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经典语录及其赏析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谈美书简经典语录及其赏析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谈美书简经典语录及其赏析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谈美书简经典语录及其赏析
谈美书简经典语句及其赏析
理想与现实,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两条平行线,一条向东,一条向西。理想与现实,隔绝着一道天堑般的鸿沟。我在这边看理想,理想在那边嘲讽我。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呃……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朱光潜的《谈美书简》。
1.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2.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
3.人自觉到自己的尊严地位,就要在言行上争取配得上这种尊严和地位。
4.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
5.人虽然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
6.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的。
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近来正好读了这两本书,分几点说一下体会吧。1、作者创作的年龄和态度。《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当时的他只有35岁。而《谈美书简》却是老先生82岁高龄时写下的晚年心血之作。老先生在《谈美书简》里这样写道:“我自己在学习美学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和错路……此外,我还有一个坏习惯:学到点什么,马上就想拿来贩卖。我的一些主要著作如《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和英文论文《悲剧心理学》之类都是在学生时代写的。当时作为穷学生,我的动机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追求名利。”这里就提到了《谈美》这本书。单独摘出这一段,有黑老先生的嫌疑,不过抛开断章取义的尿性,至少证明了老先生也认为《谈美》在某种方面对美学的认知还不很成熟。2、时代背景。《谈美》创作于1932年,抗日战争是1937年,都还在这本书问世之后。可见当时的学术和社会思想并没有被马克思主义霸屏。再来看《谈美书简》的时间,先生于82岁高龄时出版了这本书,粗略一算也就是1979年前后。当时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没多久,先生先是被共产党当作重点对象到全国各地参观,接受“洗脑”,又遭到文化大革命迫害,可见被折腾的不清。《谈美书简》中的政治倾向已经严重到通篇马克思主义。生存环境遭遇如此巨变,内容上相差之大,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3、两本书的观点和内容这里说一些细节:我买书时,是一口气买了先生的四本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修养》以及《谈美书简》。如果不作更深入的了解,从书名上初步判断,想当然的以为后两本书内容上应该相当,但是了解了我前面所说的两点,你就能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对待两本书的内容了。出版商们心中只得利益,在四本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我不知道这种针对初高中生的标签,是否欠妥。因为两本书放在一起,就不止美学那么简单,相信懂的人就能看出社会学,看出政治,看出人性,甚至看出丑陋来,对于美学书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再说内容,拿《谈美》第一篇为例做如下摘录: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多几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道德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木商和植物学家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意向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向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这一段,这一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先看了《谈美书简》,深受其观点影响,虽然内容上大量篇幅的马克思主义,但老先生对美学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成熟完备,因而我更信奉后一本,老先生在书中借用歌德的一段话,“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既然是统一体,那么可以说文中的商人代表的是经济思维,科学家代表的是学术思维,朋友代表的就是孤立的美学思维。难道说,经济思维里就没有美的存在么,只不过是获得美感的角度不同,树木的纹理,筋骨,材质,构造,种类,叶子的形状,果实等等,以此等眼光观察,依然可以获得美的体验,经济和学术也同样具有别样的美,我相信人们并不能够清晰明了的把他们与单纯的客观研究划分出来。包括这三种思维的分割,也并不多么完备,不得不说,先生35岁写下这本书,确实抵不上年逾古稀的学识与见地。
黑体字部分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悟,初读美学,没有多么深的领会,只是拿两本书的观点做了一个初步的比较,在我看来,两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显然《谈美书简》更胜一筹,但我并不推荐这本当作入门书籍来看,此书是先生针对美学研究爱好者们的问题做出的答疑汇总,没有一定美学基础的人想必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读书都要有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读书之前,了解书和作者的时代背景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把内容放在历史中去读,学会用客观的观念去理解和感悟,才不失为一种最正确的读书之道。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