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自传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郁达夫自传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郁达夫自传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郁达夫自传经典语录
郁达夫自传经典语句
楚国存在800年,统治今浙江全境约100年,将浙江人郁达夫划为“楚人”没错。
不能凭他写的作品就来判定他是不是楚人,这样也太草率了
郁心匪石真颜色,达士多情亦丈夫。
杜甫曾说“文章憎命达”,是说凡作好文章者,常命途多舛。郁达夫幼年丧父,家境窘迫,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读书历尽艰辛;感情上,与原配孙荃因缺乏感情基础而分道扬镳,后来与王映霞的结合也以悲剧收场。日军攻陷富阳后,郁达夫的母亲在家乡活活饿死,孩子早早夭折,长兄又被日伪杀害,他自己也流亡到苏门答腊……这些灾难迭加于一身,使郁达夫时时生活在痛苦之中。郭沫若回忆说,“在友人中像达夫这样的遭遇是很罕见的”。郁达夫遭逢这样的人生境遇,使得他的作品充满悲观主义色彩。因为他敏感、多情、自卑,所以他很少直接针砭时政、批判现实,而是通过对自我的剖析、个人经历的描述,借以抒发某种思想和情绪。正是钱穆先生所说的“又值世乱,生命涂炭,道义扫地,志士灰心,见时事无可为,遂转而为自我之寻究。”
比之像鲁迅那些常以犀利而理智的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家,他总是给人以更多的“情绪感”,悲、怨、愤、欲、苦……种种抑郁之情。或是自怨自艾的嗟叹,或是对人情冷暖的唏嘘。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郁达夫如同他笔下许多的人物一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零余者”,他们与现实社会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剥开一层颓废的外皮去审视真正的内心,这是痛苦的,也是伟大的。他就是一块匪石,一生都闪耀着赤诚的颜色;他就是一位达士,多愁善感又顶天立地。
========4/30 更新 关于郁达夫的作品========
郁达夫笔下的人物是“以己之身,化彼之形”。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私小说”又称“自我小说”非常流行,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作家直率地在作品中叙述自我经历,且通常具有悲伤忧郁的感情基调。这对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有直接的影响,正如他所一直主张的那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作品人称一般都是没有指向性的“他”,很多故事背景就是他自己所生活的日本,偶尔捏造一个姓名,也不过是给自己戴了副假面而已,其实还是毫不含糊的自我暴露。不论是《沉沦》里的他、《茑萝行》的我、还是《茫茫夜》里的于质夫、《烟影》里的文朴……这些主人公总是一副灰白色的面孔,有着高高的颧骨和深陷的眼窝,总是消瘦得可怜,不是穷困潦倒、就是自卑抑郁。《茑萝行》中主人公把自己的孩子称作“悲剧的出生”,恰恰是郁达夫自传中对自己的形容。郁达夫将自己的形象——至少是他所认为的自己的形象化作笔下的人物,写着他们的悲剧故事,也是对自己的剖析、讥嘲和怜悯。
郁达夫笔下的情感是“颓废有原,悲切有因”。曾有人评价他的创作风格“犹如林黛玉一样,有着一种“病态美”,不是正常的绯红,而是高烧、肺病过后凄惨淋漓的红晕”。他描写的景色乍一看是平和宁静,可又总是蒙着一层薄薄的愁云惨雾,莫不衬着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忧郁。这些人没有一刻不是苦闷的,没有一刻是不颓废的,他们脱离人群就在酒馆买醉,他们自我封闭却在妓院取乐,他们的情绪晦涩、悲愤,结局则通常为病重、自杀、或性变态、或更潦倒。这些人的情绪其实是一面镜子,映射着郁达夫内心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产生除了天生性格敏感的原因之外,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他没落的出身和凄苦的童年生活;二是他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也受到严重的民族歧视,而郁达夫却无能为力,他的痛苦对时局无损秋毫,积郁久了便更加重他的自卑情结。因此,他的作品中的颓废、悲切无一不是自我情绪的宣泄。
所以,对于郁达夫的作品是否“优秀”,我一向不用什么“标准”去做横向的比较。我个人一直觉得郁达夫的作品就是自我暴露、自我宣泄,写作对他而言的意义也许不同于鲁迅等人具有“批判社会现实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尽管也存在这样的意味),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情绪的文字化,并不是主观的文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