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海明威世上的光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海明威世上的光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海明威世上的光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海明威世上的光经典语录
海明威世上的光经典语句
影响世界的人海明威读后感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橡树园的一个医生家庭,酷爱打猎、钓鱼、斗牛、拳击、饮酒和文学创作。本书从他中西部的童年生活开始, 到日后如何从归来的战士在文学中崭露头角 身为天才的海明威,对于取得文学奖后接踵而来的除了荣耀之外,也有了作为名人的许多烦恼。而且,正如人们所说的,“楼有多高,阴影就有多长”。当年海明威在获奖演说中曾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 心理负担令他“几乎完全停止写作了,只偶尔给朋友写几封回信。 一贯信奉“活着,则应勇敢地活下去”的海明威,当他无法继续被视为生命一样的写作时,当他无法找到在这种困境中活下去的理由时,无法进行创作的绝望,促成海明威后来自杀。对自己的不满足和无法满足,最终导致了海明威的饮弹自尽。海明威是文学史上的巨人,"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这是我喜欢他的一句名言,可是自杀的行为,却要认真批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不知道啊😭
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的一个德裔犹太家庭。
1926年盖尔霍恩入读费城的布林莫尔学院,后辍学,加入纽约奥尔巴尼时报联盟。1930年离开该报,像当时很多文学家一样,只身前往法国巴黎从事文学创作。在那与法国经济学家贝特朗·德·儒弗内尔交往。
在为《新共和》等杂志撰稿10个月后,盖尔霍恩回到美国堕胎。1933年,她回到法国,再次怀孕,并再次堕胎。她周游欧洲,为自己的婚姻而苦恼,最终又返回美国。
1934年秋,通过一位记者朋友,盖尔霍恩在联邦紧急救济管理局为总统顾问哈里·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工作,前往美国各地了解并报道民众艰难的生活状况。她的所见所闻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决心一生都要“对事物的错误进行尖锐的观察”。她的报道集《民困见闻录》(The Trouble I''ve Seen),在1936年9月出版,受到热烈追捧,对罗斯福“新政”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白宫的晚餐上,玛莎通过她母亲埃德娜的熟人安排,向当时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汇报穷人的遭遇。听着听着,埃莉诺站了起来,她哭了:“富兰克林,你必须听听这个女孩的话!她说所有失业者都有糙皮病和梅毒!”
就这样盖尔霍恩与埃莉诺·罗斯福成了终生的朋友。
1936年12月,玛莎与家人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度假。在Sloppy Joe's酒吧,盖尔霍恩邂逅了酒吧最著名的顾客欧内斯特·海明威。
那时的海明威已经出版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小说,声名鹊起,同时也是非常出色的新闻记者;盖尔霍恩28岁,金发碧眼,身材修长,已是有两部著作问世的名作家和记者。两人一见钟情。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接到邀请去西班牙报道战况。次年三月,当海明威乘坐豪华班轮前往法国勒阿弗尔,然后乘坐头等舱飞往西班牙共和国临时首都巴伦西亚时,盖尔霍恩早已作为《科里尔周刊》的记者,在西班牙的战火中开始她的工作。尽管他和第二位妻子波琳·菲弗还未离婚,在马德里,盖尔霍恩和海明威开始同居。两人从彼此身上获得灵感,盖尔霍恩凭一篇篇货真价实的现场报道成为当时战地记者的典范,而海明威则以战争为背景,写出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37年5月,盖尔霍恩和海明威回到纽约,与导演乔里斯·艾文斯合作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西班牙的地球》。8月,海明威和盖尔霍恩分乘两艘船回到西班牙,继续报道西班牙内战。
1939年初,海明威和波琳·菲弗分居。海明威暂住在古巴哈瓦那的一家旅馆里,准备写一部以战时西班牙为背景的小说。盖尔霍恩前去与他相聚。在哈瓦那城外,他们买下一座破旧的别墅,名叫芬卡·维吉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三个月后,《科里尔周刊》派盖尔霍恩去赫尔辛基报道芬兰和苏联之间的“冬季战争”。 盖尔霍恩于1940年1月返回古巴。同年11月,海明威和波琳·菲弗的离婚在成为最后一次;11月21日他和玛莎·盖尔霍恩结婚。海明威成为盖尔霍恩的第二任丈夫,盖尔霍恩成为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一位记者把他们的结合形容成“打火石”和“韧钢”的结合。
结婚后,两人过了一段短暂平静的生活,1941年1月,盖尔霍恩接到《科里尔周刊》的邀请,前往中国报道抗日战争。海明威起初不愿意,但在盖尔霍恩“就把此行当作度蜜月”的哄骗下,陪同妻子来到中国。在重庆,凭借她与罗斯福夫妇的私交,盖尔霍恩和海明威成了蒋介石宋美龄的座上宾。蒋介石更关心的是维持自己的统治,而不是打败日本人,对中国饥饿的农民毫无同情,但是出于需要,盖尔霍恩在报道中对他们大加赞扬。
左边这位是谁,知道吗也许是因为沦为妻子的陪衬,被她冷落,海明威不断抱怨生活环境恶劣,对盖尔霍恩口中的“蜜月之行”冷嘲热讽。中国之行后,两人的感情出现裂痕。
1942年的大部分时间,盖尔霍恩都和海明威一起在古巴度过,“在阳光下,安全舒适,但这样的日子令人憎恨。” 她写了一部个人唯一的畅销小说《莉安娜》。
盖尔霍恩于1943年10月再次启程前往英国。几个月来,当她出入战场报道年轻人在德国上空执行夜间轰炸任务时,海明威拒绝相随,并在电报中指责她抛弃了他。
1944年3月,盖尔霍恩临时回到古巴。但海明威威胁《科利尔》杂志的主编任命他该杂志在欧洲的高级战地记者,取代盖尔霍恩。海明威拿着那张证件,抢到皇家空军一个座位飞往美国。这激怒了盖尔霍恩。
盖尔霍恩用了17天的时间在海上飘荡,乘一艘载有炸药的船前往英国。她于5月26日抵达时,发现海明威在车祸中受了脑震荡住进了伦敦一家医院。尽管海明威有科利尔的记者证,这位著名小说家还是被军方关在一艘舰艇上。而盖尔霍恩在6月7日设法上了岸,潜入一艘医护船,并在船横渡英吉利海峡时躲在卫生间里。她假冒担架手在奥马哈海滩上岸,成了D-day日后唯一一位现场报道诺曼底登陆女记者。
潜入诺曼底使军方剥夺了盖尔霍恩战地记者的资格。盖尔霍恩对此非常愤怒,认为原因无非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盖尔霍恩没有就此屈服,她混进部队,依然活跃在最前线。并设法让报务员帮她发稿件。8月巴黎解放。她在《时代/生活》记者玛丽·威尔士在Ritz酒店的房间里找到海明威,向他提出离婚。玛丽·威尔士后来成为海明威第四位妻子。
盖尔霍恩在给Edna Gellhorn的心里这样评价海明威:“我再也不想听到他的名字了……一个人得是一个多伟大的天才,才能弥补自己是一个如此令人讨厌的人。” 盖尔霍恩晚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拒绝任何人提到海明威这个名字。
与海明威分开后,盖尔霍恩仍然马不停蹄奔赴于各个战场,她见证了印尼反抗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以色列的成立和旋即爆发的与阿拉伯邻国之间的中东战争和越南战争。70多岁时,她前往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撰写报道抨击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而美国入侵巴拿马时,她已81岁高龄。她把自己锁在一艘医疗船的厕所里,见证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入侵。直到1992年波黑战争时,她才终于服老,不能再去前线了。
盖尔霍恩遵循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她的战地报道以描述战争下的平民境遇著称。
1945年5月,盖尔霍恩获得了一张3小时的通行证,参观达豪纳粹集中营。她在6月23日出版的《牧羊犬》杂志上写道:“在电线和电网的后面,这些骷髅坐在阳光下,抓挠自己身上的虱子,它们没有年龄,也没有脸;它们看起来都很像,你不会喜欢它们的。”
在越南,她撰写的一些通讯被认为是她最有感染力的作品。对平民遭遇的揭露让愤怒的南越政府拒绝给她第二次签证。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盖尔霍恩四处旅行,足迹遍布世界,她最喜欢的消遣是浮潜,为此迷恋寻找最好的海滩。她迷上了非洲,多次造访,买了一座山腰的房子,这样离她最喜欢的动物长颈鹿更近。79岁时,她在肯尼亚海岸尼亚利散步时,遭到袭击和强 奸。
1961年,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98年2月14日,89岁的玛莎·盖尔霍恩几乎失明,被卵巢癌和肝癌折磨,也在伦敦公寓吞下氰化物自杀。这两个生前勇敢不屈,坚韧不拔的人,竟用同样的方式迎接死亡。
几天后,盖尔霍恩的哥哥、儿子和继子按照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撒入泰晤士河,遗嘱的最后,她写道“…如果不方便,那他妈的怎么办。”
伦敦《每日电讯报》称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
她的《战争的真相》一书,被后来许多战地记者奉为经典。在盖尔霍恩去世的第二年,新闻界设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新闻奖。
2008年,美国邮政局纪念美国全国记者俱乐部成立100周年,在以5名参与过20世纪重大报道活动的记者发行的纪念邮票中,盖尔霍恩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女记者。
图片选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