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周国平偶尔远行经典语录

你可能正想要阅读周国平偶尔远行经典语录,想要了解周国平偶尔远行经典语录的相关语录,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周国平偶尔远行经典语录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周国平偶尔远行经典语录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周国平偶尔远行经典语录



周国平偶尔远行经典语句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的《智慧和信仰》,《守望的距离》等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作品究竟有怎样的文字魅力呢?

1.《智慧和信仰》

豆瓣评分:8.9

作品简介:《智慧和信仰》讲述人是天生的猜谜者。他的惊奇的目光所至,无处不是谜,而他置身于其中的宇宙就是一个永恒之谜。可是,到头来他总是发现,最大的谜还是他自己。人的心灵神游五湖四海之外,最后又回到自身,对世间这最奇妙的现象凝神思索。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书友点评:三年前买的书,只看了一篇,看不明白,没共鸣点,就放下了,现在再拿来看,才发现,确实是本契合自己的书。

2.《守望的距离》

豆瓣评分:8.8

作品简介:《守望的距离》收集了作家周国平字1983年至1995年的散文作品,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在这段时间,作者经历了一连串的人生变故,因而对人生的许多难题进行了较深刻的思考。这些难题包括生与死、爱与孤独、幸福与苦难等等。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每个人也都会因此对人生感到困惑、迷茫,而作者的思考恰好给困顿中的读者提供了些许指引和精神的力量。也许这正是《守望的距离》在出版多年后,依然受到各个年龄层的读者的喜爱,从而一次一次再版的原因吧。

书友点评:2016.3.3 因为失去童年,我们才知道自己长大 因为失去岁月,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 因为失去,我们才知道时间。

3.《尼采》

豆瓣评分:8.8

作品简介:《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周国平的成名之作,在当时出版时曾引起轰动,并且这也是一部经典之作,历时二十多年而长盛不衰。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而周国平从全新的角度,满怀热情的探讨这位哲学家和他的哲学思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书友点评:想了解尼采的可以读读。

周国平曾经对年少时的我有过很大影响。有过一段时期,是我最迷茫最苦闷的日子,我抑郁到甚至想要结束生命时,他的文章让我开始严肃思考人性、价值和死亡,让我走出一段冰冷的岁月。以及,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理性觉醒的时候,也是他文章里对于书籍的态度,让我开始阅读,开始思索。

现在已经很多年没读过他的书了,再翻一翻,老实讲他的文字和思考也确实已经满足不了我现在对书籍的品好了。但我依然想说,很多人对他贴的标签,是缺乏对他的了解的。

大体上对他文字的评价,不管寡淡鸡汤也好,三流学者也好,我至今更多的印象却是,他的书更像是一个内向、安静和真诚的读书人写的日记,或零碎或琐言地,记录自己的一切思想、情感、笔记和人生。他很强调一种写作过程中的“真诚”,他说他所言所写,首先都是为着取悦自己而非读者,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对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所以从周国平的“日记”里,能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个渺小个体的一些渺小却不失真的思想和情感,只是他私人对于人性和自我的剖析和记录,只是一些并不那么严谨的读后感、读书笔记,不一定实用,不一定深刻,更不一定讨人喜欢。我相信对他和对读者而言,任何类似于“哲学家”、“散文家”甚至“学者”的光亮头衔都是会带来争吵的,事实上也是不准确、不恰当和不需要的。他自己在书里真正所标榜过的头衔,只是说自己纯粹算是一个“爱书家”,从年少到年老,一直爱读书,而写作,是读“自己”这本书。即便是那本关于尼采的“学术著作”,事实上也并不严谨和深入,在我现在看来那本书无法掩饰地蕴藏着充沛的“读者”情感,有很多私货和抒意,与其说是写“尼采”,更像是借了“尼采之口”表达和记录了周国平自己以及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思想激情、精神自由与精神浪漫,所以它本质上依然是只是周国平一本记录自己和自己阅读的“日记”。书海无涯,既然书一辈子都读不完,周国平的文字你也会感觉好像一辈子都写不完,你从他出版的数量频率就可以看出,这些“日记”大概是可以写到生命最后的。

我认同大多数对他思想、道德、文笔以及学术水平的批评,聚光灯下的世界,也许夸大偏颇,但基本论点是合理有据的,就算有矛盾的地方,但矛盾的组合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如果你对人性有充分思考和理解,会对世间许多的“恶”与“丑”失望,但不会过于愤愤不平,真实的人必定让一部分人喜爱又一部分人厌恶,必定复杂而不完美。聚光灯下的一切,大思想家亦或是大政治家,小读书人亦或是小老百姓,谁又不都是这样呢?

我想提出的意见只是,如果让我对周国平和他的书贴个标签的话,我觉得那就是“一个读书人和读书人的日记”。也就这一点,虽然已经“走过告别”周国平很多年了,却让我一直很尊敬他,也很感激他。因为我自己也算是受他启蒙成为了一个他所谓的“爱书家”,并也一直保持着写日记“与自己对话”的思考习惯。以及,我承认书是有好坏高低之分的,时间是检验的最准确也最严厉标准,但读书也是很私人的一件事,除了学习路上必读的专业书籍,每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境遇下爱读什么书,只需“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就行了,一切标签、推荐和评论,可以参考,但别遮住眼睛。

ps: 关于周国平“哲学家与哲学学者”的标签,看过他的一个访谈,他自己对此其实是有很清楚的认识和评价的,大致意思里,首先他自己就认为自己的文字离真正的哲学家十万八千里,他对自己部分作品的价值定位“至多算是通往经典的桥梁而已”,而即便作为“哲学学者”,他也提及到“九十年代初女儿妞妞的离开,自己从此再无精力和兴致去进行严肃的哲学研究工作”,所以应当也是在此后,他的人生很早便开始远离了学术界,逐渐转向和喜欢上偏文学的散文随笔写作,并在从中找到新的人生追求。

是不是在成都被击毙的那个杀人犯

展开阅读全文