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经典语录修行

当我们要了解一些经典语录修行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经典语录修行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经典语录修行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修行



道教教理教义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万物。《道德经》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平经》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唐吴筠《玄纲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杳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云,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
《老子想尔注》进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为神明,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身”。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产生万物。“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象的,故经书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认为大道无形,不可言说。《太平经》云:“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道经中云:“道者,理也”。认为此“至虚之理”变通无碍,化生万法,永恒不灭,修道者若能体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圣,修真得道。《消魔经》说:“真道之业,不衰不病,不死长生”。希望能通过修炼而取得和“道”合而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德”,道经中说: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它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都指的是这个“德”。老子在解释“上德”时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解释”玄德”说:“长之畜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解释“常德”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总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又要积德。老子说:“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所以“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说“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唐吴筠《玄纲论》中说:“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 《太平经》中认为:“道”与“德”的约制,驾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个范畴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唐吴筠《玄纲论》总括“道德”的含意说:“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老子认为: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帮,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主张修道者要“积善阴德”,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佞谄,如此乃为有德。“道”与“德”在道书中应用很广泛,常因所谈的问题的范畴、性质不同,解释也便有所不同。道经中也有将“德”作为社会伦理规范讲的,如“广修道德”,“积善阴德”,这是继承了《老子》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等作为处世与修养之方法,也都是从“道”与“德”的基本原则中而发挥出来的。 “清静”是道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道教徒必须遵行的修持方法和处世态度。“清静”和“无为”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其含义为清心寡欲、无为和静。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老子认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又是指修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会与领导者的一种政治风格,即是“道”之“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而把“清静”作为身心修养和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清静经》中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指“道”的“清静”现象而言;道教的修养功夫,应效法其“道”的“清静”与“常清静”,能做到“常应清静”,就说明已达到了“清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认为,修道必须收心,而收心的关键在于“守静去欲”。他说:“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君而慧生”;“静则生慧,动则成昏”。道教认为,人修炼精气当效法“道”的清静本性,“清其心源”,“静其气海”,“常清常静不起纤毫尘念”。做到“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最后达到六欲不起,空无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无为”是道教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静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老子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认为“有为”者(强所作为)终必失败,“无为”者(顺应自然而作为)则无败。《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从产生的过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力量,所以说“道”是“无为”;但从其产生万物的结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说“道”是“无不为”。道教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以求全身、去危、离咎。因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要“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口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忘其形骸”。《元气论》云:“无为者、乃心不动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处境不入,内处安静,则神定气和”。
“柔弱”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的主张,成为老子重要的人生观。道教吸取这一思想,衍化为修道长生和应世接物的修行观念及方法。在修养方法上,要做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从物理上来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现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从而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是以辩证方法来说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刚强”的弊害之道理。
“不争” 是道教教义内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人的一切作为都应当顺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万物;二要大公无私;三要甘处卑下;四要不与人争;五要心胸远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应时而动;八要善于治国;九要有办事之才;这就是老子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认为圣人应效法天道,长育万物,自然无为,而不强求争功夺利,如此才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想尔注》告诫说:“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强调圣人不与俗争。道教讲求的不争并非是束手徒置,万事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世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贪求财色等,对于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行。以彰显“天理”。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为人处世都要顺乎“天理”而不能强求。《云笈七签》中说:“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修道者若能争此不争者,就达到了道教的“不争”的教义要求。
“抱一” 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概念。“抱一”也称“守一”。《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上贞。“抱一”是道教中基本的修养功夫,简单地说,就是在静坐的时候要做到“神气混然”的境地,所以说“一”就是“混然一气”的意思。《五厨经》云:“一气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在“一气和太和注中说:“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交合为泰和也,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说:“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太平经》说:“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认为“一”同“道”一样,是天、地、人的根本。《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平经》说:“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 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又云:“子若守一,无使多知,守一不退,无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说:“守一之法,乃万神之根”。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说:“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张,修道者若要长生,必须修“守一”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神通,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道教中又将“守一”法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在修炼方法上特别强调“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善恶过失处,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认为“守一”才能消灾免祸,益寿延年,长生通神。
“寡欲” 道教教义内容之一,是道教徒修行和处世都应严格节制个人的私欲,否则修道无成。《道德经》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乱。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对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规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欲”、“不得贪求无厌”,中极三百戒中规定“不得杀生食肉,盗窃淫邪,饮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远身行”,“除恶想”“绝声色”,“俭爱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道尹志平说:“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欲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减睡欲”。道教吸取老子寡欲观念与修持实践相结合,认为世俗的美色、厚味、暖衣、妙音等,都是过伤的的物欲,伤气害性,为“凶害之根”,修道者应该断然加以摒弃。
“自然” 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观念来解释“道”和“德”。《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认为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并非“道”之上还有一“自然”实体的存在。道教主伙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性,万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道德经》中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本来的自然,不可有意作为。
“玄妙” 《道德经》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德深矣,远矣”,其意义为“渺冥幽远”,是对“道”和“德”的一种形容。《老子想尔注》说:“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道教认为若主张“无”或主张“有”都是偏执一边,因此要“非有非无”,“合于中道”,这就是“玄”。认为“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主张从心智认识上取消刚与柔、动与静、有与无、善与恶、是以非的一切对立,以达到“境智双泯”,“能所都忘”的虚无境界是道教教义以哲学思辨的特征。
“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教义之一。意思是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所以强调“重生贵术”,追求长生久视。《抱朴子*黄白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认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成为神仙。《西升经》推崇“虚无”和“自然”,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气,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从根本上说,天地与人都为气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弃智养神,固守本元之气,就能“与道同久”,而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认为道生万事万物,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而一,是须臾不离的。道教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的教义是乐生、重生,所以强调“仙道重生”。相信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常规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天师创教时,奉老子为祖师,以《道德经》为主要理论经典,将“道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那,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命教呢?正是因为所有学道之人对老子之“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继承、四要发扬。《典论》云“道士者,以道为事”。
“道” 在教中是唯一的理论信仰,“清净为宗 虚无为体 柔弱为用”是“道”的特征,而所谓“道”既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主宰者,它无处不在,不物不包,所以有了“一切有形皆有道性”的说法。它有“道”方生成宇宙, 而有了宇宙,中间的“元气”就再生成日月、星辰、四时、五行,由此而生化万物。《道德经》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又《太平经》云“夫道者何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玄纲 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戏,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内无。浩旷无端,杳杳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依此,道既是宇宙本题 同是自然规律。《老子想尔注》将“道”神话,云“一散形为气,聚气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体”
道又是“空”,《清净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德经》云“道可道 非常道”意思是道是难以言表。

经典语句修行



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说:五百年前结缘来,前生注定非今日。我叩首:若非今日是何日?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说: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佛说:百态之世存百态之人,人即有百态,世也便需百态,又何分苦海与岸,出世入世。人之生来,历百难而成,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即需要百年而树,便需历百态而成百态,喜则喜矣,悲则悲矣,痛则痛矣,乐则乐矣。一味无欲便树不了人,便失去了人的本气。 佛说:你记得回来的路,却为何忘了人间的距离。这岸的魂,莫问对岸的魂来自哪里?对岸的魂,莫问这岸的魂渡往何方。去吧,相忘于黎明时分的奈何桥底。 无缘何生斯世,无情尽累此生!忆君泪落东流水,岁岁花开知为谁?多情自古空余恨,何必一往情深?何必叫人太认真! 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佛说:悟有两种:顿悟和渐悟。顿悟时,那灵性闪烁的一刹那,犹如霹雳惊醒了沉睡的大力神,劈开了混沌。抓住火花的瞬间,才能看见自己内心的那一汪清泉。 佛说:你要静静等待,等待花开的时刻,等待风拂过花萼,以唤醒前世种下的梦。我于是虔诚地祈祷,愿你,能盛开最温柔的饱含沧桑的回眸一笑。 经典佛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佛说: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佛说:人脸就是一字——苦。眉毛是一横,两眼是两点,鼻子是十字,嘴是口。 佛说:人就是苦今生修来生。 佛说:皈依我佛吧!跳出红尘外,不在五行中,行僧之旅。 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佛说: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会变得不快乐…… 佛最后叹道: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佛语——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言下之意若吃饭时不肯专心吃饭却有百种思考,睡觉时不肯安睡却千般计较,自然无法达到“用功”的境界,在我的理解,似乎就是要将吃饭睡眠降低到最低的基本满足阶段,不饿时不吃也罢,不困时醒着又何妨呢,只有关于生命本真的思索,才能够与那些飞逝而过的时光价值相匹配。 佛 语 佛什么也没说 佛只是摊开手掌 地里长出的虔诚,妄想着 徒步走到灵山 苦难在钟声里消失 西行的路上长满羽毛 佛伸出五根手指,抚摸着 一只飞翔中的鸟 佛说 人生在世,如身在荆棘中 心不动 则人不妄动 既不动,则不伤 心如动 则妄动 伤其身痛其骨 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我是个道士
道教不讲什么气势的,道教经典非常多,一般人可以买的如,三经(三本经书)
道教的记录片很少有对外发行的,你买不到得
电影你可以看看林正英大师的作品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初出茅庐,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倦收天劝莫寻踪回去找银骠当家继续修行,莫过早涉足武林时所说。PS:当时傻傻分不清,现在终于懂了(满满的辛酸血泪啊)···紧张紧张紧张,刺激刺激刺激······——经典旁白吾 中计啦····——众Boss杀,杀啦! 呃啊~——众酱油小兵印象很深就是这家伙的欠揍发言:别人的失败,就是我的快乐啦,哈哈哈哈哈——黑白郎君南宫恨 降者生!不降者,超生!——矩业烽昙PS:你作为一个出家人,这么暴力真的好么·····半生闲隐今朝止,一步江湖无尽期。——玄真君PS:玄真君这话让我想起了《笑傲江湖》里令狐冲想和师兄弟们一起退出江湖而不得的情景,一入江湖,身不由己,再想金盆洗手都难啊·····佛剑分说初登场 (霸气外漏)(地藏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剑却云,愿无间之中,只得吾一人。)天佛尊:你所选择这条佛路,将是艰苦难行。佛剑分说:堕入无间吾不悔。天佛尊:比丘杀人,如何解释。佛剑分说:分说,不分说,不由分说。天佛尊:善哉!你既有此宏愿,吾赠你佛牒,赦你无杀生罪,赐你法号——佛剑分说。PS:为啥霹雳里的和尚都那么暴力啊····难道他们都是斗战胜佛一脉的?紫微无姓,红尘留行,扁舟越沧溟,何须山高龙自灵。一朝鹏程,快意风云,挥手功名。——山龙隐秀 《霹雳布袋戏》一举鲸涛快哉风,世浪翻袖中。古今谁人堪伯仲?——擎海潮 《霹雳布袋戏》佛一但踏入红尘,便是堕落开端。 ————鬼觉神知千秋业,万古名,英雄一身血沾尘;疆场沙,争高下,百年气概,胜者吾名。——玄嚣太子 《霹雳布袋戏》生一刀,死一刀,未见天斩不识高,生死由来不二刀。——燹王 《霹雳布袋戏》朝一念,夕一念,人情散去一线间。取一念,舍一念,圣魔即念殊异间。善一念,恶一念,一心尽在修罗间。生一念,死一念,生死逢魔一刻间。————鬼觉神知乱世群据争一席,鸿鹄凌云意。——殊十二画角征鸣皇图起,六龙开道,天下唯吾得!——槐破梦“吾之军权,辉煌天下。”——烨世兵权岁寒嗟:豹儿,上了战场,残酷的不是生命抛却,而是生离死别。堕魔大军已残,余兵不过千余,你真要领入中原吗?竞豹儿:男儿竞武,赌志千里。生死如何,当面临一刻再来后悔吧,哈。越是禁忌危险的挑战越有一搏的价值,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豪赌,最重要的,是否拥有血本无归的觉悟,不能利益全收,就宁可粉身碎骨。 ——缎君衡人间,又污秽了···——弃天帝人间的小神,你尽力了。——弃天帝--------------------------------------------------------------------------------------------------霹雳第一哲学家 魔王子语录:吾,魔王子;火宅佛狱代表吾。(初登场)吾,魔王子;吾代表……吾自己(琉璃仙境打断天者与烨世兵权之争时所言)吾,魔王子;吾代表……随便啦。(对剑之初所言)吾,魔王子,吾代表……没代表什么。(对云鼓雷峰出征后留下的众僧所言)吾,魔王子;吾代表……摧毁荒谬的真理。(对战云鼓雷锋众僧和光世大如时所言)吾,魔王子;吾代表……从天而降的灾殃。(对炎流村村民时占领所言)吾,魔王子;吾代表……云鼓雷峰(对战帝如来时所言)吾,魔王子;吾代表……你的命运(对上啸日猋时所言)吾,魔王子;吾代表……仇恨与愤怒(对上戢武王时所言)吾,魔王子;吾从不代表什么(接受剑之初宣战时所言)PS:从此我都想加入魔王子的邪教…… 1.这世上蠢人多,而聪明人少,多数表决其实是让多数蠢辈决定蠢事。2.有权力的人,只要轻声细语,每一个人也能听得详细;没权力的人,就算声嘶力竭,也没人听闻。3.所谓的会议,不过是一群彼此不能被说服的人,在努力呻吟而已。你们可以继续呻吟,吾喜欢看,看一群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保持风度的丑态。4.明明是众人想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却又想留下敌人的敌人,为了更大的欲望,所以掩盖现在的欲望,这场枭皇论战并无新意。离开吧,替西瓜化妆都比参加这场会议来得有意义。(接下就真给西瓜化妆去了,给、西 、 瓜、化、妆、去、了~~!!)5.礼仪,是上者逼使下者更加屈服的心理枷锁,因为违背礼仪将招致祸害,所以让下者对上者,更加敬畏。6.信用,是将自己利益无条件交给他人掌控,弱者遵守信用,因为他们必须依靠一套名叫道德的规则存活,敢背信的人,是拥有对方不敢报复的自信。7.吾只是陈述情感,言语能够表达的,不需要语气与肢体的辅助,反正也是骗人的。8.多少仇恨,才能培育出一颗背叛的种子,又是多少愤怒,多少委屈的浇灌,让他出卖故乡,出卖族人。9.真正的忠心是丧失理智的服从,莫非你的忠心不过尔尔?世上没真正的忠心,忠?是一个诈欺的游戏,尽忠者得到了尊严、虚名与赞叹,被尽忠的人得到了统御与利益,如此而已。10.你们有舍已为人的情操,吾有舍人为己的胸怀,舍你们为吾,你们壮烈牺牲,吾为父报仇,彼此成全,这不是两全其美吗?11. ( +0:为啥不回句芒?‧魔王子:太旧我叫明玉烧了...‧+0:瞎咪,那可是火宅传统建筑!!!)当维持比重建更费心力时,就有人用历史与传统当作阻挡进步的藉口,如果百年是历史,那九十九年就不是了?认清吧,不过就是拆掉的危楼而已(三;堕落天堂)「个人感:总觉得像黄文泽两兄弟对过去有人认为他们忘记传统的怒吼...」 12.他活在心中,吾活在世界,千年之后,当他连名字都被遗忘时,精神永存就成了最巨大的谎言。13.善良是一种美德,因为懦弱的不敢伤害别人,自卑的恐惧被人伤害,所以将施舍称为同情将暴露弱点叫作信任。14. (寒烟翠:你难道不曾为父王悲伤?魔王子:当然有!赤睛:一秒钟...。魔王子:差不多。)嫌短吗?要多久才能表达哀伤?三个月?三年?三十年?每一个人每天都在怀念死去的先人,道路上就会充斥著满满的哭声,太吵了~,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诚心的哀悼,只要诚心,一秒钟足够了 15.人总是喜欢谎言,吾只是配合谎言演出,为父报仇,多高贵的情操,包装的完美,连你也会动摇接受,但吾非常诚恳,诚恳的只想以真面目示人。父王死了,死就死了,人?总是会死。16.爱情,能使人痴迷,两个字,就包括了生物的求偶本能,占有欲望与自毁倾向。17.画了一条线,再限制自己不可跨过这条线,这世上,还有比道德更愚蠢的事情吗?18.为什么要问理由?真正每一件事情都有理由吗?你爱问理由,吾给你一个理由,你又不相信吾的理由。没理由,真正没任何理由,要说理由,吾想做,就是一个念头,想做、去做,这就是理由。19.争赢了又如何,结果仍是自以为是。20.那种约定未来的事情,实在无法让人认真,毕竟未来太遥远,而我们只能把握当下。21.当你报不了仇的时候,你只能选择原谅。22.难道宽恕不是美德,只是故做大方,只是妄想用得到的补偿代替伤害。23.每一个祈求原谅的人都与吾一般,不同的是他们凌虐的是对方的心灵,吾凌虐的是肉体,相较之下吾更善良。24.荒谬吗?无数的荒谬正在这世间运行,但是你察觉到了吗?或者愚蠢的视而不见。25.爱是什么?明明是需求与依赖,却被包装成纯粹无理由的伟大情操。吾配合这世间的荒谬,做出最忠诚的表现。26.嫉妒,人类最原始的心思之一,无论男女,一样沉重。27.血缘,一个藉口,用来找寻最初的利用对象,因为帮助亲人的人,也希望被亲人帮助,所以彼此利用。仔细想想,用你微薄的智慧想想,生你的人生了另一个人,与你,有什么关系?28.这个世界太荒谬了,真理与真理相悖,箴言与箴言冲突,每一个人都沉溺在谎言。29.(赤睛:你真惹人厌【指】魔王子:不要紧,他们会原谅吾。赤睛:哪来的自信?)因为吾俊美无双的脸容阿~。(十三:火宅树林)【看现在许多只问美型不问对错的戏迷,嗯...】。30.无能为力的时候,安慰自己的药物。31.无知与自信永远是结果论,胜利就是自信,失败就是无知。32.弯得下的膝,才能跳得更高。33.愤怒,奇妙的感情,有时让人强,更多时候使人弱。34.人总是活在恐惧,恐惧改变,恐惧环境。思乡嘛,说是眷恋,不如说是懦弱,在熟悉的地方才能感到心安。35.企望所谓的报应,只不过是一种廉价的美丽幻想,用来宽慰自己的愤怒以及掩饰自己的无能。36.不管任何事情都必须付出代价,但是代价的大小往往是依能力来衡量,你应该感谢吾,最少吾让你欢喜快乐了这段时间,虽然有一点短,但是只要记住这刹那间的幸福,那便是永恒。37.只有在意过去的人才会后悔,吾之眼光总是放在现在。38.多虚伪的言语,压抑心中的恐惧,说出自欺欺人的词句,谎言、哪有什么善意与恶意,本身都是因为无法承担后果而欺骗。39.忏悔是一道枷锁,处罚善良的人。40.难道一定要吾戴上虚伪的面具,留下矫情的眼泪,屈落软弱的双膝,吐出满口的谎言这才是忏悔?。41.代价?所以你口中所谓的忏悔,就是让对方得到满足,无论是心灵或者物质上的满足,那?就叫利益交换。事后的弥补不能改变已发生的事实,宽恕是因为诚意,或者是换到足够的利益,甚至是被强加的恩惠逼得让步。42.每一天,每一个人,活在旁人所设下的围栅,你们可有思考过活著的目的,没有,从来没有,多数人活著就是活著,其实他从来没活过。在出生之后就等著一步步走向死亡,你们想过这是多荒谬的事情吗?43.你的生命对吾有何意义,为什么你为别人而死,吾却要感到你伟大,因为弱者多而强者少,所以弱者洗脑强者,强者阿,赶紧替我们牺牲,这样我们会永远记得你,等你死了,我们会继续吃好睡饱,有空时替你上一炷香。44.你感觉这个问题肤浅,是因为你从来不曾深思过这为何存在,为何你要为自己犯过的错误后悔,为什麼要后悔,后悔又不能弥补,不如放下,就当作自己没做过,这样不是很好。换一个说法,为什么你要原谅伤害你的人,他对你的伤害已经造成,原谅他,你能得到什么。45.谨守著道德的底线,限制自己、困住自己,吾可以说,你真是一个贱人吗?46.赌注,期望以小博大的人才会,输得一无所有。47.怜悯是什么?因为期望被人帮助,所以订下了帮助别人的规则。恻隐是什么?是恐惧这样被人对待,所以伸出援手,潜藏在人心深处的美德,真相是这个世间最大最丑陋的利益勾结。48.就算被人怨恨了又如何,怨恨是自己内心的痛苦与煎熬,别人的痛苦影响不了你的快乐。49.人啊,总是节制著自己当下的想法,总是期盼著下一秒、下一天、下一年,或者下辈子,所以才会错过机会。50.神啊,人因为无知与无能所创造出来的假象,用来愚弄无智之辈再适合不过了。51.面子,多少人愿意为这虚荣的外衣付出一切,甚至性命。52.尊严,那是自卑者的渴望,为何要别人的眼光才能肯定自我,吾不需要尊严,那太虚伪。53.对我问为什么,你真的被封印太久了。54.理念不同便是魔,作风不同便是外道,这世上的人阿,因为不敢标新立异,所以苟同于别人的价值,这样的活著,何等的卑微。55.自责,真是多余的情感,逃亡的烙印,将永远留在他的心上。56.这个世上唯有无是最完美的,因为存在必将残缺消逝。57.「忠、孝、节、义」就是作奴才的方式;忠是对君主作奴才;孝是对父母作奴才;节是对婚姻作奴才;义是对同侪作奴才,不是吗?58.佛修者广布慈悲,渡化魔邪,或者,渡化不成大义捐躯,魔阿,总是成就佛之功德,所有留传万世,可歌可泣的事迹,皆有魔之踪迹。59.信仰,是一种排除异己的方式,就因为佛渡不了,所以将魔驱逐,这就是你所信奉的教义。60.只有最愚蠢的人才会逼著自己记住那些不想记住的面孔。61.这世间的人啊,总是随时顾虑著别人的想法,而不能活出自我,这不是太可悲了吗?如此虚掷生命的众生,阿~惋惜吾能力有限,杀不完阿~。62.请帖,为何总是用自己的束缚压逼别人参与。63.错谬啊,是他们被一种名叫道德的东西压抑了本性,因为一但违背了道德,就会被一股更强的群众力量制裁,所以压抑了自身的贪婪、欲望,更可悲是,他们被这股力量压得喘不过去之后却自愿成为这股力量的帮凶,再将仁义道德束缚在其他人的身上。看看这个世间,看看自己,多少东西是自己想要却是不敢去取,只因道德两字。吾,只是比天下间所有的人更透澈明嘹而已。64.诸像心生,佛心见佛,魔心见魔,你们说我是魔,你们,心魔已生。--------------------------------------------------------------------------------------------------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参考《度人经》、《老子》、《吕氏春秋・贵生》、《云笈七签》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经》、《阴骘文图说》 、《白话劝戒录》、《感应篇图说》。《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

腾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世间万物皆为道,想入道,读道德经。

讲经说法只是為贪图名闻利养,虽然可以获得眼前的小利益,但是已经造下地狱的恶因,这是「不净说法」,我们不能不谨慎。修行要在人事环境裡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瞋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自己生死有把握,至於什么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份。如果与眾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眾生。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场主权都是归属在家护法,出家人接受供养,有「使用权」,如果不能依教修学,就不共住。

讲经是以正法布施眾生,修第一等的大福报,尤其是弘扬净土五经一论,功德利益更殊胜,改造命运也最快速。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