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汉书艺文志经典语录

豆豆语录网提供汉书艺文志经典语录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汉书艺文志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呢?在汉书艺文志经典语录这个语录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经典语录!



汉书艺文志经典语录



孔子说:“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从道德上来讲,是应当抛弃的。”
根据道听途说而下结论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汉书艺文志经典语句



翻译:民间流传的小说大概都出自于稗官所作。是用街头小巷中的谈论或是道听途说的一些事所写下来的。
出自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文|笑春风

李零《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月,定价:33.6元

谨以此文,献给zhu同学。

01从班志看它本身

《汉书·艺文志》,著录古书600部、13000卷,大致收录了东汉以前的各种古书,内容充实,是先秦以来政治文化流变的重要著作。而在这部志中,班固对图书所作的分类与排序,尤其值得注意,因为它的编排形式不但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也为后世所沿用,直到今天。

西方学者把中国的秦汉时期称作是“早期帝国”,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时代保存了什么?抛弃或省略了什么?他很值得研究,这是文明的根,而《汉书》作者所撰的这部志,就是这个抽象根子的物化。

著名的考古学、出土文献、古文字学者李零先生,继《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之后,再度推出了自己同一主题的著作——《兰台万卷》。这是他阅读《汉书·艺文志》的读书笔记汇编,其间内容虽然略有些琐碎,而且重复了一些常识概念,但相比于作者近年来所出的另一部“笔记汇编”《波斯笔记》,又显得功力深厚多了。

《兰台万卷》固然缺点不少,但出版这部书的意义也很明显。

02从班志看先秦古书研究难度

首先,先秦时代的古书大多失传,这里面牵涉到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战火波及,而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大搞文化破坏,此为其一,第二,就是秦汉以前造纸术等尚未发明,当时作为文字载体的竹帛成本极高,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所以说东周前“学在王官”,由有权有势的人来垄断有限的文化资源。

(焚书坑儒)

其次,古人著书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把自己的看法安在别人的名下,即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先贤孔子语录”《论语》①,其中许多话,也非出自他本人之口,而是他的门徒杜撰。这便给后世人的图书思想归类,增加了不少麻烦。例如托名上古传说中的君王黄帝的著作中,有道家讲清静无为的,还有讲权谋的,“杂家”讲医学的等等,所以本书作者李零认为,汉代“黄老之学”中的黄,指的不是道家的一种书,而是以“黄帝言行”为主题的一类书②。这种风气,直到唐宋以后,才又一转,变成了人们裁剪前人著作中的文字段落,然后心安理得的、不加注释的归到自己的头上③。所以要想从先秦古书中理出一条线索,非常困难。而李零尝试了,且收到了一定效果。

(李零在书房)

最后,李零是这方面的专家,在这部书的自序中,他称,班志(即《汉书·艺文志》,以下皆如此指代)他读了很多遍,真正读出点意思,是靠了简帛研究④。但他也说明,出土的简帛无法颠覆取代传世文献的地位,但他能够拓宽人们的视界。从作者最早研究《孙子兵法》开始,就是将银雀山汉简中的相关内容与其结合起来探讨,所以作者起步早,功力深,读班志,毕竟还是长于他人。

03从班志看独尊儒术的影响

班志的分类,延续了西汉晚期刘歆的分法,以“七略”作为分类方式。这种形式,也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或者说,它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大秘密。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七略中,除了总领全书的“辑略”外,首当其冲的,就是六艺,“艺”原为贵族的学问,日后世卿世禄的统治秩序瓦解,这一学问也走向民间,这里的六艺,指的是汉代儒家所尊奉的六部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试图确定儒家的独尊地位,后世学者也很重视这段历史,认为从这开始,儒家在社会上就真正的一家独大了,但这种看法很浅薄。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汉武帝本人就不信这个,他的臣子汲黯批评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多欲,是不符合武帝以前黄老之学的要求,而所谓对外展示仁义一面,其实是拿儒家学说来做自己的专制外衣,是专制的挡箭牌。后来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们不明就里,揪着儒家一顿狠批,收效甚微。

第二,汉代的儒学,不同于唐宋以后的儒学,这时的儒学与道家、阴阳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董仲舒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琢磨儒家的学问,参考书大多是道家和阴阳家的,《易经》被后来人批评是方术迷信,但在班志当中排在“六艺”之首,西汉中期的学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足见西汉儒生鼓吹的独尊儒术,只是一种理想,汉武帝认可他们的提法,仅仅是因为其中鼓吹大一统和君臣大义的内容,至于其他,多当耳边风。而唐宋以后,儒家的理论进行重构,主要是依靠佛家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以前的儒家是儒道混合体,唐以后的儒家是儒佛混合体,然后,其中法家的作为一以贯之,这种说法感觉不伦不类,可事实就是如此。

靠闭门造车就想称霸天下,天下没这种便宜事。

第三,独尊儒术,与其说是一种文化措施,笔者更喜欢把他理解为是一种政治措施,因为此后朝廷选官用人,标准都是从儒家经典中出,对儒家经典的研习程度以及践行程度,决定着草鸡能不能变凤凰,这是政治系统运作的重要一环。

第四,真正确定儒家首席位置的,不是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而是东汉前期的白虎观会议与《汉书·艺文志》的撰成。这两件事,班固本人都参加了,而且都是主要执笔人。白虎观会议,是解决经学家内部的矛盾,把他们都统合到皇权之下,至于班志内容分类过程中,将儒家经典排在首位的做法,从这以后也被历朝历代真正研习,例如后来的经史子集,“经”的位置,足可以证明班固意志得到延续。直到今天,依然能够看到这种影子。

(乾隆时期修书,也延续了班固的图书分类思想)

04从班志看儒道法的联系

其次,班志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就是紧挨着六艺的类别诸子,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学问并起,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可是如何去认识它,给予它们各自适当的“名分”,这是一个关键。班固是这样排列的: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家。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儒与道的关系密切,可是综合李零先生等诸位大家的研究,这里还需要补充两点。这是正史中不曾说明的。

一点就是,西汉儒家不排斥占卜等内容,这些“迷信”成分,源于楚地,而后来颠覆秦王朝统治的刘邦与项羽,以及他们各自属下的军功集团,都主要由楚人所构成⑤。“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被验证的预言,也出自楚地独有的文化传统。所以笔者怀疑,建立西汉王朝的勋贵集团,在刘邦利用陆贾等儒生建立礼乐秩序同时,他们就把自己的这种地方文化不自觉的引入其中。后来的汉赋,也是主要从楚地的方言等方面汲取养分,刘邦的《大风歌》,所洋溢的浪漫主义情怀,就与屈原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在楚人影响下的汉初文化能够接纳道家“清静无为”的内容,也是因为汉初主流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南北文化交融的大杂烩。

另一点就是,从这个排列顺序中,我们还能发现,法家与阴阳家、道家挨着。这里还牵扯到一个道和法之间的关系。先秦道家排斥道德的作用,认为一切要按照形势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和法家重视刑名之学,通过强制手段维护秩序,有着共通之处,二者文化也相互影响。不过也得清楚,道家的“顺势而动”,在后世被隐没,后来北宋王安石变法,提出“三不畏”,被人攻击是“法家”,可他的政敌不知道,这种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改变的思维逻辑,其实是道家的东西。所以汉宣帝训诫他儿子的话中,除了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还需要加一点,就是以道家来作调和儒法冲突的润滑剂。当然,这种用心是好的,可实际运作中,很多时候就成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欺上瞒下”等官僚病。

05从班志看中国近代落后之因

最后,在班志中,被放到最后的数术方技中,天文历算等今天看来是科学的知识,同阴阳五行谶纬等摆在一起,而且后者还得是服务后者的,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那句“中国人发明了罗盘,用来看风水”的名言。近代科学为什么起源于西方而非中国?从这个排序中,也能找出些端倪。至于包含了医学知识的方技类,更是被摆在末尾。有人将这解释为是中国人重道德理论,轻视实际技术,但笔者想,此一时期医学等发展尚未完备,内容少,恐怕也是它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吧。

总体来看,《汉书·艺文志》中干货甚多,仅仅是一个图书分类顺序,就有着如此之多可进一步研究的主题,《汉书》无负于经典之称。而李零去读它,更是擒贼先擒王之妙笔了。

参考文献:

① 孔子反对门徒把他推为圣人,他认为自己出身卑微,不配做圣人,但能够通过后天学习成为贤人,所以尊重他老人家的意思,还是称贤人合适。

② 具见李零《说“黄老”》,收于《待兔轩文存(读史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③ 辛德勇《那些书和那些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④ 李零《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月

⑤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

【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解释:.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汉书艺文志》所载677种著作,其中约有524种,即77%,现在已不复存在

看了一遍高赞答案都没说到点儿上,秦汉史专业硕士毕业的默默飘过....我们就读《汉书》和读《后汉书》而言,各谈三个点吧,最后再推荐些入门书目。

一般人读《汉书》,都是从中华书局竖排繁体本1962年版开始,即便是存有唐代颜师古的注解,其实也不太好懂。

先说《汉书》第一大梗,“汉书下酒”的典故!

题主的疑问是苏轼为什么那么推崇《汉书》,主要是因为宋人推崇《汉书》,因为那个时代觉得《汉书》极其工整,是古文写作的典范之作,其典故来源于宋代诗人苏舜钦。

可见宋代《汉书》多么畅销,可是今人觉得《汉书》非常难读,毕竟《史记》是用口语写的,司马迁的确是大文学家,比如说我们看到《史记》中有很多对话,这些对话有一定程度上是司马迁的再创作,但是这些再创作又很贴合历史情境,《汉书》就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语境了,或许这也是题主想要提问的原因吧!

至于为何早前读《左传》,后来读《汉书》,这与文献版本流传有一定关系,也与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关,《汉书》是在隋唐之际颜师古注解之后,以及唐代官修了众多史书之后,其典籍地位上升的,还有就是与科举考试需要作文有关,苏东坡文赋水平高也是如此。宋代以前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写诗,唐代文人写作追求用典,《左传》中的成语典故众多,自然读的人也多,这里可以参考沈德潜的《古诗源》一书,更能体会古人写诗用典的奥妙。

第二大梗,“史汉对举”,即《史记》与《汉书》的对读问题

现在看来司马迁与班固在书写西汉前期历史时,应该都看过西汉官方的一些纪录,相当于运用了“同源史料”,但是由于各自立场不同,记述有别,这在吕后与汉武帝的记录相关的历史表述中可以看到相当多的亮点。关于“史汉对举”研究最经典的史学理论著作这里推荐两本,先是侧重《史记》史学成就的,台湾已故史学家逯耀东的名著《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2),这本书也是《史记》学研究成就斐然的著作之一。其次是香港学者潘铭基教授的《<汉书>及其春秋笔法》(中华书局,2018/10),也是至今华语研究领域,《汉书》学研究第一必读书目。

这里强调一下,潘铭基在他这本书中把班固和司马迁记述不同的所有文段全部贴出来予以比较,让读者最为直观清晰的理解“史汉对举”的奥妙所在。

其次是《史记》没有记录,《汉书》记录很少,但是《资治通鉴》存有纪录的,如西汉时代最大谜案——巫蛊之祸。《汉书·江充传》提及“巫蛊”事件了,但是具体内容非常简短,但是事情来龙去脉全过程却在《资治通鉴》中非常详实,况且《资治通鉴》本身就是教皇帝学政治的读物,这个经典政治案例的出现,意义更加非凡。关于这一历史事件可以参考田余庆先生的名作《论轮台诏》(田先生的《说张楚》和本文并列为秦汉史入门必读两大论文,两文后来都收录于《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和辛德勇教授的反驳之作《制造汉武帝》。

第三大梗,《汉书》的史学开创性成就

《汉书》是古代史书中的范本,它对后世史书最大的影响,主要在《志》书的开创性层面,能被后代史家直接简称为“《汉志》”的有两篇,一篇是《地理志》,还有一篇是《艺文志》。《汉书·艺文志》算是对西汉及其以前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整理总结,如今学习先秦两汉经学、诸子学,一定是从《汉书·艺文志》读起的,如今我们读,可以参考李零先生的《兰台万卷》入门,简易许多。

另一部“汉志”,便是《汉书·地理志》,《地理志》记载了汉代三十六郡,每个郡的人口、物产、下辖县等一切沿革地理信息,将沿革地理的理念贯彻中国历史的始终,对读《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可以看出很多两汉时期地理沿革变化的特色。

除却最标志性的“两志”以外,《五行志》记载灾害、天文等“天生异象”。《沟洫志》记水利之事,也可与《史记·河渠书》《水经注》对读。《刑法志》与张家山汉简、睡虎地秦简和岳麓秦简对读,也是近些年来出土文献法律文书简研究的热门领域。除了《志书》的非凡成就以外,《汉书》中以《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为代表的《表》,《古今人表》有“古”无“今”,研究先秦史可以参考,这里推荐王利器先生的《汉书古今人表疏证》作为参考。《百官公卿表》是研究秦汉官制史、制度史的必读篇目,这里推荐安作璋和熊铁基先生的《秦汉官制史稿》辅助阅读。

《汉书》部分最后,推荐一下专业读《汉书》的入门读物。1.入门本——陈直、冉昭德 著《汉书选》,中华书局,2009/5

【点评】陈直、冉昭德先生都是西北大学历史系的教授,西北大学历史系是国内秦汉史学科创立的摇篮,再加上我们师祖林剑鸣先生,差不多是秦汉史领域的三座大山,本书虽然是冉昭德先生主编,但是参考了陈直、林剑鸣等多位先生的注解,算是入门阅读《汉书》的经典著作,专业入门皆从本书起。

2.进阶本之一——鲁西奇 著 《何草不黄——<汉书>断章取义》,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

【点评】鲁西奇教授这本《汉书》研读的课程笔记,可谓是事无巨细地概括了《汉书》文章之学与历史原貌的精髓,对于初学者了解《汉书》的史学价值有很大帮助。

3.进阶本之二——陈直 著《汉书新证》,中华书局,2008/5

【点评】陈直先生之于秦汉史领域的最高成就在于他擅长将出土文物、文献与传世史料对证研究,其代表作便是《史记新证》与《汉书新证》两本,秦汉史领域,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勘的研究方法开创的祖师爷算是陈直先生,读过《汉书新证》这本小册子,能让你对《汉书》的历史价值有焕然一新的认识,包括哪些研究算前人成果,哪些论断算经典论断,读毕此书,一目了然。

4.终极修炼——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整理 【清】王先谦 补注《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首版

《汉书》相关注本最详尽的莫过于《汉书补注》,之前中华书局出过影印的版本,后来上海师大古籍所整理策划了“前四史注解丛书”,这一套重新标点的《汉书补注》是最新版本,十二册本,方便阅读。算是对《汉书》的全面梳理,其中关于“汉志”部分的点校,没有各领域专家单行本的注本权威,但也算值得比较的一家之言,对于《汉书》的整体注释而言,算是不能错过的作品。

下面说《后汉书》,权威版本阅读还是看中华书局竖排繁体本1965年首版,梗也简要提三条吧!

第一,如今的中华书局权威版本《后汉书》中,所收《志》的部分来源于司马彪的《续汉书》,其他部分才是范晔的作品。

《后汉书》的作者比较复杂,汉晋时期也是私撰史书的活跃期,除了范晔版本的《后汉书》以外,隋唐时期仍能见到的还有八家的后汉书的残本,范晔版本的志书没有传本不可考,后来定本觉得司马彪版本的精良,所以最后的官方定本就选了范晔的《纪》和《传》司马彪的《志》(题外话,陈寿的《三国志》也没有《志》书,但是后人选了比陈寿原文还长的裴松之的注本作为辅助)。所以如果是专业写论文的话,你引注《郡国志》的时候,就必须写成“《续汉书·郡国志》云”,谁要写成《后汉书·郡国志》就是不入流的表现。

此处推荐谭其骧先生主编的“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算是业内认可的关于历代“地理志”注释最权威的一套丛书,钱林书撰写的《续汉书·郡国志汇释》是目前关于《郡国志》的唯一注本。

其次,除范晔和司马彪这一版本的《后汉书》以外,后世辑录的还有八家的《后汉书》,秦汉史名家周天游先生曾经编写过《八家后汉书辑注》也是东汉史研究的必备史料以备参考。

第二,范晔《后汉书》的成书时间晚于陈寿《三国志》,影响有三。

一般是后朝上位,书写前朝历史,对前世功过有所评价,但这基本上是唐代以后的事情,中古时期私家撰写的史书横行,时局动荡不安,版本流传有限,最后被收入官方定本的时候,《后汉书》和《晋书》所选都是后进的本子。

历史学引述时应选择第一史料,也就是最早写的。故而在范晔《后汉书》出现之前,有根据东汉官方史料记录的《东观汉记》。其他有答案提及《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为“前三史”,主要记述从东汉光武帝至东汉灵帝时的官方历史。故而在阅读东汉中前期历史时需要将《东观汉记》与《后汉书》对读。

陈寿是三国末期西晋初期人士,晚于陈寿的东晋士人袁宏仿照东汉末年荀悦的《汉纪》书写了《后汉纪》一书,算是东汉史料基础上的纪年体史书,可以与后来范晔《后汉书》的《帝纪》部分对读,目前市面上有中华书局合订版本的《两汉纪》,另有云南大学出版社李兴和的一个注解本可供参考。

陈寿的《三国志》纪录了东汉黄巾之乱,也就是灵帝晚期至三国灭亡时间段内主要历史人物的史书,故而在研究东汉晚期历史时,先用《三国志》的记述,没有再引述《后汉书》的内容。这里推荐一版《三国志》业内认可的注释本,巴蜀书社出版,赵幼文先生主编的《三国志校笺》。

第三,简述范晔《后汉书》的史学成就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的精华,一般读史书都首推前四史,说明《后汉书》的史学价值很高,故而《后汉书》还是有很多史学开创性成就的,这跟东汉一朝的历史特殊性相关。东汉皇帝除了前两代以外,后面历代几乎都是少年皇帝,皇权实际上是在外戚和宦官之间交替,范晔《后汉书》首创《皇后纪》是为突出外戚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记得博一时历史系的文献基础研读课时,就是系主任侯旭东老师带着我们研读《后汉书·皇后传》,当时受益匪浅。

其次《后汉书》开创了七个《类传》,即《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其中《党锢传》是范晔为党锢之祸时的士人正名,算是《后汉书》中史家观点最鲜明的作品,研究东汉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党锢之祸,具备极高的历史价值。《方术传》利于了解其后中古时期道教与方术的兴起,《列女传》为“女德”正名,值得后世去思考当时的妇女观。《文苑传》与《宦者传》对后世思考特殊职业群体有了基调性质的定夺。

关于《后汉书》的注本,上海师大古籍所编校的前四史集解丛书,只有《后汉书集解》的标点本还没有出,目前只有中华书局的影印本出版,诚然东汉史研究,的确没有西汉史研究热门,这两年随着大量出土文献的出版,其中西北汉简涉及东汉初期的一些边疆基层的记述,湖南地区出版的五一广场简已经公布,但还未出版的兔子山汉简未来会填补这一空白,不过目前看来五一广场简的内容风格,与走马楼吴简类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