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玛丽和马克思 经典语录

玛丽和马克思 经典语录内容,豆豆语录网这里有不少,而这一篇玛丽和马克思 经典语录的内容是我们豆豆语录网经过多次整理,最终挑选出来的玛丽和马克思 经典语录内容,方便您的阅读与学习,希望对您有用。



玛丽和马克思 经典语录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象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跟我的很相像,但或许没有我这么多的裂缝《玛丽和马克思》 --发布到微刊《那些经典语录》O网页链接

玛丽和马克思 经典语句



#电影经典语录#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玛丽和马克思》玛丽和马克思

唯有宇宙和人类的愚蠢是永恒的《玛丽和马克思》 --发布到微刊《那些经典语录》O网页链接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很棒的片子,粘土风格的动画片。经典语录:“出租车倒着开的话司机是不是要给我钱?““澳大利亚的小孩是从啤酒杯里爬出来的,美国的小孩是蛋里爬出来的”“love yourself first”

#电影经典语录#浪漫和爱情是一门他早已放弃的高深语言,要是问的是面包机的工作原理或者宇宙混沌理论该多好啊,要是爱情像数学一样有方程式该多好啊。——《玛丽和马克思》早~~美好的一天来临!手机下载O网页链接 电脑购票: O网页链接

#电影经典语录#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玛丽和马克思》玛丽和马克思

@一句半经典语录: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你是不完美的,我也是,没有人是完美的。——《玛丽和马克思》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贝丝妮·惠特摩尔 Bethany Whitmore 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配音)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配音)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本片获2009年法国昂锡国际动画影展最佳动画长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及渥太华国际动...

很早看的影片,很多细节都已经记不清了,专门重新看了一下这部电影,先来回顾一下剧情。

1976年,8岁的澳大利亚小女孩玛丽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些灰暗,她并不是女孩们都想要成为的漂亮小公主:

她的眼睛是泥土的颜色,脑门上还有个屎色的胎记。

父亲是个少言寡语的茶包厂工人,业余爱好是把公路上捡到的死鸟做成标本;

母亲则是嗜酒如命的疯癫女人,整天雪利酒不离手,还有点小偷小摸的毛病。

她希望自己能有几个兄弟姐妹,可她的酒鬼妈妈却说她只是个“意外”,对此她感到很吃惊:一个人怎么会是意外呢?

而她的外公则告诉她,小孩儿都是蓄谋已久的结果,婴儿都是爸爸们在啤酒杯底下找到的。

这也许就暗示着玛丽其实是父母酒后乱性的产物,两人之间没有什么爱情可言,只不过是奉子成婚,然而她并不太明白,这个年纪,她不明白的事儿太多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本美国黄页上看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美国人的名字,她开始好奇,美国小孩儿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所以她决定随机挑选一个美国人,给他写信,问问他美国小孩儿是怎么来的。

于是,44岁的纽约独居男人马克思收到了这样一封充满稚气语言的信。

如果是个“正常人”,很有可能会一笑置之,然而马克思却算不上“正常人”:他被这封突如其来的信吓得不轻,只能用自己惯用的手段冷静下来:站在凳子上咬着手指瑟瑟发抖。

原来,犹太人马克思是一位亚斯伯格症患者,这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主要症状有:

无法理解文字字面之外的意思,比如看到“Take A Seat”(请坐/直译为“拿走一把椅子”)的标识,会按照字面意思拿走一把椅子;

对面部表情不敏感,需要依靠一本“表情小书”来辨认他人的情绪;

还有不善于表达情感、容易焦虑等等,因而也缺乏常人的社交能力,没有朋友。虽然智商不低,却只能从事一些底层工作。

他尽己所能地平静下来之后,又尽己所能地回答了玛丽的问题,然而因为他并没有亲密关系的经验,他的回答也只能是道听途说,对于生孩子,他妈妈的说法是:

如果你是犹太人,那么就是从拉比(犹太教教会精神领袖)生的蛋里孵出来的;

如果你不是犹太人,那就是从天主教修女生的蛋里孵出来的;

如果你是无神论者,那就是从脏兮兮的妓女生的蛋里孵出来的。

虽然两人年龄、性格、习惯都差异巨大,却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朋友,反而因为对巧克力和动画片《诺布莱兹一家》的共同热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灵魂笔友”。

当玛丽因为头上的胎记被嘲笑时,马克思教她如何用智商碾压对方;

马克思的医生说他太胖了,玛丽则脑洞大开地建议他使用以星期首字母为首字母的“减肥食谱”。

然而对于马克思来说,这段关系维持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每次收到玛丽的信,都会对马克思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当玛丽童言无忌地问出“什么是‘做爱’?你玩过‘做爱’吗?”时,马克思因为压力过大而痉挛,在精神病院住了八个月的院。

而玛丽则在迟迟等不到回信后认为马克思抛弃了自己,伤心地烧掉了马克思的信,试图将有关他的记忆抹去。

出院后的马克思既想念玛丽,又害怕重回精神病院,终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向玛丽坦白了自己的症状,也探究出了维持友谊的方法:只要读信时感觉到不妙,就立刻吃药。

在往返于大洋两岸的信件和各种奇形怪状的巧克力中,玛丽享受倾听马克思的所见所闻,马克思也乐于解答玛丽的疑难杂症,两人各自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起伏与变故,但他们的友谊也曾遭遇“绝交”的危机——

玛丽为了更了解自己的朋友,在大学里研究精神病症,还以马克思为研究案例写了一本关于亚斯伯格症的书,并且在寄给他的样刊中说道,“希望能早日治愈你的疾病”。

马克思对此大为光火,愤而拔下了打字机上“玛丽”的首字母“M”,寄给了玛丽。

玛丽这才发现自己的行为深深伤害了马克思,从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连丈夫也离自己而去了。

就在玛丽对人生彻底失望,将要选择自杀的时候,收到了马克思寄来的包裹:马克思原谅了她。

他们和好如初,玛丽也找回了生活的勇气,他们的友谊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坚固,直到马克思离世。

在叔看来,这部电影最令人动容的地方,并不是两个看似注孤生的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各自灵魂缺失的一角,而在于表现一个看似绝不可能爱自己的“不正常”的人,试图教会一个“正常人”爱自己。

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玛丽, 从小因为脑门上的屎色胎记而自卑,又因父母的冷漠而非常缺乏安全感。

没有人在意她的感受,也没有人向她解释她的感受,所以她只有通过麦片盒中找到的心情戒指来了解自己的情绪,然而有心人会发现,心情戒指上没有任何一种颜色代表“快乐”。

对暗恋的男孩不敢表白,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充满厌恶,笔友不回信也会归因到“是不是我太多事,太无聊,太难看”?

没有人教过她如何爱自己,所以玛丽常常担心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美,所以得不到爱。她是如此急切地想要讨好迎合他人,甚至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或是遮掩自己的本来面目来获得爱,自尊也随着他人的态度而上升下坠。

她的胎记一直是她的心病,她以为消除了胎记,就能消除自己的自卑。然而通过手术消除“丑陋”的印记之后,她却并没有如愿立刻变成一个受欢迎的人,她的心情也因此跌落谷底。

她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也许爱并不适合我”。

马克思则给她寄去了一颗糖,上面写着“Love Yourself First”(先爱你自己)。

一个从未“爱过”也从未“被爱”的人竟然告诉她,如果你都不爱自己,如何能爱他人呢?他人又如何能爱你呢?

玛丽听从马克思的建议,在父母相继去世后,扔掉了心情戒指,在喜欢的男孩面前不再掩饰自己,也因此赢得了男孩的爱。

可能是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玛丽的自信也呈现了爆炸般的增长。

然而在内心深处,她仍然是那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承受不了被抛弃,渴望“纠正”自己所经历过的不美好,她想当然地认为,对马克思来说,他的亚斯伯格症一定也像自己的屎胎记一样,需要被“消除”。

可是她错了。

虽然马克思被认为是“精神残疾”,但他却并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也并不因此而感到羞愧,更不觉得自己需要“治疗”,事实上,他还挺享受当一个“亚斯皮”的。

作为一名亚斯伯格症“患者”,虽然因为无法正常社交,遇到了不少麻烦,但马克思拥有着坚不可摧的逻辑,虽然情绪一触就破,但世界观绝不会轻易坍塌。

在他看来,奇怪的并不是他,而是其他人。

人类是多么地不合逻辑:为什么明知道印度的孩子在挨饿,人们还要扔掉饭菜?为什么明明需要氧气,人们还要砍掉雨林?为什么公车明明从不准时到达,人们还要安排时间表?

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事,反倒是那些“正常人”永远自相矛盾,那么凭什么说和他们相比,他是“残疾”呢?

马克思看起来是“不健全”的那个,然而实际上,他的心态却比看似“健全”的玛丽更健康:他能接受自己的缺点,也愿意向他认定的人敞开心扉,不会因为他人的看法和做法,轻易否定自己的价值。

相比之下,“正常人”玛丽则显得无比软弱,她并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她的个人价值完全建立在他人对她的看法之上:

因为情感的空缺,她将马克思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甚至连选专业都在“剥削”马克思的价值;

失去了马克思的友谊之后,她生命中唯一的光亮就只剩下丈夫达米安了,她却因为对达米安缺乏信任,无法对达米安和盘托出;

当达米安也选择离开她之后,她的生命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再没有坚持的理由。

所以当玛丽将马克思当作精神病分析的病例并且试图“治愈”他时,他勃然大怒——

他最好的朋友竟然把自己当作“病人”,他所认为的自己的“性格”的一部分,竟然被当作“症状”来“研究”,他认定的唯一的朋友,竟然也和其他愚蠢的人类无异。

然而马克思还是选择了原谅她,因为他意识到,玛丽和自己一样,都不完美,玛丽正在经历的,也许也正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阶段,“我年轻时,想成为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人”。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得适应它们。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自己选择了你 。”

至此,他终于将自己花费了一生才学会的技艺传授给了玛丽:爱自己。

爱自己,即是接受自己的不足,即是接受他人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与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和平相处。

当成年的玛丽终于背着孩子来到马克思的门前时,却发现马克思已经与世长辞,他的表情是安详而快乐的,脖子上还挂着那本“表情小书”,他正在等待他一生中唯一的朋友。

而在他仰视的方向,是整整一天花板的、熨得平平整整的玛丽寄来的信、画和照片:

虽然玛丽曾给他造成伤害,但他从未放弃过这段友情;虽然世界曾让他失望,他也从未放弃过世界。

马克思曾告诉玛丽,他有三个人生愿望:1、拥有取之不尽的巧克力;2、拥有全套诺布莱兹玩偶;3、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前两个愿望,都是可以用金钱解决的,在他彩票中奖时就已经实现,但只有朋友,是不能用金钱购买的,所以他也学会了为友情而作出调整,但并不改变自己真实的模样。

在他死之前,他的人生愿望全部实现了,他的一生也再无遗憾。试问“正常人”中的大多数,又有多少真能做到?

当我们自以为学会了社会的准则、世界的道理,却连让自己快乐都做不到,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对另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指指点点?我们又凭什么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的梦想和行为“愚蠢”?凭什么仅因为他们不一样,就认为他们“不完美”?

《玛丽与马克思》的故事改编自导演亚当·艾略特的真实经历,他也曾有过那样一位笔友,也许也是那位笔友教会了他如何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意见”时,仍坚持自我:和莱卡公司的CEO一样,他也是定格动画的死忠粉。

在叔看来,相较于更常见的二维、三维动画,定格动画的魅力就在于兼具夸张的表现力和实物的质感:我们平时触手可及的物件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因而情感投射也更为具象;动态与不同材质的结合中所造成的瑕疵和缺陷,又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趣味,而《玛丽与马克思》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这两点的完美体现。

整部动画色调灰暗,传递的情感却是温柔的;人物与物品形状歪斜,却充满走心的细节。

据说马克思的那台打印机就是可以正常使用的微型模型,制作起来花费了9个星期。

亚当·艾略特本人曾凭多部定格动画作品获奖无数,却拒绝了迪士尼等好莱坞大厂牌的邀约,因为他一点也不“好莱坞”:

“我的所有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因为我坚信,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我的想法就是把这些缺陷展示出来,并且为人们的不完美、不纯粹的东西鼓掌。”

也许正如莱纳德·科恩所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即便世界满目疮痍,生活乏善可陈,甚至我们自己也不如想象中完美,都不能成为过我们不好这一生的理由,人生中还有许多美好等着我们去发现,但我们必须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你本来的样子,就很美。

别为微笑而忧虑,我也很少在表面上微笑,但这并不表示我没在心里微笑。《玛丽和马克思》 --发布到微刊《那些经典语录》O网页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