,他喜欢思考,爱把不同的观念拿来比较,以防自己以后也犯这种过失,他对任何事物确确实实的有所了解,才会对它做出判断。要知道,在青春期,人类的自私心有了发展,相对的“我”就会连续地进行活动,而青年人一发现别人怎样怎样,马上就会联想到他自己,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了他人,这时候有智慧的人是绝对不会滥用他的智慧的,绝不要因此就夜郎自大,对伟大的人来说,自己的过人之处越多,就越能认识到他们的不足,假如他因此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禀赋优秀,比别人生的高贵,那他就错了,几乎等于是自己在欺骗自己了,伟大的人对自己弱点的羞愧之心远大于对其超过别人地方带来的自负感。

10.别做虚伪的老师

前面写了一部分真实,在这里卢梭又揭穿了一小部分做老师的人的虚伪和偏见,他们傻头傻脑地充当智者,所以就约束他们的学生,假装把学生一直当作孩子来看待,而且,他们让学生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总装得似乎要是他们去做就一定比学生们做的高明,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威信,其实这样做只会损伤青年人的心灵,打击他们的信心;相反地,你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才对,要让他们同你并驾齐驱,并且使他们成为可以与你势均力敌的人。这些老师要明白,你的体面不在你自己身上,不是表面看上去你多厉害,而是体现在你的学生身上,要纠正他们的过失,就一定要分担他们的过失,要消除他们的耻辱,就一定要承受他们的耻辱。要学习那勇敢的罗马人,他发现他的军队溃逃,战败已成定局没有办法收拾的时候,他就跑在士兵的前面,边跑还边喊着:“他们不是在逃跑,而是在跟随他们的统帅。”这样做来分担士兵们的耻辱,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嘲笑他们,老师也是如此,学生遇到难题,你是应该跟他一起分担呢还是直接两秒告诉他这样做即可呢?在学生还未犯错误之前,就应该向他指出他的错处;但是他犯错之后,就一定不要去责备他,因为这样做只能让他生气,使他考虑自尊而去反抗你,在教育他的时候,倘若引起他的反感,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我想,最不合适的,就是向他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那卢梭在这里提了一个合适的办法:在表面上把你以前教训他的话当作记不起来似的(以前我高中语文老师总说自己记性不好,这招真是无敌了),当你发现他犯错之后感到羞愧的时候,你要心平气和的用无关紧要的话将他的羞愧遮羞过去,不仅不使他难堪,反过来还安慰他,他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会感激你的。

11.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让青年人在最活泼的年龄只学习纯理论的东西,这种做法是有违理性、有违自然的,你以为教孩子一些知识和一些客套话,就算教会他如何生活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要用行动而不是以说教去指导青年,在书本中他们学不到那些从实践中学到的东西。一个学生知道不知道汉尼拔为了坚定部下越过阿尔卑斯山的决心是如何使用修辞的,这跟他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关系呢?相反的,你不给他讲这些美妙的修辞,而是教他如何变换说法才能说服校长放他一天假,那个时候孩子听课的专心程度恐怕都会吓你一跳。其实青年心里已经充满了爱,卢梭说他一直确信,只要把仁爱之心确实地付诸行动,老师是一定能帮助学生把这种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就能将这种自爱变成美德,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对应的位置。在所有的美德中,正义又是最有助于人类共同利益的,这会给他带来一种内心的享受,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陶冶了他自己。卢梭说他的学生在六岁的时候与你的学生没有啥区别,可是现在,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了,因为卢梭主张培养天性,而你却要压抑孩子的天性,可能你会说:“你所讲的那种人是不可能存在的,青年人绝对不是这个样子,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欲望,他们要做这样那样的事情。”这种说法,就好像有些人见到花园里的梨树都十分矮小,就否认梨树能够长成大树一样。卢梭想将爱弥儿培养成一个自然的人,但并不是要将他赶到森林里去成为一个野蛮人,他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涡中,不至于被各种各样的欲念或者人的偏见拖进漩涡就可以了;只要他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并且,除了他本人的理智之外,不为另外的权威所控制就可以了。在城市里,只要作为一个平平常常的观众,他就会变得非常有理智非常有头脑,发现狂妄的事情而不参与,是让人头脑保持清醒的最好的良方,一句话,他有他自己的生活。

个人公众号ID:魏洪博,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看卢梭的《爱弥儿》,书中倡导自然主义教育。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就是按造物主对人的安排与设计即按孩子的身心规律去教育孩子,不可以把孩子当成小大人,也不可以拔苗助长。朱永新说儿童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这句话是有时代意义的,不会过时。我如果是清朝乾隆就会说这些思想我泱泱大国过去就有,即把老子的无为而治变成无为而教。今天看到了第二卷,共五卷。这本书翻译成白话文有800多页,我不知原著多少页。在我看来,德国幼儿园不教知识也是深受卢梭影响。按人的自然规律幼儿还不会用理智思考,因此教知识不合适。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

看这本书即卢梭的《爱弥儿》到第二卷完,我有个感想,卢梭告诉我们幼儿有幼儿的规律,儿童有儿童的规律,青少年有青少年的规律,青年有青年的规律。不过这些知识变成了全人类都知道的常识。因为当代人都是从幼儿园读到大学。

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如果你没看过,怎好意思说自己懂西方教育。要想自己懂西方教育这三本名著都要看过,不管是走马观花还是精读,起码要游览一遍。我《理想国》看完了。《爱弥儿》已看完二卷,共五卷。《民主主义与教育》潦草的看过。于是说自己懂西方教育底气有点足了。

卢梭的《爱弥儿》教导人类采取自然主义教育法,希望我人类根据造物主对人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设定和安排来教育。说的简单点,不要对一个三岁孩子讲爱情。既然卢梭此书本意如此,那书中就有人类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此书从幼儿讲起一直到青年,所以书中介绍了人类各个阶段的规律。有些规律已经是人类的常识,有些规律我们注意到但是无意识,看了卢梭的书会大吃一惊浑然大悟,所以卢梭说出了我们说不出的感觉。我们只要把这些规律在教育实践中融会贯通就不虚看此书了。

《爱弥儿》第四卷看完了,想写点什么。突然想到就算你读后感写的再好也不如翻译的人写的《出版说明》,《出版说明》是翻译人读原著的读后感。译本共五卷。第四卷第五卷其实内容多得可以单独成书,都有200多页。 第四卷给人震撼是一个牧师的自白,他对自己如何走上牧师之路的反省是惊天地泣鬼神。我在想有没有人把我为什么当老师的自白也写的如此惊天地泣鬼神。这个牧师找到了自己,当牧师是他一生的志业。那有这样的老师吗?有没有老师找到自己,觉得自己天生就是教书坯子,觉得教书是自己一辈子的志向?如果这老师是基督徒他会直觉到他当老师是上帝的旨意。这样的老师有吗?

卢梭把《爱弥儿》写得很有文采,所以翻译成中文后也很有文采,如诗如歌,文笔优美。自然主义教育法其实与道家的顺其自然几乎一模一样,无为而教就是顺“其”自然而教。这里的“其”指学生。第五卷是婚烟教育的指南。卢梭讲了理想的婚烟中男女是怎样的。这种理想的婚烟在当代也有许多人孜孜追求。我喜欢这样的婚烟。苏菲、爱弥儿都是理想的伴侣。当男人应学爱弥儿,当女人应学苏菲。

遇到爱情,人会怎样,及爱情是什么?卢梭在《爱弥儿》第五卷有深刻的揭示。看了震撼心灵醍醐灌顶。

我国有像孔子一样教书的老师。我在看卢梭的《爱弥儿》时想到能不能像卢梭教爱弥儿一样教书?看书知道卢梭这老师有种非常强大的教育能力,他能预见自己这样教将来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当老师有这种能力吗?有这种能力的老师都是好老师。比如许多老师知道如果教书就是刷题会产生什么后果,所以他教书就不刷题而是教素质。不过有种老师是假装睡着的,这没办法。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他知道教书如果只是刷题的后果但他还是刷题。卢梭博闻强识,教育能力卓越非凡,按当代讲就是可以从幼儿园一直教到大学,这样的老师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卢梭既是幼儿名师也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名师。怪不得有人把此书当小说。

在第五卷快看完时我有个心得。上帝创造亚当夏娃,卢梭创造了爱弥儿和苏菲。

不看附录爱弥儿苏菲的爱情真让人感动。那附录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无常会导致爱情变质吗?人生无常会导致双方背叛对方吗?在附录中卢梭写了一个妻子背叛丈夫那丈夫会有什么反应。爱弥儿的书中自白就是反应,自白的如诉如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