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薛洋和晓星尘的经典语录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薛洋和晓星尘的经典语录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薛洋和晓星尘的经典语录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经典语录。
薛洋和晓星尘的经典语录
薛洋和晓星尘的经典语句
十恶不赦薛成美,锁麟囊里的
《魔道祖师》自从动画化之后就好评如潮,距离第二季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目前第三季还在筹备中,不过根据放出来的小片段,下一季很可能是义城篇,关于这篇的内容大多数人都表示看不了,因为这里实在是太虐了,每一个角色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而且还充满了遗憾,在义城篇中晓星尘可以说是全篇中最无辜的人了。
他本来应该有一个大好前程,本应该和道友行走天下,只是这些终究是不可能发生的了,薛洋和晓星尘之间的关系太过复杂,一个十恶不赦,一个纯洁单纯。但同时他们都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薛洋不懂得爱,而晓星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处于灰色地带的人,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能黑白分明,太过纯净的晓星尘不明白。接下来带来关于晓星尘的三句经典语录,你们是否因为这些词语而心疼他的呢?
清风明月晓星尘
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相信很多人都因为这句话记住了温柔善良的道长吧,他这一生中从来没有做过坏事,大部分的时候他都是倾听的那一位,不论是和宋岚在一起除奸惩恶的时候,还是照顾着薛洋和阿箐的时候,他永远都那么温柔亲和。一直都顾及着别人的心情,这样的晓星尘会让人感觉到温暖,但是联想到它最终的遭遇,又未免令人心疼,这句话有多美,那么晓星尘就有多惨。
你骗我,你又骗我
薛洋在七岁的时候断了指,也是因此断了他的善念,他与晓星尘因常家灭门的事情,从此命运连在了一起。晓星尘当时并不知道薛洋为何做这样的事,就算知道他也是不赞同的,毕竟常慈安再坏,但其他人都是无辜的。所以他与好友将薛洋缉拿归案,但没想到好友的道观因此被毁,就连眼睛也被毒瞎了,于是晓星尘把自己的双眼给了宋岚,从此就变成了一个盲眼的道士。
但即便如此他还不忘记行侠仗义,虽然眼睛已瞎,但他的心中还心怀大志,因为善良所以收留了阿箐,同时也解救了薛洋,但那个时候薛洋还有防备,所以他让晓星尘杀害了无辜之人,这是他的报复。
可后来晓星尘用一颗糖哄好了薛洋,但为了留住对方,所以他想把道长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当得知真相的晓星尘是崩溃的,可是如果没有后来的这些事,如果不存在这些欺骗与伤害,晓星尘还是愿意与薛洋相处的吧,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
饶了我吧
但凡事没有可惜,晓星尘被薛洋逼的说出了这句话,那时候他的内心该有多痛苦,可想而知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有多么的悲伤,这句话其实最虐心了。因为当时的晓星尘已经崩溃,而薛洋不知道对方有想死的心,也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到底怎么想的,所以把道长逼死了。
薛洋欺骗道长,让他亲手杀害了无辜的村民,以及好友宋岚,这让单纯的道长是没办法接受的,其实薛洋只是想让晓星尘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这样就不会离开他了吧,只是他终究不懂道长,而晓星尘也不想理解他,所以这个故事注定以悲剧收场。
不论是你骗我,又或者饶了我,这几句话字字戳心,能够让道长不惜举剑自刎,连魂魄也不愿留下来的事情,不仅仅只有他的双手沾染了无辜之人的血,也是因为他对薛洋也是有感情的,所以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吧。
晓星尘与薛洋这两个角色都没办法去评定,是非善恶谁又说得清,但即便晓星尘双手沾满了鲜血,他也是最纯净的那一个,即便薛洋有多不舍那颗发黑的糖,他也是最恶的那一个。
我一直认为,分析人物要紧扣原著的细节。原著中这俩人之间值得分析的细节太多了…短短几个章节,信息量却是很大的。先挑两个我觉得重要的细节说一下吧。翻了下之前的回答,提到这两个细节的人不多。
以下为原著描写:
第一处细节:
“一阵看下来,魏无羡发现了一个神奇之处。有了晓星尘本尊作为对比,他发现,薛洋扮演的冒牌货,真真是神似!除了相貌,一切细节都活灵活现,说是当时的薛洋被晓星尘夺舍上身了,他也能相信。”
“薛洋的目光便从阿箐这边挪开,转到对面的晓星尘脸上去了。魏无羡心道:'小流氓能把晓星尘模仿的那么神似,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每天都相对而坐,有的是机会细细揣摩。'
晓星尘却对投射在他脸上的两道目光浑然不觉。说到底,这间屋子里,真正瞎了的人,只有他一个而已。”
这两部分内容合起来看,第一部分内容说明,薛洋模仿晓星尘的相似度非常高,他对晓星尘的形象记忆很深刻且持久(8年后仍然能够复制出对方的形象);第二部分内容暗示,薛洋在日常生活中花费很多时间观察晓星尘,所以他才能精确地模仿出晓星尘的神态。而薛洋并没有预知能力,不会预见到他以后会模仿晓星尘,也不会预见到晓星尘的自杀。所以这个时候薛洋对晓星尘的观察,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目标性很弱的、自发性的观察。
这至少表明了,薛洋对“晓星尘”本身,是非常关注的。所以我不同意楼上有些回答,说薛洋只是贪恋晓星尘带给他的“温暖”,或者只是执着于晓星尘给他的那些“糖”,而不在乎“晓星尘”本身。因为倘若他不在意这个人,他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花时间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更不可能在8年后依旧能够清晰地记住对方的形象。放到现实生活中,真的只有在你心中很重要的人才会使你有事没事盯着他看,而且记忆这么深刻。
第二处细节:
“薛洋探了探晓星尘的呼吸,捏了捏他的手腕,似乎是觉得死得不够透,不够僵,站起身来,进到一侧的宿房里,端出一盆水,就着一条干净的布巾,把他脸上的鲜血擦得干干净净,还换了一条新的绷带,细细地给晓星尘缠上。
他在地上画好了阵法,置好了必须材料,将晓星尘的尸体抱进里面摆好。做完了这些,才想起来要给自己的腹部裹伤。”
为什么薛洋要把晓星尘的脸擦得干干净净、还给他仔细地换绷带?为什么是把他的尸体“抱进”阵法里摆好、而不是“拖进”或“拽进”?为什么是先处理晓星尘的尸体而不是先给自己疗伤?
说实话,我看原著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薛洋做的一切都与我的设想截然相反,简直让我大跌眼镜。我以为他会很粗暴地对待晓星尘的尸体,说不定还要踢一脚发泄对仇人的怨恨,真没想到他对尸体的态度居然是“爱惜”的。
但是我后来又把这些章节重新看了几遍,我发现,其实这里是完全符合薛洋的人设的。为什么呢,因为全文从头到尾,薛洋对晓星尘没有直接施加任何身体上的物理伤害(眼睛是晓星尘自己决定挖的),全都是心理伤害。即使是对他的尸体,也是很爱惜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爱惜”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代入这样一个例子:你有一个玩具,这个玩具是你最喜欢的一个。有一天这个玩具不小心掉到地上,脏了,于是你很细心地用水把玩具上的灰冲掉,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然后轻轻地摆在柜子里。
其实这就是我眼中的薛洋对晓星尘的态度。它分为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是并存的:
A)一个人对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的态度。是的,他对这个玩具非常喜欢,所以才很爱惜这个玩具,这是物理层面上的“爱惜”。那为什么又在心理层面上“践踏”他呢?因为,玩具是拿来“玩”的,而从心理层面上践踏,就是“玩”的具体方式。所以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玩弄了对方,指使对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杀掉无辜的村民和自己的朋友。因为这样做很好玩。表面上看,是为了报复自己曾经的仇人;但是,报复仇人不也令“杀人”这件事更“好玩”了吗?
在薛洋指使晓星尘杀村民这件事中,“玩弄”的成分是大于“报复”的成分的。为什么?因为如果薛洋的主要目的是报复晓星尘,那么他不会采取这种“欺骗而不告诉”的态度,在晓星尘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薛洋对晓星尘所谓的“报复”行为是没有任何杀伤力的,只有在晓星尘被告知真相的那一刻,这一切才会变得有杀伤力。所以,这里“报复”并不是主要目的,否则薛洋没必要一直藏着掖着。他指使晓星尘去杀人的主要目的是“玩弄”他,次要目的才是“报复”。“仇人”的身份只是使这个玩具变得“更好玩”了。
“晓星尘道:'你在我身边这几年,究竟是想干什么。'”
薛洋道:'谁知道。可能是无聊吧。'”
不玩就无聊。
薛洋有把人“物化”的倾向,在原著中有很多细节都可以体现出来。例如,在薛洋与魏无羡的对话中,薛洋把温宁称作“东西”,而魏无羡反驳他说,“温宁不是东西”;还有,薛洋杀人的时候视人命如草芥,他对大多数人的生命都不怎么在乎,就像对待“物品”一样。
所以,他把晓星尘当作一个“玩具”,是很符合他一贯的作风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薛洋不再只是把晓星尘当作一个“玩具”,而是产生了第二种态度。
B)对自己珍视的人的眷恋和依赖。为什么是“人”而不再是“玩具”或“工具”?因为原著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能证明,薛洋把晓星尘当作“人”来看待:
当晓星尘发现了薛洋的真实身份,一剑刺穿薛洋的腹部时,薛洋的第一反应不是“反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解释”。薛洋甚至对晓星尘说:“说完之后,要是你还觉得是我的错,随便你想干什么。”所以此时,薛洋是希望得到晓星尘的“理解”的,他是把晓星尘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的,因此才会费心跟他解释自己的想法,以期得到对方的理解。如果他是把晓星尘当作一个“物”来看待,他就不会期待得到对方的“理解”。
还有一开始我提到的原著中的另一个细节:薛洋对于晓星尘的模仿和自发性的观察。“模仿”大多数时候有“向往”的含义,比如大多数人喜欢模仿自己的偶像,或者模仿自己欣赏的人。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薛洋是把晓星尘当作一个很重要的“人”来看待的,而不是“物”。
薛洋也很眷恋晓星尘给他的善意和温暖,眷恋这种生活,而且依赖晓星尘(阿菁说薛洋“整天缠着道长”)。因为珍视,所以才会害怕失去。因此当宋岚这个“有可能使这一切都失去”的危险因子出现时,薛洋立刻感到了危机感。最终他抹杀了这个危险因子。
而且,只有“人”才会给人平等的善意、温暖、温柔。玩具是给不了人这些的。所以薛洋对晓星尘这个“人”,也是很重视的。
以上这两种态度,一种是对自己喜欢的玩具的“玩弄”,另一种是对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的“依赖”和“眷恋”。这两种态度同时存在着。有时候第一种态度占了上风,有时候第二种态度占了上风,所以薛洋有时候骗晓星尘去杀人,有时候又替他去买菜。时好时坏,一人分饰两角。
这两种态度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变化呢?有很多东西可以分析:
1)有一股很强势的力量将这两种态度纽合在一起,这股强势的力量就是:控制欲和占有欲。薛洋本来就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从他试图通过刺颅钉控制温宁就可以看出来。
薛洋对晓星尘的控制欲,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骗晓星尘去杀村民,指使一个人去做了他极度厌恶的事,这难道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掌控”吗?这是对“玩具”的控制。“控制”是为了“玩弄”。
接着,薛洋骗晓星尘杀了自己的好友宋岚。这里有两方面的目的,第一,继续控制“玩具”玩杀人游戏,这种心理成分占比较少,因为此时薛洋对晓星尘的定位已经越来越多的是“人”而不是“玩具”了;第二,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薛洋要维持自己的身份不暴露,因为如果暴露了,他会失去目前在义庄拥有和珍视的一切。杀了宋岚之后,表面的假象得以维持,薛洋又一次“控制”了晓星尘,这种控制,它来源于薛洋对晓星尘在“人”的层面上的眷恋和依赖之情。“控制”是为了“留住”。薛洋指使晓星尘杀掉宋岚之后,对宋岚说“没你的份”,他的占有欲和控制欲是并存的。“占有”也是为了“留住”。
再接着,薛洋听见晓星尘骂他“恶心”,受到心理刺激,于是他把自己之前骗晓星尘做的事一股脑儿全都倒出来,在心理层面上击溃了晓星尘。这也是一种“控制”,在心理层面上击溃晓星尘,能使薛洋感觉到自己对晓星尘依旧有掌控权。反正你还是只能任我摆布,我想让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你觉得恶心也没用。
“控制欲”和“占有欲”很相似,这两种心理有着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缺乏安全感。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患得患失;因为患得患失,所以只能通过“占有”和“控制”来留住一切。原著中很多细节都能表现出薛洋缺乏安全感。例如,当薛洋睁开眼睛,发现是晓星尘救了自己时,他的反应如同“一只困兽”那样凶狠,因为感到“不安全”而充满攻击性;又例如,薛洋一直暗中试探阿菁,处处怀疑她,这也是他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2)随着时间的推移,薛洋越来越少地把晓星尘当作“玩具”,越来越多地把晓星尘当作“人”;“玩弄”的成分变少,“依赖”和“眷恋”的成分变多。从原著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这种情感的变化:
“薛洋亲昵地道:'最近咱们晚上都没再出去杀走尸了吧?不过前两年,我们是不是隔几天就出去杀一堆啊?'”
他们一共在义城生活了3年,前两年薛洋玩“杀人游戏”玩的不亦乐乎,第3年开始不再玩这种游戏。很显然,薛洋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逐渐作出了转换,他越来越少地把晓星尘当作玩具看待。
(注:有些人说薛洋不再指使晓星尘杀人是因为村民已经都被杀光了,这纯属无稽之谈。建议多看几遍原著。首先,薛洋在与晓星尘对峙的前一天还出门买了菜,走的是和平时一样的线路,要是人都被杀光了他找谁买菜?其次,薛洋买菜回来之后,阿菁吵着要晓星尘带她去集市上买东西,要是人都被杀光了,哪还有集市?而且,薛洋说的是“没再出去杀走尸”,而不是“没有走尸”。所以是薛洋后来没有再骗晓星尘去杀人,而不是人已经被杀光了。退一万步说,根据常识来看,难道周围人都死光了,晓星尘却毫无感觉吗?是因为周围很多人还活着,所以感觉不到有一些人已经死了)
3)既然薛洋已经把晓星尘当作“人”看待,为什么看到晓星尘自刎之后又说“死了更好!死了的才听话!”?他是不是更希望晓星尘是一个“物品”而不是“人”?这与我们的分析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首先,薛洋这里说“死了更好,死了的才听话”有自我安慰的意味。怎么看出来的?因为晓星尘自刎之后,薛洋的第一反应是“眼眶微微地红了”,然后又说“是你逼我的!”,所以很显然,他不想晓星尘死,他希望晓星尘作为“人”留在自己身边。之后说“死了更好”是自我安慰,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类似的心理。
这么多复杂的情感,是不是爱呢?其实我第一次看原著时,我觉得真的和爱很接近了。因为这TM不就是经典的耽美cp人设吗,还是经典的感情线发展模式。按照我以前看的耽美小说的套路,这种基本上往后就是cp走向了,只不过这属于早期,主角心里还没开窍的阶段。一通虐之后,在某个时间节点,主角终于开窍了,意识到自己是爱对方的,开启倒追火葬场模式,最后HE。但是在这本书里,不可能了,还来不及发展就已经被切断了,毕竟这本书里他们是配角而不是主角,其中一个还是杀人放火的反派,那更没办法了,不可能给你发展机会的,情感线刚起苗头就先给你扼杀掉。
是 傲雪凌霜宋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