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先秦诸子百家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先秦诸子百家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先秦诸子百家经典语录
先秦诸子百家经典语句
最优秀不好说,优秀的标准是什么?最高明最境界,道家。最科学最侠义,墨家。最人道最情怀,儒家。最思辨最逻辑,名家。最冷峻最利国,法家。……以上是个人看法。《庄子》最后一篇《天下》,对诸子百家论述很精彩,可以看看。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完美诠释了中国古代思想之自由、文化之灿烂,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孔子、老子、墨子等伟大文学家、思想家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座瑰丽的艺术宝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名言警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4、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7、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庄子
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8、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5、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26、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2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
28、严家无悍勇,慈母有败子。——韩非子
29、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30、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鬼谷子
31、物极必反,困则思变。——鬼谷子
3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武
33、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武
34、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晏子
3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3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37、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8、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韩非子
3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早期儒学的产生 《汉书·艺文志》对于诸子的起源有过清楚的论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不难看出,这些学派的起源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基本上都起源于官。这些官虽然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但目的与功能都不外乎道德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说到底就是个礼制问题。 孔子在当时适当地吸收了老子对礼制的一些见解,但又屏弃了老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 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加以吸收、改造和创新,早期的儒家学派终于诞生了。 但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具体过程也并不简单,他的思想来源不只是老子一人。鲁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西周初期,鲁国曾经是周公的长子伯禽的封国,同时也是殷遗民的主要聚居地。 当伯禽东行就国的时候,曾将大量的典章带往鲁国,使鲁国一开始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基础。特别是由于周公对周朝的卓越贡献,在他去世之后,周王室特许鲁国破格使用天子规格的礼乐。 《左传》昭公二年有这样的记载: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来见,礼也。 观书于周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影响力日益萎缩,西周初年所建立的礼乐制度几乎荡然无存,但是,鲁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孔子亲眼目睹列国纷争,越发感到西周那种以道德为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乐文物能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染力,所以他对周的制度非常欣赏,认为"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儒家学派的创建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孔子在垂暮之年总结自已的思想进程时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在年轻时就有了远大的志向,但他一生中的挫折也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儒家学派的出现应该是孔子晚年的事情了。 孔子的的祖先是殷商的贵族,作为殷遗民在周初迁到了宋地。后来又经过了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后,在孔子产生时,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但是因为有遗传的因素,孔子身上还存留着殷遗民中儒者的气息。 而且,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凄凉,所以,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也有机会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世代相传的贱民职业,帮人主持丧葬礼仪。 早年的艰辛生活使孔子早熟起来,在十五岁左右,他就立志苦学,想用个人的奋斗来改变当时自己的“小人儒”的地位。 在三十岁之前他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古代典章、礼仪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说自己“三十而立”。但他的职业依然是很低贱的。 到了晚年,孔子最后回到了鲁国,他除了偶尔对现实发表一些议论外,基本是只发言,不行动,他将精力主要用在了培养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此前周游列国时的收徒讲学,最终使孔子学派日益壮大,“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终于开创了儒家学派。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 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 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 《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还有很多,上网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