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凭什么上北大英语经典语录这篇内容是经过特别精心的整理的,这篇经典语录的内容相关性较强,所以,如果您想要看看你凭什么上北大英语经典语录的话,这一篇你凭什么上北大英语经典语录应该是您需要的。
你凭什么上北大英语经典语录
你凭什么上北大英语经典语句
看看这篇前几年大神的分享就大概能了解个所以然了,加油。
以下全部引用自本篇:
分享给2015及以后考北大英美文学的同学们_北京大学_考研论坛(kaoyan.com)
这是以前一位前辈写的文学专业知识备考经验贴,非我所作,不敢掠美。如今该文在网上几乎绝迹,而其可取之处甚多,贴出与大家分享。文章作者文学卷考了120多分,这在北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这张试卷子上,任何一年都是数一数二的。而2014年专业能力压分严重,所以在文学这张卷子上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更是尤为重要。以下为原文,需复习的重点作家和时期我依照真题有所修改,也增加了很多解释,突出了重点:
对于这门专业课,招生简章上给出的复习建议是:“考生应当熟悉英国文艺复兴以来的诗歌和18世纪以来的主要小说,以及19世纪以来美国的小说和诗歌。”至于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简章上推荐的是Cambridge Companion系列(不过这个系列只用读相关作家/时期的部分论文)。最后又说,参考用书为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American/Western Literature,同时说,这仅是一个框架性的书目,并非硕士考试的出题范围。注意,虽这么说,但这套推荐用书可不是忽悠您了!其中英国、美国两卷无比重要,有大量必读选篇。Norton(打不出中文,论坛不让发)也是PKU英美文学专业课复习的根本,是重中之重。
一套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去掉目录和附录什么的,大概就已经5000多页了,再加上美国和西方文学,总共接近15000页,摞起来和我家的猫一般长了。。。不要说三个月,慢慢看都可以看三年。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使用过Norton的童鞋应该会注意到,Norton是以韵文为主,散文(prose)部分多为essay,而少选小说。究其原因,其实英国选集的主编Abrams在序里写得很清楚,他说:The novel is, of course, a stumbling block for an anthology. 许多伟大的小说作品,其伟大之处[o]ften depends upon amplitude or upon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or upon the onrushing urgency of the story. 所以与其将小说肢解,读一个片段,还不如索性不选。于是你在选集里读不到菲尔丁,读不到理查逊,也读不到众多维多利亚时期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可是招生简章里说了,英国18世纪美国19世纪以来的主要小说都是需要熟悉的,那也就是说Norton Anthology仍然不够,你还需要去读小说!Abrams也认识到选集的局限性,所以他说,Norton同时也推出了一个弥补选集不能收入大量完整经典作品遗憾的系列,这就是Norton Critical Editions(此为选择小说的推荐版本)。这其中选入的一部分为更全面的诗集和长诗,大多数即是选集中为能收入的长篇小说。当然,小说的名单很长,读小说也非常费时间,所以复习小说比复习诗歌相对费劲。小说的问题我们之后另外单独来谈。后文会相对比较“实用”,但如果您还有一两年的准备时间,我不建议读得那么功利,文学应该成为您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的累赘。
在Norton选集里,我刚才也提到了Norton Anthology of Western Literature。PKU和很多专业外语院校的不同之处,有一点就在于“博”,学英国文学必然不能对欧洲文学不有所涉猎。所以应付专业课如果时间够充裕,您应该略通晓欧洲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国家的代表作家作品,并且能与同时期的英国文学有所联系(尽管试题不考,以后读研也是要学的)。北大将这套Western Literature列入推荐书目的道理大概就在于此。鉴于Norton英美文选已经比较费时,我认为只是应试,没有必要在欧洲文学上花费太多精力,只需要了解梗概和主要作品就行。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和涉猎,在后半年复习中不用专门去复习欧洲文学(我因为时间只有三个月,所以基本没专门复习这部分)。因此我还是推荐看《欧洲文学史》(商务印书馆,三卷)中西欧和俄国部分。个人觉得对于欧洲部分,中文的基本就够了。复习的深度是只需要您遇见主要作家名字和作品,能有个反应,知道who是who(比如您应当认识Pindar, Sappho, Cicero, Seneca, Lucretius, Boethius, Aquinas, Villon, Corneille, Schiller, Pushkin等等);主要的作家作品,应当会正确的英文拼写(如Aristotle, Tacitus, Homer, Aristophanes, Euripides, Ovid, Livy, Virgil, Dante, Cervantes, Goethe, Moliere, Racine, Balzac等等)。如果离考试还有大半年时间,且时间充裕,我觉得也可以在Norton选集或者别的版本中去读以下几部我认为最重要的作品(最好是现代的critically-acclaimed英译本,大多可选企鹅的,Madame Bovary选矮脚鸡版):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歌德的《浮士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托马斯曼的《魔山》。
关于复习的参考书,我最后还要补充的是,由于Norton重在选文;虽然每个时期都有十几页的introduction,但对于应试来说,答题不可能够用,甚至都基本用不上。读新一点的文学史可便于我们整理文学史的脉络,不过此类教材不是重点,只能权当进入文本细读和作品复习前梳理文学史的一个热身(仅供热身)。答题必须要分析文本(close textual analysis),也要结合理论(但不是生套理论),才能得到好的分数。讨论作家作品的理论类书籍可用简章上推荐的剑桥文学指南,还有外研社“英美文学文库”里的几册哥伦比亚文学史、《理解诗歌》和《文学方法批评手册》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极好书籍(后两者很基础、核心),要讲“实用性”,也很高。
【复习范围和重点】
下面要谈的是复习重点。煌煌上万页的文学选集,我们不可能from cover to cover地去读。北大英语系本科童鞋在学习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的时候,也只是有选择地去阅读选集中的篇目。如果你现在正在上文学史和选读课程,在完成自己学业,有个基础的前提下,可以询问一下北大的同学。要一份他们的阅读篇目,来对照一下自己有些什么差距,然后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但如果已经是最后复习阶段,即使北大课程要求的篇目,都显得有些繁琐,不用都花时间去细读和记忆(对照近年考题,不考的时期和作家很明显)。至于剩下哪些是必读必背,我们应该了解下近三四年的试题范围和方向。
PKU英文系总体还是以研读经典为中心的,或者说趋于传统保守风格。我知道很多童鞋都喜欢英美现当代文学,甚至是后现代,先锋文学。这类童鞋考北大的试题,或许会有不适应,甚至抵触情绪。其实我倒是认为,在初习文学阶段(尤其是以此为专业,而不是纯粹为了阅读的乐趣),还是应该立足经典作家作品。只有了解了literary canon和文学传统,才能更好地读懂现当代的作品,这个就不多说了。总之,北大的专业课,一定是立足于“经典”之上的,是主流公认的名著和名家,你不用担心自己考试的时候会遇上不认识的作家作品(除了诗歌),那不是北大的风格。
纵观近几年的试题,也根据本科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以为有些文学阶段是可以排除掉的:英国中古文学,美国殖民时期文学,英美国战后文学(除诗歌)。这些年从没考过,也不大可能考。排除了他们,就可以奔重点作家/时期去了。不过如果还没读过英国和美国的文学史,没一个基本的全面了解的话,去了解一下也有必要。可通读两本较新的英/美文学史即可,如刘意青、童明或简明牛津的都行,有个基础。那些对答题有帮助的论文形式的文学史和文学指南之后读。要一开始就直接读他们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基础不够会觉得偏难(而且这类文史对作品文本掌握要求非常高,所以先熟悉文本是必须的)。至于排除的时期,比如你知道古英语时期主要有《贝奥武夫》,中古英语时期代表有乔叟,乔叟写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就行了。再展开的话,您可以有时间读一些现代英语译的作品片段,那也是应该在复习之前就已经读了(或者考后看),备考不用花功夫。复习中,您不要再去纠结古英语的变位啊,中古英语方言的变体啊,乔叟继承了哪些欧陆传统啊之类的。这些您可以等考完试去研究,应试阶段这个是绝对不需要的。
至于莎士比亚,今年的试题里出现了。但很多年都没有考过,个人也觉得莎士比亚不是一个适合考查本科程度学生的作家,所以不在我的复习重点里。但不是说对别人不重要,既然今年考了,就应该引起重视。而我以为莎士比亚复习起来太牵扯精力,所以我是笃定遇到莎士比亚的题就不选,把复习莎翁的时间用于复习别的作家。北大的试题,往往是每大题有两个或者三个选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情况,选择其中一题来作答。我就放弃了莎士比亚的复习。但您不能复习的太窄,因为如果几个选题您都恰好没复习到,那整个一大题就完了,这个风险还是挺高的。所以建议每大题都应该复习准备两道小题的常考作者/时期/主题,不用求全都准备(第一大题这几年只有两道,但只准备其一是有风险的),也能万无一失。
其次每个时期的作家众多,作家里也分major和minor。在比较全面了解和阅读一个时期文学的同时,作家间也是有取舍的。有些时期可能major的作家很多,有些时期可能只有一个major,其他都是minor的,这个也应该心中有数。有些童鞋因为过于偏爱某个作家,会钻研地很深入,而对不喜欢的作家,即使是公认的大家,也浅尝辄止。这对于考试来说是非常要不得的。
最后,有些作家的作品也有重要和次要之分,您应该去掌握其最主要,被讨论最多的作品和相关问题(并总结)。不要浪费时间去做新经典的“发掘”工作,这不是应试时期需要去做的事情。另外,有些作家的作品有难易之分,比如William Blake,您只需要去掌握和细读他Song of Innocence/Experience里的诗歌,而他后来构建了庞大深奥的个人神话体系那些作品,暂时可以不必理会(但不是说作品不重要,只是这并非本科阶段的考察范围)。
【复习重点总结】
【重中之重(大量阅读、记忆、钻研):一定要从时代背景,作品研读,作家生平,热点评论等方面详细了解】
【***特别要关注现代英美学者写的文史和作品评论中,分析时代语境里作者及其作品与时代本身及其他作家作品和所属传统及其思想发展源流之间的继承关系***】(见谅,实在不能更好地简要表达这一复杂概念)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后期)诗歌、18世纪小说、浪漫主义时期诗歌、维多利亚时期小说 (诗歌要多背)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和散文、现代诗歌
【重点:时代背景,作家作品需要比较熟悉(重点作家/作品/时期适量阅读、记忆、掌握评论的重点方面)】
英国:18世纪诗歌、维多利亚时期诗歌
美国:现实主义时期小说
【一般了解:大致了解时代背景,少部份选文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英国:复辟时期文学、20世纪上半叶的诗歌和小说
美国:二战前小说
【Major Authors:生平、主要作品细读,对其作品的主要评论观点、作品主题和其他作家的联系和比较等。】
英国:莎士比亚、邓恩、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柯勒律治、华兹华斯、雪莱、济慈、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狄更斯、乔治艾略特、阿诺德、丁尼生
美国:爱默生、梭罗、霍桑、梅尔维尔、惠特曼、狄金森、坡、马克吐温、现代诗人
【Minor Authors(这里的minor是指对于应试来说的minor):读一些选文就可以了】
英国:德莱顿、弥尔顿、理查逊、蒲柏、约翰逊、格雷、彭斯、布莱克、拜伦、罗斯金、罗塞蒂兄妹、勃朗宁夫妇、哈代、王尔德、康拉德、伍尔夫、艾略特
美国:欧文、斯托夫人、凯瑟薇拉、斯蒂芬克雷恩、德莱塞、詹姆斯、海明威、福克纳
【关于小说】小说的范围肯定是需要限定的,几个月时间肯定无法读完几百年来所有的主要小说。我复习的时候,最终把小说限定到15部,这15部小说涵盖了各重要时期,答题的时候需要哪个时期的小说,就从这15部中去找,去引里面的情节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英国:《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夫游记》《汤姆琼斯》《帕梅拉》《爱玛》《简爱》《艰难时世》《呼啸山庄》《米德尔马契》《黑暗的心》
美国:《红字》《白鲸》《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黛西米勒》《在我弥留之际》
这篇经验贴是几年前的,但其实北大的考试范围这些年一直都基本没变。今年又考了莎士比亚(不过是sonnet)、Defoe/Fielding/Richardson选一;Wordsworth、Tennyson和Austen.美国是Emerson、Anderson/Poe,还有每年必出的现代诗歌。(具体看下边回忆版,比我详尽无数倍)原帖的归纳非常精准,比如简章其实写的是“英国十八世纪以来以及美国十九世纪以来有关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作者加上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诗歌。而文艺复兴和后边一点的诗歌确实也是这些年每年必考的,只是说可以二选一。作者划定的范围也很准确,我又细致对照这些年的考题进行了详尽地修改。但15部小说我没动,因为小说属于个人侧重与偏好,自己增减取舍来确定小说的复习重点。北大英美文学历年真题回忆版附在后边,可以核对重点作家/时期的准确性。
简章上说的剑桥文学指南这套书(不是Introduction系列。后者看当然可以看)非常重要,但据一些高分前辈的经验,他们也都看了国内引进的其他学术书籍,不管是作家作品评论还是文学理论的。除了外研社的英美文学文库,还有北大引进的英国文学名家导读丛书、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里部分书籍)等。去年考第一的学姐都看了的。很多同学喜欢用国内一些老的文学史,或许因为是教材吧;这篇经验贴的作者推荐了国内新一点的文学史作为了解,但注意,了解归了解,事实上在考试答题时基本不太有用。即使用了,得分也不高,甚至可能很低,因为太浅显且大都老生常谈,难有好的分数。考过的同学应该都有感受。(当然,能大量记忆诗文和具体文本的细致情节并熟练阐释作品,能有所弥补。但总要理论结合文本分析的。) 比如陈嘉的四卷本也不例外,因为里边基本都是作品介绍(国内文史最擅长的特色),观点很老很老,又红又专,结论也永远只有那一个。所以外院简章上也明确提示“请不要依赖各类文学史里面的简单介绍。”但不是说国内没有写得好、学术性强、观点不错的文学史,比如外教社的四卷《新编美国文学史》里一些观点就挺新颖的。可惜是中文本,不利于我们积累和学习写作英文文学评论。所以以往学姐学长们建议我们即使要看文学史,有的放矢而不是初读作为扫盲了解的话,也尽量看国外如哥伦比亚等大学出版社的专题、论文形式的文学史(见文库),答题很有用。开卷便知,开卷有益。(但学文学,文本永远是第一位的,你可以结合评论读,但读完作品后又去看评论时,都还要经常回头看文本,结合着慢慢自己思考分析。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为添加附件悲催地刷论坛积分时,碰巧看到一位学长曾一阵见血地指出“重要作品的文本细读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考题也是需要结合作品的具体细节来阐述,所以对重点作品一定要很熟悉;建议多读些国外作者编写的文学史,国内的文学史观点较为陈旧,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也较为程式化,而且对于社会、历史、思想史的背景陈述以及它们和文学之间的互动的阐述严重不足,而这一点恰好是北大最为看重的。”我只想说……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所有的所有,嘴笨未能分析得如此精炼且鞭辟入里。
上边那些专论形式的文史和剑桥指南(甚至一些批评家的大作),原帖作者也是看过的,但文中没强调,甚至文库里几本基础的书也没提及(原帖这些地方是我个人增改,特此说明。见谅。)原因就是那位前辈应该是怕有些同学会直奔理论去,而忽略了文本。这是大忌。反正文本的重要性跟核心地位,我已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了多次,不再赘述。其实没大量文本积累,这类文史看了也白看,云里雾里。
Norton文选要尽量多读,以前几位读完英国选集和主要美国文选的大大们,专业知识卷都上了120的。我认为Norton主要用来读里边的诗歌和十九世纪英国散文(及其他时期重点作家作品)。至于小说,原贴作者已经推荐了Norton评论版,不过牛津、企鹅、Modern Library版都可,只是Norton版附有历代评论可参考琢磨。国外也有其他评论版,但逊色些,也没这规模。诗歌可以结合看看国外的分析评论,方便一点的途径就是Google(百度没用)搜英文诗歌名加上analysis、criticism类的关键词,看分析思路。但这不能完全代替那些“论文集”。国内引进的作家作品评论看完了还有精力的,也可以下载国外相关的学术书籍(当下期刊倒不必),比如Blackwell等出版社的文学companion系列(有作家的,也有时期的volume)或者Bloom十余个系列里的literary guides,选部分来看。今年美国文学的一道题,答案就在Bloom的一本评论里。当然,这些都只用选择看跟考试相关的作家或者时期,没想象的那么多,但肯定不算少。读Norton英国文学上散文作品的意义就是准备英译汉,前几年都是考这时期的。准备翻译,熟悉了文本体裁和时期(i.e.读够了),肯定得练练,这不必说。 但今年英译汉考的现代哲学家写的东西,突然变了一下。其实主要还是考理解,这次术语很少。以前准备,都需要知道些哲学术语和人名、地名啥的,今年还好。但要认真复习和备考,肯定得多记忆些名词和术语,以后一定还会考的。汉译英这几年倒都是相对来说容易些的文学评论,熟悉一下这类文章用英语怎么流畅地道表达,会更有把握、顺手些。不过翻译、写作确实靠积累,靠多读增进理解、表达,这是没捷径的,需要硬功夫。
现在考西方文论是在阅读写作中体现,文论不可不读。今年考了一位结构主义大师成名作里边的选段,需要对文论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不然…… 这次专业能力普遍低分和大片不及格,应该拜英译汉和文论所赐吧(以前是专业知识不及格的更多)。去年专业能力110以上的至少三四个,很多过百,最牛的差一分130,今年最高才103. 相当惨烈…… 所以二外政治考高一点也许是不得已的保险做法。
文论的参考书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现在不太好买了,不过有下载,而且用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代替也行,反正都是看选篇。而且Norton有些注解(Norton的一贯特色。),然后文论选篇收录也全面些,Abrams久负盛名的《文学术语汇编》(年初已有第11版)因此多处推荐这个版本。
最后,附上原帖作者提到的北大本科以前文史课所用选集的reading lists(不包括其他专门的小说、诗歌课用的)。这几个lists每年都有小变化,不过反正上边的内容远不能包含考题(但文本可引用),只读这些作品也肯定不够,供参考吧。而且这只是他们文学史两门课用Norton英、美文选的篇目,所以小说不多,小说主要是其他课讲得细。他们也不止用这两套Norton,比如大一就开始读Norton Anthology of Short Fiction之类的Norton选集了。就算这两门文学史(或许该叫选读…),老师上课也会附带着把很多作家的相关作品选篇一起讲了。总之,复习备考是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得有个人的侧重。北大试题需要考生笃厚的英文和专业功底,作品和评论都得自己一本本、一篇篇地读,好好计划。
望借着原帖作者和上边那位学长的精妙总结,能消除些对准备北大英美文学考试的疑惑(文章重复冗长处为我之过,只是想强调重点);以便大家日后备考时都能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少走些弯路。
北大英语语言文学历年真题集合:
2014北大英语系考研试题高度回忆版加吐槽 http://www.douban.com/note/325042012
201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回忆版) http://bbs.kaoyan.com/t4797601p1+http://bbs.kaoyan.com/t4797588p1 + http://bbs.kaoyan.com/t4752807p1
2012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能力+专业知识 http://bbs.kaoyan.com/t4075443p1
2011 http://bbs.kaoyan.com/t3536424p1
2010 http://bbs.kaoyan.com/t2957963p1
2009 http://bbs.kaoyan.com/t2938103p1
(注意,09年文论在文学卷中,所以题型不一样。考到二战后小说属特例,应该是四选一的缘故。现在每一小题的时期和体例都已趋于固定,再考可能性不大,就算万一考到也可以避开。)
缺了好多,完整版本来可以给别人更加震撼的心灵启迪的,这个版本的那些文字都没有,非蠢即坏的行为。
未名湖边的桃花儿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陌生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加迷茫和恍惚。那年高三。
十年磨一剑,我得到的却几乎只是一块废铁。
高一那年,我真的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而洋洋之。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像色彩斑斓的黑洞,看上去奇观异彩,鬼魅般的吸引力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把你拉向无底的深渊。于是下滑,于是堕落,而更加难过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在下滑`在堕落却无能力去改变。习惯的力量的确大到了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与努力。现在想想,那只是懦弱,那只是懒惰,那只是自己给自己自甘堕落所找的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切是自欺欺人。
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来指着我的鼻尖骂我,说你是不是就想这样破罐子破摔,就想这样玩完你的一辈子。也许他们已经放弃了我,有时候我想。然后是及其嘲讽般地不屑,不屑以及自以为是是洒脱——谁稀罕谁。其实,那个时候真的是应该有一个人。就像很多人曾经经历过的那样,指着我的鼻尖,戳着我的脊梁说,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自己的明天会是什么。
可是,再无所谓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底线的,正如再深的涧谷也会有它的低谷。一切就像滑滑梯,一路上放肆张扬地笑了下来,最后终于重重地摔在了下面,头破血流。
也许,人只有在痛的时候,才会认认真真反省自己走错了哪一步吧,总要摔些跟头,才能学会绕着道走。而这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却付出了整整一年的青春时光才真正明白。一年,365天,可以让居里夫人发现镭,一年可以让爱因斯坦证出E=mc的平方,一年可以让一个婴儿学会跌跌撞撞地走向母亲的怀抱,一年可以让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开始有终了。可是这一年,我只得到了那一句话。所幸,并不亏,也并不晚。
高二分科,我选了文。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着怎样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三人。本科上线三人是个什么感念?当我现在大学同学颇为自得地告诉我他们中学的班级北大清化一走几十个的时候,我轻轻的笑了笑。我所在的文科班,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更具有讽刺性的是,那三个人全部是复读生。我就是在大家或无奈或讽刺或无谓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文科报名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那真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那样过。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在我这里听到一个传奇般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一句,我只是觉得,我的一辈子不应该就那样吊儿郎当地过去。
可是我还是低估了过去的那一年给我带来的影响。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也许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成绩,可是,仅有良知和理智还是足以提醒我,那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如果你不能把所有的人远远甩在后边,12名和120名有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考了第一的那个女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孩子,瘦瘦小小,带副厚厚的黑边眼镜,趴伏在书桌上的身影常常有些佝偻。而这个印象的得来,是因为所有的人永远只能看到她趴在桌上的身影。她一直是班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我一直对那种学生持有一种莫名的排斥与抵触情绪,总想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读书吗,我要是像你这样刻苦学习早是市里第一了。事实上直到那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然对她不屑一顾。然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班会。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份量去感谢那个班主任,因为如果不是她的那席话,现如今的我在哪里都不一定。班会上,她说:“这次成绩非常能说明问题。应该考好的人都考好了。”然后她扫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潜台词也就是说在她看来我属于是没有理由考好的那一堆人里的。奇怪,我居然没有脸红。不知道是太久的堕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磨光了原本敏感的自尊,还是下意识里仍然对她的话不置可否,我当时面无表情地迎上了她的目光。她的眼睛只是平静的扫过我那里,然后继续:“我知道有些人自以为很聪很有才气,看不起那些认真学习刻苦努力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是笨鸟先飞是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你是不敢尝试,你只是不敢像她们一样地去努力去刻苦,因为你怕自己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刻苦了也考不了第一,结果反遭人耻笑,你宁可不去尝试,只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你甚至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对知道根本就没有把握``````”后面她又说了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我承认当时我是完完全全地蒙在哪儿了,因为她说的那几句话。“你只是懦弱``````”。当时的感觉是雷轰一样把整个人震住了,反反复复回荡在脑子里就只有那么一句话:“你只是懦弱。” 她是正确的。
那种突然觉醒的震撼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我不想用文字去表达的。你只能通过结果来想象,也只需要通过结果来想象。那晚我在日记里写,试试吧。我不去强求什么,我只想试试,试一试自己那样刻苦那样努力地去学上一个月会不会见效。当时我根本不敢对自己承诺什么结果,也的确承诺不起。我只是抱着一个念头,试一试。然后迎来了一生中最戏剧性的一个月。之所以说它戏剧性,是因为就像难以想象唐僧不再罗嗦孙悟空不再好斗八戒也不再贪吃一样,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从早晨六点早自学上课到晚上十点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坐在位置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可以是我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的,真的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的。我去一点一点地做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要想在几天里改变365天来形成的习惯,太难;而要想在一个月里创造出令人膛目结舌的奇迹来,也太难。习惯成自然啊,就像那句话说的,“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野惯了的心,要想一下子收回来,谈何容易?常常坐着坐着就忍不住了,心开始浮躁,眼神也开始飘离,好几次差一点就要放弃。只是,在那个最危险的边缘晃荡的时候我总是压一压,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其实说白了也就那么一句话: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骨子里相当傲气的人,我就是不相信我刻苦起来会不如哪个人,我就是不信我真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做不到,我就是不信这世上真的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I Believe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
然后,我迎来了那次期待以久的期中考试。至今我仍记得考完之后的感觉。抱着书走在回家的路上,茫然地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恍惚想真的考完了吗?为什么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那的确是我一生中最特殊的一次考试,因为它关系着我此后的方向和道路选择,风险太大,我怎么安得下心?其实,考试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膛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全市第一。
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结果于我而言多么重要。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出乎寻常地平静。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激扬和呐喊的冲动到了顶点只会是平静。当那个久违了的名字出现在了成绩单的第一行时,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ble.
我再也没有改变过那种态度和方法。其实所有的 方法说白了都是没有方法的。只有一个词:刻苦。
我坚守着我的不是方法的方法,也坚守着我的名字在成绩单上的位置,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考试,我始终是第一名。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即便我可以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即便我可以每次都把第二名甩下几十分,我知道,北大离我还是太远,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所有的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以来考得最好的一个文科生,而在他们的概念里,考得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你可以上山大,运气好点儿的话也许可以伸伸手还能够上复旦甚至人大的门槛。而我只要北大。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起过我的志愿——如果可以称之为志愿的话。我只想把所有的力量都积蓄起来。
高三第二学期,我们搬进了刚刚落成的教学楼。搬迁的那天,楼道里吵得很,拖桌子拉板凳的声音在走廊里不绝于耳。我一个人不言不语地跳过窗子,踏上了二楼窗框外那个大大的平台。对面是操场,初雪未融,空气湿冷,光秃秃的树枝直直地刺向天空。雪天的阳光凉凉地透过睫毛洒在眼睛里,眼睛静静地看着远远的天空,我说了一句话,只说了一句话。对着远处的天空,我默默在心里说:“等着吧,我要你见证一个奇迹。”我知道,这世上的确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我从来不知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居然可以把人的潜力激发到那种地步的。我是一个极其不安分的人,可是那段时间我表现得无比耐心沉稳,踏实得象头老黄牛。事实上无数次我都面临崩溃的边缘了,高中五本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当你把一本书也背上六遍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时什么感觉了。边背边掉眼泪,真的我是差一点就背不下去了就要把书扔掉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品质。那段时间我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站在走廊里看远处的秒天空。后来发现在对面的建筑墙壁上有一行大大的红字,是学校用来激励学生的吧,我不确定。可就是那句话陪我走过了高三最后的日子——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我用我所有的经历和体会去实践而且证明了这句话: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
呼啸而至的风卷着漫天的黄沙,在那个北方的春天里,我们一个个头发蓬乱,皮肤粗糙。死寂与喧嚣交替如同美国的执政党,规律得让人怀疑冥冥之中可有双奇异而魔力无穷的手。惶然而又茫然的我们在敬畏与期待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模、二模以至N模,每根神经都被冷酷无情的现实锤炼得坚不可摧,不论是吟惯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还是习惯了信手涂鸦的画意。在这个来去匆匆的季节里,一切敏感纤细都奢侈得如同恺撒大帝的稠衣,徒留无数次的希望在无数次的失望前撞得粉身碎骨,无数次的激扬在无数次的颓丧下摔得头破血流。每个人都比昨天更加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比昨天更加拼命努力挣扎,试图挤过那道窄窄的独木桥,哪怕明知是徒劳。
-------会是徒劳么?
当这个锥心的问号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一次次猛烈扣击起了心门,每个人都难以承受那潮涌而至的恐慌和迷惘,于是逼着自己埋进去,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埋进密不透风的黑茧———为的只是有朝一日的破茧成蝶。青黑的眼圈,浮肿的眼带,干燥的手指,焦虑得起了水泡的嘴角。那个春天我不知道流行的是粉蓝果绿还是黛紫银灰。小镜子被悄悄收起,因为不忍见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和黯淡的眼睛,因为怕有什么会在汪洋恣意般在干旱已久的脸上纵横开来———上帝,我是个女孩子啊。
上帝无言。无言微笑。微笑告诉 我,你,心甘情愿。是的。我心甘情愿我不悔初衷我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平坦也好崎岖也罢我得走下去。我要走下去。我会走下去。
于是所有的呐喊被咽下去,于是所有的豪情被收起来。我象一头二月黄牛,默默踏步,无声前行。当拼搏被拼命所取代时,香格里拉已经幻化为心中恒远而朦胧的梦想,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再“美人如花隔去端”,哪怕青冥长天,纵然绿水波澜。
踏入考场的时候后我很平静。“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与其说这是一种自信,莫如说这是一种预感。我只是想,哪怕北大只招一个名额,为什么不可能是我?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发生的。
考完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依然匆匆的人群,心里依然空无着落。眼睛因为泪雾而模糊,视野里的东西却越发清晰。这在科学上有解释,我却宁愿相信是因为一切真实的感知都要以泪水和苦痛作为代价。是的,我们总是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东西。如果你所在乎的东西值得你为它而付出一切,那么所有的放弃都只是分娩前的阵痛。总要有所取舍的,蝴蝶的生命之所以如此短暂,因为它的翅膀太过精致了。有时候,放弃只是为了真正的得到,关键看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了这想要的的东西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事实上我怀念那段日子,并且永远感激它。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完成了自己的过渡与锐变,更是因为那时的一切深深烙在了我正处于可塑期的性格中,成为这一生永远的财富。那真的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冀地,心无旁贷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放弃,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著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尊敬你自己。是的,在这个过程中,请允许我重复一遍,做重要的,是你自己。我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但我最感谢的,是我自己。Nothing is impossible.这是我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尝试中获得到的东西。而且我也相信,这也将会是使我终生受益的东西。在这里,我把自己最信仰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Nothing is impossible。
未名湖边的桃花儿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加迷茫和恍惚。那时我高三。
高一那年,我真的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而洋洋之。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像色彩斑斓的黑洞,看上去奇观异彩,鬼魅般的吸引力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把你拉向无底的深渊。于是下滑,于是堕落,而更加难过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在下滑在堕落却无能力去改变。习惯的力量的确大到了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与努力。现在想想,那只是懦弱,那只是懒惰,那只是自己给自己自甘堕落所找的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切是自欺欺人。
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来指着我的鼻尖骂我,说你是不是就想这样破罐子破摔,就想这样玩完你的一辈子。也许他们已经放弃了我,有时候我想。然后是及其嘲讽般地不屑,不屑以及自以为是是洒脱——谁稀罕谁。其实,那个时候真的是应该有一个人,就像很多人曾经经历过的那样,指着我的鼻尖,戳着我的脊梁说,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自己的明天会是什么。
可是,再无所谓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底线的,正如再深的涧谷也会有它的低谷。一切就像滑滑梯,一路上放肆张扬地笑了下来,最后终于重重地摔在了下面,头破血流。
也许,人只有在痛的时候,才会认认真真反省自己走错了哪一步吧,总要摔些跟头,才能学会绕着道走。而这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却付出了整整一年的青春时光才真正明白。一年,365天,可以让居里夫人发现镭,一年可以让爱因斯坦证出E=mc的平方,一年可以让一个婴儿学会跌跌撞撞地走向母亲的怀抱,一年可以让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开始有终了。可是这一年,我只得到了那一句话。所幸,并不亏,也并不晚。
高二分科,我选了文。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着怎样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三人是个什么概念?当我现在大学同学颇为自得地告诉我他们中学的班级北大清化一走几十个的时候,我轻轻的笑了笑。我所在的文科班,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更具有讽刺性的是,那三个人全部是复读生。我就是在大家或无奈或讽刺或无谓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
文科报名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真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那样过。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在我这里 听到一个传奇般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一句,我只是觉得,我的一辈子不应该就那样吊儿郎当地过去。
可是我还是低估了过去的那一年给我带来的影响。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也许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成绩,可是,仅有良知和理智还是足以提醒我,那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如果你不能把所有的人远远甩在后边,12名和120名有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考了第一的那个女生。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女孩子,瘦瘦小小,带副厚厚的黑边眼镜,趴伏在书桌上的身影常常有些佝偻。而这个印象的得来,是因为所有的人永远只能看到她趴在桌上的身影。她一直是班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我一直对那种学生持有一种莫名的排斥与抵触情绪,总想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读书吗,我要是像你这样刻苦学习早是市里第一了。事实上直到那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然对她不屑一顾。然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班会。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份量去感谢那个班主任,因为如果不是她的那席话,现如今的我在哪里都不一定。班会上,她说:“这次成绩非常能说明问题。应该考好的人都考好了。”然后她扫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潜台词也就是说在她看来我属于是没有理由考好的那一堆人里的。奇怪,我居然没有脸红。不知道是太久的堕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磨光了原本敏感的自尊,还是下意识里仍然对她的话不置可否,我当时面无表情地迎上了她的目光。她的眼睛只是平静的扫过我那里,然后继续:“我知道有些人自以为很聪很有才气,看不起那些认真学习刻苦努力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是笨鸟先飞是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你是不敢尝试,你只是不敢像她们一样地去努力去刻苦,因为你怕自己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刻苦了也考不了第一,结果反遭人耻笑,你宁可不去尝试,只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你甚至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没有把握```````````”后面她又说了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我承认当时我是完完全全地蒙在哪儿了,因为她说的那几句话。“你只是懦弱`````````”。当时的感觉是雷轰一样把整个人震住了,反反复复回荡在脑子里就只有那么一句话:“你只是懦弱。” 她是正确的。
那种突然觉醒的震撼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我不想用文字去表达的。你只能通过结果来想象,也只需要通过结果来想象。那晚我在日记里写,试试吧。我不去强求什么,我只想试试,试一试自己那样刻苦那样努力地去学上一个月会不会见效。当时我根本不敢对自己承诺什么结果,也的确承诺不起。我只是抱着一个念头,试一试。然后迎来了一生中最戏剧性的一个月。之所以说它戏剧性,是因为就像难以想象唐僧不再罗嗦,孙悟空不再好斗,八戒也不再贪吃一样,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从早晨六点早自学上课到晚上十点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坐在位置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可以是我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的,真的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的。我去一点一点地做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要想在几天里改变365天来形成的习惯,太难;而要想在一个月里创造出令人膛目结舌的奇迹来,也太难。习惯成自然啊,就像那句话说的,“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野惯了的心,要想一下子收回来,谈何容易?常常坐着坐着就忍不住了,心开始浮躁,眼神也开始飘离,好几次差一点就要放弃。只是,在那个最危险的边缘晃荡的时候我总是压一压,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其实说白了也就那么一句话: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骨子里相当傲气的人,我就是不相信我刻苦起来会不如哪个人,我就是不信我真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做不到,我就是不信这世上真的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然后,我迎来了那次期待以久的期中考试。至今我仍记得考完之后的感觉。抱着书走在回家的路上,茫然地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恍惚想真的考完了吗?为什么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那的确是我一生中最特殊的一次考试,因为它关系着我此后的方向和道路选择,风险太大,我怎么安得下心?其实,考试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膛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全市第一。
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结果于我而言多么重要。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出乎寻常地平静。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激扬和呐喊的冲动到了顶点只会是平静。当那个久违了的名字出现在了成绩单的第一行时,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ble.
后来我再也没有改变过那种态度和方法。其实所有的方法说白了都是没有方法的。只有一个词:刻苦。
我坚守着我的不是方法的方法,也坚守着我的名字在成绩单上的位置,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考试,我始终是第一名。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即便我可以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即便我可以每次都把第二名甩下几十分,我知道,北大离我还是太远,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所有的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以来考得最好的一个文科生,而在他们的概念里,考得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你可以上山大,运气好点儿的话也许可以伸伸手还能够上复旦甚至人大的门槛。而我只要北大。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起过我的志愿——如果可以称之为志愿的话。我只想把所有的力量都积蓄起来。
高三第二学期,我们搬进了刚刚落成的教学楼。搬迁的那天,楼道里吵得很,拖桌子拉板凳的声音在走廊里不绝于耳。我一个人不言不语地跳过窗子,踏上了二楼窗框外那个大大的平台。对面是操场,初雪未融,空气湿冷,光秃秃的树枝直直地刺向天空。雪天的阳光凉凉地透过睫毛洒在眼睛里,眼睛静静地看着远远的天空,我说了一句话,只说了一句话。对着远处的天空,我默默在心里说:“等着吧,我要你见证一个奇迹。”我知道,这世上的确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我从来不知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居然可以把人的潜力激发到那种地步的。我是一个极其不安分的人,可是那段时间我 表现得无比耐心沉稳,踏实得象头老黄牛。事实上无数次我都面临崩溃的边缘了,高中五本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当你把一本书也背上六遍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时什么感觉了。边背边掉眼泪,真的我是差一点就背不下去了就要把书扔掉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品质。那段时间我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站在走廊里看远处的天空。后来发现在对面的建筑墙壁上有一行大大的红字,是学校用来激励学生的吧,我不确定。可就是那句话陪我走过了高三最后的日子——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我用我所有的经历和体会去实践而且证明了这句话: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
呼啸而至的风卷着漫天的黄沙,在那个北方的春天里,我们一个个头发蓬乱,皮肤粗糙。死寂与喧嚣交替如同美国的执政党,规律得让人怀疑冥冥之中可有双奇异而魔力无穷的手。惶然而又茫然的我们在敬畏与期待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模、二模以至N模,每根神经都被冷酷无情的现实锤炼得坚不可摧,不论是吟惯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还是习惯了信手涂鸦的画意。在这个来去匆匆的季节里,一切敏感纤细都奢侈得如同恺撒大帝的稠衣,徒留无数次的希望在无数次的失望前撞得粉身碎骨,无数次的激扬在无数次的颓丧下摔得头破血流。每个人都比昨天更加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比昨天更加拼命努力挣扎,试图挤过那道窄窄的独木桥,哪怕明知是徒劳。
会是徒劳么?
当这个锥心的问号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一次次猛烈扣击起了心门,每个人都难以承受那潮涌而至的恐慌和迷惘,于是逼着自己埋进去,埋进 书本,埋进 试卷,埋进密不透风的黑茧——为的只是有朝一日的破茧成蝶。青黑的眼圈,浮肿的眼带,干燥的手指,焦虑得起了水泡的嘴角。那个春天我不知道流行的是粉蓝果绿还是黛紫银灰。小镜子被悄悄收起,因为不忍见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和黯淡的眼睛,因为怕有什么会在汪洋恣意般在干旱已久的脸上 纵横开来。上帝,我是个女孩子啊。
上帝无言。无言微笑。微笑告诉我,你,心甘情愿。是的。我心甘情愿我不悔初衷我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平坦也好崎岖也罢我得走下去。我要走下去。我会走下去。
于是所有的呐喊被咽下去,于是所有的豪情被收起来。我象一头二月黄牛,默默踏步,无声前行。当拼搏被拼命所取代时,香格里拉已经幻化为心中恒远而朦胧的梦想,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再“美人如花隔去端”,哪怕青冥长天,纵然绿水波澜。
踏入考场的时候后我很平静。“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与其说这是一种自信,莫如说这是一种预感。我只是想,哪怕北大只招一个名额,为什么不可能是我?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发生的。
考完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依然匆匆的人群,心里依然空无着落。眼睛因为泪雾而模糊,视野里的东西却越发清晰。这在科学上有解释,我却宁愿相信是因为一切真实的感知都要以泪水和苦痛作为代价。是的,我们总是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东西。如果你所在乎的东西值得你为它而付出一切,那么所有的放弃都只是分娩前的阵痛。总要有所取舍的,蝴蝶的生命之所以如此短暂,因为它的翅膀太过精致了。有时候,放弃只是为了真正的得到,关键看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了这想要的的东西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事实上我怀念那段日子,并且永远感激它。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完成了自己的过渡与锐变,更是因为那时的一切深深烙在了我正处于可塑期的性格中,成为这一生永远的财富。那真的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冀地,心无旁贷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放弃,曾经的 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著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尊敬你自己。是的,在这个过程中,请允许我重复一遍,做重要的,是你自己。我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但我最感谢的,是我自己。Nothing is impossible.这是我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尝试中获得到的东西。而且我也相信,这也将会是使我 终生受益的东西。在这里,我把自己最信仰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Nothing is impossible.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凭什么上北大
文/贺舒婷
末名湖边的桃花儿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而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迷茫和恍惚。那年高三。
高一那年,我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而洋洋之。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像色彩斑斓的黑洞,看上去奇观异彩,鬼魅般的吸引力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把你拉向无底的深渊。于是下滑,于是堕落,而更加难过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在下滑在堕落却无能力去改变。习惯的力量的确大到了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与努力。现在想想,那只是懦弱,那只是懒惰!
其实,那个时候真的是应该有一个人,指着我的鼻尖,戳着我的脊梁说:你是不是就想这样破罐子破摔,就想这样玩完你的一辈子?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清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明天会是什么? 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人!也许他们已经放弃了我。
可是,再无所谓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底线的,正如再深的涧谷也会有它的底谷。一切就像滑滑梯,一路上放肆张扬地笑了下来,最后终于重重地摔在了下面,头破血流。
也许,人只有在痛的时候,才会认认真真反省自己走错了哪一步吧,总要摔些跟头,才能学会绕着道走。而这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却付出了整整一年的青春时光才真正明白。一年,可以让居里夫人发现镭,可以让爱因斯坦证出E=mc的平方,可以让一个婴儿学会跌跌撞撞地走向母亲的怀抱。可是这一年,我却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所幸,并不晚。
高二分科,我选了文。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着怎样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三人。本科上线三人是个什么概念?当我现在大学同学颇为自得地告诉我他们中学的班级北大清化一走几十个的时候,我轻轻的笑了笑。我所在的文科班,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更具有讽刺性的是,那三个人全部是复读生。我就是在大家或无奈或无谓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文科报名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真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那样过。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在我这里听到一个传奇般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一句:我只是觉得,我的一辈子不应该就那样吊儿郎当地过。
可是我还是低估了过去的那一年给我带来的影响。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也许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成绩,可是,良知和理智还是足以提醒我,那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如果你不能把所有的人远远甩在后边,12名和120名有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考了第一的那个女生。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女孩子,瘦瘦小小,带副厚厚的黑边眼镜,趴伏在书桌上的身影常常有些佝偻。而这个印象的得来,是因为所有的人永远只能看到她趴在桌上的身影。她一直是班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我一直对那种学生持有一种莫名的排斥与抵触情绪,总想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读书吗,我要是像你这样刻苦学习早是市里第一了。事实上直到那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然对她不屑一顾。
然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班会。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份量去感谢我的班主任,因为如果不是她的那席话,现如今的我在哪里都不一定。班会上,她说:“这次成绩非常能说明问题。应该考好的人都考好了。”然后她扫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潜台词也就是说在她看来我属于是没有理由考好的那一堆人里的。奇怪,我居然没有脸红。不知道是太久的堕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磨光了原本敏感的自尊,还是下意识里仍然对她的话不置可否,我当时面无表情地迎上了她的目光。她的眼睛只是平静的扫过我那里,然后继续:“我知道有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很有才气,看不起那些认真学习刻苦努力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是笨鸟先飞是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你是不敢尝试,因为你怕自己努力了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你不敢去尝试,只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你甚至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没有把握,你只是懦弱……”。后面她又说了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我承认当时我是完完全全地蒙在哪儿了,因为她说的那几句话。“你只是懦弱……”。当时的感觉是雷轰一样把整个人震住了,反反复复回荡在脑子里就只有那么一句话:“你只是懦弱。” 她是正确的。
那种突然觉醒的震撼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我不想用文字去表达的。你只能通过结果来想象,也只需要通过结果来想象。那晚我在日记里写,试试吧。我不去强求什么,我只想试试,试一试自己那样刻苦那样努力地去学上一个月会不会见效。当时我根本不敢对自己承诺什么结果,也的确承诺不起。我只是抱着一个念头,试一试。然后迎来了一生中最戏剧性的一个月。之所以说它戏剧性,是因为就像难以想象唐僧不再罗嗦悟空不再好斗八戒也不再贪吃一样,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从早晨六点早自习上课到晚上十点半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坐在位置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可以是我自己。
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的,真的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的。我去一点一点地做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要想在几天里改变一直以来形成的习惯,太难;而要想在一个月里创造出令人膛目结舌的奇迹来,也太难。习惯成自然啊,就像那句话说的,“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野惯了的心,要想一下子收回来,谈何容易?常常坐着坐着就忍不住了,心开始浮躁,眼神也开始飘离,好几次差一点就要放弃。只是,在那个最危险的边缘晃荡的时候我总是压一压,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其实说白了也就那么一句话: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骨子里相当傲气的人,我就是不相信我刻苦起来会不如哪个人,我就是不信我真的去做一件事情 的时候会做不到,我就是不信这世上真的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I Believe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
然后,我迎来了那次期待以久的期中考试。那的确是我一生中最特殊的一次考试,因为它关系着我此后的方向和道路选择,风险太大,我怎么安得下心?
考试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膛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全市第一。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结果于我而言多么重要。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出乎寻常地平静,只是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ble.
其实所有的方法说白了都是没有 方法的。只有一个词:刻苦。
我再也没有改变过那种态度和方法。我坚守着我的不是方法的方法,也坚守着我的名字在成绩单上的位置,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考试。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即便我可以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即便我可以每次都把第二名甩下几十分,我知道,北大离我还是太远,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所有的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以来考得最好的一个文科生,而在他们的概念里,考得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你可以上山大,运气好点儿的话也许可以伸伸手还能够上复旦甚至人大的门槛。
――而我,只要北大!
高三第二学期,我们搬进了刚刚落成的教学楼。搬迁的那天,楼道里吵得很,拖桌子拉板凳的声音在走廊里不绝于耳。我一个人不言不语地跳过窗子,踏上了二楼窗框外那个大大的平台。对面是操场,初雪未融,空气湿冷,光秃秃的树枝直直地刺向天空。雪天的阳光凉凉地透过睫毛洒在眼睛里,眼睛静静地看着远远的天空,我说了一句话,只说了一句话: “等着吧,我要你见证一个奇迹。”我知道,这世上的确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Nothing is impossble.
我从来不知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居然可以把人的潜力激发到那种地步的。我是一个极其不安分的人,可是那段时间我却表现得无比耐心沉稳,踏实得象头老黄牛。事实上无数次我都面临崩溃的边缘了,高中五本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当你把一本书也背上六遍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时什么感觉了。边背边掉眼泪,真的我是差一点就背不下去了,就要把书扔掉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品质。那段时间我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站在走廊里看远处的天空。后来发现在对面的建筑墙壁上有一行大大的红字,是学校用来激励学生的吧,我不确定。可就是那句话陪我走过了高三最后的日子——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我用我所有的经历和体会去实践而且证明了这句话: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
呼啸而至的风卷着漫天的黄沙,在那个北方的春天里,我们一个个头发蓬乱,皮肤粗糙。死寂与喧嚣交替如同美国的执政党,规律得让人怀疑冥冥之中可有双奇异而魔力无穷的手。惶然而又茫然的我们在敬畏与期待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模、二模以至N模,每根神经都被冷酷无情的现实锤炼得坚不可摧,不论是吟惯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还是习惯了信手涂鸦的画意。在这个来去匆匆的季节里,一切敏感纤细都奢侈得如同恺撒大帝的稠衣,徒留无数次的希望在无数次的失望前撞得粉身碎骨,无数次的激扬在无数次的颓丧下摔得头破血流。每个人都比昨天更加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比昨天更加拼命努力挣扎,试图挤过那道窄窄的独木桥,哪怕明知是徒劳。
——会是徒劳么?
当这个锥心的问号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一次次猛烈扣击起了心门,每个人都难以承受那潮涌而至的恐慌和迷惘,于是逼着自己埋进去,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埋进密不透风的黑茧――为的只是有朝一日的破茧成蝶。青黑的眼圈,浮肿的眼带,干燥的手指,焦虑得起了水泡的嘴角。那个春天我不知道流行的是粉蓝果绿还是黛紫银灰。小镜子被悄悄收起,因为不忍见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和黯淡的眼睛,因为怕有什么会在汪洋恣意般在干旱已久的脸上纵横开来――上帝,我是个女孩子啊。
上帝无言,只是微笑。微笑告诉我:你,心甘情愿。是的。我心甘情愿我不悔初衷我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平坦也好崎岖也罢我得走下去。我要走下去。我会走下去。
于是所有的呐喊被咽下去,于是所有的豪情被收起来。我象一头二月黄牛,默默踏步,无声前行。当拼搏被拼命所取代时,香格里拉已经幻化为心中恒远而朦胧的梦想,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
踏入考场的时候我很平静。“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与其说这是一种自信,莫如说这是一种预感。我只是想,哪怕北大只招一个名额,为什么不可能是我?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发生的。Nothing is impossble.
事实上我怀念那段日子,并且永远感激它。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完成了自己的过渡与锐变,更是因为那时的一切深深烙在了我正处于可塑期的性格中,成为这一生永远的财富。那真的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冀地,心无旁贷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着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尊敬你自己。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但我最感谢的,还是我自己。
记住:最重要的,只是你自己。
Nothing is impossible. 这是我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尝试中获得到的东西。而且我也相信,这也将会是使我终生受益的东西。
在这里,请允许我把自己最信仰的一句话再次重复一遍,并送给大家:
Nothing is impossble
《你凭什么上北大》
作者:贺舒婷,山东阳谷中学毕业生,考分641,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
未名湖边的桃花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而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迷茫和恍惚-----那年我高三。
高一那年,我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里含泪,然后自鸣得意。
可是,再无所谓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底线的,正如再深的涧谷也会有它的底谷。一切就像滑滑梯,一路上放肆张扬地笑了下来,最后终于重重地摔在了下面,头破血流。
也许,人只有在痛的时候,才会认认真真反省自己走错了哪一步吧,总要摔些跟头,才能学会绕着道走。而这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却付出了整整一年的青春时光才真正明白。
高二分科,我选了文科。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着怎样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三人。那是个什么概念?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文科本科上线三人的学校,更具有讽刺性的是,那三个人全部是复读生。我就是在大家或无奈或无谓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文科报名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那真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那样过。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在我这里听到一个传奇般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一句:
我只是觉得,我的一辈子不应该就那样吊儿郎当地过。
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也许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成绩。可是,良知和理智还是足以提醒我,那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如果你不能把所有的人远远甩在后边,12名和120名有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考了第一的那个女生。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子,带副厚厚的黑边眼镜,趴伏在书桌上的身影常常有些佝偻。而这个印象的得来,是因为所有的人永远只能看到她趴在桌上的身影。她一直是班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我一直对那种学生持有一种莫名的排斥与抵触情绪,总想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读书吗,我要是像你们这样刻苦学习早是市里第一了。事实上直到那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然对她不屑一顾。
然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班会。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感谢我的班主任,因为如果不是她的那席话,现如今的我在哪里都不一定。班会上,她说:“这次成绩非常能说明问题。应该考好的人都考好了。”然后她扫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潜台词也就是说在她看来我属于是没有理由考好的那一堆人里的。奇怪,我居然没有脸红。不知道是太久的堕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磨光了原本敏感的自尊,还是下意识里仍然对她的话不置可否,我当时面无表情地迎上了她的目光。她的眼睛只是平静的扫过我那里:“我知道有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很有才气,看不起那些认真学习刻苦努力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是笨鸟先飞是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你是不敢尝试,因为你怕自己努力了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你不敢去尝试,只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你甚至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没有把握,你只是懦弱。。。。。。”。后面她又说了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我承认当时我是完完全全地蒙在哪儿了,因为她说的那几句话。“你只是懦弱。。。。。。”。
当时的感觉是雷轰一样把整个人震住了,反反复复回荡在脑子里就只有那么一句话:“你只是懦弱。”她是正确的。
那种突然觉醒的震撼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我不想用文字去表达的。你只能通过结果来想象,也只需要通过结果来想象。那晚我在日记里写,试试吧。我不去强求什么,我只想试试,试一试自己那样刻苦那样努力地去学上一个月会不会见效。当时我根本不敢对自己承诺什么,也的确承诺不起。我只是抱着一个念头,试一试。然后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月。
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从早晨六点早自习上课到晚上十点半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坐在位置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是我。
常常坐着坐着就忍不住了,心开始浮躁,眼神也开始飘离,好几次差一点就要放弃。只是,在那个最危险的边缘晃荡的时候我总是压一压,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其实说白了也就那么一句话: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骨子里相当傲气的人,我就是不相信我刻苦起来会不如哪个人,我就是不信我真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做不到,我就是不信这世上真的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I Believe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
然后,我迎来了那次期待以久的期中考试。那的确是我一生中最特殊的一次考试,因为它关系着我此后的方向和道路选择,风险太大,我怎么安得下心?
考试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膛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全市第一。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结果于我而言多么重要。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出乎寻常地平静,只是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Nothing is impossble.
其实所有的方法说白了都是没有方法的。只有一个词:刻苦。
我再也没有改变过那种态度和方法。我坚守着我的不是方法的方法,也坚守着我的名字在成绩单上的位置,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考试。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即便我可以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即便我可以每次都把第二名甩下几十分,我知道,北大离我还是太远,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所有的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以来考得最好的一个文科生,而在他们的概念里,考得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你可以上山大,运气好点儿的话也许可以考上复旦、人大。
――而我,只要北大!
高三第二学期,我们搬进了刚刚落成的教学楼。搬迁的那天,楼道里吵得很,拖桌子拉板凳的声音在走廊里不绝于耳。我一个人不言不语地跳过窗子,踏上了二楼窗框外那个大大的平台。对面是操场,初雪未融,空气湿冷,光秃秃的树枝直直地刺向天空。雪天的阳光凉凉地透过睫毛洒在眼睛里,眼睛静静地看着远远的天空,我说了一句话,只说了一句话:
“等着吧,我要你见证一个奇迹。”我知道,这世上的确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Nothing is impossble.
我从来不知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居然可以把人的潜力激发到那种地步。我是一个极其不安分的人,可是那段时间我却表现得无比耐心沉稳,踏实得象头老黄牛。事实上无数次我都面临崩溃的边缘了,高中五本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当你把一本书也背上六遍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时什么感觉了。边背边掉眼泪,真的我是差一点就背不下去了,就要把书扔掉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品质。可就是那句话陪我走过了高三最后的日子——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
呼啸而至的风卷着漫天的黄沙,在那个北方的春天里,我们一个个头发蓬乱,皮肤粗糙。死寂与喧嚣交替如同美国的执政党,规律得让人怀疑冥冥之中可有双奇异而魔力无穷的手。惶然而又茫然的我们在敬畏与期待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模、二模以至N模,每根神经都被冷酷无情的现实锤炼得坚不可摧,不论是吟惯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还是习惯了信手涂鸦的画意。在这个来去匆匆的季节里,一切敏感纤细都奢侈得如同恺撒大帝的稠衣,徒留无数次的希望在无数次的失望前撞得粉身碎骨,无数次的激扬在无数次的颓丧下摔得头破血流。每个人都比昨天更加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比昨天更加拼命努力挣扎,试图挤过那道窄窄的独木桥。
于是逼着自己埋进去,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埋进密不透风的黑茧――为的只是有朝一日的破茧成蝶。青黑的眼圈,浮肿的眼带,干燥的手指,焦虑得起了水泡的嘴角。那个春天我不知道流行的是粉蓝果绿还是黛紫银灰。小镜子被悄悄收起,因为不忍见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和黯淡的眼睛,因为怕有什么会在汪洋恣意般在干旱已久的脸上纵横开来――上帝,我是个女孩子啊。
我要走下去。我会走下去。
于是所有的呐喊被咽下去,于是所有的豪情被收起来。我像一头二月黄牛,默默踏步,无声前行。当拼搏被拼命所取代时,香格里拉已经幻化为心中恒远而朦胧的梦想,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
踏入考场的时候我很平静。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与其说这是一种自信,莫如说这是一种预感。我只是想,哪怕北大只招一个名额,为什么不可能是我?
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发生的。Nothing is impossble.
事实上我怀念那段日子,并且永远感激它。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完成了自己的过渡与锐变,更是因为那时的一切深深烙在了
我正处于可塑期的性格中,成为这一生永远的财富。那真的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冀地,心无旁贷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著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尊敬你自己。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但我最感谢的,还是我自己。记住:最重要的,只是你自己。
Nothing is impossible. 这是我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尝试中获得到的东西。而且我也相信,这也将会是使我终生受益的东西。
扩展资料:
《你凭什么上北大》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贺舒婷,该书反映了求学中人心的迷茫,也解答了不少人的困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你凭什么上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