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大年初五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大年初五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大年初五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大年初五经典语录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15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地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2、《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4、《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5、《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6、《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
7、《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许多贵族、名人的言谈逸事。
8、《三国演义》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自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历史进程。
9、《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中心,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10、《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篱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11、《聊斋志异》描写歌颂爱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政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12、《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3、《长生殿》一方面颂扬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又谴责他们荒淫祸国,企图达到“垂戒来世”的目的。
14、《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故事,提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大年初五经典语句
民俗专家解释说,“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状态。 天津市民俗专家张仲介绍说,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这一天称为“破五”。 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就写道:“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 此外,妇女们在这天还要找出几件旧衣服来拆拆,谓之“拆小人”。据说,这样可以免霉运。 此外,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 在中国一些地区,初五这天还有“送穷”的习俗。即是将灶灰及清扫房屋的垃圾送出门外,再放炮驱邪。 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送出穷困,迎来富裕和幸福。 所有为过年而关门休息的大小商店,在“破五”过后一般都要选择吉日开张营业,通常会把大年初六作为“开市大吉”的好日子。因此,好多商家会在初五这天做好开市的一切准备 。
2020年 对的要坚持 错的要遗忘 世间山河之广 祝你如愿以偿。
岁末将至,敬颂冬绥,2020万事胜意。
愿新年,胜旧年。
新年愿望:大吉大利,有钱有你
我与你跨过分秒,愿也可以跨过余生岁月。
2020,闷声发大财。
2020把鸡毛蒜皮~换成风和日丽
2020:来了老弟。
小时候听觉的遥不可及的2020居然真的来了。
一起跨年吗?想成为你2020年第一个见到的人。
一眨眼就是2020年了,早知道就不眨眼了。
要陪在值得的人身边一年又一年,十年又十年。
愿你有始料不及的运气,也有突如其来的欢喜。
你在走向2020的时候 也有人在2020走向你。
在人间贩卖声音,等凑够满天星辰,放烟花给你看。
好好开始 好好道别 2020 更胜一筹。
万物更新,旧疾当愈,长安常安。
2020年的愿望和去年一样 头发多一点 烦恼少一点。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专家解释说,“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状态。 天津市民俗专家张仲介绍说,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这一天称为“破五”。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就写道:“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此外,妇女们在这天还要找出几件旧衣服来拆拆,谓之“拆小人”。据说,这样可以免霉运。 此外,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 在中国一些地区,初五这天还有“送穷”的习俗。 即是将灶灰及清扫房屋的垃圾送出门外,再放炮驱邪。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送出穷困,迎来富裕和幸福。 所有为过年而关门休息的大小商店,在“破五”过后一般都要选择吉日开张营业,通常会把大年初六作为“开市大吉”的好日子。因此,好多商家会在初五这天做好开市的一切准备。
简介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编辑本段]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编辑本段]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初五日是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 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 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编辑本段]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编辑本段]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破五 1。 “破五”的第一种说法: 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圆年”,意思是说年过完了,到这一天要做一个总结,划句号了。 其实,这是“破五”的变种,是由于不知“破五”的由来,慢慢的演变出来的 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有令她“逢破即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让人讨厌了,还没听说有谁是喜欢穷神的是不是?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马上滚回去吧! 2。 “破五”的第二种说法: 还有一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 3。 “破五”的第三种说法: 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意为请祖宗过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 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过年过完了,所以,这一天要烧香,烧纸钱,恭送祖宗。 由于初五日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等多重重任,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这许多的讲究综合起来,就形成风俗----要摆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征“元宝”的饺子。 二: “破五”的各种不同的风俗: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 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 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于是吃饭。 这风俗,在关中,东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 西府的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据说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 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这是秦人的发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扫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他们是吃饺子。 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秦人豪迈,办事彻底,这样做,竟不只是赶走"五穷",而是要赶尽杀绝,有点"食其肉寝其皮"的味道。 按:"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我的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 这毕竟不是请客送礼。赶尽杀绝,当是其中最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者。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五马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凶吉,说这一天晴空万里则主骡马兴旺,据东方朔《占书》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不知山东如何讹牛日为马日。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都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大炮一响,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排着队伍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 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来到坟地再焚香纸叩头,喊道:“爷爷奶奶,到家啦!”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垦利、寿光等地于这天鸣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过去。 鲁西南地区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 临沂、邹城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钱,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三: 吃饺子的习俗: 大凡很多重要的节日,饺子无疑在饮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大年除夕吃饺子,“破五”要吃饺子,入伏要吃饺子,立秋要吃饺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饺子,,很多很多啦。 下面就详细说说,,,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除夕为什么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2。 正月初五为什么吃饺子: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3。 入伏为什么吃饺子: 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入伏的时候,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饺子又是平时难见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4。 立秋为什么吃饺子: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5。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 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6。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在我国的北方,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冬至这天吃水饺的习惯,和“冬至吃水饺医治冻耳朵”的传说。 相传我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名医在奇寒的严冬用水饺(古时称馄饨)医治冻伤的故事。那年冬至(数九)这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许多人因饥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冻伤,他就把这些人邀至家中,亲自动手包制水饺,馅料选用高热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后连饺子带汤盛到碗里,让大家趁热吃下。 此法果然奏效,冻伤得以缓解并逐渐痊愈,由此而来便留下“冬至”这天吃水饺的美谈。这段佳话仍在被现代人传颂。 。
1、“四书”、“五经”:“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3、《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4、《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传为左丘明所着。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事。《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5、《楚辞》:《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6、二十四史:指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史书。其中中学课本涉及到的有:《史记》(汉 司马迁);《汉书》(东汉 班固);《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三国志》,(晋 陈寿);《新唐书》(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宋 欧阳修);《明史》(清 张廷玉等)。
7、四史: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总称。《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
共辑录清代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61种,79309卷,分装为36000多册,按经(被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着作)、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书)、子(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着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着作)、集(历代作家诗文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
8、唐宋八大家: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八人在散文创作上皆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
中华民族的文学, 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需要平时的积累,才能积少成多,以至江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专家解释说,“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状态。
一: 破五的由来(历史): 为什么把正月初五叫“破五”呢?民俗中有许多不同版本的说法, 下面分别来说下。 1。 “破五”的第一种说法: 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圆年”,意思是说年过完了,到这一天要做一个总结,划句号了。其实,这是“破五”的变种,是由于不知“破五”的由来,慢慢的演变出来的 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有令她“逢破即归”。 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让人讨厌了,还没听说有谁是喜欢穷神的是不是?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马上滚回去吧! 2。 “破五”的第二种说法: 还有一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 不过,财神是有两位的----一个是文财神比干,一个是武财神赵公明,这两位老爷不会是同一天的生日吧?究竟是谁的呢?有兴趣的可以查下《封神》,呵呵,, 3。 “破五”的第三种说法: 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意为请祖宗过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 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过年过完了,所以,这一天要烧香,烧纸钱,恭送祖宗。 由于初五日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等多重重任,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这许多的讲究综合起来,就形成风俗----要摆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征“元宝”的饺子。 二: “破五”的各种不同的风俗: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 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 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于是吃饭。 这风俗,在关中,东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 西府的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据说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 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这是秦人的发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扫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他们是吃饺子。 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秦人豪迈,办事彻底,这样做,竟不只是赶走"五穷",而是要赶尽杀绝,有点"食其肉寝其皮"的味道。 按:"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我的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 这毕竟不是请客送礼。赶尽杀绝,当是其中最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者。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五马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凶吉,说这一天晴空万里则主骡马兴旺,据东方朔《占书》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不知山东如何讹牛日为马日。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都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大炮一响,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排着队伍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 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来到坟地再焚香纸叩头,喊道:“爷爷奶奶,到家啦!”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垦利、寿光等地于这天鸣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过去。 鲁西南地区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 临沂、邹城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钱,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三: 吃饺子的习俗: 大凡很多重要的节日,饺子无疑在饮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大年除夕吃饺子,“破五”要吃饺子,入伏要吃饺子,立秋要吃饺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饺子,,很多很多啦。 下面就详细说说,,,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 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除夕为什么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2。 正月初五为什么吃饺子: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3。 入伏为什么吃饺子: 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入伏的时候,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饺子又是平时难见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4。 立秋为什么吃饺子: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5。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 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7。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在我国的北方,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冬至这天吃水饺的习惯,和“冬至吃水饺医治冻耳朵”的传说。 相传我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名医在奇寒的严冬用水饺(古时称馄饨)医治冻伤的故事。那年冬至(数九)这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许多人因饥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冻伤,他就把这些人邀至家中,亲自动手包制水饺,馅料选用高热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后连饺子带汤盛到碗里,让大家趁热吃下。 此法果然奏效,冻伤得以缓解并逐渐痊愈,由此而来便留下“冬至”这天吃水饺的美谈。这段佳话仍在被现代人传颂。 谢谢!。
2月22日是今年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专家解释说,“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状态。 天津市民俗专家张仲介绍说,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 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就写道:“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此外,妇女们在这天还要找出几件旧衣服来拆拆,谓之“拆小人”。据说,这样可以免霉运。 此外,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 在我国一些地区初五这天还有“送穷”习俗。 就是将灶灰及清扫房屋的垃圾送出门外,再放炮驱邪。寓意在新的一年里送出穷困,迎来富裕和幸福。 所有为过年而关门休息的大小商店,“破五”过后一般都要选择吉日开张营业,通常是选择大年初六,作为“开市大吉”的好日子,因此,好多商家会在初五这天做好开市的一切准备。 。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 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 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于是吃饭。 这风俗,在关中,东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西府的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据说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 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这是秦人的发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扫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他们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 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秦人豪迈,办事彻底,这样做,竟不只是赶走"五穷",而是要赶尽杀绝,有点"食其肉寝其皮"的味道。 按:"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 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我的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这毕竟不是请客送礼。 赶尽杀绝,当是其中最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者。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员。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④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三、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五、诗句与人
1、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5、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6、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7、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8、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10、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1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12、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1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14、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15、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16、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17、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六、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七、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九、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十、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十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十二、地理部分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3、河:黄河。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十三、天文部分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
(2)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919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
8、纪时法
日出5-7;食时7-9;隅中9-11;日中11-13;日昃13-15;晡时15-17;日入17-19;黄昏19-21;人定21-23;夜半23-1;鸡鸣1-3;平旦3-5。
参考资料:文学常识-百度百科
文史典籍类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年龄称谓类
1.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
2.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少年。
3.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子。
4.束发:男子十五岁。
5.弱冠:男子二十岁,表示已成年。
6.而立:男子三十岁。
7.不惑:男子四十岁。
8.知命:男子五十岁。
9.花甲:指六十岁。
10.古稀:指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指一百岁。
古代节日类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传说此日女娲开始造人。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古代刑罚类
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2.劓刑:割鼻子。
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5.宫刑:又叫“腐刑”,(司马迁)。
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7.大辟:砍头。
8.炮烙:将人烧烤死。
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断。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其他类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辛、甘、酸、苦、咸。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风、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堂金马:指翰林院。
中国古代文学,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元、明代、清代七个历史时段。
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在创作和理论上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有《离骚》《九歌》《九章》。
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
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元曲四大家:
①白朴, 名作有《墙头马上》。
②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
③马致远, 名作有《汉宫秋》。
④郑光祖 ,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苏轼代表的是宋词的豪放派。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
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扩展资料
文化的各个历史时期
1.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仅就中国文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方面:
—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其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二是创立了记录时间的方法——干支纪日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
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易》。重点是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产生了中国古代文化两位杰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几类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
突出代表: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气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大—统。尤其是《汉武大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文化高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一个阶段,少了些气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
具体表现: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行、艺术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发展引领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响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
6.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应引起重视。
7.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尾声,承古萌新,西学东渐。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
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气象。
萌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文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